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术(DES)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38例DES术后形成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手术相关资料及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特点比较复杂,其中B2/C型病变占到了71%,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弥散长病变以及小血管病变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反映了真实的临床情况;38例患者中52.6%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9%的患者表现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中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占63%,晚期及迟发晚期血栓形成占37%;绝大多数患者成功接受了再次血运重建治疗,其中有31.6%的患者死亡;2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50%,发生率为8.3%;4例接受冠脉内超声(IVUS)检查的患者结果显示:支架近端贴壁不良1例,支架远端残余夹层1例,支架内膜增生不完全1例,支架两端动脉瘤形成1例。结论:DES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与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支架贴壁不良、夹层形成、内膜增生不完全以及动脉瘤的发生等因素相关,支架内血栓形成(ST)后多数表现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尽管大部分能成功再次血运重建治疗,但死亡率仍然较高(31.6%)。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应用的指导作用。方法:入选40例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分为两组:A组(狭窄程度≤75%,n=20)冠状动脉造影后行OCT检查,观察有无富含脂质斑块、薄帽纤维粥样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并测定病变狭窄程度;如需置入支架,则在术后即刻复查OCT,观察有无支架杆贴壁不良、血管夹层、组织脱垂等。B组(狭窄程度75%,n=20)仅在支架置入术后即刻行OCT检查。结果:A组20例患者的20支罪犯血管中,15支(75%)病变狭窄程度70%,其中3支为支架内再狭窄,6支血管发现斑块破裂,3支血管发现血栓形成,共发现富含脂质斑块22处、薄帽纤维粥样斑块9处(平均纤维帽厚度0.06 mm);共置入支架19枚,术后即刻行OCT检查,13枚支架(68.4%)可见不同程度的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16±0.05(0.09~0.21)mm2,4枚支架(21.1%)中8个支架杆贴壁不良。B组20例患者的20支罪犯血管共置入34枚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即刻行OCT检查,有28枚支架(82.4%)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40±0.31(0.06~1.02)mm2。有9枚支架(26.5%)共20个支架杆贴壁不良。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未发生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OCT技术在支架术前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结构、辨别不同斑块、斑块破裂及血栓,精确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在支架术后可清晰显示血管夹层,组织脱垂及支架杆贴壁情况,可以指导及评价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6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阜外医院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OCT指导的PPCI患者275例(OCT指导组)。收集全部入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冠状动脉造影和OCT特征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从单纯CAG指导的PPCI患者数据库中1∶1回顾性顺序匹配275例患者(CAG指导组),对比两种策略对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的影响。结果OCT指导组中,OCT评估发现斑块脱垂151例(54.9%),支架贴壁不良113例(41.1%),支架近和/或远端夹层38例(13.8%),其中3例(1.1%)同时发生支架近端和远端夹层,38例远端夹层患者中,需行补救性置入支架2例。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OCT指导组与CAG指导组比较,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和出血终点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2)。结论与单纯CAG指导相比,OCT指导的PPCI并不能降低6个月的临床终点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策略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接受急诊PCI并行OCT检查的STEMI患者100例,利用OCT检查明确STEMI发病机制,评价PCI即刻效果,随访12个月观察预后。结果 17例(17.0%)患者因OCT图像欠清晰未能明确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其中15例置入支架;其余83例患者中斑块破裂54例(65.1%,54/83)、斑块侵蚀22例(26.5%,22/83)、钙化结节2例(2.4%,2/83)、支架贴壁不良致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2.4%,2/83)、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1.2%,1/83)、冠状动脉痉挛2例(2.4%,2/83),其中68例置入支架。83例置入支架、造影成功的患者中,OCT发现支架术后造影不易识别的支架贴壁不良、组织脱垂、支架膨胀不全患者18例(21.7%,18/83);支架边缘夹层16例(19.3%,16/83),其中血流受限需要干预的支架近端夹层2例(2.4%,2/83)。17例未置入支架患者中冠状动脉痉挛2例、血栓负荷重1例,其余14例(斑块破裂7例、斑块侵蚀4例、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因OCT检查残余狭窄70%、TIMI血流Ⅲ级未置入支架。