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目前国内常用的封闭群品系大鼠(SD与Wistar大鼠)所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并不理想,易产生肝移植耐受。目的:通过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同基因组:Lewis-Lewis24例;异基因组:DA-Lewis24例。观察移植后一般情况及移植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移植后3,5,7,10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d,肝脏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移植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d,移植后第7天肝脏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Banff国际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同基因组(P〈0.001)。提示,DA-Lewis是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建立DA-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同基因(Lewis-Lewis)组24例;异基因(DA-Lewis)组24例。分别于术后第3、5、7、10天随机取3只受体鼠处死取标本并对大鼠肝脏进行检测,观察其病理变化,并对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异基因组大鼠在术后各个时间点观察的一般表现、肝功能及病理改变、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都与同基因组存在显著的差别,其排斥反应观察的最佳时间是第7天。结论选择DA-Lewis大鼠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第7天出现重度排斥反应,可作为反应排斥程度检测指标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Kamada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实验分两组,同基因组(isogene group),Lewis-Lewis间24只;异基因组(allogene group),DA-Lewis间24例。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及术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术后3、5、7和10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结果: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d,肝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术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d,术后第7天肝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Williams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AST、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组(P≤0.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稳定的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相似文献   

4.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 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 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 (12.75±1.25) d,移植后第7 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研究显示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下,同种脾脏细胞移植可诱导免疫耐受,使移植物长期存活.另有研究还显示异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延长移植肝存活时间.目的:观察输注与受体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脾组织移植对诱导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受体Lewis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急性排斥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环孢素A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灌胃给予环孢素A;干细胞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同期输注异体Lewi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脾组织移植组在干细胞移植组的基础上同期移植DA大鼠脾组织.观察各组生存期,肝功能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嵌合体的形成情况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其他各组相比,脾组织移植组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索、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Y水平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P<0.05),30 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显示,环孢素A组和于细胞组移植肝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急性排斥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脾组织移植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说明大鼠肝脏、脾组织移植后输注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町减轻移植肝的排斥作用,甚至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12.75±1.25)d,移植后第7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大动物肝移植的研究领域,在肝脏解剖结构及生理代谢方面,猪是更接近于人类的哺乳动物。 目的:建立异基因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免疫学实验,验证建立成熟稳定的异基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6/2007-02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选用健康西藏小型猪30只,健康版纳小型猪10只。 方法:分别进行西藏猪一西藏猪原位肝移植、版纳猪一西藏猪原位肝移植10对次,非转流条件下行原位肝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观察两组受体的存活时间,移植后1,3.7d检测受体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总胆红素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①同基因肝移植组受体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异基因肝移植组(P〈0.01)。②异基因肝移植组受体移植后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总胆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同基因肝移植组(P〈0.01);移植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异基因肝移植组受体于移植后7d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肝组织内见大量的片状坏死,汇管区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建立了稳定的异基因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8.
背景:大多数肝移植患者会发生急性排斥或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肝失功能,通过不同途径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肝移植排斥问题最理想的方法.目的:以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的方法对大鼠肝移植进行处理,从基因方面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为异基因肝移植供体,雄性SD大鼠10只为同基因肝移植供体.雄性SD大鼠40只为肝移植受体,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同种基因移植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环孢素组、环孢素联合转化生长因子组.各组均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并加以改进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造模后,环孢素组给予环孢素1~5 d,环孢素联合转化生长因子组腹腔注射环孢素A 1~5 d,同时腹腔注射转化生长因子质粒0~2 d,其他两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记录大鼠生存时间.于移植后3,7,14,21,28 d进行病理学、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与结论:同种基因移植组、环孢素联合转化生长因子组大鼠生存时间均达60 d以上,明显高于同种异基因移植组、环孢素组(P<0.05).同种异基因移植组、环孢素组病理组织切片可见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肝内炎细胞浸润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汇管区;环孢素联合转化生长因子组移植肝内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同种基因移植组基本无排斥反应,接近正常肝组织.环孢素联合转化生长因子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优于同种异基因移植组、环孢素组(P<0.05).结果提示环孢素联合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可明显减轻大鼠肝移植移植后得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背景: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制约国内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的:探索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病理学水平的实验方法改进,于2007-06/2008-11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完成.材料:供体选用SD大鼠,雌雄不拘;受体选用雄性Lewis大鼠,供受体各120只.方法:采用改良Kamada's二袖套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肝上下腔静脉重建采用改良连续缝合:支架法重建肝动脉,肝脏灌注采用全自动静脉输液泵控制,建立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共实施大鼠肝移植120例,其中定型手术80例.主要观察指标:移植手术时间,移植成功率,大鼠精神状态,对刺激的反应,活动及进食情况,急性排斥反应Banff评分.结果:80例定型手术中,供肝热缺血时间为0~2 min,冷缺血时间为80 min,无肝期平均为16~21min,手术成功率为85%(68/80).急性排斥反应出现于移植后第3天,表现为食欲不佳、精神萎靡;移植后第5天出现局部黄染;移植后第7天黄疽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明显腹水和死亡.移植后第3,5,7天的急性排斥反应Banff评分分别为3.98,4.96及6.03.结论:同种异基因大鼠采用改良Kamada's二袖套法、重建肝动脉、改进肝上下腔静脉缝合及肝脏灌注方法可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异体肝脏移植由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可诱发免疫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目前通过移植前对供受体进行预处理等策略,可以诱导受体产生免疫耐受,在移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用大鼠胸腺诱导的方法,对大鼠肝移植进行处理,从胸腺诱导方面,研究胸腺诱导与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供体为清洁级雄性SD大鼠40只,受体为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和清洁级雄性SD大鼠10只,分为同种基因移植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环孢素组、胸腺修饰诱导组,各10对.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并加以改进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造模后,环孢素组每天腹腔注射环孢索(50 mg/kg),持续5 d,胸腺修饰诱导组胸腺左右两叶各注射50 μL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持续5 d,其他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记录各组大鼠生存时间并分别于移植后3,7,14,21,28 d进行病理学观察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与结论:经胸腺修饰诱导的肝移植大鼠生存时间则显著延长(>60d),移植肝内组织损伤程度显著减轻,肝脏局部免疫排斥反应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肝移植效果与同种基因移植大鼠接近,且优于环孢素干预大鼠(P<0.05).提示胸腺诱导可减轻大鼠肝移植后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1.
