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半椎板减压植骨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方法:对2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或马尾损伤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及钉棒系统固定术。入院后卧硬板床,术前过伸手法复位,C型臂观察经椎弓螺钉位置。结果:术后随访12—17个月,全部病例椎弓根植骨均牢固融合。钉棒无断裂螺钉无松动,压缩椎体明显反弹。结论:半椎板减压植骨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置入技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复位,伤后7~10 d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患者均复位良好、固定,65枚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后X线及CT显示65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15例患者单节段固定,其中1例因单侧置钉困难增加一椎体固定。结论:对单节段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常规术前颅骨牵引复位,应用后路关节突解锁,椎弓根钉置入技术进行脱位椎体复位及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能早期实现三柱固定,恢复脊柱稳定性,最终达到颈椎生理曲度恢复,骨性融合稳定,神经功能部分改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在治疗颈椎损伤失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在治疗颈椎损伤后失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选取颈椎损伤后失稳合并颈椎管狭窄患者7例,难复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1例。合并颈椎管狭窄患者术前X线片测量均有发育性椎管狭窄并椎体间不稳,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明显;手术采用颈后路C3~C7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不稳节段用自行研制的椎弓根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并突间关节间植骨融合。难复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后未能复位,术中撬拔复位后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结果:术中末出现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拍片检查提示置钉位置正确,随诊7~18个月,平均10个月,椎弓根固定系统牢靠,无松动。结论:应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一次完成颈椎的复位固定和脊髓减压是一种简捷、可靠的治疗方法,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治疗的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治疗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脊柱后凸角度、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椎管占有率的变化。结果 30例腰椎骨折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后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发现断钉现象,1例椎弓根钉偏出椎体外,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1例椎体稍后凸畸形愈合。术后患者的脊柱后凸角度、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椎管占有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均<0.01)。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固定牢靠,便于植骨融合,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骨折及神经脊髓压迫情况,28例患者行椎板开窗减压、伤椎骨折复位器复位,使骨块回纳,伤椎冲入骨颗粒植骨融合治疗,椎体爆裂骨折采用椎间植骨融合;10例患者采用不切除椎板减压,直接撑开复位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38例患者术后3,6,9,12,18个月进行随访,经DR及CT检查,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无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恢复,达到1~3级。结论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具有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骨折为临床上非常常见的骨折,对这一类骨折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有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同定、后路减压或不减压并复位内固定、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等。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7年3月,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运用弯棒技术及经椎弓根椎体内撬拨技术进行复位,再通过椎弓根向椎体内植骨的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3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后路Ⅰ期椎间颗粒骨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脱位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后路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固定系统(GSS)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1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脱位患者进行了随访,比较术前、术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等指标,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减压复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1例内固定失败.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脱位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脱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Moss-Miami固定4例,USS固定3例,GSS固定8例,RF固定3例。结果经6~24个月的随访,按Steffee分级:优10例(56%),良6例(33%),可2例(11%)。结论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中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治疗基础上结合椎间孔减压植骨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佛山市顺德区容桂新容奇医院骨科接收8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入住佛山市顺德区容桂新容奇医院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后分组,各44例,单号排序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则仅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双号排序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首先采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然后结合椎间孔减压植骨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恢复效果。结果:经过3~12个月随访,患者术后的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同时椎管内骨块基本复位。其中观察组椎弓根螺钉未出现断裂现象,出现了l例松动,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椎弓根螺钉断裂,3例发生螺钉松动,17例神经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孔减压植骨治疗其效果比单纯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效果好,不仅可以增加椎体骨的容量,同时还稳固治疗后的抗压稳定性,保障椎管的顺畅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钉棒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后效果。