随访(11.0±4.0)个月,除1例院内死于心源性休克和1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外,所有出院患者均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 OCT可以检测出约1/4 STEMI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多种不良特征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即刻支架周围组织结构改变。方法:对21例临床诊断冠心病准备介入治疗患者,在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后即刻进行OCT成像检查。21例患者中共有22支冠状动脉置入25个支架,其中前降支11支13个支架,回旋支8支9个支架,右冠状动脉3支3个支架。OCT评价支架贴壁不良、血管夹层及撕裂、组织脱垂等。支架贴壁不良定义为支架支撑杆与血管壁距离大于0.20mm,组织脱垂定义为血管壁组织通过支架网眼突入管腔。结果:2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OCT检查,22支靶血管25个支架均成功获得清晰OCT图像。通过OCT发现置入的25个支架中有12个支架可以看到部分支架支撑杆未能完全封闭血管壁上的夹层及撕裂;所置入的支架中有50个支架支撑杆贴壁不良,平均支架支撑杆与血管壁的距离为0.39±0.20(0.20~1.16)mm。通过OCT检出置入的25个支架中有20个支架可见到不同程度组织脱垂,共检出85个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55±0.64(0.04~2.81)mm2。结论:OCT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后血管夹层、撕裂组织脱垂及支架贴壁情况,其临床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特点.方法 分析32例(包括51支血管、共置入71个支架)置入DES 1年后[(14.8±5.2)个月]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的患者资料,对支架节段的OCT图像每间隔0.5 mm取1帧图像进行分析,找出贴壁不良的支架金属结构,测量支架到参照血管内壁的距离及支架表面内膜厚度,分析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特点.结果 OCT检查在7例(21.9%)患者中检出支架贴壁不良,其中4例合并支架段血管的正性重构,1例重叠置入支架,2例发现由血栓覆盖支架金属结构,7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97.6%的支架金属结构完全贴壁并不同程度的内膜覆盖,2.4%的支架金属结构贴壁不良,包括1.2%的支架金属结构位于血管分支开口.位于血管分支开口的支架金属结构与其他贴壁不良支架表面的内膜覆盖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6±0.05)mm比(0.05±0.03)mm,P>0.05].绪论晚期支架贴壁不良见于DES置入最初的贴壁不良、血管壁正性重构、重叠置入支架以及支架金属结构位于分支血管开口;贴壁不良的支架金属结构表面亦有不同程度的内膜覆盖.  相似文献   

7.
药物洗脱支架(DES)临床应用以来,大量的随机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的注册研究证明了其明显降低再狭窄及靶病变重建率,现在全球每年大约置入DES支架250万枚.近年来DES的安全性备受人们的关注,从晚期血栓形成,到支架贴壁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支架内晚期或晚晚期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曾在本院或外院行药物支架术,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OCT确诊的发生晚期或晚晚期支架内血栓的19例患者。按年龄、性别(2∶1)匹配原则抽取曾行药物支架术,冠脉造影证实未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对晚期或晚晚期支架内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冠脉造影和OCT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晚期或晚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支架内血栓组糖尿病史、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空腹血糖、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定量冠脉造影分析及OCT检查结果显示:支架内血栓组患者置入支架数目、支架长度、支架贴壁不良率、支架内皮未被覆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心肌梗死病史(OR:7.642,95%CI:1.412~41.152,P0.01)、支架长度(OR:13.285,95%CI:3.198~55.189,P0.01)、支架数量(OR:1.645,95%CI:1.106~2.447,P=0.014)、支架贴壁不良率(OR:5.132,95%CI:4.800~5.464,P=0.001)、未被覆盖支架柱比例(OR:12.549,95%CI:3.657~43.067,P0.01)、糖尿病(OR:7.256,95%CI:1.721~30.591,P0.01)为DES术后晚期或晚晚期血栓的危险因素。正常的LVEF(OR:0.714,95%CI:0.574~0.887,P=0.002)为其保护因素。结论:长支架、多支架置入、支架贴壁不良和支架内皮化不全、心肌梗死病史是晚期或晚晚期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正常的LVEF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明确诊断为STEMI并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及有效随访患者106例,其中34例给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72例给予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随访 10个月并复查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比较两组靶病变再血管化率(TLR)、靶血管再血管化率(TVR)、晚期管腔直径丢失率(LLL)及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卒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无TVR事件发生,TLR相比无显著差异(2.9% vs.2.8%,P0.05),晚期管腔直径丢失DCB组优于DES组[-(0.037±0.071)mm vs.