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广西医学》2002,24(5):737-739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在血管穿刺进针角度时多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法———针尖与皮肤呈 2 0°角〔1〕。穿刺容易失败 ,使血管遭到破坏 ,常使患者感到紧张、恐惧 ,给治疗带来困难。为了提高患者血管穿刺成功率和使用率。笔者 1999~ 2 0 0 1年选择在我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 80例符合条件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用常规静脉穿刺法 )及观察组 (针尖与皮肤呈 4 0°角 )进针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 ,皆为每周血液透析 2次 ,穿刺部…  相似文献   

2.
3.
4.
高丽清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83-2584
目的:研究静脉穿刺角度与进针疼痛的关系。方法200例进行静脉穿刺患者,分别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方法与增大静脉穿刺角度的方法,对2组静脉穿刺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静脉穿刺增大进针角度(40°~60°角)可以提高一次成功率;患者静脉穿刺进针疼痛,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尖经皮下进入血管的距离和时间是静脉穿刺进针疼痛的关键因素,增大静脉穿刺角度,采用40°~60°角、因人而异进行大角度穿刺,是减轻患者疼痛、减少静脉损伤、保障静脉穿刺获得成功的有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数年的临床工作,总结到一些穿刺的经验,现交流如下. 1 穿刺 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穿刺前,应先拉动一下针栓,使其活动自如,以免在进入血管后,用力拉针栓时,刺破血管,使穿刺失败.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约占所有麻醉病例的 5 0 %~ 70 % [1] 。但硬膜外穿刺困难和失败经常发生。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对硬膜外穿刺进针方法进行改进 ,在常规直入法硬膜外穿刺达椎板上下缘时改左右旋转推进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减少了因多次穿刺对软组织的损伤或进针过深对硬脊膜的损伤。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 2 0 0例ASAⅠ~Ⅱ级患者 ,男 80例 ,女12 0例。年龄 2 0~ 6 7岁 ,体重 4 9~ 110kg ,身高 15 4~ 178cm。随机分成二组 ,观察组 10 0例 ,对照组 10 0例。手术范围 :乳腺…  相似文献   

7.
静脉穿刺以45度角进针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脉穿刺以45度角进针121例,以20度角进针行静脉穿刺119例,并对二者成功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以45度角进针行静脉穿刺121例中,成功率为98.3%,以20度角进针行静脉穿刺119例,成功率为90.8%。提示采用以45度角进针可提高患者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一直是护理研究的问题。我科从2004年9月~2005年3月采用两种静脉穿刺的角度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院从1990~2003年10月,68例心包积液住院病人,均采用负压进针穿刺心包抽液,未发生并发症,认为此法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 ,也是医院治疗抢救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注到病人体内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为了提高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从 1 995年开始对所有住院治疗的患儿进行分类对比 ,总结出不同部位、不同粗细的静脉 ,不同体质、不同疾病的患儿应采用不同的进针角度。1 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1 .1 新生儿静脉特点新生儿期 ,多数新生儿皮下脂肪少 ,皮肤柔嫩。所以新生儿的血管比婴幼儿的血管暴露得更清晰 ,而且弹性差 ,管腔小 ,分支多 ,交错 ,成网状 ,血管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 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进针方式对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不同的进针方式对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响,寻找减轻患者疼痛的最佳静脉穿刺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清醒病人600例,在手背同一部位接受静脉输液(均由笔者一人操作),以静脉穿刺时针头斜面向左、向上、向右为标准分三组进行观察,用疼痛WHO数字分级法进行评分,同时统计各组穿刺成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静脉穿刺时针头斜面向左组及斜面向右组疼痛分值均明显低于斜面向上组(P〈0.01),成功率也较高(P〈0.01)。结论静脉穿刺时针头斜面向左或者向右,不仅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同时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站采血人员静脉穿刺采血的进针角度。方法:20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用传统30。进行静脉穿刺,观察组加大进针角度,用45。角进行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疼痛程度、采血穿刺成功率,以及采血血流速度。结果:两种采血方法,观察组研究对象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对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064,P〈0.05)。观察组进针一次成功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5,P〉0.05)。观察组采血血流平均速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01,P〈0.05)。结论:45。静脉穿刺采血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血流速度,从而缩短采血时间,值得在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进针角度对静脉穿刺疼痛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对4 4 0例患者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 0°) ,可减轻进针疼痛或达到无疼注射,现简介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近5年来接受静脉输液的清醒患者共4 4 0例,其中男198例,女2 4 2例。年龄15~70岁之间,分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观察和调查比较。2 操作方法实验组及对照组均由作者本人操作。选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同一厂家的一次性输液器,7号针头。选择的穿刺对象均是接受静脉输液的清醒患者,均选用手背静脉为穿刺点,原则上从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选择血管。2 1 实验组 选择好患者穿刺血…  相似文献   

16.
17.
临床医生在诊断及治疗性胸腔穿刺过程中,非常注重穿刺部位的选择,常采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有时也选择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1]包裹性积液则结合X线或超声波检查定位。但在大、中专《诊断学》教材及各类公开发行的临床医学书籍中,关于胸腔穿刺进点一直沿用“在肋骨上缘进针”[1]这一过于简单而不够确切的文字描述。因此,在确定穿刺部位后对进针点不加选择地采取沿肋骨上缘进针的方法,常刺破肋间血管,形成血性胸水。正确的进针部位是:以肋角为界,在肋间后部进行穿刺时,应在肋骨的上缘进针;若在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静脉穿刺的疼痛产生内外因素的分析,提出增大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方法,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的目的,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为了不断提高静脉穿刺的速度和成功率,笔者将1630例静脉输液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大角度静穿组(实验组)和常规静穿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发现回血时间:实验组为(1.12±0.03)s,对照组为(2.34±0.05)s;一针成功率:实验组为96.44%,对照组为92.27%;皮下瘀血率:实验组为0.25%,对照组为1.96%,结果表明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二种进针方式在头皮静脉穿刺中的穿刺成功率。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最佳方法。方法:将门诊输液室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和研究组20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研究组采用在拟进血管处的后0.3厘米皮肤处进针,角度5~15度左右,进针后再压平角度挑血管,稍上抬针柄,见回血后平推针梗使针梗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探讨二种进针方式在穿刺中血管穿破情况的比较。结果:研究组在穿刺中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研究组的进针方式,可有效地减少头皮静脉穿刺中的血管的穿破率,提升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