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改善乳癌根治术后患者患侧上臂内后侧麻木、酸胀等不适,自2002年9月,作者采用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乳癌改良根治术治疗乳癌25例,患者术后患侧上臂内后侧感觉正常、轻松,生活质量提高。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疗卫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妇女对乳腺肿物非常重视,使乳腺癌得以早期发现,使我们实行保留乳头的乳癌根治术成为可能。国际及国内关于早期乳癌根治及改良根治术的比较,认为乳癌改良根治术与根治术5年及10年生存无明显差异,为我们开展此项手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开展保留乳头的改良根治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陈建新 《右江医学》2009,37(1):29-30
目的探讨乳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5月~2008年8月收治的乳腺癌116例资料。其中35例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并对本组患者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功能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本组中切除肋间臂神经81例,发生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障碍62例(76.5%);保留肋间臂神经35例中发生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障碍4例(11.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保留者随访12~36个月,均未发现局部转移、复发。结论在乳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减少术后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乳癌根治术与胸前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乳腺癌患者,外科医生应该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手术损伤少,术后功能恢复快;二是尽可能保持患者胸部体形美观;三是采用既能满足上述要求又能达到根治目的的术式。为此,我院对乳癌患者采用了传统的乳癌根治术、改良乳癌根治术(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及乳房单纯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癌根治新术式;方法:采用乳癌洞式仿根治术,在保留胸大小肌的同时,于紧靠胸锁关节处、沿胸大肌锁骨部和胸骨部肌间沟打开一小洞,直视下清扫尖组淋巴结及其周围脂肪组织;结果:90例施此术的患者,1例死于远处转移,89例至今均未见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功能及外观均满意。结论:该术式腋淋巴结清扫彻底又无胸神经损伤,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乳癌根治新术式。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对88例经Halsted根治术治疗的Ⅰ~Ⅲ期乳腺癌远期疗效进行分析。5年生存率50%(44/88),10年生存率26.3%(10/38)。应根据病期、病理类型、肿瘤部位、雌激素受体(ER)测定,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推荐Patey手术治疗Ⅰ期孔癌,Ⅱ、Ⅲ期乳癌可选择改良扩大根治术或Halsted根治术。  相似文献   

8.
姚文兴 《华夏医学》2003,16(3):350-351
我院自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采用保留胸大小肌的乳癌改良根治术治疗乳癌 5 2例。经随访术后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5 2例 ,均为女性。年龄 35~ 6 5岁 ,平均 4 8.2岁 ,其中4 0~ 5 5岁 4 1例 ,占 78.8%。 5 2例均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诊断。临床分期 : 期 2 4例 , 期 2 8例。肿瘤部位 :外象限 38例 ,中央 10例 ,内侧 4例。1.2 术后并发症本组 5 2例 ,发生皮下积液 5例 ,皮缘坏死 3例 ,上肢水肿3例 ,胸肌挛缩伴上臂运动受限 2例。1.3 随访结果本组 5 2例 ,随访 4 8例 ,随访率为 92 .3%。 4 8例中随访 5…  相似文献   

9.
李勇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3):366-366
我院2003年5月至2005年10月对适合的乳腺癌患者施行了保留乳头的乳腺癌仿根治术1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5例均为Ⅰ、Ⅱ期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26—45岁,平均年龄38岁。肿瘤位于外上象限者12例,外下象限者3例。  相似文献   

10.
保留NAC的改良乳癌根治术肿瘤学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NAC)的改良乳癌根治术的肿瘤学危险性。方法:对40例乳腺癌标本的NAC采用模断多层面取材方法进行病理检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肿瘤大小、分期、位置、NAC及皮肤临床表现等与NAC受累的关系。结果:全部40例中,NAC受累7例,占17.5%。肿瘤大小、分期、NAC及皮肤临床表现与NAC受累明显相关(P<0.002)。结论:对早期乳腺癌,只要无NAC及皮肤异常临床表现,可考虑行保留NAC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1.
在40侧成人下肢中,针对与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有关的应用解剖学进行了研究,在尸体上观测了腓肠肌内侧头及其血管和神经分布,肌皮瓣表面皮肤的血液供应,以及肌皮瓣的转位情况。结果表明:该肌皮瓣转位可以复盖胫前、膝部、腘窝等处,对于这些部位皮肤缺损的修补,该肌皮瓣是一个理想的复盖物。  相似文献   