(0.135±0.358)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查冠脉造影DCB组晚期最小管腔直径获得优于DE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3±0.132)mm vs.-(0.041±0.535)mm,P0.05],DCB组术后即刻残余狭窄劣于DES组[(9.76±5.064)% vs.(2.26±3.2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涂层球囊在STEMI患者中的应用有效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联合冠脉造影指导下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和2019年1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OCT组选择接受急诊PCI并行OCT检查的STEMI患者100例,应用OCT检查明确心肌梗死(心梗)病因,决定介入方案,在OCT指导下行介入治疗;冠脉造影组患者选择在同期内未行OCT的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按照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冠脉)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差±5岁的条件,两组按照1:1进行匹配。主要观察终点是术后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次要观察终点包括支架和球囊选择是否存在差异及术后冠脉TIMI分级、心功能和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OCT发现STEMI患者斑块破裂、斑块侵蚀、钙化结节发生率分别为54%、22%、2%、2%。OCT组共用球囊184个,植入药物洗脱支架113枚,冠脉造影组共用球囊186个,共置入支架122枚,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TIMI血流、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左室射血分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0 d MACE事件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OCT发现支架术后即刻支架贴壁不良率、支架边缘夹层、组织脱垂、支架膨胀不全发生率分别为23%、16%、18%、1%。结论斑块破裂是STEMI的主要发病原因,其次是斑块侵蚀,OCT指导的介入治疗可以明确STEMI的发病机制及时发现介入并发症,指导临床处理,未增加MACE事件。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剂量吡格列酮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ES)介入治疗后血管内膜增生和不良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29例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常规使用DES,被随机分配到服用吡格列酮组(161例,除应用其他降糖药物外,患者每日服用15mg吡格列酮)和对照组(168例,只接受基础降糖和安慰剂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年。主要终点为支架内再狭窄(ISR),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随访1年,定量冠脉造影分析两组支架内再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6.08%∶12.08%,P0.05)。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全因死亡(0∶1.34%)、再发心肌梗死(2.70%∶4.70%)、靶血管重建(2.03%∶4.03%)和支架内血栓形成(1.35%∶2.01%)的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基线数据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否使用吡格列酮和病变血管支数有预测再狭窄的作用,多因素分析证实只有后两项有独立预测作用。结论:吡格列酮可以减少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接受DES的支架内再狭窄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第2代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FD-OCT)技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诊断及治疗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入选ACS患者23例,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后进行FD-OCT成像,评价冠脉血管的病变情况,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在患者支架植入后即刻,用OCT成像系统评价支架释放的情况。结果:23例ACS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2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6例;其中5例单纯冠脉造影,1例冠脉内球囊扩张(PTCA),17例行支架植入术;共植入支架28枚,2例为再次支架植入;2例为左主干病变,3例为分叉病变;23例患者30支血管行FD-OCT成像,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现斑块破裂16处,纤维斑块10处,脂质斑块16处,易损斑块13处,支架5枚贴壁不良,冠脉内血栓6例,支架内再狭窄2例,支架扩张不全3例,内膜过度增生1例,支架边缘撕裂夹层1处。结论:FD-OCT在ACS患者中应用有良好的操作性及安全性。FD-OCT可清晰显示各种冠脉病变的情况,特别是易损斑块、血栓及支架贴壁情况,可用于指导及评价PCI,弥补冠脉造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前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已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靶血管急性闭塞和频临闭塞拓展到PTCA后再狭窄的防治领域 ,而且支架植入后亦可取得更加理想的冠脉影像学结果。临床实践证明冠脉内支架术已成为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段 ,早期支架术后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愈来愈少 ,临床上靶病变需要再次介入治疗的发生率也降低至 15 %以下 ,支架植入的禁忌证也逐渐减少 ,随着根据不同病变血管所设计的支架种类及型号的增多 ,更加便于临床使用 ,但是 ,由于仍把冠状动脉小血管视为支架…  相似文献   

15.
