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雷公藤甲素具有很好的抗排异、抗肿瘤作用。PG490-88是雷公藤甲素的提取物,能够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和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PG490-88联合环孢素A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改良法建立大鼠肾移植动物模型。40只Wistar大鼠做供体、40只SD大鼠做受体,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雷公藤甲素组给予雷公藤甲素PG490-8820mg/(kg·d)灌胃。环孢素A组给予环孢素A15mg/(kg·d)灌胃;联合治疗组:PG490-8820mg/(kg·d)+环孢素A15mg/(kg·d)灌胃。分别检测肾移植后各组1,3,5,7,14d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和肾移植后大鼠的脾脏淋巴细胞组织中的白细胞介素2活性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3个治疗组的白细胞介素2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低于雷公藤甲素组和环孢素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雷公藤甲素PG490-88通过对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影响,来达到免疫抑制作用,不但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且还能够诱导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联合环孢素A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探讨肾移植组织病理机制。方法 78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5只,模型组(B组)15只,非急性排斥组(C组)16只(以SD大鼠为供体),急性排斥组(D组)16只(以Wistar大鼠为供体),观察术后第7天各组SD大鼠肾功能变化,术后第7天切取移植肾,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参照Banff 97诊断标准,进行急性排斥反应严重程度的半定量评分。结果 C,D组尿素氮、肌酐水平及急性排斥反应半定量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D组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 Wistar-SD大鼠移植模型可作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相似文献   

3.
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病理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物病理学改变,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的发病机制。方法以LEW(RT11)大鼠为受体,LEW(RT11)和F344(RT11v1)大鼠为供体,建立大鼠原位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移植后3、7、14天获取大鼠移植肾,利用HE染色观察同种同体和同种异体移植术后急性移植排斥反应早期病理演变情况。结果肾移植急性排斥早期,同种异体移植物中就出现了排斥反应病理的早期改变,其中以14天时更为明显,并且以细胞性排斥反应改变为主。结论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就出现了病理学改变,并且呈渐进性的发展趋势,对于今后发现亚临床的排斥反应及临界改变,为临床采取措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模型,进行移植免疫机理的研究。方法正常雄性Wistar大鼠肾脏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Wistar大鼠作为供受者建立同系基因对照组(sTX组);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异体基因移植组(aTX组);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术后给予环孢素A(CsA)免疫抑制建立同种异体基因移植免疫抑制组(aTX+CsA组)。术后第3、5、7天分别切取移植。肾,进行HE、Masson、PAS、PASM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参照Banff97诊断标准,进行AR严重程度的半定量评分。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较,术后第3、5、7天aTX组AR半定量评分明显升高(P〈0.01);sTX组AR半定量评分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TX+CsA组AR半定量评分也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5、7天aTX组与sTX组相比较AR半定量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aTX+CsA组相比较AR半定量评分明显升高(P〈0.01)。aTX组中两两比较,第5、7天AR半定量评分与第3天相比较明显升高(P〈0.05),第5天和第7天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TX组和aTX+CsA组中术后第3、5,7天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istar-Wistar大鼠肾移植后,AR出现晚,排斥程度轻微,可以作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对照组;SD—Wistar大鼠肾移植后可出现明显的AR,因此,SD-Wistar大鼠移植模型可以作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CsA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或抑制大鼠肾移植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达昔单抗诱导治疗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应。方法380例肾移植病人分为诱导组(n=232)与对照组(n=148),均常规应用环孢素 酶酚酸酯 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分析2组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时间、强度、治疗的难易程度。结果诱导组术后16、mo内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9/232)和19.8%(44/232),发生时间为(65±s28)d;对照组分别为10.1%(15/148)、31.7%(47/148)和(19±8)d,均有显著差异(P<0.05)。诱导组发生排斥反应时,尿素氮和肌酐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多以交界性改变为主。结论达昔单抗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延迟首次发生时间,减轻发生强度,增加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与治疗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问题。目的:总结肾移植后1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首次肾移植患者12例,移植后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预防排异反应。当肾移植后3~30d内出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区胀痛不适、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加等不同临床表现,确诊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先选用甲强龙500mg/d静脉滴注,连续3d。然后改甲泼尼龙24mg口服1次/d,每5~7d递减4mg,至8mg/d维持。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成功逆转,其中6例甲强龙冲击疗法成功;不能逆转者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CD3治疗。4例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患者中1例8h内尿量迅速增加,2例24h内尿量迅速增加,1例72h后尿量迅速增加;1例选用CD3治疗48h内尿量迅速增加;1例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治疗,同时服用霉酚酸酯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经以上治疗12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提示肾移植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急性排异反应成功逆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背景: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与治疗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问题.