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George D Dangas、RoxanaMehran和JeffreyWMoses教授编写,王勇、郑金刚教授翻译的《心血管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于2009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TO)较常见,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械逐渐成熟。本书对CTO治疗的新技术和器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总结,在每章的内容阐述中,都是从基础到临床全面展开的并包含大量的操作实例;  相似文献   

2.
逆向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的术中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护理学杂志》2013,28(13):59-60
目的 探讨慢性完全闭塞(CTO)冠状动脉病变逆向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我科2012年实施逆向介入治疗的123例CTO患者的手术过程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7例手术成功并置入支架,成功率86.9%;16例因手术时间过长,导丝未能通过闭塞病变,患者发生并发症治疗失败.无死亡病例.结论 护理人员术前有效的护患沟通、认真的皮肤评估、输液通路的建立和术中并发症的密切观察与处理,降低了手术风险,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全球下肢血管疾病的病例数已达到2亿[1].腔内介入手段是目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线治疗,但在面对长段慢性完全性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严重钙化病变、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等复杂病变时仍然存在局限性[2-4].更少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342例Budd-chiari综合征的治疗经验,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利用介入放射的方法对342例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病变进行相应的介入处理。结果 342例患者,除29例肝静脉完全闭塞患者无法行介入治疗外,其余的均行介入治疗,成功292例,成功率85.4%。2例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经外科处理痊愈,2例发生右侧胸腔出血,经保守治疗吸收好转。其中下腔静脉膜性病变142例均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100%,阶段性病变65例,介入治疗成功55例,成功率84.6%;肝静脉膜性病变55例,介入治疗全部成功,成功率100%,阶段性闭塞29例,介入治疗成功24例,成功率82.8%,肝静脉完全闭塞29例,未能行介入治疗,成功率0%;下腔静脉膜性病变合并肝静脉膜性病变9例,全部介入治疗成功,下腔静脉阶段病变合并肝静脉阶段病变8例,介入治疗成功5例,成功率62.5%。下腔静脉阶段性闭塞合并肝静脉完全闭塞5例,介入治疗下腔静脉开通成功3例,成功率60%。结论介入治疗是Budd-chiari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病例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5.
一旦临床上出现肾静脉血栓形成,决定其临床表现和其后的肾功能主要是在于静脉闭塞快慢和静脉侧支循环发展的程度。由于病变程度不同,可以是急性完全性梗阻,也可以是慢性不完全性梗阻,因此,临床表现也不一样。这些病例分为两类(图1)。第一类的特征是肾静脉突然完全性血栓形成,产生剧烈的腰痛或腹痛和一侧或双侧肾脏肿大,随而出现蛋白尿,水肿和肾病综合征的其他临床表现。第二类的特  相似文献   