冠脉支架转正置入术后的并发症虽然很少发生,但由于支架内血栓的高发生率及病死率,支架内血栓仍然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自从药物洗脱支架(DES)引进以来,大部分介入中心已注意到DES置入后血栓形成可延迟至3年,而在裸金属支架却很少发生。来自于大的注册中心的资料和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DES血栓形成的风险增高,而其他研究中心并不支持这种结果。支架内血栓形成和下述几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支架置入过程[(支架位置不良和(或)膨胀不充分,支架的数量,支架的长度,持续的冠脉慢血流和夹层],患者特点和血管病变特征,支架的设计以及抗血小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CT)分析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入选2011-01-2017-12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明确诊断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8例。8例患者在PCI术中均行OCT检查。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PCI过程及OCT图像特征。结果:7例伴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2例合并轻度左心功能不全。首次支架置入至发生支架血栓的平均时间(818±651) d;双联抗血小板服用平均时间(312.8±76.3) 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平均水平为(3.44±1.35) mmol/L,均未达到目标值;1例在术后停用双联抗血小板3个月、2例在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期间、5例在单用阿司匹林期间发生支架内血栓;6例置入依维莫司药物支架,1例行支架内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扩张,1例行紫杉醇药物球囊治疗。OCT图像特征:7例患者支架内异质性新生内膜形成,5例为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破裂,2例为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侵蚀;1例出现严重支架贴壁不良,贴壁不良比例达66.2%;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小梁无内膜覆盖,平均为(10.4±6.2)%;5例支架内见红血栓,3例支架内见白血栓。结论: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患者首次及再次住院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高LDL-C水平。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支架贴壁不良是导致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OCT的应用有助于明确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国产支架的长期安全性。方法入选年龄≥60岁的急性STEMI患者113例,随机分为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DES)组56例和金属裸支架(BMS)组57例。随访5年,观察支架内血栓形成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情况。结果 5年随访期间,DES组与BMS组病死率分别为7.1%和7.0%(P>0.05);DES组靶病变重建、MACE分别为10.7%、23.2%,BMS组分别为28.1%、42.1%(P<0.05)。DES组支架内血栓、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8.9%、3.6%;BMS组分别为7.0%、1.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急性STEMI患者应用国产雷帕霉素DES较BMS明显降低MACE,且极晚期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LMCA)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条件连续的120例无保护LMCA病变患者行DES的疗效,将其分为分叉病变组(80例)和非分叉病变组(40例)两组,根据病变特点行单支架术或双支架术,分析其支架术的操作特点,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靶病变重建)及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情况。结果两组间的临床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106(88.3%)例患者完成随访,分叉病变组更多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治疗(但P>0.05),分叉病变组33例行双支架术,非分叉病变组5例行双支架术(P=0.001),住院期间无MACE及支架内血栓(ST)发生,出院随访平均(26.3±14.5)个月,MACE11例(9.2%),总共死亡3例(2.8%),都是SYNTAX积分及EuroSCORE均属高危的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1.9%),靶病变重建(TLR)6例(5.7%),造影再狭窄6例(占造影随访患者的15.8%),两组ST各1例,两组间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比12.5%,χ2=0.801,P=0.503)。结论在选择性患者行DES治疗无保护LMCA病变不论是否分叉病变近远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植入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远期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接受CypherTM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3例,在支架植入术后9个月内全部接受门诊随访及冠脉造影,了解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边缘效应、贴壁不良现象、支架处动脉瘤发生率及相应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83例患者共植入支架112个,植入成功率为98.8%(82/83).29例(34.9%)接受冠脉造影,MACE9例,发生率10.8%(9/83),其中,1例术中发生猝死,1例术后3d因亚急性血栓造成再发心肌梗死,其余7例在出院后1~3 月内发生心绞痛,皆经造影证实为血栓形成,再次成功靶血管血运重建8例;其余20例无症状患者造影发现支架边缘狭窄(无血栓)2例,总再狭窄为13.3%(11/83);无动脉瘤发生.9例MACE中,有弥漫病变5例,其中4例植入长支架,1例植入重叠支架,其余为简单病变;29例患者共发现贴壁不良现象5例,皆发生MACE,其中4例为弥漫病变植入长支架,1例为简单病变.结论: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是药物支架CypheTM植入后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可能与弥漫病变植入长、重叠支架引起贴壁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可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支架边缘夹层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目前最先进的血管内成像技术,临床主要用于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随访。该文主要介绍OCT评估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