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螺旋CT在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特征,指导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影像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共检出增大淋巴结242个,其中阳性淋巴结有112个(阳性率46.3%)。以长径≥8 mm淋巴结阳性率达68.9%,以平扫CT值≥25 HU、增强动脉期CT值≥70 HU、增强静脉期CT值≥80 HU淋巴结的阳性率分别为71.7%、68.1%及70.5%。结论螺旋CT对判断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作用,采用淋巴结长径≥8 mm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结合淋巴结平扫CT值≥25 HU或增强动脉期CT值≥70 HU或增强静脉期CT值≥80 HU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大大提高对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 指导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分析。方法: 对4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 对检出的淋巴结分别从长径、短长径比值、密度及强化程度等4个方面判定淋巴结转移,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淋巴结长径≥8 mm、短长径比值≥0.7、淋巴结平扫CT值≥25 Hu及淋巴结强化程度≥75 Hu作为CT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 与病理结果对照一致性较好。结论: CT三期增强扫描从淋巴结长径、短长径比值、密度及强化程度等4个方面, 对胃癌术前淋巴结有无转移可以作出初步判断, 对临床选择合理术式及评估预后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转移性淋巴结的判定价值.方法 分析已确诊胃癌患者术前64层螺旋CT检出淋巴结,分别从淋巴结长径、淋巴结强化程度及淋巴结短长径比值3方面判定淋巴结转移,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以淋巴结长径≥8 mm、淋巴结强化程度≥80 Hu及淋巴结短长径比值≥0.7作为多层螺旋CT判定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一致性较好.结论 多层螺旋CT做为一种简洁、无创的检查方法,依据淋巴结长径、强化程度及淋巴结的形态等指标,对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可以做出初步判断,为临床术前选择合理术式、评估预后及开展新的手术方法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于手术前1周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照病理结果,分析其CT征象.结果:①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84.75%(50/59),敏感性为92.31%(36/39),特异性达70.00%(14/20).②胃癌淋巴结螺旋CT呈融合型、强化密度差值≥80 Hu、不均匀强化及直径≥9 mm者,病理转移的阳性率较高(X2=14.12、37.10、7.00和23.72,P均<0.05).结论:螺旋CT町较准确地检出胃癌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方法收集165例胃癌术前平扫及三期增强资料,对CT发现的991枚淋巴结与手术病理、术后CT复查对比,回顾性分析胃癌区域淋巴结径线和CT值等对转移的诊断价值。根据淋巴结短径大小分为5级,1级短径≥2mm、2级≥4mm、3级≥6mm、4级≥8mm、5级≥10mm。结果165例胃癌发现区域淋巴结共991枚,平均淋巴结数目为6.01±3.7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45.9%,区域淋巴结短径大小与转移正相关,r=0.436,P<0.001,提示不同短径级别的淋巴结转移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924,P<0.001;以短径6mm为阈值诊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预测值81.8%,阴性预测值64.6%。178枚转移淋巴结平均短径(10.00±5.08)mm,平均长径(13.99±6.81)mm,与阴性淋巴结均存在差异(P<0.001)。转移淋巴结的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均高于阴性淋巴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平均CT值分别为(28.96±15.16)HU、(55.94±22.23)HU、(72.37±25.25)HU、(69.65±22.12)HU。以平扫平均CT值>20HU诊断转移的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35.5%。结论以淋巴结短径6mm及平扫CT值>20HU为阈值对诊断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腔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在临床治疗及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腹腔淋巴结病变患者62例的影像学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30例淋巴结转移者,诊断正确27例,漏诊3例。螺旋CT诊断腹腔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准确率为87.09%,并发现淋巴结直径≥10mm者,病理转移的阳性率高(P〈0.001)。淋巴瘤组及转移性淋巴结组的长短径、平扫CT值、增强后双期期CT值均高于炎症性肿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使用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明确腹腔淋巴结的病变性质,有利于肿瘤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针对结肠癌术前淋巴结(LN)的转移价值判定。方法对已确诊结肠癌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检出的LN进行分析,分别以LN长径、LN强化差值以及LN短径与长径比值等方面判定淋巴结有无转移,并与术后病理活检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多层螺旋CT对LN的转移标准:长径≥7mm、强化差值≥70Hu及短长比≥0.7等转移标准与病理结果比较一致性较好。结论 多层螺旋CT做为无创、快捷的影像检查方法,依据LN的形态、强化等参数,可以在结肠癌术前对淋巴结有无转移做出较准确判断,并可以为临床对术前选择合理术式及愈后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进展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48例螺旋(Tr图像,将手术结果与螺旋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48例进展期胃癌螺旋CT检出率100%,定性准确率95.8%;螺旋CT对胃癌向邻近组织侵犯判断准确率为81.8%,对腹部脏器转移判断准确率为87.3%:对淋巴结转移判断准确率为73.3%。结论螺旋CT扫描能明确进展期胃癌的诊断,清晰显示胃癌向邻近组织的侵犯及腹腔内转移,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胃癌T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81例,将CT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28层螺旋CT诊断胃癌T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关(X~2=128.936,P=0.000),一致性好(Kappa指数=0.784)。淋巴结短径≥5 mm结合各期相密度改变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为94.47%,特异度为70.42%,准确度为81.32%。结论 128层螺旋CT可以提高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将CT图像显示胃周淋巴结短径≥5 mm伴强化程度判断转移淋巴结,可明显提高转移淋巴结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研究转移淋巴结的螺旋CT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入院治疗的73例胃癌患者的就诊资料,将患者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结果分别与病理分析结果和平扫诊断结果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6.3%,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86.7%;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高于螺旋CT平扫,P0.05,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转移淋巴结的主要螺旋CT征象: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体性为主,随直径增大呈环状、囊状改变者增加;强化类型分为实体性均匀强化,环带样强化和囊状不强化;强化峰值时间不同,以动脉期达强化峰值者多见。