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羡 《河北中医》2010,32(6):932-932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病,属中医学臁疮、黄鳅痈、水肿等范畴,是由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失治或误治所致。临床上以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疼痛、静脉曲张、皮肤纤维化、淤滞性皮炎或顽固性溃疡反  相似文献   

2.
张建文  李坤 《河南中医》2008,28(4):36-37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不同证型治疗前后D二聚体检测的差异性。方法:分别选择湿热瘀阻组35例,脾虚血瘀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天、治疗后10天抽取静脉血液检测D二聚体含量,观察其变化和差异。结果:治疗前脾虚血瘀组D二聚体含量较少,与湿热瘀阻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先升后降,两组之间无差异性(P>0.05)。结论:不同证型D二聚体含量在治疗前有差异,治疗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取得显著成绩。为了探求本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我们采用反应血液凝固性的体外血栓试验对77例本病患者进行检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健康人组35人,男25人,女10人;平均31岁。经查未发现心、脑、肝,肾等疾病。患者组77例,男49例,女28例;根据198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年龄22~79岁,平均38岁;病程24小时~20年,平均1年。其中35例经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目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 ,是以下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为临床表现的一种阻塞性疾病。对下肢DVT中医分型与血浆内皮素 (ET)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关系进行研究 ,无疑为下肢DVT的中医证型客观化 ,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而确定下肢DVT的中医证型的客观化 ,又为深入研究其病变机理及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 ,提供了前提条件。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下肢DVT病人 (均无活动性溃疡 ,无新鲜创伤 ,无严重的心、脑、肺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的门诊或住院患者 ) 72例 ,男 4 0例 ,女 32例 ,年…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上存在异常变化,特别是血浆粘度的异常变化更明显。现将我们关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玥 《中医研究》2006,19(8):60-6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肿胀”“水肿”“瘀血流注”“血瘀证”“脉痹”等范畴。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该病明确命名为“股肿”,近年来对DVT的中医证型的研究日益增多,涉及到辨证分型、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等领域。现将近10年来DVT的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强 《陕西中医》2006,27(11):1371-137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根据辨证将其分为湿热下注、血脉瘀阻、气虚湿阻3型,分别采用四妙勇安汤、活血通脉汤、参苓白术散加减分而治之。结果:总有效率达88.5%。提示:治疗本病应以活血化瘀,通络利湿为主要法则。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46例TAO患者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及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_3的变化,并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TAO患者血清AECA显著升高(P<0.01).与t-PA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r=0.296,P<0.05)。辨证分型表明:TAO阴寒证、血瘀证、湿热证、热毒证AECA均显著升高(P<0.01),但各证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寒证组与热证组比较AECA明显增多(P<0.O5),VEC抗血栓功能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王健  李维军 《新中医》2005,37(7):65-6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辨治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结果:42例中,痊愈7例,显效26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静脉病变,其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三大因素为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临床特点为下肢突然肿胀、疼痛、沉重,伴皮肤温度升高;查体见小腿肚饱满、紧硬,沿静脉血管走形压痛;好发于髂、股、腘、胫前、胫后静脉及小腿静脉丛等.  相似文献   

11.
李素英 《河南中医》2015,35(1):106-108
目的:观察中医辨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DV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等常规溶栓、抗凝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论治,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88.9%,对照组愈显率为66.7%,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各项单项中医症状改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介入技术联合中医辨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技术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3月-2008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32例LEDVT病例.全部患者行下肢静脉DSA.介入组83例,溶栓抗凝组49例.术后两组均辅以中医辨证内外合治.结果:按血管通畅度评价,介入组血管通畅度高于溶栓抗凝组(Z=2.343,P<0.05).随访结果显示介入组治疗的疗效优于溶栓抗凝组治疗.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可提高LEDVT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脑卒中组142例和健康对照组100例进行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测定。按中医辨证将脑卒中患者分3线:痰湿阻滞(PDS)、阴虚阳亢(YDYH)和气虚瘀(QDBS)组。结果:PDS和QDBS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和apoA1/apoB等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近30年生物医学期刊中有关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处方录入,对其用药进行整理,并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探索中医治疗DVT的常用药物和配伍规律.频数分析结果显示,当归、赤芍、丹参、川芎、黄芪、黄柏、党参、红花、白术、薏苡仁、土茯苓等为常用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了本病治疗的药物规律.用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中药治疗DVT的用药处方规律,可更好地指导临床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归于"脉痹"范畴,"瘀血流注四肢或注股间,同行如椎刺或两股肿痛",《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该病明确命名为"股肿"。中医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结合辨证论治及中医特色疗法,包括中药熨烫、涌泉穴温和灸、中药外敷、芒硝冰片散外敷、穴位贴敷、按摩、汤剂口服等多种手段,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率,未病先防。临床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因人因病,以预防DVT发生为主,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玲  刘志杰 《陕西中医》2002,23(12):1061-1062
目的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途径。方法 :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将本病分为湿热下注型、血瘀湿重型、气虚血瘀型等 3型辨治中均加用水蛭。同时配合西医抗凝、溶栓、抗聚去纤扩管法 ,1 0 d为 1疗程。结果 :总有率97.7%。提示 :配合中药活血通络药 ,能扩张血管 ,改善循环。  相似文献   

17.
肺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萍  舒琦瑾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694-2696
目的:探求肺癌临床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对1997-2007年国内公开报道的有关肺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8组病例数据进行南北比较。结果: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脾虚痰湿、气血瘀滞、气虚为肺癌临床常见证型,南北地区分型情况基本一致,但具体病例数有一定差异。结论:肺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临床辨证分型,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年期痴呆病中医辨证分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老年期痴呆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有多个高级皮质功能受损,使记忆、思维、定向、理解、计算、语言、判断、视空间等能力下降,常伴有情感控制、社会行为或动机障碍,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其生命质量下降。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及混合性痴呆。一般认为,本病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年迈体虚为其主要病因,肾虚髓亏为其主要病机,补肾益髓为其主要治法。随着对本病病因病机和演变规律的深入研究,作者认为肝气郁与老年期痴呆病可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为此,通过相关量表对老年期痴呆病进行临床调研,调查肝气郁在其中所占比例,并对两者的相关性作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诊断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客观化具有的重要意义.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一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测定各证型D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浆中8种硫醇氨基酸的含量,通过对照比较病例之间的差异.结果:DN患者体内Cys-gly和GSH的含量与健康人相比,显著降低;而SAH、SAM、Hey、Cysta和Cys含量随着病情的加重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根据SAH和Hcy能明显区分气阴两虚偏阴虚与阴阳两虚组.另外,气阴两虚偏气虚组患者体内的SAH含量与阴阳两虚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体内Cys-gly、GSH含量可辅助DN的早期中医诊断,体内SAH和Hcy的含量与DN各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