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血清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将其分为单纯T2DM组63例,早期糖尿病性肾病(DN)组60例,临床期DN组65例,另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IGF-1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尿白蛋白,再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T2DM组、早期DN组及临床期DN组IGF-1水平[(175.35±12.43)μg/L、(221.19±25.06)μg/L、(248.77±35.88)μg/L vs(136.86±28.32)μ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N组、临床期DN组IGF-1水平较T2DM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N组、临床期DN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对照组、单纯T2DM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胱抑素C是IGF-1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IGF-1及血清胱抑素C与T2DM肾病的发生发展有显著相关性,是临床较为敏感的指标,具有早期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水平变化,并探讨CTRP9与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6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UACR)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88例(T2DM组,UACR<30 mg/g)和早期DN 81例(DN组,UACR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α1酸性糖蛋白(AAG)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同期入院治疗的T2DM患者115例,根据Mogensen等分级标准正常白蛋白尿(NAU)组42例、微量白蛋白尿(MAU)组40例、大量白蛋白尿(MaAU)组33例,选择健康体检者(NC组)及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应激组)各40例,分别检测其尿AAG、血清AAG。结果 T2DM患者尿AAG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且随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升高有上升趋势,NAU、MAU和MaAU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NAU组尿AAG水平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激组血清AAG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但两组尿A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AAG水平对于早期DN诊断及DN严重程度分级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72例老年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3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22例,临床白蛋白尿组(C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D组)30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各组血清hsCRP浓度,比较T2DM各组与对照组的hsCRP水平.结果 T2DM各组血清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UAER的增高而升高.结论 hsCRP为DN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且随DN病程的进展,hsCRP水平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与尿维生素 D 结合蛋白(VDBP)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 ELISA 法检测102名健康对照组、106例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清 VDBP、尿 VDBP 与尿肌酐(Cr)比值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与血糖控制不佳组,正常白蛋白尿组与微量白蛋白尿组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血清 VDBP 的正常参考上限为60.6μg/ ml,尿 VDBP/ Cr 的正常参考上限7.76 mg/ g。2型糖尿病组血清 VDBP 及尿 VDBP/ Cr 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血:(44.83±6.65)μg/ ml 对(330.92±49.28)μg/ ml,尿:(5.55±2.89) mg/ g 对(15.19±6.38) mg/ g,均 P<0.01],其中血糖控制不佳组血清 VDBP 及尿 VDBP/ Cr 水平显著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尿 VDBP/ Cr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1)。尿 VDBP/ Cr 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68%,准确性为83%。结论检测血清 VDBP 水平对于评估糖尿病病情有一定参考价值,联合检测尿 VDBP/ Cr 与 UACR 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及LP(a)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9例,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36例(A组),糖尿病肾病(DN)患者83例(B组);正常对照组30例(NC组)。检测各组患者LP(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进行单一因素方差分析。119例糖尿病患者组以LP(a)为因变量,与各检测指标作简单线性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并获得B组的最适临界点(cutoff值)。结果 LP(a)水平在A组、B组升高明显(P﹤0.01)。尿微量白蛋白(UMA)、GGT与LP(a)关系最密切。LP(a)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在最适cutoff值为200 mg/L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7.4%、76.8%。结论 Lp(a)与T2DN密切相关;可以被视为该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有可能成为T2DN的一个早期预防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栓调节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血栓调节蛋白(TM)的相关性。 方法 68 例T2DM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U)组,微量白蛋白尿(MAU)组,临床白蛋白尿(CAU)组。30 例健康人作对照(NC)组。检测各组对象的血浆TM 水平、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结果 MAU组和CAU组UAER显著高于NC组(P<0.01)。T2DM患者血浆TM含量均高于NC组(P<0.01)。UAER与TM水平呈正相关(r=0.798,P<0.05)。T2DM患者PC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PDW在MAU组和CAU组显著高于NC组(P<0.01)。 结论 T2DM患者UAER与TM水平呈正相关。两者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的评价有重要意义。T2DM患者的PC、MPV和PDW高于NC组,且随着UAER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肾病(T1DN)患者血清护骨素(OPG)水平与尿蛋白的关系。方法选取98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T1DM组)、尿蛋白组(T1DN组);40例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NC组)。