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对17例食管平滑肌瘤病例及同期相关病例的诊治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7例中有15例术前明确诊断,2例误诊其他疾病,同期其他疾病误诊该病2例.对食管平滑肌瘤行粘膜外肿瘤摘除,术后病员症状消失,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除病史外主要靠X线钡餐和食管内窥镜检查,应注意排除食管恶性肿瘤及一些食管外压性疾病.粘膜外肿瘤摘除加修补肌层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仅极少数病例需行食管部份切除及食管重建术.  相似文献   

2.
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分析手术治疗20例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食管中段16例,下段4例.行粘膜外肿瘤摘除术19例次,肿瘤及部分食管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术1例.左侧开胸20例.本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年至7年,无复发,病例均生存.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数病例可行粘膜外肿瘤摘除术.少数肿瘤巨大需行肿瘤及部分食管切除、胃食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3.
观察了12例粘膜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发生。结果:12例标本中有6例食管粘膜上皮为单纯增生,5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原位癌。这些病变与粘膜下的浸润性鳞癌无任何过渡关系。在9例标本中发现食管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腺体有单纯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并可见不典型增生向鳞状细胞癌过渡的现象。结果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不仅可起源于粘膜上皮,而且还可能来自食管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TRAP ELISA)定量及TRAP 银染法定性技术 ,对 15例食管不典型增生组织及 12例正常食管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15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 ,9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 (其中 8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中 4例呈阳性 ;7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中 5例呈阳性 ) ,12例正常食管粘膜中 ,仅 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端粒酶活性平均A值在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分别为 0 .945± 0 .6 0 1和 1.2 5 6± 0 .785 ,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为 0 .376± 0 .2 11。正常食管粘膜与不典型增生组相比 ,其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和平均A值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活性检测可望成为监测食管癌发生及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粘膜染色对食管早期癌的诊断效果。方法 对 990 4例申请胃镜检查而内镜下肉眼未发现食管病灶的患者行食管粘膜染色 ,并对不染区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早期癌 7例 (上皮内癌 1例 ,粘膜内癌 4例 ,粘膜下癌 2例 )。不同程度非典型增生 60例 ,不同程度慢性炎症 2 0 5例。并发现有食管症状者碘不染区出现率明显高于无食管症状者 (P <0 .0 5)。结论 卢戈氏液染色能及时诊断食管早期癌  相似文献   

6.
食管粘膜下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发生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12例粘膜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发生。结果:12例标本中有6例食管粘膜上皮为单纯增生,5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原位癌。这些病变与粘膜下的浸润性鳞癌无任何过渡关系。在9例标本中发现食管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腺体有单纯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并可见不典型增生向鳞状细胞癌过渡的现象。结果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不仅可起源于粘膜上皮,而且还可能来自食管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粘膜非癌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为食管癌前病变提供防治依据。方法:对5113例胃镜检查的病人,常规食道粘膜活检,病理切片,HE、AB、PAS染色。结果:在5113例食管粘膜标本中,共检出食管粘膜非癌性病变528例,其中各类原因引起的食管炎456例,占非癌性病变的86.46%;Barrett食管46例,占8.71%;食管粘膜白斑15例,占2.84%;食管憩室6例,占1.14%;食管囊肿5例,占0.95%。结果:食管粘膜非癌性病变是病因不一、组织结构不同的一大类病变,其中食管粘膜白斑、Barrett食管等则是癌前病变,因此,提高对该类病变的防范和诊治同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管癌颈部吻合术中预防吻合口反流的方法 及术后吻合口反流的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2000年8月-2008年7月,我们采用经左胸行食管癌切除,不切开食管上三角区胃经食管床左颈部胃食管粘膜包套式吻合术613例回顾总结.结果 吻合口反流66例,发生率10.8%,明显低于文献报道,且经及时处理均得到有效治疗.结论 胃经食管床颈部胃食管粘膜包套式吻合法能有效预防吻合口反流,出现反流后采取半卧位睡眠和应用促动力药和粘膜保护剂等综合方法 能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 -ELISA定量及TRAP -银染定性的方法 ,对 38例食管鳞癌组织、15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 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食管鳞癌、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 84 .2 1%(32 / 38)、6 0 .0 0 % (9/ 15 )及 8.33% (1/ 12 )。端粒酶活性的平均A值分别为食管鳞癌组织 1.4 4 0± 0 .85 7、不典型增生组织 0 .4 86± 0 .30 2、正常食管粘膜组织 0 .0 75± 0 .0 4 9。 3组间两两比较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及端粒酶活性的平均A值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 :端粒酶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 ,端粒酶的激活是食管癌的早期事件 ,其活性的检测有望成为预测食管癌发生及其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求实用、安全的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方法。方法 对 385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 ,采用单纯食管—胃吻合术和食管粘膜延长、胃—食管单层宽边吻合术 ,并进行两种吻合方法的比较。