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超微结构,并探讨其在骨组织工程学中修复重建的应用前景.方法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测定其细胞周期及凋亡率情况,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表面结构,及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结果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增殖能力强,9.7%的细胞处于G2/M期或者S期.超微结构分析显示其细胞代谢活跃,黏附能力强,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结论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具备适合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学的良好生物学特性,并避免了免疫排斥和伦理问题,可望成为骨组织修复重建中的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系统评价,为制定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管理规定提供相关信息。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讨论的方式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来源、分离方法、培养技术、保存、安全性、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①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来源于骨髓、脂肪、脐带、脐带血、胎盘等众多组织。②分离方法:常用密度梯度分离法、流式分选法和直接培养法,通过其贴壁生长的特性进一步纯化。③培养方式: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很少,但经过2~3周的体外扩增培养,可以满足临床使用的数量级,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有开放式平面培养和全封闭式生物反应器培养方式,要求在 GMP 条件下的洁净实验室内进行。④培养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主要有含胎牛血清培养基、人 AB 血清或血小板裂解物替代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以及成分确定的无血清培养基,临床使用应尽量避免使用异种血清。⑤细胞冻存: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深低温保存而不改变生物学特性,低温保护剂有二甲基亚砜、甘油、羟乙基淀粉等。⑥安全性: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在8~10代以内,基因型稳定,应用于临床是安全的。超过10代以后,风险增加。目前尚未发现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与新生肿瘤有直接关系。⑦间充质干细胞质量监控标准包括供体筛选、细胞微生物安全检测(细菌、真菌、支原体),细胞功能鉴定(诱导分化、流式鉴定),基因组不稳定性或细胞衰老判定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其分离和培养技术成熟。可以在体外实现大规模的培养,满足临床使用的数量级,并且可以实现长期保存而不改变生物学特性。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还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更适用于临床的无血清培养基和冻存保护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效的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双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MSCs,对比其培养成功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脐带MSCs表面抗原及细胞周期;采用丹参联合生长因子的方法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观察脐带MSCs向神经元分化潜能。结果组织块贴壁法获得脐带MSCs成功率高;细胞表达CD29、CD44和CD90,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型CD34。细胞倍增时间为30h,G0-GI期和S+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78.47%和21.53%。脐带MSCs在体外经诱导分化出现神经元样细胞改变,且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论成功建立了高效稳定的脐带MSCs分离培养方法,脐带MSCs具备较强的分化潜能和增殖能力,为临床移植治疗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
背景: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于吸脂手术所获得的脂肪抽吸物,可反复取材,原料来源充足。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观察分析传代第3,7,10 代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第5 代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取传代第4代细胞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和成脂诱导,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冻存传代细胞,分别于 2,6 个月后复苏,锥虫蓝染色计数复苏后细胞存活率。 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3 d 贴壁,6 d 后开始快速增长并形成集落,11 d左右达80%~90%融合,多呈纤维样;传代后细胞维持纤维样形态。传代细胞潜伏期24~48 h,对数增殖期三四天,对数增殖期后第五六天进入平台期。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CD14、HLA-DR 呈阴性表达,CD44、CD105、CD13呈阳性表达,HLA-ABC呈弱阳性表达。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 90% 以上,且与未冻存传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取材方便、对机体损伤小,是目前最为合适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但其体外培养的具体方法及生物特性仍无定论。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成骨诱导方法,并探讨其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点。 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提纯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细胞后,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对照组)和成骨诱导培养基(实验组)中培养10 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培养第4,7,10,13,16天检测两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对细胞爬片行Von kossa染色。 结果与结论:采用贴壁法获得了均一性较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实验组细胞。对照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实验组(P < 0.05)。实验组细胞Von kossa染色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说明贴壁筛选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6.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来源主要是股骨或髂骨,但下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兔下颌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2或3代检测。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变化,并对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 结果与结论: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历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细胞呈成纤维集落形成单位外观。茜素红、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后形成钙结节及脂滴。