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门冬氨酸钾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门冬氨酸钾镁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62例急性心肌梗死柱院患者随机分观察组30例、对照组32例。62例均行溶栓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予常规治疗+门冬氨酸钾镁表静脉滴注,两组同时用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38例发生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其中观察组14例,占22.6%;对照组24例,占38.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补门冬氨酸钾镁能隆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王大军 《医学文选》2003,22(5):649-651
目的 研究门冬氨酸钾镁对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l)的影响。方法 98例 AMI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门冬氨酸钾镁 +尿激酶组和 UK组 ,前者在静滴 UK前后加门冬氨酸钾镁静滴。结果 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4.0 %和 70 .8%,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门冬氨酸钾镁 +尿激酶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 (RA)发生率 ,5周病死率显著低于 UK组 (P <0 .0 1 ,P <0 .0 5 ) ;开始治疗前后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 (SA)、心力衰竭 (HF)及梗塞后心绞痛 (PI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 UK组 (P均 <0 .0 5 ) ,再梗塞 (RI)及梗塞延展 (IE)的发生率也低于 UK组。结论 UK静脉溶栓前后加用门冬氨酸钾镁 ,可提高 UK溶栓疗效 ,缩小梗塞面积 ,减少并发症 ,并有益于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  相似文献   

3.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焕峰 《当代医学》2010,16(2):102-103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门冬氨酸钾镁100ml+10%GS1000ml+普通胰岛素8U,ivgtt,qd;对照组:普通加镁极化液1000ml,ivgtt,qd。结果治疗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且无不良反应。结论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欧秀成 《吉林医学》2015,(7):1363-1364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与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改善情况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治疗后血清钾、血清镁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孙艺波 《华夏医学》2007,20(1):72-73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常见心衰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入院即予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另一组常规治疗。结果:两组心律失常和心衰治疗效果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门冬氨酸钾镁对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能显著减少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能减少心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门冬氨酸钾镁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道医学》2001,29(5):323-323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钾、镁含量.结果 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38/4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51±0.29)(3.85±0.51)(1.16±0.21)(0.88±0.17)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钾和血清镁均高于对照组患者[mmol/L比mmol/L,mmol/L比mmol/L,均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德冰  吴宗波 《黑龙江医学》2006,30(11):852-853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3)和对照组(n=41),所有病例都给予静脉给药溶栓治疗,治疗组加用门冬氨酸钾镁,对照组给予极化液。观察门冬氨酸钾镁对AMI溶栓治疗中心律失常和心脏性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溶栓再灌注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心律失常和心脏性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门冬氨钾镁用于AMI可明显减少心律失常及心脏性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孙爽  刘惠明  沈彦祥 《现代医学》2001,29(5):323-324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门冬氨酸钾镁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在相同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门冬氨酸钾镁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3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10%氯化钾10-ml、胰岛素8-U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点滴;1次*d-1,10-d为1个疗程.结果门冬氨酸钾镁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心功能的改善率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76例。按照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n=38)与对照组(常规治疗,n=38)。治疗后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清钾水平、血清镁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7%(36/38)、76.3%(29/3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钾、血清镁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邵学惠 《吉林医学》2012,(31):6867-6868
目的:探讨合并的监测及护理对策。方法: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电监护并观察,及时处理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结果:密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可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结论: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救治,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溶血磷脂酸对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溶血磷脂酸(LPA)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大鼠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分支结扎制备AMI动物模型。将60只Wistar大鼠分成5组:假手术组,AMI动物模型组,AMI动物模型给LPA组,AMI动物模型给G蛋白受体阻断剂百日咳毒素(PTX)组,AMI动物模型给PTX及LPA组。记录各组大鼠体表心电图,将心率和室早作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AMI动物模型组的心动过速发生率和单位时间内室早次数与假手术组比明显增加(P<0.01),AMI动物模型给LPA组的上述2项观察指标较AMI动物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后2组结果显示LPA的上述效应明显被PTX阻断。结论:LPA可促进AMI大鼠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90例AMI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烟酸缓释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猝死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以及脂蛋白a(Lpa)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8.9%)、房颤(6.7%)、心力衰竭(15.6%)、心肌梗死复发(4.4%)以及猝死率(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6.7%、28.9%、33.0%、17.7%、8.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TC(3.42±0.85)mmol/L、LDL-C(1.72±0.53)mmol/L、TG(1.40±0.27)mmol/L、Lpa(146.0±72.6)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87±1.21)mmol/L、(3.64±0.96)mmol/L、(3.68±0.95)mmol/L、(288.5±92.1)m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AMI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国内外相继有人报道了AMI发生前的心绞痛(也称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可缩小梗死范围,减少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为此笔者对96例AMI病例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临床分析,现将分析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梗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忠  乔平  王圣  廖旺  林劲  郝一彬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133-1133,1161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梗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58人,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0例(在常规治疗AMI的基础上应用可达龙治疗)和利多卡因组28例(在常规治疗AMI的基础上应用利多卡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胺碘酮组25例室性心律失常得到控制,治疗有效率83.3%(25/30例),总有效率为93.3%(28/30例),病死率6.7%(2/30例)。利多卡因组15例室性心律失常得到控制,治疗有效率53.6%(15/28例),总有效率为85.7%(24/28),病死率14.3%(4/28例)。两组相比,胺碘酮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利多卡因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胺碘酮组和利多卡因组两种药物治疗的病死率比较,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利多卡因组较胺碘酮组为高(P〈0.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相对于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时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更好的治疗作用,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两组。治疗组 (n =2 1 )给予静脉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对照组(n=2 3 )不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取入院时、入院后 2 4h及 1周的心电图 ,测量QT离散度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QT离散度在入院后 2 4h分别为 61 .62±7.3 5ms和 71 .0 6±1 4.0 1ms(P <0 .0 5 ) ,1周时分别为 5 3 .0 7± 5 .64ms和 66.0 0± 1 0 .5 1ms(P <0 .0 5 )。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 2 3 .8%和 5 6.5 % (P <0 .0 5 )。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减少QT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O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失常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月期间于本院心内科住院就诊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21例、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0例、无心律失常组29例。选择8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观察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QTd及QTcd均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无心律失常组〉健康对照组;(2)当QTd截断值取60ms时,对心律失常发生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约登指数最高。结论叽离散度是预测AMI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并发MAV患者53例为MAV组,未并发MAV患者103例为非MAV组。对患者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心肌损伤标志物(CK、CK-MB、cTn)、血常规(WBC、RBC、PLT)、血脂(TG、TC、LDL-C、HDLC)、电解质(K+、Na+、Ca2+)、肾功能(BUN、Scr)、空腹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左室舒张末径(LVEDD)、室间隔厚度(LVS)、左室后壁厚度(LV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MVA组与非MVA患者年龄、CK、CK-MB、cTnI、WBC、TC、LDL-C、HDL-C、K+、Na+、Ca2+、Scr、GLU、CRP、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CK-MB、cTnI、K+、CRP、LVEF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MAV关系密切。结论高CK-MB和TnI水平、高CRP水平、低血钾、低LVEF,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MVA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具备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