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供体凋亡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的免疫耐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作者先前已成功建立小动物移植模型,并验证了受者经供体凋亡细胞预处理后能够诱导免疫耐受.目的:验证60Co γ射线体外处理后的供者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可能性,为不作常规免疫抑制处理成年大动物的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提供可行的途径.设计、时间及地点:于2004-06/2007-02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研究所完成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材料:版纳小型猪16只为供体组,西藏小型猪16只为受体组,五六月龄,体质量15~17 kg,雌雄不拘,共行原位肝移植手术16只次.方法:将受体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空白对照组受体猪无特殊处理;供体淋巴细胞预处理组受体猪在术前7 d经耳静脉注射60Co γ射线处理过的供体淋巴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应用AnaexinV/PI双标法检测60Co γ射线处理后的淋巴细胞凋亡率,并与正常淋巴细胞进行对照.观察两组受体猪移植术后的存活时间,术后检测肝功能指标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成功建立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16例.①60Coγ射线体外处理后的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淋巴细胞(P<0.01).②两组受体猪移植术后中位存活时间相同.③移植术后3 d,两组病理活检均呈急性中、重度排斥反应;术后6 d,两组均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④两组移植术后肝功能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总胆红素、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测定结果均为肝细胞破坏表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60Coγ射线体外照射可以诱导淋巴细胞凋亡,60Co γ射线体外处理过的淋巴细胞预输注未能够诱导小型猪同种异体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
背景: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一氧化氮,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病理生理学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肝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以及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情况.方法:受体鼠72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移植组、精氨酸组及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均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后2组大鼠在开放血流前5 min于股静脉注射可升高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精氨酸或一氧化氮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移植造模后剩余的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结果与结论:血清谷草转氨酶活件比较,精氨酸组<移植组移植组>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早期凋亡的高峰期为再灌注后3h,肝细胞的活细胞数比例及肝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精氨酸组<移植组相似文献   

3.
背景: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一氧化氮,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病理生理学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肝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以及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情况。方法:受体鼠72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移植组、精氨酸组及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均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后2组大鼠在开放血流前5min于股静脉注射可升高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精氨酸或一氧化氮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移植造模后剩余的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结果与结论: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比较,精氨酸组〈移植组〈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精氨酸组〉移植组〉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早期凋亡的高峰期为再灌注后3h,肝细胞的活细胞数比例及肝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精氨酸组〈移植组〈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说明,一氧化氮对大鼠对肝移植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早期凋亡具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主要通过下调caspase-3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IL-12诱导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与常规用IL-2诱导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力、增殖能力、细胞因子和细胞表型的改变.方法将20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癌瘤进行体外分离,分别用常规含IL-2的培养液和含IL-12的培养液以及IL-12+IL-2的培养液培养,诱导TIL的生长.培养10~14d测定细胞杀伤率、细胞因子、增殖能力及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56的表达.结果①IL-12+IL-2组和单用IL-12组对自体肝癌细胞的细胞杀伤率比IL-2组明显增高(P<0.001;P<0.01),均具有极显著差异;②IL-12+IL-2组较IL-2组表达CD+3、CD+4、CD+8明显升高(P<0.01);CD+56增多不明显,无显著差异(P>0.05).③IL-12+IL-2组比IL-2组扩增能力明显增强(P<0.05).④IL-12+IL-2组或IL-12组较IL-2组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白介素12作为诱导剂诱导肝癌TIL可明显增强TIL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且增殖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不仅可以清除携带外来抗原的细胞,也可以消除自身免疫活性细胞,其在诱导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肝脏易于诱导免疫耐受,肝脏不仅可以诱导对外来抗原的免疫耐受,在移植耐受方面也表现了特殊的作用。体外试验表明,肝细胞可以刺激脾细胞产生杀伤性T淋巴细胞。移植肝内的供体T细胞可在移植后2  相似文献   

6.
