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颅颈区腹侧畸形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颅颈区腹侧畸形寰枢椎脱位15例,手术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下切除齿状突、斜坡下部及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腹侧的压迫。结果痊愈8例,好转7例,无手术后死亡和感染。结论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减压术,是治疗延髓、颈髓腹侧受压的颅颈区畸形的首选方法,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预防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颅颈部交界区腹侧畸形,延髓、颈髓腹侧受压成角变形向背侧移位,经口咽入路显微外科治疗为首选的方法。我科从1995年6月至2001年9月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减压术治疗6例,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8~43岁,平均32岁。病程3月~10年,平均3.5年。1.1临床表现四肢无力、深浅感觉障碍者5例,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舌肌萎缩等球麻痹症状3例,行走不稳、共济失调4例,呼吸困难2例。1.2辅助检查6例均行颅颈交界X线张口正位,过曲过伸侧位拍片,明确齿状突的形态、位置;CT扫描显示齿状突的前后左右结构;MRI检查,表现为颅底凹陷…  相似文献   

3.
经口咽入路显微外科处理颅颈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显微外科治疗以颈延髓腹侧受压为主的颅颈畸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分析总结26例以颈延髓腹侧受压为主的颅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术的手术治疗。4例患者行后路植骨融合。结果26例患者中恢复生活自理17例,症状明显改善7例(其中2例术前合并的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术后复查MRI也明显恢复),长期卧床2例。所有病例未出现感染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经口咽入路显微外科齿状突切除术是治疗颈延髓腹侧受压为主的颅颈畸形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口切除齿状突斜坡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口切除齿状突斜坡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6例斜坡齿状突型颅颈交界处畸型,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切除齿状突、斜坡下部及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腹侧压迫。随访半年以上,分析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结果症状明显好转2例(33.3%),减轻2例(33.3%),无效1例(16.7%),死亡1例(16.7%)。结论经口切除齿状突斜坡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可直接解除延髓、颈髓的压迫,效果良好。须重视围手术期处理,积极防治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经口-经咽前入路处理颅颈区畸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口-经咽前入路处理颅颈区畸形李安民,易声禹,章翔,吴声伶,付相平颅颈区畸形最重要的特征或许是其多样性,无论是畸形结构本身或临床表现,以及与毗邻的颅骨解剖关系均体现了这种特征。这种畸形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是颅椎通道腹侧或背侧的骨性结构、韧带组织对延...  相似文献   

6.
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手术入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颈交界区位于颅底和上位颈椎之间,解剖深在,有重要神经、血管走行其中,常见有肿瘤、血管病、外伤、先天性疾病和退行性病变等。该处病变可经前入路、外侧入路和后入路进行手术,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1经口咽入路此入路可直接暴露颅颈交界自斜坡下1/3至C2椎体腹侧中线病变,特别是对颈延髓结合部的减压。但术区深、暴露窄,硬膜难以严密缝合,有较高脑脊液漏和继发性脑膜炎的发生率,不适于向两侧扩展和/或累及椎动脉的病变,术后需行后入路植骨融合术[1 ̄3]。1.1术前准备患者张口至少2.5cm。有颅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前要检查吞咽功能和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7.
内镜经鼻入路显露颅颈交界区腹侧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提供内镜经鼻入路显露颅颈交界区腹侧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30具骨性颅底和颈椎标本,测量与经鼻入路相关的解剖数据。选用10具经红色和蓝色乳胶灌注的尸头,在0°和30°内镜观察下,采用经鼻入路显露颅颈交界区腹侧结构。结果枕髁间距(16.12±1.86)m m,寰椎前弓长度为(15.84±1.18)m m,齿突高(14.96±2.19)m m,齿突最大横径为(10.34±0.80)m m。采用内镜经鼻入路,可切除寰椎前弓、齿状突和枕大孔前缘,显露颅颈交界区腹侧硬膜下结构。内镜经鼻入路的手术标志包括:下鼻甲、后鼻孔、鼻咽部黏膜、咽鼓管咽口、头长肌和颈长肌、枕大孔前缘和寰椎前弓、齿状突尖、寰枕关节。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腹侧硬膜下结构。  相似文献   

8.
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术1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齿状突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颅底凹陷4例,颅底凹陷伴Chiari畸形2例,颅底凹陷伴寰枕融合1例,下斜坡及齿状突后结缔组织增生1例,多种畸形复合2例。均采用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减压手术。结果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9例,因频发呼吸骤停而自动出院1例。术后随访9例,随访时间0.5~5年,未出现头痛、头晕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结论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术是治疗齿状突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变直接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在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17例颅颈交界区(腹侧3例,腹外侧14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术中均暴露良好、充分。14例肿瘤全切(9例脑膜瘤、5例神经鞘瘤),2例脊索瘤及1例骨源性肿瘤次全切除。术后7例出现原有后组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出现新的后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6个月内恢复8例,2例残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颅内感染2例,均经积极治疗后好转,无术后颅内血肿、脑积水及临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0.5~31个月,1例脊索瘤复发。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依据病灶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枕后极外侧经髁入路术式和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经髁手术对颅颈交界腹侧区肿瘤切除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结合临床显微解剖讨论分析我科6例颅颈交界区肿瘤手术的情况。结果:6例颅颈交界区肿瘤采用枕下远外侧经髁术式,除一例髓内肿瘤右上肢肌力无恢复外,余5例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结论:对比其他传统入路,经髁术式有入路短,显露清楚,脑干牵拉轻,对周围结构保护好等优点,是此区大部分肿瘤切除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中CT与导航系统在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腹侧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3 ~58岁,平均33.9岁,患者术中行CT扫描,根据重建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腹侧减压方案,术中在导航引导下实施手术,术中验证减压效果,根据Nurick分级评价随访结果.结果 术中CT及导航系统应用顺利,验证准确度平均为1.6 mm(1.2 ~2.0 mm).其中4例患者术中第一次CT验证显示减压不充分,进一步磨除残留骨质后,再次术中CT验证均获得满意的减压效果,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根据Nurick分级,其中15例较术前至少改善1级,4例患者症状较术前无明显改善.结论 术中CT扫描结合导航系统不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也减少了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分别于2003年4月和10月收治2名颅颈交界区畸形病人,均在全麻下行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术。约2月后在全麻下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处腹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口咽入路(TOA)处理颅颈交界处腹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1)颅颈交界处先天性畸形;(2)炎症性和退行性疾病;(3)外伤;(4)硬膜外肿瘤;(5)硬膜内肿瘤;(6)基底动脉瘤。TOA允许显露的下限为颈3上半椎体,上限为斜坡的下1/3。主要的手术并发症为脑脊液漏,软腭功能障碍和延髓、上颈髓损伤。  相似文献   