目的:总结肾移植后1 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首次肾移植患者12 例,移植后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预防排异反应.当肾移植后3~30 d 内出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区胀痛不适、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加等不同临床表现,确诊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先选用甲强龙500 mg/d 静脉滴注,连续3 d.然后改甲泼尼龙24 mg 口服1 次/d,每5~7 d 递减4 mg,至8 mg/d 维持.结果与结论:12 例患者成功逆转,其中6 例甲强龙冲击疗法成功;不能逆转者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CD3 治疗.4 例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患者中1 例8h 内尿量迅速增加,2 例24 h 内尿量迅速增加,1 例72 h 后尿量迅速增加;1 例选用CD3 治疗48 h 内尿量迅速增加;1 例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治疗,同时服用霉酚酸酯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经以上治疗12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提示肾移植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急性排异反应成功逆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后出现排斥反应常常根据时间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目前由于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和改良,超急性排斥反应和加速性排斥反应已非常少见,较为常见的排斥反应为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由于形成机制和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倾向称其为慢性移植物肾病。本文主要讨论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对肾移植围手术期采用何种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特别是抗体的使用)既可以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又不增加受体感染的风险尚无统一的认识。目的:比较肾移植后6个月内6种不同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的感染及急性排斥发生率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11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后患者分为甲基泼尼龙组、甲基泼尼龙+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组、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甲基泼尼龙+赛尼哌组、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甲基泼尼龙+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赛尼哌组,各组免疫抑制诱导治疗后均联合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维持免疫抑制治疗。结果与结论:①感染发生率: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最低,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最高。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急性排斥发生率:甲基泼尼龙组最高,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最低。甲基泼尼龙组明显高于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及甲基泼尼龙+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赛尼哌组(P<0.05)。表明联合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与单用甲基泼尼龙组或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组比较,不增加感染的发生,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李容  刘玲  谷波 《华西医学》2006,21(4):831-83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观察、护理及其作用。方法:对我院82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的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的有56例,不明显者26例。74例急排逆转。伴有并发症者46人次,其中8例移植肾破裂,修复成功5例,3例摘除移植肾;1例并发高血压脑病患者死亡;其余各例均好转。结论: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患者密切观察和仔细护理有助于及时发现急排及其并发症。对不典型的急排患者更应加强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11.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with combinations of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has not led to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long-term survival. Recent studies support a role for inhibitors of checkpoint arrest as a means to enhance the cytotoxicity of chemotherapy. We have shown previously that triptolide (PG490), an oxygenated diterpene derived from a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induces apoptosis in cultured tumor cells and sensitizes tumor cells to topoisomerase inhibitors by blocking p53-mediated induction of p21. Here we extend our studies to a tumor xenograft model and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G490-88 (14-succinyl triptolide sodium salt), a water-soluble prodrug of PG490. We also look at the combination of PG490 or PG490-88 with CPT-11, a topoisomerase I inhibitor, in cultured cells and in the tumor xenograft model. We show that PG490-88 is a safe and potent antitumor agent when used alone, causing tumor regression of lung and colon tumor xenografts. We also show that PG490-88 acts in synergy with CPT-11 to cause tumor regression. A phase I trial of PG490-88 for solid tumors began recently and safety and optimal dosing data should accrue within the next 12 months. Our findings that PG490-88 causes tumor regression and that it acts in synergy with DNA-damaging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suggest a role as an antineoplastic agent and chemosensitizer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相似文献   

12.