于翠香 《临床荟萃》1996,11(15):689-690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有飞跃的发展,其中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效应细胞,由于其抗肿瘤特异性强,被认为代表了机体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研究表明:TIL是继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edkiller cell,LAK)之后发现的又一重要免疫活性细胞,较LAK细胞作用强50~100倍,因而TIL在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在肺癌治疗方面有成功报道,本文对此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乳腺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生物技术提取乳腺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经过一定时间诱导培养.在7天、14天、21天、28天和35天分别检测TIL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TIL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4—5周时细胞毒活性最强。结论 临床可在乳腺癌TIL诱导培养4—5周时进行临床应用,可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受体血预先经门静脉输入供体,探讨肝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变化。方法将LEW大鼠和ACI大鼠作为受体和供体。移植前7d将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供体,移植后检测移植肝内供体源性树突状细胞,检测移植肝组织内IFN-γmRNA的表达,检测移植肝内浸润细胞的凋亡。结果移植前7d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供体组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为(33.7±2.6)d,无处置组为(10.1±0.7)d。移植肝组织内IFN-γmRNA有明显表达,移植肝内检测到大量供体源性树突状细胞。移植肝的浸润淋巴细胞凋亡显著多于无处置组。结论移植肝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抑制了肝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脓毒症大鼠脾脏T、B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探讨脓毒症时免疫失衡的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30只)、模型组(5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于制模后6、12、24、48、96 h活杀动物取脾脏,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脾脏CD4~+、CD8~+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以及Bax、Bcl-2蛋白表达;采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脾脏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光镜下观察模型大鼠脾脏白髓逐渐萎缩,淋巴小结结构破坏.制模6、12、24、48、96 h,模型组大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数、B淋巴细胞数、Bcl-2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均<0.01),CD8~+T淋巴细胞数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细胞凋亡指数及Bax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均<0.01).相关分析表明:Bcl-2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r=0.659,P<0.01),而Bax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522,P<0.01).结论 脓毒症早期免疫功能处于紊乱状态,表现为脾脏CD4~+T淋巴细胞数、B淋巴细胞数减少,细胞凋亡显著增加;Bax、Bcl-2在脓毒症脾细胞凋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T、B淋巴细胞发育分化研究进展迅速,发现T、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伴随着细胞成熟尚有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形成,V(D)J基因重排及细胞的正负性选择,而以上情况又受到相关基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改良模型的建立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同一操作者学习和建立216例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的过程,总结手术技巧,手术改良方法.按学习时间先后分为预实验组(Y组)30例,模型改良组(G组)36例,模型稳定组(W组)150例,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后8h存活率及手术后并发症;W组随机选取20例大鼠8h后处死留取肺肾组织标本,光镜观察肺肾损伤发生情况.结果:Y组手术成功率为73.3%(22/30),8h存活率20%(6/30),G组手术成功率为83.3%(30/36),8h存活率63.9%(23/36),W组手术成功率为98%(147/150),8h存活率83.3%(128/150),死亡原因主要为出血、门静脉狭窄和低温等等.20例W组肺损伤发生率35%(7/20),肾损伤发生率45%(9/20).结论:熟练的手术技巧、缩短无肝期时间、减少损伤和出血,注意保温是模型成功的关键;改良模型能满足麻醉基础研究中有关器官保护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方法观察2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动态变化值。结果原位肝移植患者肝功能术后第1d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均明显升高,后逐渐下降,到第5d接近正常,而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变化不大。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变化存在一定规律,AST和ALT是肝功能良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人工肝脏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应用于人体原位肝脏移植围手术期的经验体会,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应用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前准备和术后辅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7月-2004年5月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实施的21例肝脏移植中4例患者在移植前后进行ALSS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及移植术后分别接受2~11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供肝到达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人: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4例均顺利行肝移植,3例存活6~20个月,其中2例已存活1年以上,并已逐步恢复正常工作,1例术后10天脑死亡。