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的疗效。方法 选择处于缓解期且上一疗程化疗后曾经中性粒细胞数 (ANC) <0 .5× 10 9L-1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5 6例 ,分为 3组 ,分别在巩固化疗结束后 48h(A组 )、ANC <1.5× 10 9L-1(B组 )和ANC <0 .5× 10 9L-1(C组 )时使用G CSF ,当连续 2dANC >1.5× 10 9L-1L时停药。观察ANC变化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A组ANC <1.5× 10 9L-1的天数、恢复至≥ 1.5× 10 9L-1所需的天数以及G CSF的使用天数均少于其他两组 (均P <0 .0 1) ,ANC最低值高于其他两组 (P <0 .0 1) ,感染的发生率也较其他两组明显低 (P <0 .0 1)。结论 对化疗后有发生粒细胞缺乏倾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结束后应早期使用G CSF。 相似文献
2.
白血病巩固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白血病巩固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的疗效。方法 选择处于缓解期 ,且上次疗程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 (ANC)曾降至 <0 5× 10 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 4 1例 ,分为 3组 ,分别在巩固化疗后 4 8h ,ANC降至 <0 5× 10 9/L和ANC降至 1 5× 10 9/L时使用G -CSF ,用至连续 2dANC>1 5× 10 9/L停药。观察ANC变化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化疗后 4 8h用药组 ,ANC持续ANC <1 5×10 9/L的天数 ,ANC恢复至≥ 1 5× 10 9/L所需的天数均 <其它 2组 (P <0 0 1) ,感染的发生率 <其它 2组 (P<0 0 1)。ANC最低值高于其它 2组 (P <0 0 1)。用药天数以ANC <0 5× 10 9/L ,预防用药组最少 (P <0 0 5 )。结论 对化疗后有发生粒细胞缺乏倾向的患者建议化疗结束后早期使用G -CSF。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 2 6例 ,分别在化疗结束后 4 8h(治疗组 )和中性粒细胞数 (ANC)≤ 0 .5× 10 9/L时 (对照组 )使用G -CSF ,观察ANC恢复时间及感染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ANC≥ 1.5× 10 9/L所需时间及感染发生率、发热持续天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早期使用G -CSF能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我们采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治疗组:急性白血病16例,年龄18~49岁,平均34岁,按张之楠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ANLL),其中M13例,M27例,M41例,M52例。对照组:为同期白血病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6~57岁,平均35岁,ALL5例,ANLL13例,其中M12例,M26例,M42例,M53例。1.2化疗方法:AN… 相似文献
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colony stmin mulatingfactor,rhG CSF)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 ,和成熟。因此 ,对白血病强烈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有治疗作用。我科于 1996年 10月至 1997年 10月对 2 0例急性白血病在强烈化疗后使用 (rhG CSF)进行了临床治疗 ,疗效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病例本组 2 0例中 ,男性 8例 ,女性 12例 ,年龄最大 60岁 ,最小 2 4岁 ,均为我科住院病人 ,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血常规检查、组织化学及免疫学分型等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全组均为初…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G—CSF应用时间分为A组(化疗后48h应用组,20例)、B组EANC值(1.0~1.4)×10^9/L时应用组,20例、C组ANC值(0.5~0.9)×10^9/L时应用组,20例和D组(ANC值〈0.5×10^9/L时应用组,20例,比较4组患者ANC值达到≥1.5×10^9/L的时间、G—CSF应用时间及口腔溃疡发生率。结果:A组ANC值达到≥1.5×10^9/L时间、G—CSF应用时间均短于B组、C组及D组,B组则短于C组及D组,C组则短于D组;A组总的1:7腔溃疡发生率低于B组、C组及D组,B组则低于C组及D组,C组则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应及早应用G—CSF,化疗后48h的应用效果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时间 ,对急性白血病大剂量、普通剂量和较低剂量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治疗作用。方法 :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 ,观察急性白血病 30例 ,共 6 8个疗程化疗。结果 :所有治疗组较对照组感染减轻 ,粒细胞缺乏时间缩短 ,骨髓造血恢复加快。不规则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 ,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感染程度、骨髓造血恢复无差异。结论 :G -CSF/GM -CSF能缩短急性白血病化疗粒细胞缺乏 ,防治感染 ,促进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8.
9.
