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60例2型DM患者(包括病程≤5年33例,病程>5年27例)和56例正常对照组的TNF-α含量,并将其与血清骨钙素(osteoalain,BGP)、空腹胰岛素(Insuline,Ins)、血尿钙、磷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与血清骨钙素呈负相关(r=—0.41,P<0.01),与尿钙、磷的水平呈正相关(r=0.43,P<0.01;r=0.46,P<0.01)。结论:2型DM患者血浆TNF-α与骨质硫松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8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和非冠心病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AMI组、UAP组和SAP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26例、双支病变组47例和三支病变组33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血清TNF-α和IL-18含量并与病情程度和病变冠脉支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AMI组血清TNF-α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均P〈0.01),UAP组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均P〈0.01),SAP组血清TNF-α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对照组血清TNF-α和IL-18水平显著低于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均P〈0.01),单支病变组显著低于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均P〈0.01),双支病变组血清TNF-α水平与三支病变组无差异(P〉0.05),但IL-18水平显著低于三支病变组。结论TNF-α和IL-18与ACS冠脉病变密切相关并介导了动脉粥样斑块的易损和破裂,其血清水平变化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程度和不稳定破裂的观察指标并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表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2001—07/2004—04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心五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选择同期辽宁省血液中心沈阳中心血站体检健康献血者20名为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对象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反映人体纤溶功能;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用凝固法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反映机体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健康人2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低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88~3.41.P&;lt;0.01)。②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3.65~28.54,P&;lt;0.01)。③血浆D-二聚体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对照组(t=4.24~35.01,P&;lt;0.01)。④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96~8.01,P&;lt;0.01)。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关系.方法测定45例UA患者(UA组)和36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血清TNF-α和IL-6浓度.结果UA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UA组患者12周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者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无MI者,差异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UA患者血清TNF-α、IL-6可作为冠心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心钠素(AN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变化与心功能程度及原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102例CHF急者NO、ANP、TNF—α的血浆含量、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CHF总者血浆NO、ANP、TNF—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O.01):其中NO、TNF-α的血浆含量随心衰的不断加重而逐渐升高,不同心功能级别组问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心功能Ⅱ级--Ⅳ级组间,随着心衰的不断加重,ANP的血浆含量逐渐降低,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原发病CHF患者各项指标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NO、ANP、TNF—α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判定CHF程度的指标,各项指标的变化可能与CHF总者的不同原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绞痛患者90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4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免疫浊度法检测hs-CRP浓度.结果 UAP组血浆TNF-α、hs-CRP水平为(34.87±9.59)ng/L、(2.34±0.81) mg/L,显著高于SAP组的(25.39±7.68) ng/L和(1.79±0.59) mg/L(P均<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3.87±5.24) ng/L、(1.15±0.35) mg/L(P均<0.01).结论 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血浆TNF-α与hs-CRP对预测冠心病心绞痛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阿斯匹林治疗组和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结果: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治疗7d后,心绞痛的缓解率明显优于阿斯匹林治疗组(P<0.01)。24h动态心电图检的心肌缺血次数,缺血持续时间,缺血最长时间,室性早搏,阵发性室速次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减少,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试管法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无明显差异,血浆纤维蛋白原含理在治疗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斯匹林组。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病人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α水平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α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稳定型心绞痛、3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70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仅的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炎症指标水平最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α参与了冠心病人冠状动脉炎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血浆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5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的变化。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与稳定型心绞痛21例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TXB2的含量显著升高,为稳定型心绞痛组的3.91倍(P<0.001);TXB2/6ketoPGF1α比值也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1)。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存在的血浆TXB2含量异常增高,TXB2与6ketoPGF1α平衡失调,导致冠状动脉舒缩障碍、痉挛等改变而致心绞痛发生。  相似文献   

10.
保心汤对冠心病心绞痛血浆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保心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62例患者分为保心汤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保心汤和西药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血浆一氧化氮的变化和治疗心绞痛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心肌缺血心绞痛及心电图明显改善(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NO保心汤组明显升高(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保心汤能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一氧化氮水平,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