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体会田琴温凤琴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出血、休克为特征,根据肾脏损害情况,分为有肾损害和无肾损害两类。国内流行的出血热除新疆欧木斯克出血热无肾损害外,主要是有肾损害的。我科在1994年冬季收治...  相似文献   

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汉坦病毒(HV)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我国为重疫区(1).其并发症多见于消化道出血、脑水肿、ARDS、心衰肺水肿等,现报告合并有重型肝炎病1例.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短程发热、全身性充血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由于本病病变广泛,经过复杂,常可死于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因此,欲提高其治愈率,降低病死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两大洲20多个国家。在我国,30年代开始流行于黑龙江流域,以后逐渐向南、向西蔓延,近几年几乎遍及全国,流行较广。 病理与临床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和肾功能损伤为特征。患者一般起病急,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为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传染病,其病理基础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以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等为特征,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败血症、伤寒、肾病和外科急腹症等相混淆,本文结合2例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教训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及肾损害,典型者呈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本病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死率高,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7.
出血热是以发热、出血、休克为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能引起肾脏损害的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秋冬季节的多发病、常见病。典型的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以及恢复期几个阶段。其病程长,病情复杂,临床护理工作极其重要。根据我科2002年1月-2003年1月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及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2000年9月~2010年9月,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308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组由汉坦病毒及相关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亦可出现多系统、多脏器损害。本病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误诊范围广。现将我院1987年6月至1997年6月收治的院内外被误诊的35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虫媒体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休克及肾脏损害等为特征,其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迅速准确的诊断,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下面就我院近3年来32例典型出血热病人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属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等。临床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老人及小儿少见。我院自2002年10月-2003年12月收治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儿。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以急性起病、发热、休克、低血压、出血和肾脏损害等为特征[1] .我院2008年-2010年收治的发热患者中有56例患者被误诊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阿仲  叶宏财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1):1021-1021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出血、低血压(或休克)、肾脏损害、电解质紊乱为主要特征〔1〕。流行性出血热是本辖区多见的传染病,其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少尿期为本病极期,患者经过发热,低血压休克期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加之肾损害已达高峰,故此时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继发感染、高血钾等.因此,认真做好该期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防治肾衰及其并发症是此期治疗关键.现将我院治疗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热(EPidemic haemorrhagic fever简称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血压下降及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为临床主要特征。临床过程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根据出血热的临床及病理上的损害特点,可分为有肾损综合征型和无肾损综合征型两种类型。流行性出血热即为有肾损综合征型;我国新疆地区所发现的出血热则为无肾损综合征型,也称新疆出血热、由蜱传播,国内已分离出病毒。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出血、休克、肾脏损害等为特征,以全身小血管损害为主要病变,故加强各期的观察及护理,对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仓辉 《吉林医学》2011,(20):4248-4248
<正>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EHF死亡原因主要有休克、肺水肿、心功能不全、尿毒症、腔道大出血以及继发感染等。在我科收治的流行性出血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流行、发病率较高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为其传染源及贮存宿主.流行性出血热临床以急性起病、短期发热、热退后桕继发生休克、肾功能衰竭和严重出血倾向等危险症候群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