结论ALSS能纠正机体术前的内环境失衡,为供肝等待和增加手术耐受创造条件,应作为肝脏移植前积极准备的重要部分,术前人工肝支持可作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待供肝期间的桥梁,并可改善病情减少肝移植的危险因素;ALSS为术后移植物功能发挥欠佳者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恢复功能的机会。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是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临床经验。方法 对7例肝移植患者采取快速切取和修整供肝、加强术中及术后处理策略。结果 7例手术均成功,术后并发急性排斥1例、肺部感染3例、胆道感染2例、肝脓肿1例。结论 完善的手术技术、正确的术后处理是提高肝移植围手术期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评价原位肝移植(OLT)后大鼠肝脏病理损害.方法 32只SD大鼠,40只Wistar大鼠,按不同处理方法分组.建立SD-Wistar OLT模型,分为4组:对照组:8只未予药物干预;CsA组:8只给予环孢素A 30 mg/(kg·d);SIN组:8只给予青藤碱40 mg/(kg·d);CsA+SIN组:8只给予青藤碱40 mg/(kg·d)+环孢素15 mg/(kg·d).正常组:8只Wistar大鼠,为空白对照.术后4天、10天测量肝脏的IBS值[峰-峰强度(PPI),平均强度(AII),强度标准差(SDI)],术后10天处死大鼠取肝脏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4天AII对照组和SIN组较正常组、CsA组、SIN+CsA组增高(P<0.05);CsA组、SIN+CsA组高于正常组(P<0.05).术后10天组间AII对比:CsA组、SIN+CsA组、SIN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PPI、SDI术后4天、10天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肝移植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与IBS呈正相关(r=0.814,P<0.01).结论 测定移植肝脏的IBS有助于判断移植肝脏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超声表现.方法 采用超声观察41例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及其内径、胆管壁厚度及其回声,并与46例肝移植术后无胆管并发症者比较.结果 胆管狭窄组的肝内胆管内径、胆管壁厚度、肝内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回声增强的发生率均大于无胆管并发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出现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及回声增强、胆管腔变细等征象,对于胆管狭窄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可控性胆道外引流模型。方法将110只原位肝移植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70只,制作可控性的胆道外引流回流通路;对照组40只,进行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并制作单纯的胆道外引流。术后进行胆汁检测及生存评估。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大鼠的胆汁分泌量、胆汁酸总量及胆汁中CA、DCA和CDCA所占的比重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5、0.014、0.006、0.029及0.001)。实验组4周生存率为85.7%,对照组为55.O%;生存分析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该大鼠原位肝移植可控性胆道外引流模型,不但维持了大鼠的肠肝循环,而且提高了术后生存率,便于术后胆道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经典式肝移植和背驮式肝移植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探讨不同术式肝移植后肝功能的情况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郑州人民医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92例肝移植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肝移植术式将患者分为经典式组(52例)和背驮式组(40例),观察两组术中、术后情况,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血氨等,分析两组患者在肝移植术后的肝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血氨、总胆红素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典式肝移植与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相比较,后者术中失血量较大,但是两者术后生存质量无较大差别,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消化道瘘的护理体会.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完成1173例次尸体肝移植,61例术后早期并发消化道瘘.回顾性分析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要点.结果 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消化道瘘的发生率为5.20%.其中胆瘘发生率为3.90%,胃瘘为0.42%,十二指肠瘘为0.08%,空肠瘘为0.34%,回肠瘘为0.08%,横结肠瘘为0.34%.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消化道瘘的时间为3~24 d,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腹胀,肠蠕动减弱,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实验室检查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或下降、肝酶学及总胆红素升高等.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后,4例胆瘘患者死亡,7例肠瘘患者死亡.其余50例康复出院.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消化道瘘的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恰当处理,以有效提高肝移植并发消化道瘘的治疗效果.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等,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术中血糖、乳酸的变化,了解乳酸变化和血糖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终末期肝病拟行肝移植病人24例,静吸复合全麻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于麻醉前,无肝前期,无肝期25min,下腔静脉开放后(新肝期)5、30、60min,手术结束时采集动脉血测定血糖、乳酸。结果:肝移植病人术中血糖变化显著(P<0.01),无肝前期(门静脉阻断前)血糖即显著增高(P<0.01),进入新肝期(下腔静脉开放)血糖进一步升高达术前的2倍(P<0.01),并维持到术毕。病人术中乳酸变化显著(P<0.01),无肝前期乳酸即显著上升,随无肝期延长,乳酸持续显著上升达术前的2倍左右,新肝期,乳酸又进一步升高达术前的3倍左右,新肝30min后乳酸仍有进一步升高趋势,但病人个体间表现出较大差异,有部分病人到术毕时乳酸浓度已显著下降。乳酸和血糖的决定系数(r2)=0.564,回归系数(b)=0.393,回归系数95%置信区间0.340~0.446,P<0.05。结论:肝移植围术期病人血糖、乳酸变化显著,高血糖是造成病人乳酸血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