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组织样麻风瘤往往发生于经砜类药物治疗麻风病后病情恶化或复发的病例,也可发生于未经抗麻风治疗的瘤型麻风(LL)或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患者中.笔者报道的是一例未经过化学治疗的组织样麻风瘤患者,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神经脓肿是结核样型麻风外围神经病变的重要特点,但却极少见于瘤型麻风。直至1977年,文献上仅有8例瘤型麻风神经脓肿的报道。由于国内仍未见这方面的资料,故我们将所遇到的两例瘤型麻风神经脓肿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例1:男,57岁,临床上为典型的瘤型麻风。面部、两耳垂浸润性损害(狮容面),  相似文献   

3.
1.从1970年7月~1974年7月4年时间内从事人麻风杆菌的培养与鉴定工作,采取人麻风标本71份共做139次培养。 2.在56例供材病人中,瘤型患者36例,界线类19例,结核样型1例;病期为1年~20年。均为苏北地区病人,除10例未经化疗外,余均接受过砜类或共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自Rees等(1970)首先在小鼠足垫证实利福平对麻风杆菌有肯定的疗效以来,利福平已广泛用于治疗麻风。为探索如何缩短麻风病的疗程提高治疗卒,我院于1981年2月~1982年1月应用沈阳第四制药厂生产的利福平合并乙酰氨苯砜治疗10例复治麻风,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治疗的病例和方法 10例中瘤型(LL)4例,界线类偏瘤型(BL)6例;男性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4.7岁(24~57岁);平均病期4.1年(1~8年);既往正规砜类药物治疗时间平均7.9年(5~10年);疗前细菌指数  相似文献   

5.
自1963年Wade报告瘤型麻风的组织样变种以来,认为组织样麻风瘤仅属一种特殊损害,不是瘤型麻风的一种新的类型。最近我们发现一例,现报导如下: 李××,男,20岁,未婚。患者于1~+年以前,左耳壳发现数粒芝麻大肿物,无痛痒感,当时未加注意。1—2月后,双大腿出现多片约银元大环形红斑,轻痒,自认为“生癣”,用过多种癣水,皮诊未见消退,反而日渐扩大,继后于右耳壳,背腰部,上、下肢出现多数豆大肿物,且日见  相似文献   

6.
作者发现荧光抗体吸收试验对麻风非常敏感。间接荧光免疫试验用的抗原系从组织样的麻风损害提取麻风杆菌,而使用的血清是经心脂、卵磷脂与结核杆菌的荚模多糖吸收(消除交叉反应抗体),然后加牛白蛋白。粗筛稀释为1:40。瘤型麻风病人的血清试验其效价最高,  相似文献   

7.
本县有两家系四代分别有9例和11例麻风患者,现报告如下: 家系1:户主蓝某,汉族,四代共42人,其中麻风患者9例(T~*6、L~(**)3),占21.4%;麻风菌素试验晚期反应阳性39人,阴性3人.第一例患者为父亲,曾与一瘤型麻风同住一年,63岁发病,瘤型麻风;第二代6人其中1人发病,结核样型麻风,发病年龄47岁;第三代20人中发病7例,5子患结核样型麻风,2女患瘤型麻风,发病年龄4~28岁,均与祖父(瘤型麻风)长期密切接触:第四代15人,年龄7~15岁,现均未发  相似文献   

8.
麻风反应,尤其是神经痛,一旦发作,疼痛难忍,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麻风病学中急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最近我们试用“斯锑黑克”治疗麻风反应神经痛,尚有较好的效果,因时间较短,例数不多,先作初步介绍,以供同道参考,并请指正。我们共治疗患者10例,其中结核样型麻风7例,瘤型麻风3例,均系服氨硫脲、氨苯砜、苯丙砜治疗的患者。神经痛的程度不等,重者为全身痛,断续三年余。轻者只有一个肢体疼痛,不过10天。对神经痛反应,我们过去曾用过不少疗法;如普鲁卡因封闭  相似文献   

9.
报道1例被多次误诊的不典型瘤型麻风患者。患者,女,30岁。面部弥漫性浸润性暗红色斑块一年余,双前臂、双小腿可见多发、泛发的暗红色斑块或结节。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抗酸染色诊断:考虑瘤型麻风。结合病例讨论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瘤型麻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瘤型麻风的组织病理学、抗酸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及结论瘤型麻风传染性强、细菌数量多、病情重,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及抗酸染色  相似文献   