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是强烈化疗 ,但是强烈化疗所引起的骨髓抑制 ,往往会导致严重感染 ,成为白血病的死亡原因之一。为了促进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恢复 ,防止感染 ,我们用小剂量分泌型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 ,rhG 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强烈化疗后所致的骨髓抑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1.1.1 治疗组 :我科住院的 2 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16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男 16…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在治疗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22例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每日予以三氧化二砷10ml+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次3~4h,连用28d,同时予以肝功能及心电图监测。结果: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4例,有效率为81%。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4例,频发室性早搏4例,心电图ST-T动态明显改变2例。未停止化疗,予以保肝、营养心肌治疗后不良反应消失。结论:三氧化二砷是目前治疗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出血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3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出血相关死亡可能涉及的因素予以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重度贫血组出血相关死亡高于中度以上贫血组;3~4级感染组出血相关死亡高于1~2级感染出血相关死亡组;未完全缓解组出血相关死亡高于完全缓解组(均P<0.05).出血相关死亡病例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低于非出血相关死亡病例(P<0.05).出血相关死亡组化疗前未获得完全缓解的病例数比例高于非出血相关死亡组(P=0.00).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3~4级感染、未获得CR是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出血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3~4级感染及化疗前未获得缓解是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出血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的输注在兼顾血小板计数的同时应结合患者感染状态、缓解状态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改良儿童方案治疗年轻成人费城染色体(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年轻成人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5例,患者均采用改良儿童方案化疗,随访并评估患者疗效。结果:32例(91%)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其中24例维持CR,7例复发,4例死于疾病复发,1例死于感染;24个月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68.6%,24个月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77.1%。结论:适当减低化疗强度的儿童方案治疗年轻成人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52-155
目的探讨舒适度量表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采用GCQ、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舒适度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 d两组舒适度明显升高,VAS评分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舒适度更高,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0%,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7,P=0.010)。结论根据舒适度量表可明显显示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舒适状态,根据量表结果实施舒适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舒适度,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化疗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GM-CSF受体(CD116)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14例急性白血病患进行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CD116在ALL中无阳性表达,而在AML中表达率为42.4%,CD116在FAB各亚型间的出现频率存在明显差异,M5中阳性率最高为83.3%,M4为40%,M3、M2分别为27.2%、15.0%。CD116+AML中未见特异性染色体异常,但M5患2例出现+8异常,均在CD116+组。结论:CD116主要表达在髓系白血病,且与具有单核细胞特征的白血病相关,CD116、CD4联合染色体+8有利于M5亚型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利用广州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2化疗协作组方案(GZ-ALL-2002)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结果,并与全国小儿急淋方案治疗做初步比较。方法对1999年-2002年收治的10例初治儿童ALL采用全国小儿急淋方案治疗,对2003年-2008年收治的ALL儿童35例采用GZ-ALL-2002方案进行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缓解情况、严重感染并发症及治疗相关死亡等。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在治疗及回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死亡患者。利用GZ-ALL-2002方案治疗,长期完全缓解25例(71.4%),复发10例(28.6%),其中SR、MR及HR的EFS分别为83.3%(10/12)、70.0%(14/20)、33.3%(1/3)。GZ-ALL-2002方案中的35例患者相关感染达39例次。利用全国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案进行治疗后,10例患者中长期完全缓解7例(70%),复发3例(30%)。结论 GZ-ALL-2002方案与全国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案的整体治疗效果评判仍需扩大样本范围。 相似文献
18.
急性髓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效果的早期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6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在HOAP方案第一疗程化疗第6天骨髓象作前瞻性观察。发现此时限骨髓白血病原始细胞百分率<40%并骨髓白血病原始细胞降低指数>50的病例完全缓解(CR)率达80.6%(25/31例),以上指标一项或二项不符合者仅11.1%(3/27例)病例CR(P<0.001)。表明本法可较早地预测HOAP方案治疗AML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方黄黛片、全反式维A酸(ATRA)及化疗序贯治疗缓解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缓解后25例APL患者,先予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巩固2个疗程,再用复方黄黛片、ATRA及常规剂量化疗,每月序贯治疗,持续3年。持续缓解3年以上者,根据PML/RARα融合基因调整治疗方案。结果:25例全部存活,复发率8.0%。结论:复方黄黛片、ATRA及化疗序贯治疗缓解后APL,疗效满意,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