结果证实,兔下颌骨分离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及增殖能力,具有多向诱导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梯度密度离心法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hMSC;利用pLEGFP-N1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hMSC(hMSC-EGFP);流式细胞仪检测hMSC-EGFP的免疫表型及分化能力;通过建立BALB/C裸鼠实体瘤模型(分别皮下接种乳腺癌细胞系MCF-7及hMSC-EGFP细胞与MCF-7混悬液)来观察hMSC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检测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对hMSC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体外诱导hMSC向内皮细胞分化,观察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的影响.结果 hMSC-EGFP与hMSC形态相似,均呈成纤维细胞样;二者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在条件基质作用下,均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hMSC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单纯接种MCF-7组肿瘤平均血管密度为5.33±1.42,混悬液组为13.6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血管是由hMSC植入体内引起的宿主源性血管新生,只有少数血管的内皮细胞是由hMSC植入体内分化而来的;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能够通过其旁分泌作用促进hMSC的生长和迁移;经内皮诱导2周后,hMSC呈CD31阳性;hMSC能促进HUVEC的迁移.结论 MSC具有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Yu XX  Shi YA  Xin Y  Zhang LH  Li YL  Wu S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8):550-554
目的观察成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培养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体大鼠骨髓MSC的分离培养,流式细胞仪观察MSC免疫表型及细胞周期,检测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以及细胞的生长曲线,TRAP—ELISA方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体外培养的成体大鼠MSC,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长梭形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第4代时免疫表型阳性细胞率分别为CD29:(94.75±3.68)%,CD71:(95.43±2.23)%,CD90:(98.08±3.88)%;当传到第7代时,阳性细胞率仅为CD29:(50.00±3.35)%,CD71:(50.70±2.43)%,CD90:(48.60±2.83)%;第9代时MSC检测不到任何阳性免疫表型。前5代MSC增殖较快,第3代时处于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例为(38.36±2.01)%,处于G0/G1期细胞为(61.64±2.13)%;第7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第12代时处于S期和G2/M期的细胞为(10.83±1.63)%,而G0/G1期的细胞为(89.17±1.96)%,此时MSC已经基本停止增长。当体外培养的MSC传到第9代以后,在成骨和成脂肪诱导体系作用下,细胞丧失了分化为Von Kossa法染色和油红O染色阳性细胞的能力;同时其端粒酶活性也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由最初的(52.7±0.78)%逐渐降低为阴性。结论体外培养的成体大鼠骨髓MSC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生物学特性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干细胞工程种子来源多样化,羊水中存在胎儿脱落细胞,可分离培养出间充质来源干细胞。 目的:探索不同成分培养基对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FMSCs)体外培养的影响,并分析最适培养基体外培养的 h-AFMSCs 的生物学特性,建立优化的h-AFMSCs培养方案。 方法:孕16~24周的孕妇产前检查中获得羊水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并采用6种不同的培养基成分对h-AFMSC进行培养。 结果与结论:从孕中期羊水中可分离出h-AFMSCs,体外使用低糖DMEM培养基(L-DMEM)+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与合成培养基MESEN PRO体积比1∶1配制的培养基对其扩增促进作用最强。h-AFMSCs高表达CD29、CD73、CD90、CD105、CD166,低表达CD14、CD34、CD45及HLA-DR;分离培养的h-AFMSCs高表达的干细胞基因为OCT-4和Nanog;h-AFMSCs体外具有向成骨、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且具有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提示孕中期羊水是低免疫原性的h-AFMSCs的良好细胞来源。 关键词:羊水;间充质干细胞;优化培养;生物学特性;培养基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16  相似文献   

10.
各种疾病所导致的器官衰竭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干细胞所具有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使它成为挽救器官衰竭、进行组织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它可以分化为中胚层起源的多种组织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腱、脂肪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肌细胞及神经星状细胞等。目前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骼肌卫星细胞、骨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造血分化潜能。方法: 选用孕12.5-14.5 d(12.5-14.5 dpc)的昆明小鼠,分别制备小鼠胎肝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FLSC-CM)及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FD),将体外扩增的CD34-CD45-hMSCs分别接种于含FLSC-CM、FD和IL-6及SCF组合的培养体系中,培养7 d后,通过形态学、表型、粒-单/巨噬细胞系集落培养(CFU-GM)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hMSCs与FLSC-CM共培养组产生的非贴壁细胞明显增多,形态类似于单核或小淋巴细胞,部分细胞可表达人造血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CD34和CD45),在含人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中能够形成CFU-GM,而FD和IL-6+SCF诱导组无上述作用。结论: FLSC-CM可诱导CD34-CD45-hMSCs分化为造血细胞,提示hMSCs具有体外造血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扩增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方法。CM-DiI作为荧光标记物稳定、可靠、标记率高、标记简便。 目的:建立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标记的方法。 方法:取2只体质量50-100 g雄性SD大鼠,无菌条件下采集双侧股骨、胫骨骨髓,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出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及时、反复传代对细胞进行扩增纯化,在体外用荧光活性染料CM-DiI标记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作为供体细胞来源。 结果与结论: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两种方法均能成功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出的细胞CD34阳性率为17.5%,CD44阳性率为97.9%、CD90阳性率为9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一致。但培养出的细胞数量全骨髓贴壁分离法明显多于密度梯度离心法,两种方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CM-DiI能够成功荧光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M-DiI作为荧光标记物稳定、可靠、标记率高、标记简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的培养基对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自发分化的影响及c鄄fos的表达情况。