背景:同种异体骨同其他异体组织一样具有抗原性,移植后可引起以细胞免疫为主的排斥反应,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但对机体有一定的不良影响.目的:探讨胸腺内注射异基因抗原在建立特异性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取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均制作骨缺损模型,供体异基因胸腺内注射组于同种异体骨移植前胸腺内注射受体大鼠脾细胞MHC抗原,同时另设自体骨移植组、同种异体骨移植加用免疫抑制剂组为对照,移植后观察切口情况.移植后1,2,4,6周进行X射线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免疫学检测.结果与结论:大体表现、X射线及组织学检查见供体异基因胸腺内注射组、自体骨移植组表现相近,均有炎性细胞浸润及新骨形成.同种异体骨移植加用免疫抑制剂组再生血管较少,骨愈合延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移植骨逐渐吸收,无新骨形成.证实了异基因MHC抗原注入小鼠胸腺内,能成功诱导受体对供体鼠骨移植物的耐受.免疫学检查各项数据表明供体异基因胸腺内注射的成骨效果接近于自体骨移植组,优于同种异体骨移植加用免疫抑制剂,证实了胸腺内注射异体MHC抗原可诱导对供体骨移植物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模型。方法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术后给予环孢霉素A(CSA)10mg·kg-1·d-1皮下注射。术后第6天将动物随机分为继续CSA治疗(A组)和生理盐水10mg·kg-1·d-1皮下注射(B组)。在术后第13天将动物进一步随机给予0.2ml,1×109cfu/ml铜绿假单胞菌气管内接种(C组)或0.2ml生理盐水气管内接种(D组)。观察各组生存率,并于术后第14天处死动物,切取移植心脏和肺脏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动物全部存活;A组动物未见明显排斥反应;B组动物移植心脏发生ISHLT3R级(重度)排斥反应;C组动物发生中-重度肺部炎症反应;D组动物肺部病理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通过急性排斥和细菌气管内接种这两种干预因素处理,成功建立了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14.
Cytomegalovirus (CMV) infection is a risk factor for chronic allograft rejection. The histological findings of chronic renal allograft rejection include inflammation, vascular intimal thickening, glomerulosclerosis, tubular atrophy and fibrosis. We have developed a rat model of renal transplantation in which transplants, after an early inflammatory episode, end up with chronic rejection within 60 days.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the process in this model, CMV increased and prolonged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the express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and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and their ligands, lymphocyte function antigen-1 and very late antigen-4 in the graft. Simultaneously, the production of various growth factors, such a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nd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was upregulated, which induce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vascular wall and collagen synthesis by fibroblasts. Chronic rejection developed within 20 days in CMV-infected grafts. In summary, CMV infection accelerated and enhanced the early immune response, the induction of growth factors and collagen synth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rejection in renal allografts.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的移植肾急性排异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不同类型移植肾急性移植肾排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地总结了112例经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不同类型移植肾急性排异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肾血管血流参数PI、RI值在急性移植肾血管排异组与细胞排异组、临界改变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移植肾急性血管性排异和细胞性排异之间有一定价值,但对于鉴别血管性排异与混合性排异、细胞性排异与临界改变之间的作用还难以肯定  相似文献   

16.