14.
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治疗是颅底外科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常采用倒U型切几分层分离枕后肌,逐层分离至枕下三角,保护并游离椎动脉,同时磨除部分枕髁及颈静脉结节以增加脑干腹外侧的显露范围,术中可对脑干周围重要结构直视下操作并能较好保护,已成为处理颅颈交界区硬膜内外病变的经典手术入路之一.同时本人路也存在椎动脉损伤、术后颅颈失稳、皮下积液等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hiari畸形合并颅颈交界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Chiari畸形合并颅颈交界畸形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颅底陷入35例,寰枕融合25例,颈椎分节不全6例.病人均行颅后窝减压硬脑膜扩大修补术,行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术21例.固定方式采用钛缆固定和自体骨移植41例,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固定和自体骨移植15例.结果 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例,脑脊液切口漏1例.55例随访6~60个月,平均42个月;植骨融合满意52例,钛缆固定和自体骨移植植骨未能融合3例;症状改善51例(92.7%),无变化4例(7.3%);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 Chiari畸形合并颅颈交界畸形应行颅颈交界关节稳定性检查及评估,对有潜在颅颈交界不稳定病人应行后路减压并枕颈植骨固定融合术,单纯后路减压可能加重颅颈交界不稳定,症状难以缓解甚至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8 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5 例、经口腔入路齿状突磨除术后症状加重致枕颈失稳1 例、外伤所致2 例)的临床资料.施行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及肌电图监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18 例中16 例钉棒内固定系统和寰枢椎复位良好,1 例复位不良;骨性融合良好16 例,欠佳1 例.术后临床表现均不同程度好转,1 例突发呼吸骤停死亡.术后平均随访6.62 个月(3 ~ 28 个月),JOA 平均评分为11.62 ± 3.23,与手术前评分(7.51 ± 3.8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 5.476,P = 0.004).结论 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临床疗效良好,能够减少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手术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症的疗效。方法 本组10例,MRI主要表现为斜坡内陷,齿状突突入颅内,延髓及颈段脊髓腹侧受压变形有,形中3例合并枕骨内陷,小脑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洞。手术切除颅颈部腹侧骨性畸形和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延髓、脊髓腹侧的压迫。结果 痊愈7例,好转2例,无效1例。无死亡和脑脊液漏,术后软腭裂开2例,经再次修复后愈合。结论 颅底陷入尤其是斜坡—齿状突型是经口腔前路减压的主要适应证;早期诊断与充分减压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远外侧入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远外侧入路的发展背景 由于部位深在、神经血管结构复杂和暴露困难等方面的原因,枕骨大孔的腹侧、下斜坡及上颈髓腹侧面等部位的病变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传统枕下正中、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暴露脑干背外侧面的效果良好,但暴露脑干及颅颈交界区的腹侧不满意,需过多牵拉脑干、上颈髓和颅神经,术后并发症多见^[1-3]。经岩部入路只能到达斜坡上段及中段一部分^[4],而经耳蜗入路由于并发症太多现已逐渐弃用^[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棒复位内固定技术对于已行不当后颅窝减压术的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进行翻修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患者在外院已行后颅窝减压术,3例患者行后颅窝减压术+枕颈内固定术。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颅颈交界区3D-CT及MRI检查,评估寰枢椎脱位和上颈髓受压的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棒技术行寰枢复位内固定,并取髂后上棘松质骨颗粒植骨融合。结果 本组患者的翻修手术均成功实施,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术后20例患者完成了6~24个月,平均12. 2个月的随访。3D-CT复查示,19例患者(90. 5%)获得垂直方向的完全复位,18例患者(85. 7%)获得水平方向的完全复位;植骨均出现融合,未出现钉棒脱落或复位丢失者。MRI复查显示,上颈髓受压均获得缓解。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从术前的(9. 8±2. 1)分提高到(14. 1±1. 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 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棒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已行不当后颅窝减压术的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是安全有效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数,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安全、准确地暴露手术靶区.方法 应用10%甲醛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及寰枢椎10例20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并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照.结果 寰枢段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形成比较恒定的五个生理弯曲,平均直径(4.3±0.5) mm,角度多变.寰椎后弓外侧半距(19.3±4.7)mm.结论 熟悉寰枢段椎动脉五个生理弯曲的定位方法,有助于提高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