结果  2 5 1例采用单纯食管—胃吻合术患者 ,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 4.8% ,吻合口狭窄 1.6 % ,死亡 2例 ;134例采用食管粘膜延长、胃—食管单层宽边吻合术者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结论 延长食管粘膜的食管—胃单层宽边吻合术是一种简单、实用、安全的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胃、食管粘膜活瓣式三层错层吻合治疗食管中上段癌的手术方法,评价治疗效果. 方法 共对136例中上段食管癌行颈部胃、食管粘膜活瓣式三层错层吻合术. 结果 术后全组无死亡病例,出现吻合口瘘1例(0.74%),吻合口狭窄2例(1.47%),轻度胃食管返流5例(3.7%).结论 粘膜活瓣式三层错层吻合术具有优异抗返流功能,可有效防止食管癌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并能减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yclinD1和GST-π在不同食管病变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食管鳞癌及其周围正常食管粘膜、20例食管粘膜轻度不典型增生、20例食管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中Cy-clinD1和GST-π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粘膜、轻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及鳞状细胞癌中CyclinD1阳性率分别为30%,45%,65%,78%,癌组织及重度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P<0.01)。在正常粘膜、轻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及鳞状细胞癌中GST-π阳性率分别为82%,75%,60%,52%,癌组织及重度不典型增生中GST-π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P<0.01)。结论:Cy-clinD1和GST-π与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陈晓  陈艳鸿 《西部医学》2006,18(6):751-751
目的总结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结果本组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的发生率占上消化道出血的7.8%,全部采用非手术治疗。结论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为消化内科急症;早期胃镜检查为确诊的重要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求实用、安全的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一胃吻合方法。方法对385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采用单纯食管一胃吻合术和食管粘膜延长、胃一食管单层宽边吻合术,并进行两种吻合方法的比较。结果251例采用单纯食管一胃吻合术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4.8%,吻合口狭窄1.6%,死亡2例;134例采用食管粘膜延长、胃一食管单层宽边吻合术者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结论延长食管粘膜的食管一胃单层宽边吻合术是一种简单、实用、安全的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在食管癌及食管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SP法检测50例食管鳞癌及其周围正常食管粘膜、20例食管粘膜低级别不典型增生、20例食管粘膜高级别不典型增生中VEGF和MMP-2的表达。结果:VEGF和MMP-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和70%,两者都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食管病变,且VEGF和MMP-2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呈相关。结论:VEGF和MMP-2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食管粘膜损伤的部位和原因 ,通过胃镜检查诊断 82例食管粘膜损伤 ,结果损伤部位在食管中上段 5 8例 ;下段 1 8例 ;全食管 6例。结果提示 :食管粘膜损伤是由于进食不当或吞服异物所造成 ,多发生在中、青年 ,绝大多数有明确的不当饮食和吞食异物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食管粘膜中端粒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检测44例食管癌组织,31例不典型增生,1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44例食管癌组织中,35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9.54%.3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18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8.1%.1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仅有4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6.67%.统计学分析,3组比较端粒酶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与浸润深度、大体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对预测食管癌的发生和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双重对比造影探查浅表性食管癌侵润深度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浅表性食管癌住院病人行食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所有影像学发现与术后病理对照以确定病变在食管壁的侵犯深度。结果:7例息肉型浅表食管癌(100%)均侵及粘膜下层,6例平坦型浅表食管癌(100%)均为粘膜癌。与肿瘤位于食管粘膜层相比,肿瘤侵犯粘膜下层显示管壁僵硬(P〈0.05),病变与正常食管有明显分界(P〈0.05),病变区粘膜面呈颗粒或溃疡状(P〈0.05),病变长度较长(P〈0.05)。结论:食管双重对比造影在鉴别浅表性食管癌侵入粘膜层和侵入粘膜下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润智  王瑞来 《铁道医学》2000,28(6):396-397
目的 探求实用、安全的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方法。方法 对385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采用单纯食管-胃吻合术和食管粘膜延长、胃-食管单层宽边吻合术,并进行两种吻合方法的比较。结果 251例采用单纯食管-胃吻合术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4.8%,吻合口狭窄1.6%,死亡2例;134例采用食管粘膜延长、罗-食管单层宽边吻合术者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结论 延长食管粘膜的食管-胃单层宽边吻合术是一种简单、实用、、安全的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DDR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DDR1在40例食管鳞癌组织、4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40例的正常粘膜组织的表达.结果 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粘膜组织的DDR1的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62.5%、35.0%、25.0%,DDR1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食管鳞癌肿瘤的长度、位置无关(P>0.05).结论 DDR1可能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检测DDR1的表达可作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