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20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情况,并对20q11-13区进行精细定位.方法 收集1998年至1999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对应的正常黏膜组织,采用10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对20号染色体进行杂合性缺失分析,在20q11-13区域另取10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并对标本进行PCR分析.以Genescan 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和精确定位.结果 在20号染色体上发现一个高频杂合性缺失区即20q11-13区.进一步的精细定位,界定了两个高频杂合性缺失区:20q11.2、20q12,并在该杂合性缺失区发现了抑癌基因E2F1、PMP24和MAFB.结论 20号染色体有两个高频精细杂合性缺失区,该区很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 9p ,9q及 17p的等位基因缺失是膀胱癌的主要基因变异。 9号染色体的等位基因缺失常常发生于浅表性膀胱癌 ,而染色体 17p的等位基因缺失和(或 )p5 3抑癌基因的突变几乎见于所有的浸润性膀胱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检测患者尿标本中染色体缺失是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者早期的研究工作显示:Dukes分期,淋巴和/或毛细血管微浸润,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种族四个病理因素与结肠直肠癌根治术后五年生存率有关.同时作者还观察到ras原癌基因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高度恶性行为和预后差有关.一般认为表现为等位基因缺失的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如杂合性等位基因丢失),至少部分地与恶性肿瘤的发展和其它生物学行为有关.结肠直肠癌中最频繁的杂合性等位基因缺失位点被定位在第5号染色体长臂(5q),第17号染色体短臂(17p)和第18号染色体长臂上(18q).这些可能是以下基因的位点,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PC)、p~(53)基因和结肠癌缺失基因(DCC).作者还研究了第8号染色体短臂(8p)的杂合性等位基因缺失,该处可能含有两个肿瘤抑制基因.为了阐明等位基因缺失作为潜在性预后因素的价值,现在报告:5q、8p、17p和18q上杂合性等位基因丢失与Dukes分期和微浸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对染色体1q31.1-32.1区域进行杂合缺失精细定位,发现D1S413-D1S2622区域存在高频杂合缺失现象,提示可能有抑癌基因的存在.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开展筛选研究.方法 构建包含上述区域基因的基因芯片,对19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标本进行基因芯片扫描,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该区域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未知抑癌基因,然后对筛选出的候选基因采用Real-time PCR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根据前期实验结果,通过检索,挑选了25个基因进行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的筛选.结果发现半胱氨酸甘氨酸富集蛋白1 (cysteine and glycine-rich protein 1,CSRP1)、LMOD1 、PPP1R12B和CFHL3 4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这4个基因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CSRP1基因可能是该区域中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通过Real-time PCR验证结果也发现CSRP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与芯片结果相符.结论 CSRP1基因可能是一个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对7q21-22区精细定位,寻找新的结直肠癌抑癌基因.方法 采用15对微卫星DNA标记7号染色体,在高频杂合缺失区另取5对微卫星标记对83例结直肠癌病例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3 h,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1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即7q21-22区.对该区再用5对微卫星标记引物行精细定位,界定了1个跨越D7S657、D7S646位点精细的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结论 通过精细杂合缺失作图的研究,在7号染色体发现了1个跨越D7S657、D7S646位点的精细杂合缺失区,该区很可能存在1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6.