11.
63例麻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工作中麻风诊断时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63例麻风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及结论:63例麻风患者瘤型麻风35例,为麻风主要临床表现型,麻风样反应3例,易引起误诊,误治;合川26例,为重庆市主要发病地区,城镇患者15例,并不少见;由于麻风是一个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重视对麻风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2.
两型麻风反应与预后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们的看法也不一致;阿根廷麻风专家 S.S,Chujman氏认为瘤型麻风反应对患者有益,结核样型麻风反应预后不良。我们就湖南永顺高峯坡医疗站近五百例麻风患者中,以其生活及病症的情况大致相同的而病期均在十五年以上的六十六例两型的晚期患者,以其麻风反应的有无、患者机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多菌型瘤型麻风(LL)13例,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3例,界线类麻风(BB)2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4例,结核样型麻风(TT)2例以及5例正常人皮肤水泡液内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明显高于病人组(P<0.01);各病人组间HLA-DR表达率亦有显著性差别(P<0.01和P<0.05),其中以LL/BL组最低,依次为BB组、TT/BT组。提示麻风,特别是LL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特异的细胞免疫可能与病人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减少,影响其向T细胞传递抗原关。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皮肤科门诊看病时,若发现患者身体有斑状损害,或红或白,不痛不痒,刮下损害组织,用显微镜检查找不到霉菌。再查一下痛触觉冷热觉有迟钝的征象,并有不出汗以及颈旁神经及尺神经均粗大等症状,就可疑是麻风病。麻风病分二大型:①瘤型:在皮肤损害处及鼻粘膜内均能找到麻风桿菌,因而此型患者有传染性。②结核样型:在皮肤损害及鼻粘膜內均找不到麻风桿菌,所以这一型患者无传染性。详细可参考附表。  相似文献   

15.
砜类药治疗麻风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虽已治愈大量病人,但由于长期应用氨苯砜一种药物,相继出现了耐药菌株和残存活菌以及治愈病人复发的问题,给进一步控制麻风造成巨大困难。第二次全国麻防治工作会议,为加速消灭麻风的进程,提出对多菌型麻风采用  相似文献   

16.
<正> 皮肤肉样瘤病是一种很少见的慢性皮肤病。其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改变与结核样型麻风有很多相似之处。易误诊为结核样型麻风病。我们曾误诊一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麻风治愈者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麻风病复发。方法对103例麻风治愈者进行了皮肤涂片细菌学检查和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取材部位均以原皮损消退部位或继发皮肤萎缩部位,样品用10%中性甲醛固定,切片后做HE和抗酸染色。皮肤涂片细菌学检查采取常规部位取材,刮取切口边缘和底部的组织液,进行抗酸染色,镜检,采用Ridley对数分级法计数。结果103例麻风治愈者皮肤涂片细菌学检查全部阴性。病理组织检查显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有86例,麻风消退后期有17例,其中4例可见抗酸颗粒,未见麻风复发病理组织表现。按照"光谱分类法",103例麻风治愈者中瘤型麻风(LL)占大多数,为59.2%。结核样型麻风(TT)占12.6%。结论麻风患者坚持长期、规则用药,定期进行治疗监测,最终可以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55年至1959年中共有麻风门诊患者195例,占同期全部初诊病例的0.49%,现选择其中169例病案分析报告于下。病例分析 1.分型:169例麻风患者中,结核样型128例,占75.8%;瘤型34例,占20.1%;未定类6例占3.5%;界线类1例占0.6%。  相似文献   

19.
麻风病患者常表现为纲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增强。瘤型患者尤甚。作者选择鄂西自治州7个皮肤病防治院住院麻风患者100例,其中瘤型患者80例,结核样型患者20例,20例当地健康人为对照。血清IgG、IgA及IgM含量用琼脂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  相似文献   

20.
在29个江苏汉族麻风多发家系中进行了HLA-A、-B、-C和-DR分型,并对其中26个家庭进行了单倍型分离分析。患瘤型麻风(LL或BL)的同胞共有亲代单倍型显著多于预期值(p<0.05);L/T“同胞对”显示了亲代单倍型显著的非随机分离(p<0.0005)。提示:瘤型麻风易感素质受控于HLA;HLA连锁基因并不提供对“整个麻风病”本身的易感性或抵抗性。瘤型和结核样型麻风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