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胡延祖 《家庭健康》2011,(10):21-21
一防秋燥秋令主燥,而肺为娇脏,喜清肃濡润,易为燥气所伤。故应在早晨起床后,喝一些胡萝卜粥或黑芝麻粥,并多饮白开水以生津防燥,也可用黑木耳炖冰糖补肾润肺或用黑芝麻与蜂蜜调服滋阴防燥。 二防秋寒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早晚温差大,应适时增减衣物。  相似文献   

2.
《生活与健康》2012,(9):6-9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也就是说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儿童与健康》2014,(9):62-62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秋季饮食以滋阴润燥为原则,每日中、晚餐喝些健身汤进补营养、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4.
陆基宗 《东方药膳》2009,(10):16-16
金秋之际,燥气当令。秋天气候变化无常,阳光渐收,阴气渐长,气候逐渐转凉,雨水逐渐减少,气候干燥,易患鼻干、咽燥、皮肤干裂和大便秘结等“秋燥”症状。中医认为,秋与肺相应,燥为秋之主气。秋燥之邪极易通过口、鼻、呼吸道和皮肤等侵入人体,累及于肺。此时人们稍有不慎,很易罹患感冒,引起“燥咳”之症,表现为:经久干咳,无痰或痰少,痰中带血丝,并伴有口燥咽痛、鼻干喉痒、声音嘶哑、舌苔红而少津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金秋十月,炎暑渐消,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干燥多风,早晚气温较低,故秋季养生应遵循秋季的自然特性来养生,注重养阴防燥。总的来说,秋季进补主要遵循"初秋平补、仲秋润补、晚秋滋补"的养生原则,仲秋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是"燥",所以饮食多侧重于"燥者润之"、"少辛增酸"。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就是说应选择一些润燥益气之品,少吃辣味食物,以健脾、益肝、清肺为主,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  相似文献   

6.
柳鹏 《健康世界》2011,(9):72-73
秋季在我国是指从立秋开始,到立冬结束的这段时间,包括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相当于农历的7、8、9月。秋季的气候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因此,保养体内的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  相似文献   

7.
按中医的说法,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邪当令。人的肺脏喜清肃濡润,而燥邪“最易伤肺”。燥伤肺,就会使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等症状,这就是秋燥伤肺引起咳嗽的主要表现。 秋燥咳嗽有温燥与凉燥之  相似文献   

8.
正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在秋冬季节,由于气候干燥,天气渐冷,干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易引发咳嗽。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六节气的主气,称为"秋燥"。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对应的季节为秋季。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易受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秋令时节之燥邪。"燥易伤肺",容易发生咳嗽。由于个人体质的不同,出现咳嗽的类型也会不一样。单纯  相似文献   

9.
《健康博览》2011,(10):10-10
秋天到了,天气转凉,不少人会向中医咨询养生问题。有专关家建议,秋季养生以养肺为先。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中医养生素有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由于秋天空气干燥,雨水较少,加之夏季津液耗损,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相似文献   

10.
《社区医学杂志》2007,5(10X):78-78
秋燥,燥易伤津,燥更伤肺,常见鼻燥咽干,日唇皱裂,日渴少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毛发不荣。《内经》日:“燥者润之”。防治秋燥要“四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载:"秋冬养阴。"意思是说,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故燥邪为患、常易耗伤人体阴液,表现为口干、鼻干、唇干、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皮肤干燥裂等,故而《饮膳正要》言“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当以养阴益肺、生津润燥为治,可选用下列药膳食疗方。猪肺...  相似文献   

13.
立秋之后,湿气去而燥气来。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别,“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温燥的表现以发热为主,另有头痛、少汗、口渴、心烦、鼻腔干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疾等症;而凉燥以怕冷为主,亦伴有干咳少痰、口鼻干燥。不论是凉燥还是温燥,主要是指受秋令燥邪发病,非内燥引起之燥症。若能在入秋之时及时注重饮食调养,即可免受药石之苦。白扁豆粥白扁豆15克,粳米100克,白砂糖适量。先将白扁豆加水煮烂,加入粳米熬成粥,食时加砂糖。其甘温补脾而不滋腻、芳香化温而不燥烈,健脾益胃、祛燥化湿。百合粥用新鲜百合100克剥…  相似文献   

14.
入秋之后,人体最易感受燥邪。燥邪一旦经口鼻入侵于肺,耗伤津液,肺失于濡润,影响其正常功能,咳嗽、略痰等情况就会出现。常见的燥邪大致分为温燥、肺燥、肠燥和凉燥四种,因此对秋燥的治疗,要根据不同情况用药。  相似文献   

15.
钱伟 《药物与人》2013,(11):34-34
每到一年秋风起,医院皮肤科都会迎来一批批皮肤瘙痒的病号,这种带有明显季节性的皮肤瘙痒症其实是由风、燥所致,因为风盛容易干燥,燥盛容易生风,风燥相济,使得暴露在外的皮肤受到空气中风燥之气的侵袭,因而失去了津液的滋润营养而发痒。  相似文献   

16.
秋高气爽话燥症文/安瑞金秋时节.神清气爽。世每一到秋季,很多人就会感到卜燥不适,并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少汗,鼻咽燥涩,干咳无痰或少痰等症状,这便是长说的“秋燥症”。秋燥是在秋季感受时令燥气之邪,以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主的外感疾病。燥为秋今主气,其气清肃,...  相似文献   

17.
饮食解秋燥     
秋冬季节,空气中水分减少,人易出现鼻燥咽干、口唇皱裂、口渴少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皮肤干燥、毛发干枯等“秋燥”症状。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燥易伤津”。故饮食原则能润燥者为宜,伤津增燥者忌。润燥首先要润肺,多饮水,多吃水果,多饮牛奶、藕汁、蜂蜜等;肺燥常伴肠燥便秘,宜多进汤水,尤其是清晨饮温开水1杯,血压不高者,饮淡盐开水,可使粪便变得松软;  相似文献   

18.
金秋十月,气候凉爽。根据中医理论,秋天易燥,初秋多温燥,深秋多凉燥。肺主秋令,燥最易伤肺,因此燥咳的人会多起来。这时若用美食来润肺正是时候。现就部分美食功能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划分季节一般把公历9—11月定为秋季。按这种分法,世界各地虽在时间上同属一个季节,但南、北实际气温却差异较大。所以,现在多以候(每5天为1候)平均气温为标准,即候平均气温为10—22℃,可视为秋季。 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秋季气候变化以“燥”为特点。时值秋今,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天气由热转凉。草木结实,万物收藏。人体内以肺和大肠经脉的经气最为旺盛和  相似文献   

20.
“寒露”、“霜降”之后,天气寒而北风燥,这种气候往往使人出现相应的“燥”、“寒”病症。因此,针对冬季的气候特点,冬季饮食调养应注重三大原则:保温、御寒和防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