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路志正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秉承传统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胸痹虽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气在血之异,但是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而侵袭阳位,痹阻气机则是其共同的发病机理,尤其强调脾胃的生理功能在胸痹中的重要性,提出"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学术理论。通过对胸痹心痛中以"虚"为主要矛盾的中气不足、气血亏虚、中阳虚寒、气阴两虚等证型的分析,总结路老的诊疗经验,突出路老在辨证、选方、用药方面的见解,目的在于继承并弘扬传统中医的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医的发展带来启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路志正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秉承传统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80载,学验俱丰,临床善于运用脾胃理论指导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路老将调理脾胃法引入小儿保育、康养及治疗方面,经过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中仅介绍路老以调理脾胃法为主治疗幼儿唇风、郁证以及发热疾病的经验,突出路老以脾胃为中心灵活的辨证思路,强调脾胃的生理功能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针对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总结路老在儿科疾病中的诊疗经验,突出路老在辨证、选方、用药方面的独特思路,发挥中医传统儿科特色优势,努力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宝贵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3.
路志正教授是国内著名的中医学家,首届国医大师,精通中医理论,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从医七十余载,形成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为核心的学术思想。针对路老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和脉络、理论基础、与古今现代医家的区别、调理脾胃的内涵、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关键学术问题采访路老,并系统整理,以了解路老学术思想面貌。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以脾胃湿热型居多,黄雅慧教授认为湿热之邪的生成与五脏均有关系,尤与肺脾关系密切。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纳运协调,为水湿运化之关键。肺脾功能失调,湿邪内生,阻滞气机,郁而化热。临床从肺脾论治,选取平胃散及三仁汤为基础方,平胃散以运脾燥湿,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疏通三焦气机,给湿以出路。  相似文献   

5.
总结岭南地区因其独特的饮食、气候、体质,胸痹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其地域特点。傅应昌结合岭南地域特点将从脾胃辨治胸痹的理论进一步发展,总结其在岭南地区从脾胃辨治胸痹的临床经验。胸痹是以冠心病心绞痛等器质性心脏病为主,同时包括以胸闷、胸痛为主症的一个综合性症候群,病位在心,本虚标实,其病机特点为:正气亏虚多以心气阴亏虚为主,多挟痰湿,久病伤阳。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理论,古已有之,历经数代发展完善。岭南地区体质以痰湿及湿热体质为主,决定了胸痹治疗中调理脾胃,重视痰湿的特点。具体辨证论治为心气不足以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加减;肝郁脾虚以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营阴亏虚以归脾汤加减;痰浊内蕴发作期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加减,缓解期以参苓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湿热偏重以黄连温胆汤加减;脾阳虚衰以附子理中汤加减,急性发作合用麝香保心丸。胸痹治疗需结合岭南地域特点,应调理脾胃,重视痰湿。  相似文献   

6.
三仁汤始载于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用甘澜水煎服。本方乃吴氏师承叶天士湿温案用三仁之原意,阐发而创制。方中杏仁辛苦开上,宣畅肺气,通调水道;蔻仁芳香苦辛,善宣中焦,醒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导下,渗泄湿热而益脾;配以苦温除湿、理气消满之半夏、厚朴和淡渗利湿及透热之通草、滑石、竹叶。诸药合之,轻疏灵动,具有开上、宣中、渗下之功,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邪去正安。在临床应用中,凡因湿邪或因湿与热合,致三焦气机不畅、升降无权、清浊失司者,下之则伤脾、寒之则湿凝、滋之必助湿、温之易化热、汗之则伤阳、燥之则伤阴,然以三仁汤随证加减治之则无上述弊端,不但  相似文献   

7.
三仁汤具宣通气机、消化湿热的功效,而湿热是许多皮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临证,以三仁汤为基础辨证加减,治疗痤疮、湿疹、接触性皮炎、带状疱疹等病,颇获良效,现介绍典型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师承制博士后导师,首届国医大师。临床中善于从调理脾胃着手治疗疾病,结合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时期调理脾胃学术思想及湿邪相关心系疾病论治。路老在诊疗疾病中善抓病机,欲求良效,首重病机。通过三则病历分析将错综复杂的病症按照脏腑经络、三焦表里、上下进行归纳,视其涉及各个脏腑经络,表里是否同气,上下是否贯通,虚实是否相兼,寒热是否错杂,使整体与各个局部视无全牛,把握症状的本质将错综的病症了如指掌。  相似文献   

9.
路老善于应用调理脾胃治疗各种慢性、疑难病证,文章通过对路老调理脾胃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适应病证范围、基本思想、临床意义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期揭示路老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内涵,为临床采用调理脾胃治疗各种相关病证提供基本方法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从病因病机和辨证用药两方面对刘兰林教授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经验进行总结.其认为,脂溢性脱发病因多责之于湿邪,基本病机为湿邪壅滞毛窍,三焦传变为其发病特点.其治疗脂溢性脱发以三焦辨证为理论依据,强调病在上焦,湿浊为甚,治以轻宣肺气、祛湿化浊,予三仁汤加减;病在中焦,湿热偏重,治以清热燥湿、理气和中,予王氏连朴饮加减;病在下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刘兰林教授临证相关医案探析其运用三仁汤化裁从三焦诊治湿热证的特色,以期学习、传承刘师临证诊治特点。[方法]以刘师临床运用三仁汤化裁的相关病案为基础,结合吴鞠通《温病条辨》及其有关学术思想与刘师经验论述,归纳阐述刘师运用三仁汤化裁治疗三焦湿热的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色。[结果]刘师发展了《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中三仁汤的应用范围,强调治湿当先理气,气行则湿化,上焦湿热重在宣通肺气,中焦湿热法于调畅脾胃,下焦湿热治宜淡渗利湿。[结论]刘师不拘泥于古,紧扣湿热阻滞气机病机关键,临床运用三仁汤化裁分三焦论治湿热颇具特色,对临证具有启迪作用和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医大师吕仁和擅长应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吕教授认为中焦脾胃受损及气滞、郁热、湿热和食积等是糖尿病重要的中医病机,临证注重调理中焦,惯用药对,用药思路独到.以淡豆豉、生甘草宣上畅中,解郁清热;枳壳、枳实胸腹同调,行气导滞;砂仁、鸡内金醒脾助运、化积消食;木香、黄连辛开苦降,清热燥湿.从宣郁、调气、消积、燥湿4个...  相似文献   

