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本文应用改良的血浆凝块技术和共培养系统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细胞在体外对异体骨髓巨核细胞生成作用的影响,以探讨ITP的发病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ITP患者的T细胞当加到培养物中和靶细胞共培养时,对巨核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集落效应无明显的影响。其中三例PAIgG升高患者的T细胞对CFU-MK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提示ITP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除体液免疫机制外,也有细胞免疫机制参与,T细胞或其亚群对巨核系祖细胞生成抑制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T细胞亚群及血小板中的表达,分析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ITP患儿及健康儿童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得T细胞和血小板。以PE标记的CD30 mAb和Cy5标记的CD4、CD8 mAb及FITC标记的Fas、FasL mAb作三色流式细胞术,分析ITP患儿Th/Tc、Thl/Th2、Tc1/Tc2细胞Fas、FasL表达的变化;以FITC标记的Fas、FasL mAb作单色流武细胞术,分析ITP患儿血小板Fas、FasL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健康儿童相比,ITP患儿Th、Th1、Th2及Tc、Tc1、Tc2细胞Fas、FasL表达均显著性升高(P〈O.05);同时,111P患儿血小板Fas的表达显著性升高(P〈0.05)而FasL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ITP患儿存在免疫功能失调,T细胞亚群及血小板Fas、FasL表达异常可能与ITP免疫病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大剂量低PH人血丙球蛋白 (IVIG)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ITP)后 ,观察末梢血血小板数和骨髓巨核细胞的变化。方法 经临床确诊了的ITP患儿 30例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IVIG4 0 0mg/kg·d-1静点 ,连用 5d ,同时加用地塞米松 0 .5~ 1mg/kg·d-1冲击治疗 ,分别在治疗后第 2、4、6、8天测定末梢血血小板数的变化 ,于治疗第 8天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并设单用地塞米松治疗组进行对照。结论 治疗组在治疗后第 2、4、6d末梢血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幼巨核细胞数、颗粒型巨核细胞数和过巨型、裸核型巨核细胞数在治疗后明显减少 ,以颗粒型巨核减少为主 ,P <0 .0 1,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观察到在治疗第 8天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增多。结论 IVIG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小儿ITP末梢血血小板上升快 ,治疗后 2d血小板平均可升至 190× 10 9/L。本疗法是治疗高危ITP患儿 ,防止重要脏器出血 ,降低死亡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指因血小板总数减少致凝血功能下降而引起牙龈和鼻出血、皮肤出血点等为特征的一类免疫综合症。我们应用EIA法检测147例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进行外周血血小板总数和用骨髓穿刺涂片染色法对巨核细胞进行计数分类。最后探讨其检测指标与ITP的诊断与疗效观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王业生 《中原医刊》2003,30(8):33-34
自 1998 2 0 0 2年对收治的 2 0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采取了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1 1  2 0例病人均符合 1986年全国首届血栓与出血学术会议精神所制定的诊断标准。经采用强的松片 12mg·kg-1·d-1治疗 46周或切脾后血小板仍小于 5 0× 10 9/L ,并伴有轻重不同的出血症状。其中血小板小于 2 0× 10 9/L占 7个 ,脾切除者占 4个。 2 0例病人中 ,男性占 9个 ,女性占 11个 ,3 0公斤以上者占 7个 ,3 0公斤以下者占 13个。2 治疗方法2 0例病人中体重 3 0公斤以上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1…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与自然杀伤T(NKT)细胞的变化及关系。方法:利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外周血NKT细胞,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计数检测PLT。结果:慢性ITP组PBMNCs中NKT细胞的比例为0.13%±0.03%,对照组NKT细胞比例为0.07%±0.0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慢性ITP组患者依据PLT计数进一步分组,PLT计数〈20×109/L的慢性ITP患者组NKT为0.22%±0.0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07%±0.01%(P〈0.05)及PLT计数〉20×109/L的慢性ITP患者组的0.05%±0.01%(P〈0.05);PLT计数〉2×109/L ITP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NK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ITP患者外周血PLT计数与NKT细胞水平间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r=-0.373,P=0.033。结论:NKT细胞在血小板重度减少的慢性ITP患者中可能发挥作用,NKT细胞、PLT在慢性ITP患者中的变化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血浆凝块法对24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体外培养,重点观察巨核细胞成熟度及α-干扰素对C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和成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CITP组骨髓巨核祖细胞的CFU-MK和总集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巨核细胞数正常者BFU-MK和总集落数低于对照组;图像分析发现巨核细胞的直径、面积、GPⅡa和GMP-140阳性细胞的黑度值均较对照组低。由此表明CITP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骨髓巨核细胞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对55例ITP患者的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分类、产血小板积分以及外周血血小板参数进行定量检测并与60例非ITP患者比较分析。结果:ITP组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28~715个,总体明显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与非ITP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产板巨核细胞以及产血小板积分有明显的改变,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者的疗效以及其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H.pylori阳性的ITP患者31例进行抗H.pylori治疗(奥美拉唑20 mg/次+克拉霉素0.5 g/次+阿莫西林1.0 g/次,均2次/d共1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8 d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31例ITP患者抗H.pylori治疗后,有21例治愈,10例无效,根治率为67.74%。