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研究犬心肌缺血前后等容收缩期运动频谱的变化。方法2 3条犬分为A、B两组 ,A组为开胸实验组 ,冠脉左旋支后壁分支结扎前、后分别记录左室后壁短轴方向组织多普勒运动频谱 ;B组为经胸实验组 ,手术结扎冠脉左旋支后壁分支 ,术前及术后 1周经胸记录左室后壁短轴方向组织多普勒运动频谱 ;对照分析正常与缺血室壁收缩期运动频谱。结果 A、B两组正常室壁收缩期频谱包括前向等容收缩波 (IVC1)、后向等容收缩波 (IVC2 )和射血波 (S)。结扎冠脉后IVC1、S峰值显著降低 ,持续时间显著缩短 (P <0 .0 5 ) ;IVC2 峰值显著增大 ,持续时间显著延长 (P <0 .0 5 )。结论 缺血心肌收缩期运动频谱发生了显著变化 ,等容收缩期的频谱改变有可能作为检测心肌功能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等容收缩波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研究组织多普勒(TDI)等容收缩波S1时间段内心动周期时相的变化.方法 通过超声心动图TDI法及脉冲多普勒(PWD)法比较电-机械延迟时间(EMD)、等容收缩时间(IVCT)和射血前期时间(PEP),观察TDI法QRS波群起始至二尖瓣关闭时间(MCT)、等容收缩波起始至二尖瓣关闭时间(ICMC).结果 TDI所测IVCT较PWD法时间长,TDI法所测EMD较PWD法时间短,TDI法MCT即为PWD法EMD时间,ICMC为等容收缩前期时间.结论 TDI的等容收缩波S1内包含着两个时相,等容收缩前期和等容收缩期.  相似文献   

3.
超声心动图评价存活心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超  石仲仁  王建华 《临床荟萃》2006,21(13):973-975
存活心肌(VM)是指由于缺血或缺血后再灌注导致收缩功能可逆性减低但仍然存活的心肌。由顿抑心肌(SM)、冬眠心肌(HM)和伤残心肌组成。其共同特点是:①心肌细胞膜完整;②心肌代谢及灌注存在,但均减低;③收缩功能障碍,但具有收缩储备、对正性肌力药有收缩增强反应。因此,对于心肌缺血区域内有VM者再血管化后VM功能恢复,心室功能改善。而无VM者再血管化后心室功能不能恢复。故术前进行VM评价对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尤其重要。现将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价VM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右室等容收缩期心肌收缩协调性的意义。方法26例IPAH患者和25例正常人入选本研究。常规测量、计算右室结构参数(游离壁厚度、舒张末期面积和收缩末期面积、面积变化率)和功能参数[游离壁三尖瓣环等容收缩期峰值速度(VIC)、收缩期峰速(Vs)、Tei指数]。离线分析右室3个壁基底段和中间段组织速度曲线,测量QRS波起点至6个节段VIC的时限(TQ-1C)。计算同一节段3个壁间TQ1-IC最大差值(Inter△TQ-1C)、同一壁内2个节段间TQ-1C最大差值(Intra—△TQ-1C)、6个节段间TQ-1C最大差值(Max—△TQ-1C)及6个节段TQ-1C的平均值(Mean-△TQ-1C)。结果与正常人相比,IPAH患者Inter-△TQ-1C和Max-△TQ-1C、Mean—△TQ-1C明显延长(P〈0.001),Intra-△TQ-1C略延长(P〉0.05)。IPAH患者Max—△TQ-C与右室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均有良好相关性。结论IPAH患者右室等容收缩期存在非同步收缩运动,且与右室结构和功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正常胎儿和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引起的宫内慢性缺氧胎儿的心室收缩功能 ,旨在探讨其测定胎儿心功能的应用价值及胎儿宫内缺氧时的心功能变化。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1年 10月随机选择本院产科门诊正常孕妇 30例 (正常组 ) ,平均孕龄35 .4 (32~ 4 0 )周。均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肝、肾疾患史 ,各项生化检查及常规B超检查正常。选择中、重度妊高征合并胎儿缺氧 (心内结构未见异常 )住院孕妇 30例 (妊高征组 ) ,平均孕龄 36.2 (32~ 4 0 )周。1.2 方法 采用…  相似文献   

6.