13.
藿朴夏苓汤为祛湿良方,融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三法为一体。劳绍贤教授擅用该方随证化裁治疗脾胃病湿热证,临证辨证不离"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之原则,治疗强调分解湿热,并注重气机的调理。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温病条辨》苦辛配伍法为治疗湿热类温病确立了一大法则。邪在上焦,以轻苦微辛法清泻热邪、轻开肺气,以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治之。邪在中焦,多用苦辛寒法泻热燥湿、调畅气机,以黄芩滑石汤治之;苦辛温法燥湿温中、宣开中焦,加减正气散、加减小柴胡汤治之;苦辛通法通络开窍、清热利湿,以宣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治之;苦辛淡法清热宣气、淡渗利湿。邪在下焦,多用苦辛淡法宣湿清热、淡渗利湿,以宣清导浊汤、茵陈白芷汤治之;苦辛温法温阳散寒、下气除满,以术附汤、温脾汤治之;苦辛寒法辛开苦降、调气行血,以加减泻心汤治之。湿热在上、中焦多用轻苦微辛法,湿热在中、下焦或弥漫三焦均可用苦辛淡法分消上下,以杏仁石膏汤治之。  相似文献   

15.
对于湿病的治疗,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湿病按三焦论治,分别采用宣透湿邪、燥化湿邪和渗利湿邪的方法是治湿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并指出湿邪易弥漫三焦,故以上三法多相兼使用。另外,湿易阻遏气机,损伤脾胃,强调在祛湿药中配伍行气药和益气健脾药。  相似文献   

16.
魏玮教授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深受路老"治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之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影响.魏玮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脾在志为思,为情志之本,二者常相互为患.故从脾胃论治情志病,具有调节、稳定情绪,防止病情演变的作用.从脾脑相关理论出发,探讨脾胃与情志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身心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气化则湿亦化”论述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之湿均因气化不利所致,治湿皆需以行气为本,重在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治湿犯上焦,需宣肺利气、化湿开郁;治湿阻中焦,重在健脾行气,使脾气畅达,既助湿化,又杜生湿之源;治湿滞下焦,需淡渗通阳,因势利导。治湿之“开上、宣中、导下”三法均寓有“气化湿亦化”之机理,而轻宣、开泄、芳化、淡渗等诸法也应随证而用。“气化则湿亦化”学术思想的挖掘可为中医湿证的基础研究与治湿法的临证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全国名中医王行宽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继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所致内生之痰饮湿浊与外感六淫等邪气搏结,蕴生湿热之邪,在病机演变中起主导作用。治疗上主张宣利湿热与清营养阴并重,常以三仁汤合清营汤加减进行治疗,意在宣透渗利、驱邪外出的基础上顾护心营。而湿热之邪壅闭渐盛亦能袭扰中焦,造成高热稽留,炼灼脏腑津气为痰,治疗时要注重辨痰的性质,并灵活调整治法方药,常用方剂在三仁汤、清营汤的基础上又有麻杏石甘汤、小陷胸汤、沙参麦冬汤治之。此外,针对湿热伏居阴分所致潮热时间不同的特点,以青蒿鳖甲汤或清骨散治疗夜热早凉型患者,柴芩温胆汤治疗白昼潮热型患者,临床疗效佳。  相似文献   

19.
路志正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国内著名中医学家,擅长调理脾胃治疗各种内伤杂病和疑难病症,疗效卓著,享誉海内外。路老提出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18字决作为学术思想核心,是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浓缩和精华。该文就"调中央,运四旁"的含义、理论基础、现代支撑、临床意义和应用方法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尤其是脾胃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五官九窍以及关节之间关系的论述精到,可窥见路老学术思想之一斑,对于领会、继承和发扬当代中医学术思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总结刘燕池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及验案分析发现,刘老治疗脾胃病以"护胃气、益胃阴,疏肝郁、理气机"的诊疗思路贯穿治疗整个过程,用药大多是在理气健脾,和胃降逆的基础上,对于因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虚寒等气机不畅而致的脾胃疾病,常与解表、消食、理气、清热泻火、芳香化湿、温中健脾的方药配伍,辨证运用;同时刘老用柴胡、升麻等升提药与厚朴、陈皮等和降药配伍调理脾胃气机,强调胃以和降为顺;另刘老认为北方天气干燥,且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很多患者紧张忧虑、饮食无规律、加班熬夜等,伤神耗阴、伤阴耗血,因此刘老强调治疗时应保护胃气,顾护胃阴,以沙参、麦冬、生石斛为其滋阴生津的必用药对,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