H.pylori治愈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H.pylori治疗可使H.pylori阳性ITP患者的血小板升高,H.pylori感染可能与部分ITP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简称ITP) ,是小儿常见的一类出血性疾病。现将我院 1989~ 1998年共收治 17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77例中 ,男 10 0例 ,女 77例。年龄 5 1天~ 14岁。 <6月 12例 ,~ 5岁 10 3例 ,~ 10岁 44例 ,~14岁 18例 ,四季均有发病。具有前驱疾病的 97例 (5 4 8% ) ,其中上感 6 8例 (70 1% ) ,肠炎 12例 ,肺炎 7例 ,水痘 6例 ,腮腺炎 4例。急性型 139例(78 5 % ) ,系首次发作或反复发作 ,但病程未超过 6个月。慢性型 38例(2 1 5 % ) ,病程最长 10年。 2例母亲有血小板减少史。1 2 临床表现 :本组病…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30例ITP患儿骨髓中SMK和DMK的数量及其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有SMK及DMK者占77%(23/30)(SMK5例、DMK4例,二者均有14例)。其中63%(19/30)有SMK,占MK数的2~42%;60%(18/30)有DMK、占MK的2~10%。本文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资料对SMK及DMK与ITP的临床及预后的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及其亚群(CD3+CD4+,CD3+CD8+)和比值(CD3+CD4+/CD3+CD8+)水平的变化,探讨机体免疫功能和ITP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55例ITP患者(ITP组)和30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及其亚群(CD3+CD4+,CD3+CD8+)的水平,并比较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3CT细胞、CD3+CD4CF细胞、CD3+CD47CD3+CD8+T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而CD3+CD8T细胞水平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异常,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淋巴细胞亚群在ITP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9例初治ITP患者及15例健康人外周血CD11c^+树突状细胞(DC1)、CD123^+树突状细胞(DC2)亚群的数量。以上29例患者按1mg/kg.d的泼尼松常规治疗两周,分析ITP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变化与短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9例ITP患者外周血CD123^+DC比例及绝对数有明显降低(P〈0.05,)而CD11c^+DC比例和绝对数无显著差异(P〉0.05)。29例ITP患者中经泼尼松常规治疗两周后有效的患者有16例,无效的有13例,将这两组治疗前的外周血DC亚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有效组的CD123^+DC有明显下降(P〈0.05),CD11c^+DC无明显差异(P〉0.05)。而无效组CD123^+DC及CD11c^+DC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异常可能与部分ITP的发病有关。DC2下降的ITP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短期疗效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血浆凝块法对24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体外培养,重点观察巨核细胞成熟度及α-干扰素对C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和成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CITP组骨髓巨核祖细胞的CFU-MK和总集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巨核细胞数正常者BFU-MK和总集落数低于对照组;图像分析发现巨核细胞的直径、面积、GPⅢa和GMP-140阳性细胞的黑度值均较对照组低。由此表明CITP患者的巨核细胞存在一定的成熟障碍,α-2a干扰素对C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作用是抑制集落生长。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综合征,是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的疾病,患者因为血小板数量减少而出现紫癜和自发出血等症状。通常认为ITP是与免疫相关的疾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中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结合于血小板膜的抗原部位,  相似文献   

17.
沈秋燕  芝敏 《新疆医学》2006,36(5):165-166
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所占比例很低,儿童发病者报道中少见,其特点是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伴骨髓中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骨髓中其他成份均正常。现对1998年12月~2005年3月间于我院住院的6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与血小板之间有无相关关系 ?对预估治疗效果有无价值 ?本文通过对 3 6例急性ITP骨髓象及治疗情况进行了研究 ,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取同等治疗条件的ITP患儿 3 6例 ,男 1 8例 ,女 1 8例 ,年龄 <6岁 1 9例 ,≥ 6岁 1 7例。按全国小儿血液病 1 994年修订标准分轻度 6例 ,中度 1 3例 ,重度 1 7例。入院即做骨髓检查。治疗方法 氢化考的松 1 0mg/kg·d ,分 2次静滴 ,5天后改用强地松 1 .5mg/kg·d,分 3次口服 ,1 0天后减量治疗。观察骨髓巨核细胞 (Mk)数与治疗前及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地塞米松(DXM)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收集42例ITP初诊患者作为ITP组和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ITP组标本分别在大剂量DXM治疗前和治疗两周后采样,即DXM治疗前和DXM治疗后.然后分别采集上述分组对象的骨髓并涂片,与对照组骨髓片一并在显微镜下对巨核细胞进行分类,并记录DXM治疗前、DXM治疗后以及对照组的血小板数目.结果 DXM治疗前比值与DXM治疗后比值、对照组比值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比值与对照组比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XM治疗后外周血小板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仍较低(P<0.01).结论 DXM在治疗ITP过程中,可直接或间接促使巨核细胞凋亡,从而使血小板生成增加.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 ,因患者循环血液中存在着针对血小板膜的抗体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而发病。目前 ,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是血小板相关IgG定量实验 ,此实验敏感性虽高 ,但特异性较差 ,以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为试剂建立的方法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实验。国内外现在常用抗GPⅡb/Ⅲa ,Ⅰb/IX单抗为此类实验的试剂。本文报告使用XW - 1单抗建立固相放射免疫试验[1] 检测ITP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抗体 ,该单抗识别血小板膜蛋白M .W .2 4kd。1 材料与方法XW - 1单抗 :由北京宣武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