12.
正中神经损伤所致的大鱼际肌瘫痪用小指展肌瓣转位重建拇指外展对掌功能,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在20侧防腐固定,10侧新鲜灌注红色乳胶的手标本上,对小指展肌的血管神经蒂进行了观测。2例标本摹拟术式。结果:小指展肌有其独立的血管神经束。小指展肌的血管蒂为尺动脉的掌深支,蒂长1.09±0.49cm;小指展肌的神经为尺神经深支的小指展肌支,蒂长1.15±0.39cm,血管神经蒂在肌近端入肌。依据解剖学观察,设计将小指展肌止端切断,经皮下隧道,转位到拇指近侧指骨底桡侧术式的设计,恢复拇指外展对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修复顽固性肱骨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肋胸骨的关系。结果 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cm,下缘长19.5cm,肌蒂游离长度可达16.8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其外径1.8mm,长度为5.6cm,其分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结论 可设计以胸大肌胸肋部为蒂带肋软骨骨膜、胸骨骨瓣转位修复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相似文献   

14.
国人下腔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凤雄  黄海辉 《医学综述》2009,15(3):407-409
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汇合部位多平第5腰椎,少数平第4腰椎。下腔静脉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位于脊柱的右前方,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经肝的腔静脉沟,穿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再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目前,随着肝移植、腹膜后肿瘤、布加综合征、腹膜后血管损伤及下腔静脉造影,取栓及其介入治疗等手术的开展,下腔静脉的应用解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外,下腔静脉结构的异常也与一些疾病密切相关。因此,下腔静脉的应用解剖是临床上指导治疗下腔静脉相关疾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修复锁骨中远端骨不连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40例成人颈部标本上,观察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形态,血供及其与锁骨的关系,结果 锁骨头无损伤可分离长度为8.1cm,其主要血供为甲状腺上动脉胸锁孔突肌支,人肌点在该肌的肌前缘后1.7cm,距锁骨上缘6.8cm处结论 可设计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为蒂半片锁骨瓣移行行锁骨头中远端骨下连修复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注射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注射液治疗乳腺单纯性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9年1月-20011年12月三年内对X线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的乳腺单纯性囊肿86例,114个囊肿病例,其中65个囊肿在超声引导下抽液,再注入等量的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混合液(观察组);49个囊肿用无水酒精冲洗法治疗(对照组) 半年、1年两种方法观察其疗效、并发症、复发率.结果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混合液治疗65个囊肿与无水酒精冲洗法治疗49个囊肿疗效相当,但后者复发率明显高于前者,治疗中前者病人术后无疼痛,后者有部分病人感短暂疼痛.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注射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混合液治疗乳腺单纯性囊肿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复发率低,病人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00例颞骨为材料,磨开岩大神径管,暴露膝部窝后进行调查研究,得出预测面神经管岩段的投影方法、管长及埋藏深度等测量数据。并提供了岩段与耳蜗、上半规管、颈内动脉管等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及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带血管蒂大收肌腱修复陈旧性后交叉韧带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无下肢疾患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了 42侧后交叉韧带的长、宽、厚及其止点距大收肌腱止点的距离 ,研究了 70侧大收肌腱的形态特点和关节支的起止、分支、分布等。结果 ①后交叉韧带长为 (2 .6± 0 .4)cm、宽 (10 .1± 1.4)mm、厚 (3.5± 0 .2 )mm ;②大收肌腱腱质部长 (6 .8± 1.2 )cm ,宽 (9.6± 2 .0 )mm ,厚 (2 .2± 0 .6 )mm ;③后交叉韧带止点距大收肌腱止点的距离为(3.4± 0 .4)cm ;④膝降动脉的分支关节支的主干长 (6 .6± 1.2 )cm ,起点外径为 (1.9± 0 .5 )mm ,分支营养大收肌腱和股骨内侧髁骨质骨膜 ,并参与吻合形成膝关节动脉网。结论 带血管蒂的大收肌腱血供丰富 ,供区形态可塑性大 ,作为重建后交叉韧带有足够的长度 ,是修复后交叉韧带缺损的良好供体。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制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制药方法,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外源目的基因载体的构建是制备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成功的关键技术环节,因此建立简单、快捷检测外源基因载体构建的合理性和表达情况的方法至关重要.由于乳腺上皮细胞能较真实反映哺乳动物乳腺生长发育及泌乳的各项生理功能,开展体外培养哺乳动物乳腺上皮细胞,可作为转基因动物制备过程中载体有效性检验的一种体外模型途径.本文将对哺乳动物乳腺组织的结构和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增殖能力、诱导、维持分化的特点,以及乳腺上皮细胞的培养和它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0.
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以及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为防止面侧区颌面部手术中造成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例)成人尸体面侧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及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单干型居多,占57.5%,双干型占27.5%,合干型占15.0%;出腮腺后走行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下方及基本平行,各占65.0%、12.5%、22.5%;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深面及两支经其浅面或深面夹持或环抱面动脉,然后合成1支者分别占89.5%、7.0%、3.5%。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居多,占57.5%,单干型占12.5%,三干型占27.5%,四干型占2.5%;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颊支占52.3%,位于腮腺导管下方的颊支占47.7%。结论:掌握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走行,下颌缘支与面动脉的关系位置,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以满足颌面部外科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