DCC基因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人类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地区,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它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参与的复杂过程,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及危险修饰基因改变等。其中抑癌基因的异常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失活或缺失导致该基因的功能缺失,从而导致细胞去调节性生长和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基因组变化,寻找与胆囊癌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染色体候选区域。方法 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方法(CGH)分析28例原发性胆囊癌组织基因组的不平衡即DNA的扩增和丢失。结果 胆囊癌常见的染色体扩增区域是7p、7q、8q、17q、5p、11q、1q;常见的缺失染色体为17p、9p、5q、6q、3p、15p、13p。结论 胆囊癌中存在多条染色体拷贝数的改变,7p、7q、8q和17p、9p等部位可能分别存在与胆囊癌密切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SMAD4基因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突变,并探讨其对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意义。方法对本院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癌组织中SMAD4基因各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基因突变率与临床病理参数间采用,检验;应用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研究SMAD4基因所在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结果SMAD4基因在83例散发性结肠癌的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突变,平均突变率为10.8%。经Χ^2检验SMAD4基因突变率在肿瘤的Dukes分期及有无远处转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发生部位及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率为62.71%,其中发生突变的9例均存在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结论SMAD4基因的突变可能介导了散发性结直肠癌后期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相关的杂合缺失(LOH)情况,并探索新的抑癌基因位点。方法: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用14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生引物,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平均距离为10厘摩(centi-morgan,cM)。用ABI PRISM377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统计各位点杂合缺失率。结果:在12个获得有效数据的微卫星位点中,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6.78%,18p中最高为D18S53(38.09%),18q中最高为D18S474(55.74%)。4位患者的18号染色体所有杂合位点都存在缺失,30位患者的杂合缺失位点不少于50%(平均6个/人);缺失位点少于50%的有53人(平均1个/人)。结论: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存在高频的LOH,并以整体缺失为特点。存在高频LOH的区域定位有转化生长因子(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Rb结合蛋白8(RbBP8),特别是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MADH2、4、转化生长因子-β1反应元件(TGF-β1)等的缺失可能对结直肠癌的发生有重要影响。18p也有存在未知抑癌基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因位于结直肠癌高频杂合缺失区域18q21而被认为是抑癌基因。重组腺病毒携带DCC基因转染多种癌细胞株均发现其能诱发凋亡。研究表明,DCC能与netrin-1结合共同介导轴突细胞间的黏附和分化,并在结直肠癌中发现netrin-1的异常表达。鉴于DCC基因序列中168位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引起的氨基酸替换与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相关联,  相似文献   

11.
高复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基因组非平衡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复发膀胱移行细胞癌基因组非平衡性的变化,寻找与膀胱癌复发相关的染色体位点或区段的畸变。方法选择2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经随访分为高复发组11例,无复发组9例。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对每一个标本进行检测,得出其染色体畸变的位点或区段,应用χ2确切概率法统计高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畸变的差异。结果增益频率较高的染色体区段或位点位于1p、1q、3p、5p、5q、8q、17q;缺失频率较高的染色体区段或位点位于4q、8p、9q、11q、11p、17p。高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相比较,9q、11p缺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9q、11p同时缺失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9q、11p上某些区段或位点的缺失与膀胱癌复发有关,此2个染色体臂上可能存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相关基因”,其上的基因缺失或失活可能导致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直肠癌转移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表明,转移过程涉及多个相关基因的变化。文中就结直肠癌转移过程中癌基因C—myc、Ras、Her一2,抑癌基因p53、结肠癌中缺失基因(deletedincolorectalcarcinoma,DDC)、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 PTEN)、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以及其他编码基因,如CD44、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feinases,MMPs)、黏蛋白(mucins,MUC)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结直肠癌中抑癌基因p53的表达与突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与多发性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实验组为同时多发性结直肠癌19个癌灶和结直肠再发癌12个癌灶,对照组为散发性结直肠癌17个癌灶。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方法和单链DNA构像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进行p53蛋白以及p53基因第5、7、8外显子突变的检测,比较各组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的不同。结果在同时多发癌组、再发癌组以及对照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7%、75%、35.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2,P<0.05);突变率3组分别为52.6%、41.7%、2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癌旁正常组织均未检出突变;但蛋白表达在同时性三发性癌患者中为阳性。结论多发性结直肠癌中p53基因突变率和蛋白表达高于散发性结直肠癌。p53过度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要警惕多发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器官,结直肠癌病人出现肝转移一般预后较差。