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年文献首次报道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变化。自此以后,国内外学者围绕脑血管疾病与脂蛋白(a)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各家报道不一。本文就脂蛋白(a)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蛋白(a)由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组成.高血浆脂蛋白(a)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蛋白(a)不但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还能影响抗炎机制和血管壁中促凝与抗凝因子的平衡.血浆脂蛋白(a)水平的个体差异很大,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血浆脂蛋白(a)水平对药理和非药理因素都不敏感,临床上缺乏高效安全降低脂蛋白(a)水平的治疗方法.近年,科研工作者发现反义寡核苷酸链和人工合成的肽链等可以降低脂蛋白(a)水平,但用于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对近年来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水平对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18 ~55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旨蛋白B和Lp(a)浓度.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有斑块无狭窄组和颈动脉狭窄组,比较三组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0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无动脉粥样硬化组50例,有斑块无狭窄组44例,颈动脉狭窄组12例,三组间年龄[分别为(45.98±7.12)、(50.07±4.79)和(50.92± 1.83)岁;F =7.169,P=0.001]、高血压(分别为26.0%、47.7%和58.3%;x2=6.862,P=0.032)、糖尿病(分别为22.0%、45.5%和66.7%;x2=10.729,P=0.005)、高脂血症(分别为24.0%、40.1%和75.0%;x2=11.372,P=0.003)和吸烟(分别为34.0%、61.4%和75.0%;x2=10.393,P=0.006)患者的构成比以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1.03±0.26)、(0.95 ±0.26)和(0.76±0.08) mmol/L;F=5.882,P=0.004]和Lp(a)[分别为(0.108±0.044)、(0.155±0.028)和(0.200±0.011)g/L;F=41.556,P=0.000]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8岁[有斑块无狭窄:优势比(odds ratio,OR)2.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0 ~ 6.96,P=0.018;颈动脉狭窄:OR4.43,95% CI 1.19 ~ 16.57,P=0.027]、高血压(有斑块无狭窄:OR 2.60,95% CI 1.09~6.18,P=0.031;颈动脉狭窄:OR3.99,95% CI l.08~14.77,P=0.039)、糖尿病(有斑块无狭窄:OR2.96,95% CI 1.21~7.23,P=0.018;颈动脉狭窄:OR 7.09,95% CI 1.79 ~ 28.02,P=0.005)、高脂血症(有斑块无狭窄:OR2.19,95% CI 0.91 ~5.31,P=0.082;颈动脉狭窄:OR9.50,95% CI 2.21 ~40.86,P=0.002)、吸烟(有斑块无狭窄:OR 3.08,95% CI 1.33~7.16,P=0.009;颈动脉狭窄:OR 5.82,95% CI1.39 ~24.38,P=0.016)和Lp(a)(有斑块无狭窄:OR 4.38,95% CI l.76 ~ 10.90,P=0.001;颈动脉狭窄:OR 12.80,95% CI2.73 ~ 52.67,P=0.001)为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Lp(a)为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脂蛋白(a)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进展的高危因素,外周血中高浓度的脂蛋白(a)已成为冠心病公认的预测因子。由于它主要受遗传调控,饮食、运动、生活方式、传统降脂药物等对脂蛋白(a)水平的影响很小。随着研究的深入,脂蛋白(a)的代谢、致病机制和危害逐渐被人们了解,氧化修饰后的脂蛋白(a)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此外,可降低脂蛋白(a)的新型降脂药物已经被研发出来,它们降低脂蛋白(a)的强度和作用靶点各不相同,对疾病的预后的影响也仍有待观察。本文就脂蛋白(a)的代谢、遗传调控、氧化修饰、临床干预手段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脂蛋白(a)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脂蛋白 (a)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是脂蛋白 (a)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从其结构特点和遗传特性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分析了脂蛋白 (a)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 ,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脂蛋白(a)[Lp(a)]结构类似于低密度脂蛋白(LDL),高水平Lp(a)是一种公认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体内存在氧化型Lp(a)更易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Lp(a)中的载脂蛋白(a)[apo(a)]存在异质性,研究显示其危险性可能是由于apo(a)等位基因水平差异引起的,而且apo(a)的多态性影响到Lp(a)水平的临床测定,如何降低apo(a)对结果的影响还需要更多深入研究。目前针对高Lp(a)水平的人群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但降脂治疗有益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大量研究显示,脂蛋白(a)升高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文章就脂蛋白(a)升高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和干预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载脂蛋白(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基因C93T和G121A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在124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和1249例非脑血管病人群中采用PCR和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基因型,将病例组和对照组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χ2检验.结果载脂蛋白(a)基因C93T和G121A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对照组中无明显区别,也与脑梗死家族史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93 C 和121A等位基因携带者均不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结论 Apo(a)基因C93T 和G121A多态性与中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颅脑CT证实的脑梗死病人血清脂蛋白(a)[Lp(a)]浓度变化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Lp(a)浓度。结果病例组血清Lp(a)浓度为(463.2±134.6)mg/L,显著高于正常组(212.6±124.8)mg/L(P<0.01)。结论血清Lp(a)浓度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血脂异常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作为血脂的重要组成成分,脂蛋白(a)是一种首先被发现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类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脂体。研究显示,脂蛋白(a)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病。明确其与缺血性卒中以及其他血管性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可为缺血性卒中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  相似文献   