背景:前期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在肾移植前或移植后注射4次1×10~7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诱导免疫耐受,延长移植物的生存时间,但是效果明显弱于环孢素A.目的:在前期实验基础上,通过调整间充质干细胞的给予次数,并比较不同剂量的效果,进一步确定具体给药方案.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8-03/12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以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共35对,建立肾移植模型.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由3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骨髓内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建模后,采用抽签法将受体随机分为4组:低、高剂量间充质干细胞组(n=10,11),于开放血流前1周及开放血流时分别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1×10~6,1×10~7,此后1次/d,持续2周:环孢素A组(n=8),移植后2 d腹腔注射经PBS液稀释的环孢索A,0.5 mg/(kg·d),1次/d至死亡;无治疗对照组(n=6),移植后直接腹腔内注射PBS液,1次/d至死亡.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3,5,10,15,25,40天观察血清肌酐水平,移植后第4天各组中随机抽取2只受观察移植肾组织学改变,同时记录移植受体大鼠生存期.结果:受体大鼠35只均成功建立模型进入结果分析.与环孢素A相比,使用1×10~7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受体大鼠生存期有类似的延长作用.1×10~6间充质干细胞延长受体存活时间作用明显减弱.不同剂量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后第5天肌酐水平较无治疗组及环孢素A治疗组均有一定程度降低(P<0.05),其他时间点差异均不显著.高剂量间充质干细胞及环孢素A组移植肾间质浸润较其他组有明显改善,绝大多数肾小球及动脉均无特殊改变.无治疗对照组表现出典型的严重急性排斥反应,低剂量间充质干细胞组表现出的排斥反应明显缓和.结论:移植前及移植中给予2剂后,在移植后2周内每日给予1×10~7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达到有效地免疫调节作用,保护移植后早期移植物功能,延长动物的生存期,作用与环孢素A类似.  相似文献   

17.
背景:雷公藤多甙所具有的多种免疫调节作用,是否可于肾移植慢性排斥,缺乏严密的动物实验研究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研究证据的支持。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制作SD-Wistar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完整保留受体右肾作为每个移植肾的内对照。所有受体均于移植后10d内接受小剂量环孢素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移植成功受体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自移植后10d起每日经胃灌服雷公藤多甙,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服至移植后12周。移植后12周收获动物,取受体移植肾组织送检组织病理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移植肾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周,两组受体移植肾均存活,体积较正常右肾略小,色泽较苍白,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等慢性排斥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组大鼠移植肾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两组所有受体自身右肾均未出现任何组织病理学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1主要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肾小管、间质表达,治疗组肾组织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雷公藤多甙能够减轻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模型移植肾组织病理学损害,下调移植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雷公藤多甙所具有的多种免疫调节作用,是否可于肾移植慢性排斥,缺乏严密的动物实验研究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研究证据的支持。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制作SD-Wistar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完整保留受体右肾作为每个移植肾的内对照。所有受体均于移植后10d内接受小剂量环孢素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移植成功受体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自移植后10d起每日经胃灌服雷公藤多甙,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服至移植后12周。移植后12周收获动物,取受体移植肾组织送检组织病理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移植肾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周,两组受体移植肾均存活,体积较正常右肾略小,色泽较苍白,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等慢性排斥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组大鼠移植肾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两组所有受体自身右肾均未出现任何组织病理学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1主要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肾小管、间质表达,治疗组肾组织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雷公藤多甙能够减轻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模型移植肾组织病理学损害,下调移植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大鼠肾移植动物模型是免疫和移植相关研究的重要实验工具,但即往的大鼠肾移植模型大多以单侧肾脏为供肾,手术时间较长,实验经济性不高.拟建立双侧供肾大鼠肾移植模型,并进行改良,以期缩短手术时间及实验费用.方法:①实验于2007-05/08于大坪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实验方法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②共选用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双侧供肾组Wistar供体大鼠18只,SD受体大鼠36只,采用原位低温灌洗,同时取供者双肾作为供肾;单侧供肾组Wistar供体大鼠18只,SD受体大鼠18只,取供者左侧肾脏为供肾.③以硬膜外导管为支架行供肾静脉与受者肾静脉端端吻合,供肾动脉带腹主脉瓣与受者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供肾输尿管膀胱瓣与受者的膀胱吻合.受者术中预置右侧肾脏血管体外结扎线,术后3 d结扎.④术后1,5,7 d由受体大鼠尾静脉分别抽取静脉血1 mL测肌酐.结果:①双侧供肾组手术成功率为91.7%,大鼠死亡的原因主要为血管吻合口出血、感染、休克、血栓形成以及膀胱漏尿致弥漫性腹膜炎等;单侧供肾组手术成功率为88.9%.②除取肾时间外两组其余手术耗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受体大鼠组内比较术后血肌酐含量均持续升高(P < 0.0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双侧供肾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建立方法可靠、稳定,并能降低实验成本,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