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种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采用楔形切除术15例,胃间质瘤外翻切除术10例,近端、远端胃次全切除术6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胃间质瘤,其中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24例,中危险度4例,高危险度3例,切缘均阴性。楔形切除术手术时间(50±15min)、术中出血量(20±15mL)、术后通气时间(20±4h)与其他两种术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发生幽门梗阻,胃间质瘤位于胃窦附近,行3次胃镜下球囊扩张后梗阻症状缓解。术后2例发生反流性胃炎,术后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及调节胃肠动力治疗后缓解。结论:腹腔镜胃间质瘤手术应在保证阴性切缘、遵循无瘤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大小选取合适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李斯润  陈永标  林华 《重庆医学》2008,37(17):1974-1975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肿物(性质待查);5例胃镜活检为胃平滑肌瘤;3例胃镜活检为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镜活检为胃息肉;3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1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多发肿瘤行全胃切除术,7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结论 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的护理体会及经验,为临床行微创手术后患者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1例胃间质瘤患者在全麻下行经内镜下胃间质窘切除术,术前做好患者心理、物品准备;术中准确配合手术;术后密切监护病情,预防术后并发症出现.结果:成功切除胃间质瘤21例,21例术后4~6天出院;.出院后6个月及1年随访.结论:高质量的护理配合促进经内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在早期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0例早期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方法行肿物切除.结果 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5 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进食恢复时间18~36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d.结论 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早期胃间质瘤有定位准、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早期胃间质瘤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9例(占90.6%)、CD22阳性22例(占68.7%).结论 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多需术后病理结果;CD117阳性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关键指标;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8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行胃楔形切除术15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肿瘤平均直径4.5cm.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伊马替尼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2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结果:12例胃神经鞘瘤中肿瘤位于胃窦5例,胃体7例,术前均诊断为胃间质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神经鞘瘤。结论: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术前鉴别困难,目前尚无明确诊断的有效方法,但增强CT有助于两者的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25例,恶性5例,良性12例,交界性8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随访21例,随访率84%,随访时间3个月~8年,所有良性及交界性间质瘤患者均无复发,恶性间质瘤1例术后3年无复发,1例术后2年腹腔复发,现带瘤生存,1例因既往有结肠癌手术史4年,术后1年复发死亡.结论:胃间质瘤的诊断可依据临床表现及超声胃镜等影像检查,结合术中探查以及病理免疫组化测定等进行,诊断明确后应行手术切除,适宜病例在腹腔镜下行微创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1995年11月~2005年6月,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替术30例、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术20例(15例采用迷走神经后干切断和前干高选择性切断术,4例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1例行迷走神经干切断和胃空肠吻合术)和胃间质瘤切除术8例。结果手术时间1.0~4.5h,平均2.5h;24~72h后开始进流质。无术后并发症,术后3—7d出院。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间质瘤,具有疗效确定、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点,腹腔镜手术很适合用于上消化道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8例胃间质瘤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8例患者胃镜下活检均证实为胃恶性同质瘤,1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亦证实为胃恶性间质瘤.结论 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胃镜、B超、CT、病理等检查综合分析判断,可提高诊断正确率,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镜联合在治疗局限性胃间质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1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治疗的局限性胃间质瘤2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25例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90±30)min,术中出血(20±5)ml,术后住院时间(6±2)d,无术后并发症出现.结论:腹腔镜胃镜联合切除局限性胃间质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手术视野暴露清晰,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切口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是目前治疗局限性胃间质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间叶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2000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20例胃间叶肿瘤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胃间叶肿瘤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腹部肿块、腹痛和消化道出血3大症状最常见.肿瘤位于胃窦部12例,位于胃体及贲门部8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行肿瘤单纯切除12例(60.0%),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20.0%),行胃近端大部切除术4例(20.0%),切除率为100%.病理确诊胃间质瘤18例,胃平滑肌源性肿瘤2例.术后随访14~90个月,平均56.5个月,死亡4例.术后辅以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5例,其中2例带瘤生存.结论 胃间质瘤治疗以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主,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病理结果选择不同术式,不需行淋巴结清扫,术中保证肿瘤的完整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黄平  蔡国豪  周卫平 《海南医学》2013,24(17):2583-2584
目的探讨直径≦2cm的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直径≤2cm的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切除的操作过程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20 ml,肿瘤直径0.3~2.0 cm,肠功能恢复时间为术后1~2 d。第3~4天开始进食流质,术后5~6 d可出院。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胃间质瘤。术后无出血、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近期随访未发现穿刺鞘部位种植及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行直径≤2cm的胃间质瘤手术切除是更加微创的、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池良杰  曾长青  黄良祥 《中外医疗》2013,(27):31+33-31,3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2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23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成功施行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约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平均恢复排气时间26 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 d,术后没有出现胃出血、切缘瘘、腹腔感染及胃腔狭窄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15个月,均无复发病例。结论胃间质瘤行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病理结果,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胃间质瘤27例,均经手术完整或部分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免疫组化均呈CD117和/或CD34阳性表达。随访时间6~46个月,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5例,死亡9例。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困难,其确诊需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胃间质瘤的主要手段,一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法红  田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1239-124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手术预后情况。方法对30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上腹部隐痛不适者7例,腹部肿块2例;肿瘤位于胃底18例,胃体9例,胃窦3例;良性间质瘤质地偏硬,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大多质地较软,常有出血坏死灶;免疫组化显示CD117阳性28例(93.3%)、CD34阳性23例(76.7%)。本组患者术后随访2~5年,恶性胃间质瘤5例在术后半年内因广泛转移而死亡,3例在术后2年再次出现复发及肝转移,对于肝及胰腺转移者,手术效果较差。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D34及CD117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特征性免疫标记物;应高度重视初次手术的完全切除,术后密切随访防止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9例(占90.6%)、CD22阳性22例(占68.7%)。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多需术后病理结果;CD117阳性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关键指标;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在早期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0例早期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方法行肿物切除。结果 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5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进食恢复时间18~36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d。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早期胃间质瘤有定位准、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早期胃间质瘤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病理结果,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胃间质瘤27例,均经手术完整或部分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免疫组化均呈CD117和/或CD34阳性表达。随访时间6~46个月,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5例,死亡9例。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困难,其确诊需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胃间质瘤的主要手段,一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安  朱冠保 《中外医疗》2010,29(9):38-3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我院收入的3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行手术治疗,胃楔形切除13例,近端半胃切除16例,远端半胃切除5例,肿瘤局部切除加幽门成形1例,近端半胃切除联合肝转移结节切除2例。9例术后服用甲磺酸依马替尼,其中包括2例肝脏转移患者并术后辅以局部介入治疗。术后免疫组化检查15例CD117阳性14例,93.3%为阳性。随访2~28个月,4例死亡,其余33例患者均尚健在。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的各种症状,诊断主要依靠胃内窥镜及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甲磺酸依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的胃间质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有肝脏转移的GIST,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完整切除,术后辅以甲磺酸依马替尼,联合术中和术后局部介入治疗是治疗GIST伴肝脏转移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