11.
脂蛋白(a)[Lp(a)]由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载脂蛋白(a)组成。Lp(a)的血浆浓度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并与其基因多态性相关,具有个体及种族差异。Lp(a)有促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其血浆浓度与冠心病(CHD)密切相关,是AS及CHD的独立危险因素。烟酸缓释制剂是目前治疗高Lp(a)血症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脂蛋白(a)[Lp(a)]由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载脂蛋白(a)组成.Lp(a)的血浆浓度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并与其基因多态性相关,具有个体及种族差异.Lp(a)有促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其血浆浓度与冠心病(CHD)密切相关,是AS及CHD的独立危险因素.烟酸缓释制剂是目前治疗高Lp(a)血症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脂蛋白a[Lp(a)]是目前血脂领域的研究热点.无论流行病学研究,还是孟德尔随机试验均证实Lp(a)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如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主动脉瓣狭窄等.2009年Kamstrup等[1]利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证实Lp(a)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之一,引起研究者对Lp(a)的浓厚兴趣.Erqou等[2]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Lp(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连续相关,Clarke等[3]在2100个心血管疾病的候选基因中发现LPA基因的变异是最强的心血管遗传危险因素.因此Lp(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病因性作用成为了研究热点.本综述将重点从遗传学角度来阐述Lp(a)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对8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清脂蛋白检测,并与40例正常老年人比较。结果发现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组、恢复期组以及脑动脉硬化组血清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皮层梗塞得明显高于基底节区脑梗塞者。  相似文献   

15.
天然及氧化型脂蛋白(a)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脂蛋白 (a)及氧化型脂蛋白 (a)在巨噬细胞上的结合和降解途径 ,将生物素标记的脂蛋白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进行结合和竞争性结合试验。结果发现 ,脂蛋白 (a)能以一定的亲和力、可饱和性地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低密度脂蛋白对其结合无明显抑制作用 ,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脂蛋白 (a)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这种结合。脂蛋白 (a)经氧化修饰后 ,与巨噬细胞的结合量显著增加。脂蛋白 (a)、低密度脂蛋白不能有效竞争氧化型脂蛋白 (a)的结合 ,而氧化型脂蛋白 (a)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为有效的竞争性抑制剂。提示脂蛋白 (a)主要经清道夫受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氧化型脂蛋白 (a)除经清道夫受体介导外 ,可能还通过其它特异性受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相似文献   

16.
血清脂蛋白(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同时Lp(a)也被认为是一种敏感的急性时相蛋白。我们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急性感染、肝硬化、肾衰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等患者血清Lp(a)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17.
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8.
脂蛋白(a)与冠心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脂蛋白(a)是一类特殊的脂蛋白颗粒,相当于修饰的LDL,所含Apo(a)是具有遗传控制多态性的高度糖基化蛋白质,大量研究表明,脂蛋白(a)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故它是冠心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9.
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蛋白a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脂血症 (HLP)患者血脂蛋白a[Lp(a) ]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30例HLP患者血Lp(a) ,同时测定研究对象血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载脂蛋白AI(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结果 HLP患者血Lp(a)显著高于对照组 (2 17 5± 14 5 3vs15 0 3± 14 9 8,P <0 0 5 )。HLP患者血Lp(a)与TC的相关系数为 0 6 4 3(P <0 0 1)。结论 HLP患者血Lp(a)明显升高 ,是冠心病 (CHD)、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血浆脂蛋白 (a) [lipoprotein(a) ,Lp(a) ]对巨噬细胞结合 ,摄入及降解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acetylatedlowdensitylipoprotein ,Ac LDL) ,清道夫受体 A (scavengerreceptor A ,ScR A)和ScR B的影响。方法 利用人类单核细胞株 (THP 1细胞 )源的巨噬细胞培养 ,受体摄取配体及Northern印迹方法 ,观察Lp(a)对巨噬细胞受体摄取Ac LDL以及对巨噬细胞ScR A和ScR B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THP 1细胞源的巨噬细胞对Ac LDL的结合量随Lp(a)浓度 (0 ,10 ,2 5 ,5 0及 10 0 μg/ml)的增加而增加 ,而天然LDL对此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 [Lp(a)非投用组 ],投用 5 0μg/mlLp(a)时 ,巨噬细胞对Ac LDL结合量 (binding)增加 2 6 9.2 5 %(P <0 .0 1) ,对Ac LDL的摄入量 (uptake)增加5 9.46 %(P <0 .0 1) ,对Ac LDL的降解量 (degradation)增加 5 5 .77%(P<0 .0 1) ,且巨噬细胞ScR AmRNA表达明显增强 ,与对照组 [Lp(a)非投用组 ]比较增强 43.5 6 %,而Lp(a)并不影响ScR BmRNA的表达。结论 Lp(a)可增加THP 1细胞源的巨噬细胞结合、摄入及降解Ac LDL ,这种作用可能通过Lp(a)增强巨噬细胞ScR A基因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