组织多普勒超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收缩后收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人在等容舒张期出现的收缩后收缩(PSS)现象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测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6例正常人的局部心肌,获得不同节段射血期、等容舒张期的峰值速度(VS、VIR)、应变率(SRS、SRIR)、应力(εS,εIRn)等。结果 正常组的生理性PSS多位于室间隔、前壁的基底、心尖段。梗死组的病理性PSS等容舒张期峰值速度增大,持续的时间延长。梗死组有92个节段VIR〉VS,结合应变率和应力分析,39个节段在等容舒张期主动收缩;12个节段为矛盾运动,其中8个节段是主动与被动活动的混合。结论 病理性和生理性PSS有明显差别。利用组织多普勒超声各项指标,有助于理解病理性PSS的机制,并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左心室舒张功能状态下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变化趋势及规律.方法 根据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E)、A峰(A)及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检测的二尖瓣瓣环室间隔速度(Ea),将55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左心室舒张功能状态分为正常组20例(EA>1,Ea>8 cm/s,E/Ea<10)、轻度降低组20例(EA<1)、假性正常化或舒张功能受限组15例(假性正常化为1<EA<2,Ea<8 cm/s,E/Ea>10;舒张功能受限为EA>2,E/Ea>15).在比较左心房内径(LA-D)、E/A、E/E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基础上,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左心房总体排空分数(LAEF),应用TDI检测左心房游离壁(LA)及房间隔(IAS)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及收缩期峰值应变(S),并对3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二维超声检测结果提示,与正常舒张功能状态相比,轻度降低组E、E/A、Ea下降,E/Ea、LA-D增高(P<0.05);随着舒张功能进一步降低,假性正常化或舒张功能受限组LA-D、E/Ea进一步升高,Ea进一步减低,LVEF下降,E、E/A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左心房功能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轻度降低组LAEF,IAS-S, LA-S,IAS-Va及LA-Va升高;假性正常化或舒张功能受限组上述指标较舒张功能正常组显著降低,并与轻度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左心房LA-Va、LA-S、IAS-Va、IAS-S与LAEF呈正相关(r=0.44、r=0.57、r=0.34、r=0.45,P均<0.01).结论 随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左心房功能发生相应改变,左心室舒张功能轻度降低,左心房收缩功能代偿增强,当左心室舒张功能进一步降低发展为假性正常化或舒张功能受限时,左心房收缩功能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可预测顽固性高血压(RH)患者预后的超声心动图心肌做功指标。方法 前瞻性纳入67例RH患者,采集超声心动图基线数据;随访至其后4年或发生不良事件时;比较不良事件组与无不良事件组基线超声指标,筛选预测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心肌做功指标。结果 随访期间3例失访,21例发生(A组)、43例未发生(B组)不良事件。A组左心室壁增厚占比及整体无用功(GWW)均高于,而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整体做功效率均低于B组(P均<0.05)。左心室壁增厚是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6.96,P<0.05;HR=5.026,P<0.05)。以-14.50%、109.00 mmHg%及12 mm 为LVGLS、GWW及左心室壁增厚的临界值,其预测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1、0.732及0.664,三者联合AUC为0.857,优于单一GWW及左心室壁增厚(P均<0.05)。结论 根据LVGLS、GWW及左心室壁厚度可较好地预测R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与组织速度成像(TVI)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方法:选择27例正常人,分别测量其左室心肌各节段组织速度收缩达峰时间(Tv)、最小容积达峰时间(Tmv)和心动周期,并计算其收缩达峰时间比值(Rst)。结果:应用RT-3DE和TVI均检测出正常人左室心肌12个节段之间的Rst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RT-3DE和TVI技术所测的正常人左室心肌12个节段之间的Rs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14)。结论:RT-3DE及TVI均可无创、定量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但RT-3DE提供了一种更加快速、简便、准确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估测心肌血流量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肌血流量的可行性.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犬模型,以放射性微球测定的心肌血流量为"金标准”,经外周静脉持续滴注微泡造影剂,通过计算平台声强度(A)和微泡再充填速率(β)测定心肌相对血流量.结果放射性微球法所测的心肌血流量和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测定的A*β值相关良好(r=0.81,P=0.001).结论经静脉持续滴注微泡造影剂行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可估测心肌相对血流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组织追踪成像(TTI)评价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的心肌收缩期及等容收缩期的运动。