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从SD大鼠骨髓中培养MSC,分别以L鄄DMEM、RPMI鄄1640与MSCGM作为培养基,观察对MSC在体外培养扩增的影响,流式细胞仪鉴定MSC,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原癌基因c鄄fos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SCGM培养的MSC体外基本维持较均一的梭形,并能保持6代以上较少分化,而用L鄄DMEM和RPMI鄄1640培养,原代MSC形态基本较好,两代后开始大量分化。大部分MSC表达FOS蛋白。结论专用培养基对MSC体外培养中保持未分化状态很关键。FOS可能是MSC的增殖与分泌作用的胞内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离纯化小鼠胎肝间质干细胞(flMSCs)并探讨其分化潜能。方法: 通过改良贴壁法分离BABL/c小鼠胎肝间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表型;体外诱导贴壁细胞向脂肪、软骨、骨组织以及神经细胞分化;化学染色、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分化。结果: 改进贴壁法分离的flMSCs呈均一梭形,(83.76±2.88)%处于G0/G1期,表达CD44、CD29,不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CD45、CD11b,诱导后能向脂肪、软骨、骨以及神经方向分化。结论: 贴壁法可以分离纯化小鼠flMSCs,小鼠flMSCs具有较强的分化潜能和“可塑性”,可用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安全、创伤小、易纯化、增殖快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胶原酶消化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皮下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 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体外检测其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能力。结果与结论:①1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全部培养成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时间为(8.3±1.2) d,生长曲线均呈“S”形,培养三四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进入平台期。②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29,CD166,HLA-ABC和CD44,不表达或低表达CD34和HLA-DR。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成脂肪诱导培养基培养下分化为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阳性,在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下分化为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以上结果显示胶原酶消化结合贴壁培养法可以高效分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其增殖迅速,在短期内即可获得大量的细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前软骨干细胞(PSCs)的可行性,分析其表型特点,为相关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流产胎儿干骺端中收集细胞,用免疫磁性分选技术分离出前软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PCR等方法鉴定纯化后的PSCs。结果从流产胎儿干骺端中成功培养出人前软骨干细胞,细胞表面表达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FGFR-3)标记物,细胞生长迅速。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从流产胎儿干骺端中分离培养出较高丰度的前软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研究向骨髓液中加入红细胞裂解液来提高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率,以期获得纯度高、数量多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目的:进一步验证红细胞裂解液法体外分离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特性,并对其进行细胞生物学鉴定。  方法:使用红细胞裂解液提取含有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髓悬混液,于4,7,10,13 d记录比较原代细胞的生长相对数量;观察传代细胞的生长情况,绘出P2、P3、P4及P5代细胞的生长曲线,比较各代细胞的增殖特点;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细胞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所获得细胞的CD44、CD34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红细胞裂解液法所获得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均一规则的以梭形为主的贴壁细胞,其胞核胞核均质、核仁明显、胞浆丰富,且CD44抗原表达阳性、CD34抗原表达阴性;原代细胞生长曲线呈类“S”型;P4代细胞具有较好的增殖活性,其生长速度、所获取的细胞数量均优于其他代数细胞。说明红细胞裂解液法可以在体外较好的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P4代细胞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最强的一代细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小鼠胎肝间质干细胞体外向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小鼠胎肝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向肌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方法: 无菌条件下从正常C57BL/6J胎鼠肝脏中分离出间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3代后用5-氮胞苷和二性霉素B诱导分化,观察胎肝间质干细胞诱导前后形态变化;用RT-PCR检测细胞诱导前后, 成肌调控基因Myf5和成肌素myogenin的表达情况;诱导后7 d和 14 d 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结蛋白和α-肌动蛋白的表达。 结果: RT-PCR显示诱导后6 h至72 h成肌调控基因Myf5和myogenin序贯表达,而诱导前的细胞则没有检测到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提示第7 d细胞结蛋白和α-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第14 d阳性率明显升高。 结论: 胎肝中分离出的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定向诱导分化为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9.
人胚胎脐血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人中期胚胎脐血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在自体宫内基因转移/治疗(IUGT)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L-DMEM完全培养液培养中期胚胎脐血间质干细胞(MSC);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地塞米松/胰岛素等作为脂肪细胞诱导液,β-甘油磷酸钠/抗坏血酸等作为成骨细胞诱导液分别诱导细胞分化;将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转染MSC,荧光显微镜下检测MSC表达转基因特性;F344新生大鼠肝内注射MSC,免疫荧光检测6周后不同组织器官中人MSC存在;非肥胖型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性小鼠(NOD/SCID)皮下注射MSC,病理切片检测第30 d细胞体内成瘤性。 结果:3 mL人中期胚胎脐血可以分离、培养出MSC,细胞均一地表达CD29、CD44、CD59、CD105、CD166,不表达CD34、CD45、CD80、CD86、CD42a、HLA-DR分子,体外培养中具有成脂、成骨能力;细胞表达转基因产物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率高达56.32%±3.28%;在新生大鼠体内,人中期胚胎脐血来源的MSC能向多个不同组织器官迁移,在NOD/SCID小鼠内不具有成瘤性。结论:人中期胚胎脐血MSC适合中、晚期胚胎自体IUGT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