结直肠癌肝转移分为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对众多的临床以及病理学特征进行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影响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有: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癌结节、分化程度、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等。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预后的因素有:肝转移灶大小及数目、肝外器官转移、原发灶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手术切除、全身药物治疗等。因此,手术切除肝转移灶、药物治疗获得手术切除机会等治疗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存活率。由众多因素组合起来的评分系统,能够较好地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去整合素蛋白酶23(ADAM2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 分析3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肝转移灶组织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ADAM23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 ADAM23蛋白和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和肝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癌黏膜组织(P〈0.05);肝转移癌组织中ADAM23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结直肠癌组织(P〈0.05).结论 ADAM23的异常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肿瘤原发灶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与肝转移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病例,根据术时诊断和术后随访肝转移情况分为同时性肝转移、异时性肝脏转移和未发生肝脏转移的患者3组,每组各100例。运用PCR及Pyrosequencing法检测石蜡标本中肿瘤原发灶K-ras第2外显子突变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300例样本中肿瘤原发灶K-1-as突变者120例(40.0%),其中K-ras第2外显子G13D突变32例,而异时性肝转移组中K-ras的第2外显子G13D突变较同时性肝转移组多(17.0%比8.0%,P=0.041)。多因素回归模型提示,K-ras第2外显子的G13D突变是结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8,HR=1.108.95%CI:1.032-5.062)。结直肠癌无肝转移组中K-ras基因突变者较无突变者总体生存期短(中位生存时间65比72个月,P=0.039),而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的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者无复发生存期短(中位时间18比24个月,P=0.048),多因素分析提示,K-ras基因突变(HR=1.561,95%CI:1.022-6.422,P=0.045)是影响结直肠癌无肝转移组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K-ras基因状态可以为预测肝脏的转移和预后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散发性结、直肠癌APC基因杂合缺失和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中APC基因的失活形式和规律。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DNA直接测序及微卫星标记PCR LOH分析方法 ,检测分析 40例散发性结直癌APC基因的突变和杂合缺失。结果  40例结、直肠癌中有 3 1例检测到APC基因改变 :双次打击 2 4例 (其中LOH加突变 15例 ,双突变 9例 ) ,单个突变而无LOH 5例 ,仅有LOH而无突变 2例。APC基因突变率及杂合缺失率与肿瘤部位 ,肿瘤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等无关。结论 APC基因改变与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在大多数的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中 ,需要APC基因的双打击致功能完全失活 ,而且LOH加突变可能是其主要形式。在肿瘤获得恶性表型后 ,其进展及预后与APC基因杂合缺失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与中国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 构建包含1号染色体长臂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基因芯片,对19例结直肠癌标本进行表达谱分析,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加以统计学分析,筛选该区域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未知抑癌基因.结果 通过数据库检索,我们挑选了25个基因进行相关基因筛选.发现CSRP1、LMOD1、PPP1R12B和CFHL3 4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分别在15、16、16、16例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其中下调比例超过2倍的例数分别为11、11、14、10例.统计学分析发现这4个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相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CSRP1基因可能是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结论 表达谱芯片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RP1基因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瑚基因突变,检测患者外周血清CEA水平,探讨两者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10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1号外显子12、13密码子突变,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CEA水平,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10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者39例(39.0%),其中12号密码子突变31例,13号密码子突变8例.36例肝转移组中K-ras基因突变23例(23/36,63.9%);64例无肝转移组中K-ras基因突变16例(16/64,25.0%).36例有肝转移患者外周血清CEA水平为(66.79±127.46)μg/L,其中25例(25/36,69.4%)出现不同程度CEA升高;64例无肝转移患者外周血清CEA水平为(4.93±4.62)μg/L,其中24例(24/64,37.5%)CEA升高.两个指标联合检测,肝转移组的阳性率(22/36,61.1%)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组的阳性率(5/64,7.8%),P<0.01.其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1.1%和92.2%.结论 K-ras基因突变、血清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有密切相关,联合检测癌组织K-ras基因突变和血清CEA水平可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  相似文献   

20.
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参与的过程。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可存在较长的癌前期阶段 ,包括大肠粘膜上皮的增长、息肉性增生或腺瘤及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原位癌、浸润癌及转移癌等明显的阶段性形态学上的改变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 ,表明与其形态学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改变主要有APC基因缺失和点突变、DNA去甲基化、K -ras基因突变、DCC基因的缺失和突变、P53 基因的缺失和突变等。现综述如下。1 APC基因缺失和点突变引起了大肠粘膜腺瘤性增生家族性结直肠癌与家庭性结肠息肉病密切相关 ,而后者是由APC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