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OPG含量。结果与NC组比较,T1DM组和T1DN组血清OPG增高(P0.05);与T1DM组比较,T1DN组血清OPG增高(P0.05)。血清OPG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UAER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OPG是T1DN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1DN患者血清OPG水平明显升高,血清护骨素作为重要的血管条件因子,可能在T1DN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清和尿中肌肽二肽酶1(CN1)对老年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168例T2DM病人,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对照组(UACR<30 mg/g,n=46)和DN组(UACR≥30 mg/g,n=122)。比较2组血清和尿中CN1水平及临床生化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N发生的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DN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N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低,而UACR、血肌酐、血BUN、血UA、胱抑素C、血清和尿CN1水平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尿CN1水平与UACR、血肌酐、血BUN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eGFR、胱抑素C、血清CN1和尿CN1是DN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eGFR、胱抑素C、血清CN1、尿CN1及联合检测对DN诊断的AUC分别为0.851、0.760、0.838、0.849、0.944,联合检测的AUC显著优于单项指标(P<0.05)。结论 DKD病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DN)血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T2DM组(87例)及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D组(24例)人群血清中TGF-β1、BMP-7水平,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值(ACR)(<30 mg/g;30300 mg/g;>300 mg/g)将T2DM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A组32例,微量白蛋白尿B组31例,临床白蛋白尿C组24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固醇(TC)、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糖尿病组患者血清中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BMP-7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A组与B组中TGF-β1因子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以及B组与C组中BMP-7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整体糖尿病组ACR与TGF-β1呈正相关(r=0.433,P<0.001),与BMP-7呈负相关(r=-0.493,P<0.001)。结论 TGF-β1和BMP-7的表达变化可能与DN的进展有关,对其检测和早期靶向治疗可能成为诊断和治疗早期DN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朱虹  刘畅  赵贵辛 《山东医药》2013,53(17):47-49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207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将其分为单纯T2DM(A组),早期DN(B组),临床期DN、肾功能正常(C组),临床期DN、肾功能异常(D组)四组;另选5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IGF-1,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尿白蛋白,再计算UAER,常规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分析各检测指标与DN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患者组血清IGF-1明显升高(P均<0.01),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GF-1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P<0.01),与FPG、2 hPG、HbA1c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血清IGF-1水平与DN患者的病变程度有相关性,可作为T2DM患者DN早期发病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protein, SAA)、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rine microalbumine creat-inine ratio, UACR)水平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厦门市第三医院收治的55例早期DN患者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同期收治的55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SAA、CysC、UACR检验,比较两组SAA、CysC、UACR的水平,以及SAA、CysC、UACR 3项指标联合检验与单独检验对于早期DN的诊断效能。结果 研究组SAA、CysC、UA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A、CysC、UACR 3项指标联合检验对于早期DN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A、CysC、UACR联合检测早期DN检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为疾病诊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 ADPN)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正常对照组(NC)10例;2型糖尿病患者53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清肌酐(SCr)水平分成糖尿病组(DM,UAER<30 mg/g,SCr<132.6 μmol/L)、糖尿病肾病组(DN1,≥30 mg/g,SCr<132.6 μmol/L)和晚期糖尿病肾病组(DN2,UAER≥300 mg/g,SCr>132.6 μmol/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中的ADPN、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 结果:DN2组的血清ADPN水平高于NC组、DM组和DN1组(P<0.05);DN1组的ADPN高于NC组和DM组,但无统计学差异;DM组的ADPN水平低于N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sVCAM-1在NC组、DM组、DN1组和DN2组依次逐渐增高.相关分析显示ADPN与尿酸(UA)、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Cr是ADPN的独立相关因素(决定系数为r2=0.265,β=3.130,P<0.01).无论在研究对象总体还是糖尿病患者中,ADPN与sVCAM-1均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31,P<0.01;0.316,P<0.05) 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ADPN水平升高可能与肾功能减退有关,血清ADPN升高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内皮功能损害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2DM患者尿液Smad1的表达及其与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T2DM组)118例及正常对照(NC)组28名,按照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64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6例及大量白蛋白尿组18例。