方法:85例因胸痛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术前1周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及TTI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50例,各支冠脉狭窄程度均<50%)和冠脉狭窄组(35例,至少1支冠脉狭窄程度≥75%)。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心肌收缩期运动呈梯度递减的抛物线样位移曲线,等容收缩期运动呈现为以正向为优势的双向位移曲线或单正向位移曲线,收缩期峰值位移(Dsys)从二尖瓣环处向心尖段递减,等容收缩期峰值位移(Divc)从基底段向心尖段递减。冠脉狭窄组Dsys的递变规律与对照组一致,但Dsys减小(P<0.05),多个节段的Divc值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部分节段的Divc递变规律消失。此外,冠脉狭窄组患者中出现收缩后最大位移(Dmax)者较多。结论:冠脉狭窄时,Dsys及Divc均受影响,且多出现收缩后收缩现象。采用TTI定量评价左心室长轴运动可能有助于诊断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室节段心肌在等容收缩期(IVC)与等容舒张期(IVR)长轴方向的运动特征及急性缺血时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新的高帧频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对15只开胸犬分别在冠脉左前降支(LAD)结扎前后采集心尖长轴切面动态图,后处理分析前间隔与左室后壁各节段心肌在基础状态下及LAD结扎后15 min与60 min的速度曲线、应变率曲线及位移曲线在等容期的特征与变化规律,测量等容期的心肌运动速度(VIVC、VIVR)与应变率峰值(SRIVC、SRIVR)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心肌在IVC表现短暂高速的收缩缩短运动(心尖长轴测值VIVC为正而SRIVC为负),IVR表现低速舒张伸长运动(VIVR为负值而SRIVR为正);急性缺血心肌IVC运动速度显著降低甚至转为负值,IVR表现反常的高速收缩缩短运动.缺血节段心肌VIVC、VIVR、SRIVC及SRIVR与基础状态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心肌在短暂的等容时相内存在有规律的运动,且急性缺血时运动形式显著改变.用应高帧频的组织多普勒技术可以捕捉该时相的心肌运动信息并分析其特征,有助于增进对正常与缺血心肌功能状态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解剖M型与脉冲多普勒检测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直线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的可行性。方法 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合并舒张功能轻度减退(松弛性异常)患者各20人。由两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在双盲状态下分别采用脉冲多普勒和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受试对象的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d和IVRTm)。结果 两检查者用同一种方法检测同一组研究对象的IVRTd和IVRTm,其均数和变异系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 05)。两检查者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组研究对象,其IVRTd的变异系数均>IVRTm的变异系数,所得到的4组数据中有3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 采用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IVRT是可行的,其测定结果的变异性小于脉冲多普勒方法,并提示多道解剖M型超声是心血管运动时间间期测定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右心室长轴心肌等容收缩期多普勒组织成像(DTI)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DTI技术检测了28例DCM患者右心室游离壁近三尖瓣环处心肌等容收缩期正向波(IVC1)峰值速度(VIVC1)、速度时间积分(VTIIVC1)、持续时间(TIVC1),负向波(IVC2)峰值速度(VIVC2)、速度时间积分(VTIVC2)、持续时间(TIVC2)以及射血波(S)峰值速度(Vs)、速度时间积分(VTIs)、持续时间(Ts)等指标,测量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PCA)等,并与30例正常人对比分析。结果DCM患者VIVC1、VS、VTIs及VIVC1与VIVC2差值(DIVC)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1)5~0.01);VIVC1、VTIIVC2增大(P〈0.01);TIVC1,TIVC2、Q—IVC1(心电图QRS波始点至IVC,始点间时间)、Q-S(心电图QRS波始点至S波间时间)延长(P〈0.1)5~0.01),(Q-S)/Ts值增高(P〈0.01);右心室内径增大(P〈0.01),平均RVPCA明显减小(P〈0.01);VTIIVC1、T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M患者右心室长轴心肌等容收缩期DTI变化具有一定特点,可为右心室整体功能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长轴等容收缩期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指标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DTI检测了33例DCM患者左心室侧壁、后间隔、前壁、下壁、前间隔及后壁基底段心肌长轴等容收缩期运动,并与30例正常人对比分析,测量心肌等容收缩期正向波峰值速度(VIVC1)、负向波峰值速度(VIVC2),计算正负向波峰值速度差值(DIVC)、6个壁VIVC1均值(MVIVC1)、VIVC2均值(MVIVC2)及DIVC均值(MDIVC)。在胸骨旁左心室长轴观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应用改良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DCM患者左心室侧壁、前壁、下壁及后壁VIVC1、DIVC及MVIVC1、MDIV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下壁、后间隔壁VIVC2及MVIVC2增大(P〈0.05~0.01),余各壁上述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侧壁、前壁、下壁、后壁基底段心肌等容收缩期VIVC1、DIVC及MVIVC1、MDIVC与LVEF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前、后间隔VIVC1、DIVC、6个壁VIVC2及MVIVC2与LVEF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DCM患者左心室基底段心肌长轴等容收缩期MVIVC1、MDIVC等测值具有特征性变化,且与LVEF相关良好,可作为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评价的新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血液流场的特点。