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先按0.02mg/kg的剂量静脉注射咪唑安定,并单次静脉推注氯胺酮2mg/kg,之后,A组用氯胺酮95±7.8μg/kg/min静脉注射泵维持,B组用氯胺酮58±3.8μg/kg/min以及瑞芬太尼0.06±0.02μg/kg/min静脉注射泵维持。术中监测患儿血压、心率及SPO2,观察并记录术后苏醒时间。结果A、B两组患儿血压和SPO2均较平稳,B组患儿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A组患儿心率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B组患儿术后麻醉苏醒明显快于A组(p<0.05),且术中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身麻醉既能满足手术需要,又减少了各自用药量,缩短了麻醉苏醒时间,减少了并发症,是一种更安全的麻醉用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七氟醚诱导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120例患儿随机均分成三组,七氟醚诱导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A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B组),氯胺酮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40例,监测并记录基础值、切皮时和术毕的SBP、DBP、HR和SpO2,观察患儿术毕清醒时的幻觉、谵妄、恶梦和躁动不安等精神症状及异常行为。结果三组患儿年龄、体重及手术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础值比较,切皮时和术毕时C组SBP和DBP升高,HR增快,明显高于快于A.和B组(P〈0.05)。A组麻醉效果与B组相当,但术后的精神症状明显少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术毕清醒时间明显短于B、C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诱导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呼吸管理简便,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平稳,几乎没有精神症状的发生,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简便、安全,优于传统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和氯胺酮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颅内占位手术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B组于诱导后以0.25%罗哌卡因阻滞耳颞神经、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C组不进行神经阻滞。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丙泊酚与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拔管时间,术后4、8、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B组瑞芬太尼总量[(3.52±1.75)μg/(kg·h)]与C组[(6.54±1.23)μg/(kg·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拔管时间[C组(10.01±8.47)min vs B组(8.35±7.17)min]、丙泊酚使用总量[C组(3.28±1.05)mg/(kg·h)vs B组(3.61±1.29)mg/(kg·h)]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 h和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减少小儿颅脑手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麻醉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在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中的麻醉管理。方法将74例小儿腺样体扁桃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瑞芬太尼组,B组为芬太尼组。每组37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丙泊酚、维库溴胺、地塞米松、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麻醉维持两组均采用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A组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结果A组血流动力学比B组血流动力平稳。A组比B组苏醒快,拔管时间短。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静脉麻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强,镇痛作用强,恢复迅速,无蓄积作用,是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一种较好麻醉。  相似文献   

5.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学会制定的I~II级标准、年龄2~4岁、行气管异物取出术小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静脉注射丙泊酚3mg/kg诱导麻醉,术中维持丙泊酚1.5mg/(kg.h)微泵注入及瑞芬太尼0.05μg/(kg.min)持续泵注。对照组静脉注射γ-羟丁酸钠90mg/kg诱导麻醉,术中麻醉深度不足时分次静注氯胺酮1.5mg/kg至麻醉满意,并根据手术需要分次追加氯胺酮1mg/kg。记录诱导前(T0),插支气管镜后(T1),拔支气管镜时(T2),清醒时(T3)各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观察两组苏醒时间,对比两组患儿拔管后上呼吸道梗阻或屏气、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T1与T2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而对照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瑞芬太尼起效迅速,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支气管痉挛和术后舌后坠的发生较对照组少,苏醒时间短,而且苏醒效果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并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手术麻醉患儿苏醒时间短和苏醒质量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七氟烷与异丙酚在儿童麻醉中诱导及苏醒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七氟烷、瑞芬太尼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和异丙酚、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用于儿童手术的诱导和苏醒特征。