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尿液Smad1的含量,常规方法测定Cr、胱抑素C(CysC)、FPG、HbA1c、C-P等临床指标,以Macisaac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分析尿Smad1含量与常用临床指标的相关。结果 T2DM组尿Smad1含量高于NC组,与UACR呈正相关(R=0.412,P=0.000),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尿Smad1含量呈递增改变;相关分析显示Smad1与FPG、HbA1c呈正相关,与FC-P肽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尿液Smad1是T2DM患者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尿液Smad1可反映DN损伤程度并与DN分期相关;尿液Smad1的检测对DN患者病情观察、疗效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和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方法 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80例T2DM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UAlb)3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UAlb)28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L-UAlb)20例.另设对照(NC)组20名.检测4组尿和血IGF-1水平.结果 (1)与NC组比较,T2DM三组血IGF-1明显降低,三组间血IGF-1水平无明显差异;(2)N-UAlb组尿IGF-1与N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M-UAlb组和L-UAlb组尿IGF-1排泄较N-UAlb组显著增高;(3)尿IGF-1排泄与UAER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 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尿IGF-1排泄的增加,提示可能有肾组织局部合成和分泌IGF-1的增加,后者可能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T2DM的关系及其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40例T2DM(T2DM组)和30名正常对照(NC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白蛋白;用PENIA法测定血清CysC。结果(1)T2DM组血清CysC浓度明显高于NC组。(2)血清CysC浓度在临床DN组明显高于单纯DM组。(3)血清CysC的AUC^ROC为0.898,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AUC^ROC相当,但明显优于血肌酐。结论血清CysC能够作为检测T2DM患者肾功能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AT1R 1166A/C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1166A/C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以及其与DN不同分期的关系。方法将145例T2DM患者分为DN组与非肾病组(NDN组),DN组分为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白蛋白尿期和肾功能不全期。另择52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分析各组的基因型。结果①DN组A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DN组(P均〈0.05);②DN组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白蛋白尿期和肾功能不全期A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随肾功能减退而增高;③DN组AC基因型患者BUN、Cr、UA、UAER、SBP、DBP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患者(P均〈0.05);④AC基因型与DN显著相关(P〈0.05)。结论蚌埠地区汉族人群存在AGT1R 1166A/C多态性;其中AC基因型与T2DM肾病显著相关,可能有助于DN的预防及基因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AT1受体基因1166A/C(ATIR1166A/C)与醛固酮合酶(CYP11B2)基因-344C/T(CYP11B2—344C/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分为DN组73例,糖尿病非肾病(non-DN)组72例及正常对照(NC)组52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各组基因多态性。结果DN组AT1R 1166A/CA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Non-DN组(P均〈0.05)。DN组ATlR1166A/C各基因型临床指标比较,AC基因型患者的BUN、Cr、UA、UAER、SBP和DBP均明显高于AA基因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AT1R 1166A/C多态性与DN相关(P〈0.05),但CYP 11B2—344C/T多态性并未发现与DN相关。结论蚌埠地区汉族人群存在AT1R 1166A/C多态性,其AC基因型与糖尿病肾病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李会会  姜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711-2713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进程与骨密度(BMD)的关系以及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306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正常白蛋白尿组73例(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79例(B组),临床蛋白尿组83例(C组),肾功能异常组71例(D组)以及48例非糖尿病对照者(NC组)的正位腰椎和股骨近端的BMD,收集临床和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与NC组相比,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OP)患病率增加2.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和A组相比,B组的BMD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的BMD则显著降低,OP患病率增加2.8~5.2倍(P<0.05)。各组男性的BMD高于女性(P<0.05)。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BMD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呈负相关;与体重指数(BMI)、血钙浓度呈正相关。女性患者BMD与绝经年数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肾病进展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OP的重要原因,BMD与年龄、病程、BMI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醛固酮合酶CYP11B2(-344C/T)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检测95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肾病患者32例,未发生肾病63例)和175例健康对照组醛固酮合酶CYP11B2(-344C/T)基因多态性。结果糖尿病肾病组、糖尿病非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CYP11B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非肾病组的血浆醛固酮水平均有极明显增高(P<0.01);糖尿病肾病患者CYP11B2(-344C/T)基因多态性的3种基因型间血浆醛固酮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醛固酮合酶CYP11B2(-344C/T)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但可能与血浆醛固酮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