方法选择AMI患者25例和正常志愿者40名,采集两组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测量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横径、纵径,涡流的横向、纵向相对位置及其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等指标,比较上述两组各参数。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AMI患者等容收缩期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更靠近后侧壁,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均减低(P<0.05)。结论等容收缩期AMI患者左心室内涡流纵径、横向位置、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差异,涡流形态、位置发生改变。VFM为评价心腔内血液流场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观察正常人等容收缩期局部心肌纵向应变特点。方法 采集27名正常人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和心尖左心室长轴切面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获得等容收缩期应变曲线,计算等容收缩期出现正向应变(ε+IVC)曲线的心肌节段数及其检出率,分析最大负向应变(ε-IVC)、ε+IVC检出率、ε+IVC峰值在各水平(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各室壁(后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后壁、前间隔)心肌间的差异。结果 正常人等容收缩期的应变曲线以绝对值逐渐增大的负向应变曲线最为多见,ε-IVC的绝对值从基底段至心尖段递增,后壁、后间隔、下壁均小于前壁、侧壁、前间隔,除后间隔和下壁与前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0.89%的节段出现正向应变曲线,其中基底段心肌比心尖段心肌多见,后壁、后间隔、下壁心肌比前壁、前间隔、侧壁心肌多见,除下壁与侧壁和前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心肌是有形变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可快速、简便地检测等容收缩期心肌的形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组织同步显像技术评价肥厚性心肌病心肌收缩协调性的临床价值。方法14例肥厚性心肌病(HCM)患者和20例正常人,采用实时三平面组织同步显像技术,同步实时获取心尖四腔观、左室心尖两腔观和左室心尖长轴观,通过绿黄红三种颜色半定量显示局部心肌收缩达峰时间(TTP)。采用牛眼图模式分别定量测量HCM组和正常组左室6个壁12个心肌节段的纵轴收缩达峰时间,分别比较:①HCM组与正常组室间隔中段TTP;②HCM组与正常组左室后壁TTP;③HCM组肥厚节段和非肥厚节段TTP。结果HCM组室间隔中段TTP较正常组室间隔中段TTP明显延迟(P〈0.01),HCM组左室后壁TTP较正常组左室后壁TTP明显延迟(P〈0.05),HCM组肥厚节段TTP较非肥厚节段明显延迟(P〈0.05)。结论HCM患者肥厚心肌与非肥厚心肌收缩不协调,组织同步显像技术能对其进行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early diastolic peak velocity of left ventricular (LV) wall segment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ppearing in the rapid filling phase. However, we find some segments of which early diastolic peak velocities appear in the isovolumic relaxation period (PVIVR segment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VIVR segments. Methods Tissue Doppler imaging was performed in each of the 16 segments of LV wall in 99 patients with known or suspecte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50 normal subjects. Early diastolic velocity pattern was classified as PVIVR, post-systolic shortening (PSS) and normal pattern. Results Th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t echocardiographic predictors of the presence of PVIVR in a patient were transmitral E/A ratio and isovolumic relaxation time. Segmental early diastolic velocity patter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ctual coronary stenosis, relative coronary stenosis and wall motion score. PVIVR segments had a lower early diastolic peak velocity than other segments. Conclusion PVIVR segments more frequently appear in the territory with the relatively mildest coronary stenosis, whereas PSS segments more frequently appear in the territory with the relatively most severe coronary stenosis. Patients with PVIVR have lower global LV diastolic function. A decreased early diastolic peak velocity of PVIVR segment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impaired myocardial relax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