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提高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对术前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状况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排螺旋CT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多排螺旋CT(MSCT)对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并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探索其在确定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将原始资料进行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螺旋CT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0.00%、68.33%和83.33%。结论螺旋CT对胃癌的术前TNM分期可提供较高的准确率,能有效地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证实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结果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pN0)存在微转移(MM),探讨pN0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证实淋巴结转移全部阴性的胃癌(腺癌)病例40例,收集其淋巴结蜡块146个,淋巴结共298枚。分别用鼠单抗CK7和鼠单抗CK19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其有无微转移。结果:两组有10例(25%)共计26枚淋巴结(8.72%)发现微转移。其中CK7组6例,阳性率15%,CK19组4例,阳性率10%。胃癌微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数量分别为:CK7组16枚(5.37%),CK19组10枚(3.35%)。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存在与肿瘤的侵及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等无关(P〉0.05)。结论:常规病理学检查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存在微转移,CK7和CK19均是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理想指标,对指导胃癌的手术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乳腺病变CT与血清TK1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病变螺旋CT(SCT)表现与术前血清TK1(Serum thymidine kinase 1,细胞质胸腺嘧啶核苷激酶)表达的相关性。方法55例乳腺病变均行SCT增强检查,术前进行STK1的检测,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做对照,并分析SCT与STK1的相关性。结朵术前乳腺癌STK1(2.63±1.22)Pmol/L,乳腺艮性病变STK1(0.79±0.60)Pmol/L。STK1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1,P〈0.05)。SCT检查诊断乳腺癌准确率92.10%,STK1诊断准确率71.05%,两者结合诊断准确率97.37%。SCT检查诊断乳腺良性病变准确率82.35%,STK1诊断准确率94.12%,两者结合诊断准确率100%。乳腺癌肿瘤体积、强化程度、腋窝淋巴结转移与STK1值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SCT动态增强检查能反映乳腺病变的形态、血供、淋巴结转移,STK1是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相结合能提高诊断正确率,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Rac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组织芯片技术联合检测胃癌组织95例,对应淋巴结30例(其中有转移灶20例),无癌癌旁≥6cm组织27例进行Rac1蛋白的表达。另取30例胃正常组织作对照。【结果】正常胃粘膜Rac1蛋白表达阳性率(13.3%)明显低于胃癌组织(72.0%)和癌旁组织(55.6%,P〈0.01)。Rac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Lauren分型密切相关(P〈0.05)。胃癌原发灶Rac1蛋白表达阳性率(85.0%)高于相应淋巴结转移灶(60.0%,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Rac1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5),是生存期预测因子。【结论】胃癌组织Rac1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大小与是否转移及N分期的关系。方法76例胃癌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并进行N分期。对胃周淋巴结标本行病理检查。全部用光镜确定有无癌组织转移,然后分析淋巴结大小与有无转移间的关系及其对N分期的影响。结果76例患者中对N分期评价总的准确性为71.05%。术后标本淋巴结中直径≤1cm和〉1cm的两类淋巴结发生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22.20%和50.74%。结论多排螺旋CT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很高。但N分期中关于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螺旋CT征象与CD44v6及MMP-9表达的关系。方法对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于手术前1周内行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术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测定肿瘤组织CD44v6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①60例进展期胃癌组织中CD44v6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36/60)和58.3%(35/60)。②SCT图像显示的肿瘤强化幅度≥30HU、〈30HU组的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5%(26/34)和38.5%(10/26),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7%(22/34)和50.0%(13/26))。③浆膜侵犯有、无组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26/36)和41.7%(10/24),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27/36)和33.3%(8/24)。④淋巴结转移阳、阴性组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2%(30/44)和37.5%(6/16),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2%(30/44)和31.3%(5/16)。结论CD44v6的表达与SCT显示的肿瘤强化幅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MMP-9的表达与SCT显示的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研究PET-CT和MRI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79例宫颈癌病人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ET-CT和MRI检查。结果 79例病人中有22例(27.8%)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PET/CT和MRI检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31.8%和59.1%(P=0.07);PET/CT和MRI的特异度分别为86.0%和66.7%(P=0.027)。PET/CT和MR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9和0.629(P=0.570)。结论 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低于MRI,但特异性优于MRI。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18F—FDGPET/CT为手术或放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再分期,以评价18F—FDGPET/CT在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本组受检者51例(男41例,女10例),年龄34—90岁(平均61.86±12.81岁)。鳞癌29例,腺癌20例,腺鳞癌2例。根据文献中接收器工作特性分析确定良恶性结节阈值截点SUV值〉3.5为阳性淋巴结。结果51例患者中45例检出纵隔淋巴结,SUV值〉3.5的阳性淋巴结共有63%(79/125),SUV值〉3.5且小于1cm结节35%(28/79),SUV值〉3.5且大于1cm结节65%(51/79)。肺腺癌20例中阳性淋巴结58%(46/79),鳞癌29例中阳性淋巴结41%(32/79),腺鳞癌2例中阳性淋巴结1%(1/79)。肺腺癌和鳞癌患者小于1cm和大于1cm的阳性淋巴结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5,P〈0.05)。结论18F—FDGPET/CT对NSCLC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再分期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