6.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由ASO引发的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治疗成为人们观注的焦点,而膝下动脉病变的治疗更为困难.我院于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对5例ASO患者的膝下动脉病变采用血管内球囊成形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是PCI最具挑战的病变之一,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PCI过程中导丝嵌顿属于罕见并发症,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性和医师操作等有关,处理不当可致嵌顿的导丝发生断裂,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 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 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的外周动脉疾病。近年来, 血管腔内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已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方法。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 血管腔内治疗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但不同介入治疗方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且适应人群可能有所不同, 本文就目前腔内治疗的进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逆向入路支架植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的技术。方法:回顾2017年2月1例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行逆向开通SMA闭塞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47岁女性,诊断为SMA闭塞引起的慢性肠系膜缺血(CMI),行腔内治疗再通SMA。由于SMA开口处完全闭塞性,无残端,经肱动脉和股动脉双侧入路均无法开通病变部位。利用腹腔干和SMA之间的胃十二指肠弓,通过此通路逆向开通SMA闭塞处;肱动脉入路导管和导丝对接后顺利正向通过病变,完成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CMI症状消失,3个月后随访CTA显示,支架定位良好,远端血管通畅。结论:对于常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失败的SMA闭塞患者,通过有效的侧支通路进行逆行开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1月—2010年1月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闭塞患者26例共30条患肢,病变长度10.3~22.8 cm,平均15.89 cm,主要症状为静息痛,合并溃疡或趾端坏疽者15例。本组30条患肢均行腔内介入治疗,其中股浅动脉闭塞段单纯球囊扩张6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21条,术中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导致介入失败3条。股浅动脉闭塞段介入技术成功率86.7%,术后患肢静息痛消失、溃疡面积减小,围手术期截肢1例,截肢率3.3%。腔内介入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9年9月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25例,其中狭窄13例,闭塞12例.单纯行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4例,同时行支架(stenting)植入者20例,植入支架22枚. 结果本组狭窄者技术成功率为100%(13/13).1例介入治疗失败,闭塞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1.6%(11/12).介入治疗后患肢血压明显提高,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60±0.11)mm Hg提高至术后(0.95±0.1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3,P<0.01).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生脑卒中和栓塞.25例患者中随访20例,随访时间2~69个月,平均(30±3)个月,2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8.3%(2/24),1例2个月后因脑梗死死亡.1、3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5%及81.3%.结论 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冠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电复极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不同类型的CTO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电生理数据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德清县中医院收治的成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66例冠状动脉CTO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至少有一支主要冠脉完全闭塞。根据冠脉完全闭塞支数,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冠脉血管完全闭塞支数为单支的41例患者为单支组,冠脉血管完全闭塞支数为两支或三支的25例患者为多支组。对比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术后心电复极指标变化情况,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HR、QTc间期、QTd、Tp-Te、fQRS发生率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组T波发生率显著高于多支组,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3.
微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在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技术要点。方法:采用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106例膝下动脉病变为主的重症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结果:例患者中,截肢率为2%,死亡率为1%。7例临床未获得成功的患者中截肢率为43%,死亡率为14%。结论:介入治疗成功率93.4%。术后平均随访1年8个月,介入治疗成功的99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成功的关键是开通经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到达足部的直接血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ASC-C、D型慢性主髂动脉病变腔内介入治疗的操作成功率、安全性和近期通畅率。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TASC-C、D型慢性主髂动脉病变病人14例,其中2例接受了二期远端流出道重建。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3.7%,并发症发生率为7.1%。随访2~20个月(平均6.5个月),病人症状无加重或复发。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TASC-C、D型慢性主髂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操作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少,近期效果确切,其长期疗效尚须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成熟和设备改进,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数量迅速增多。许多无法耐受开放性手术的患者也得到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一项Meta分析总结了10项随机对照研究包括656例病例,发现腔内介入治疗股腘动脉段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53%~12.67%[1]。并发症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危及肢体存活及生命。本文简述了预防及处理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并发症的一些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3月-2004年11月410例STEAMI患者直接PCI后的临床和造影资料,无复流患者51例,由其余359例直接PCI后TIMI3级冠脉前向血流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正常血流组。结果无复流的发生率为12.44%。分析表明:两组在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长病变等造影发现的罪犯血管形态学改变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STEAMI患者如果在造影时发现罪犯血管存在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长病变等形态学改变,则行直接PCI后无复流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诸锡奇  赵伟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169-170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38例ASO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导丝疏通、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少数配合股深动脉成形术疏通血管。结果:38例患者治疗成功率较高(97.37%),术前和术后7天患者各病变部位ABI值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该方案创伤小,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低,使用范围广,手术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8.
药物在肢体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在此,仅就药物治疗的有关问题作简要的论述.药物治疗的地位在我国,肢体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率比较高的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其次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包括其它动脉闭塞性疾病在内,病变  相似文献   

1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了下肢动脉闭塞症合理的动脉重建术,讨论动脉硬化X线表现特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结果。方法 全组107例患者经皮动脉穿刺插管双下肢动脉造影,根据动脉病变范围,选择手术和介入治疗。结果 107例176侧患肢(双侧69例,单侧38例),单节段,2个动脉段,多节段动脉病变分别为38.6%,50%,11.4%,2个节段以上动脉病变的Guo动脉远端病变率达72.7%,本组手术治疗72例,术后病死率3  相似文献   

20.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较重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多需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术后血管通畅率由诸多因素影响,如动脉硬化病变的进展、人工血管或支架本身、吻合口内膜增生、血栓形成、不规范用药等。本文就目前影响手术或介入治疗后血管通畅率的因素及提高血管通畅率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