背景:供体抗原递呈细胞迁移至受体,可能诱导受体T细胞对供体产生免疫耐受,导致移植物最终被接受.利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对供体树突状细胞进行修饰,使其保持在所需的分化状态,对提高肝肾联合移植的肾脏保护作用是一种有效策略.目的:观察经I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在肝肾联合移植大鼠体内的迁移情况,探讨其免疫保护的诱导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6/2006-02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完成.材料:清洁级成年DA雄性供鼠、Lewis雌性受鼠各60只.受鼠随机分为3组:IL-10修饰细胞组、单纯细胞组、模犁对照组,20只/组.方法:采用肝、肾联合法切取供体鼠的肝、肾,各组受体鼠均施行原位肿移植和原位左肾移植,建立肝肾联合移植免疫排斥模犁.无菌状态下分离供体鼠的股骨和胫骨,用DMEM培养基冲出骨髓,去除红细胞后贴壁法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加入终浓度20 μg/L的IL-10修饰72 h,经阴茎背静脉输入IL-10修饰细胞组大鼠体内,2×10(7)个细胞/只;单纯细胞组同法输入等量树突状细胞;模型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主要观察指标:肝肾联合移植后大鼠的生命体征、尿量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原位杂交检测供体树突状细胞在受体鼠体内的分布.结果:单纯细胞组、模型对照组在移植后5~6 d尿量均减至0 mL,均呈重度急性排斥反应.IL-10修饰细胞组移植后2周内尿量维持在6~12 mL,肝肾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受到明显抑制,平均存活时间为(20.0±2.6)d,明显长于单纯细胞组、模型对照组,Log Rank法检验P<0.05.受体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内有较多Y染色体标记的树突状细胞迁入.结论:I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可以对联合移植的肝肾起到免疫保护作用;供体的成熟前期树突状细胞迁移到受体组织内,能够抑制肝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并延长肝、肾移植物和受体大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2.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小肠移植模型,观察粘附素细胞粘附分子-1(MAdCAM-1)在大鼠小肠移植肠管中的表达及移植肠管的改变。【方法】实验分三组,第Ⅰ组为同系同基因移植(从LEW鼠到LEW鼠);第Ⅱ组为异系同基因移植(从DA鼠到LEW鼠);第Ⅲ组为使用抗-MAdCAM-1抗体的异系同基因移植。将DarkAgouti(DA)鼠的小肠异位移植到Lewis(LEW)鼠中。观察各组移植肠管的形态和组织学变化;并用免疫染色检测MAdCAM-1和整合素a4137在移植肠管中的表达。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术来分析移植肠管中肠系膜淋巴结和肠管Peyer's淋巴结的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移植肠管存活期为(7.0±3.3)d,对照组为(24.6±8.4)d(P〈0.05)。并且,在实验组的移植肠管中MAdCAM-1的表达被抑制。而对照组在Peyefs淋巴结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无显著差别,实验组的肠系膜淋巴结中CD4^+T细胞有显著降低。【结论】在小肠移植中,通过阻断抗-MAdCAM-1抗体可以用来预防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肝卵圆细胞移植后对受损肝脏具有修复作用.目的:观察受体来源肝卵圆细胞对受体大鼠术后生存期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为雌性DA大鼠,受体为雌性Lewis大鼠.造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进行细胞移植)、实验组(移植过程中供肝经门静脉和肝动脉注射受体来源肝卵圆细胞1×109 L-1).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撤他克莫司后的中位生存期和累积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移植肝肝细胞受损情况弱于对照组(P < 0.05),移植肝合成和排泄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在移植肝脏内种植受体来源肝卵圆细胞可有效改善移植肝功能,并且明显延长受体生存时间,提高累积生存率,该结果可能与受体来源肝卵圆细胞在移植肝内增殖分化,修复受损肝脏和减轻急性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Evidence is presented that MHC restriction of foreign transplantation antigens occurs when tolerance is induced. Whereas PVG and F344 rats rendered tolerant at birth with (DA X PVG)F1 and (DA X F344)F1 hybrid bone marrow cells (BMC), respectively, accept ACI skin grafts, presumably because the foreign transplantation antigens of these third party grafts, which are MHC-compatible with DA, are recognized onl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MHC of the hosts, DA rats rendered tolerant with (DA X PVG)F1 or (DA X F344)F1 hybrid BMC usually reject ACI skin. Further support that MHC restriction accompanies the induction of tolerance is provided by the observation that Lewis.1N rats rendered tolerant at birth with athymic (nude) Wag BMC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accept BN.B2 (MHC-compatible with Wag) skin grafts, than BN (MHC-compatible with Lewis.1N) graf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