方法将拟在全麻下手术的2~12岁ASAI级住院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异丙酚组(P组)。所有患儿均不使用术前用药。S组通过面罩吸入七氟烷,采用浓度递增法麻醉诱导,术中复合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P组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诱导及维持麻醉。两组均采用机械控制通气,手术结束时停用所有药物。比较两组麻醉诱导时间、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唤名睁眼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诱导、苏醒期不良反应。结果S组诱导时间为99±35s,P组为55±16s,两者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气管插管均一次成功,两组在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唤名睁眼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诱导及插管过程中,S组发生心动过速14例(56%)、高血压和低血压各1例(4%),P组发生心动过速2例(8%)、心动过缓4例(14%)、低血压8例(32%)。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3例,52%)高于P组(6例,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异丙酚、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相比,儿童七氟烷递增浓度法吸入诱导速度较慢,诱导期心动过速发生率较高;而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的苏醒期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与全静脉麻醉无差异,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腺样体刮除、扁桃体摘除术的麻醉效果、苏醒时间、苏醒质量。方法选择80例行小儿腺样体刮除、扁桃体摘除术的小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n=40)和芬太尼组(F组,n=40),麻醉诱导给咪唑安定0.05mg/kg,万可松0.1mg/kg,R组用瑞芬太尼1μg/kg,F组用芬太尼3μg/kg。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术中维持R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1,F组不再追加芬太尼,两组均吸入异氟醚辅助麻醉。监测不同时点(插管前、后,手术开始后5min、30min)的MAP和HR。记录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拔管的时间,苏醒后是否再入睡及麻醉效果(以患儿术中MAP、HR监测值和同一术者的评价综合评分)。结果两组病人插管前、插管后、手术开始后5min的MAP和HR无显著差异,R组手术开始后30min的HR低于F组(P〈0.05),苏醒时间短于F组(P〈0.05),苏醒后再入睡率低于F组(P〈0.05),麻醉满意度高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小儿腺样体刮除、腺扁摘除术,能保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苏醒快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控制性降压麻醉在动脉导管未闭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硝普钠(SNP)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在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中行控制性降压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先天性PDA患儿60例用SNP复合芬太尼(A组)或瑞芬太尼(B组)麻醉,监测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并发症。结果B组心率稳定,降压迅速,SNP用量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苏醒恢复状况均优于A组。结论瑞芬太尼持续麻醉能强化SNP的降压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Ⅰ期根治术麻醉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辅以氯胺酮用于小儿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I期根治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患儿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8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随机分为两组,A组: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辅以氯胺酮;B组:用羟丁酸钠慢诱导气管插管辅以氯胺酮和维库溴胺。观察麻醉效果,连续监测HR、RR、SpO_2、ECG、有创血压,并分别于基础麻醉后(T_0)、手术开始5分钟(T_1)、1小时(T_2)、2小时(T_3)、术毕(T_4)抽取左侧挠动脉血测定血气、血糖和血浆皮质醇含量。结果A、B两组循环、呼吸均平稳,A组血糖各时点与基础值T_0无明显差异,而明显低于B组各时点(P<0.05),A组皮质醇T_2 T_3高于T_0、T_1和T_4(P<0.05),而明显低于B组各时点(P<0.05)。结论 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辅以氯胺酮用于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I期根治术是比较适宜的麻醉方法,并能较好抑制患儿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气管镜检术的麻醉效果;并通过与目前常用麻醉方法的比较,探讨更合适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40例需行气管镜检术的患儿,年龄2~5岁,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组(S组)、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维库溴铵麻醉组(K组)。术中持续监测并记录患儿SpO2、HR、BP及ECG,并观察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喉痉挛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s组麻醉后心率、血压下降,与麻醉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后心率、血压与K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间比较,S组较K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麻醉方法,都有满意的肌松效果,声门显露充分,无呛咳、屏气现象。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气管镜检术,可为手术操作提供满意的肌松条件,声门显露充分,患儿元呛咳、屏气现象,可避免置镜困难,减少声门、气道水肿及损伤,消除气管置镜引起的剧烈心血管反应;停药后可迅速苏醒,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