方法经椎弓根钉钉棒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彻底减压植骨35例,AF钉内固定48例,钉棒系统内固定8例。结果伤椎前后缘高度分别从术前47.5%±5.2%和76.2%±4.3%恢复到95.1%±3.3%和98.5%±5.8%,Cobbs角由术前(23.3±3.1)°恢复到(4.9±2.3)°,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获得改善。结论椎弓根钉钉棒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每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常规C型臂X光机透视下打钉,根据术前神经功能评价及影像学资料决定是否行椎板切除减压及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个月至3年,平均16个月。X线及CT复查提示骨折复位率达90%以上,椎管内有效矢径、横径正常。其中有20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按美国脊髓损伤分级除A级4例无明显好转外,其余均有2~3级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适用于95%以上的脊柱创伤骨折治疗。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能创伤的日渐增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损伤机制和类型变得更为复杂。单纯采用后路椎弓根固定或前路植骨内固定手术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本院自2000~B2006年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2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创伤小、脊髓减压彻底、术后脊柱三柱即刻稳定、患者可早期活动的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方案。方法:2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路单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脊髓环形减压、钛网支撑植骨重建前中柱及椎弓根钉后柱内固定。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分级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通过X线及CT片评估骨折复位、减压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3.1 h;平均出血量1180 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患者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椎体高度、曲度和椎管容积无明显丢失。除A级患者外,其他各级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后路单侧椎体减压重建脊柱三柱稳定性手术具有创伤小、脊髓减压彻底、脊柱前中后柱即刻稳定等特点,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脊柱的生理曲度、椎管容积和脊柱即刻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路钉棒系统加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再通过椎弓根将伤椎塌陷终板骨块推顶复位,然后植骨。结果根据影像学评估,随访时测得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术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与术后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经6~18个月随访,无椎弓根钉失败病例。结论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后,采用经椎弓根植骨可有效恢复椎体力学性能,减少单椎弓根钉固定后断钉及椎体高度再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滑脱恢复情况、术后疗效、材料生物相容性、术后椎间隙高度及BFS评分。结果 30例患者中4例行椎管、神经根管减压、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余病例行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患者获得随访均超过12个月。30例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为100%,BFS评分优良率达90%。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在治疗寰枢椎脱位中的优势及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2012年4月,通过后路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患者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5~58岁,平均39.6岁。齿状突骨折不愈合1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先天性颅底凹陷4例、横韧带断裂2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术前JOA评分5~14分,平均8.7分。对随访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共植入100枚椎弓根螺钉,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手术时间1.5~4h,平均2.8h;术中出血150~450mL,平均250mL。3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过程中致侧方静脉丛损伤,后经明胶海绵及棉片压迫后止血。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3枚椎弓根钉角度偏外进入椎动脉孔,但术中未出现椎动脉破裂出血,术后患者亦无明显症状。1枚椎弓根钉角度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椎弓根钉部分进入椎管,但未出现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0个月,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后JOA评分9~16分,平均14.2分;1例患者术后1年影像学显示植骨部分吸收,但寰枢椎侧方小关节已出现骨性愈合,故未予以处理,其余患者植骨均获得良好的融合,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性颈椎骨折脱位需要相当可靠的固定,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后路融合、棘突钢丝或侧块钢板固定,前路两节段椎体间植骨融合及钢板螺钉固定。前路手术对合并椎间盘及椎体爆裂骨折需前路减压是必须的;后路棘突钢丝或侧块钢板固定缺乏有效强度,对于颈椎不稳定性骨折脱位临床上尚未有一种较满意的固定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探索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目前这一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院自2003年6月以来,应用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颈椎骨折脱位38例,获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应用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经颅骨牵引未能复位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在颅骨牵引下,先从后路松解关节突交锁与脊髓后方压迫,然后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21例均完全复位,症状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均获6个月以上随访,椎间植骨融合良好,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颈椎的稳定性均维持良好,15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4例按Fra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解除脊髓压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自制C型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36例病人手术前CT及MRI提示胸腰椎骨折并伴有椎体后缘骨折块突入椎管压迫脊髓,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全椎板减压,用自制C型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在后侧方推挤使椎体后缘骨折块复位,达到恢复椎管容积的目的,并自体骨横突间植骨,术后随访以评价脊柱矫形、椎管占位、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法)。结果:术后X光平片、CT检查36例椎管容积均恢复至正常80%以上,。术后随访6~72月(平均24月),未发生椎体后突畸形,Frankel分级平均进步1~2级。结论:自制C形椎管内骨折块复位器扩大了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治疗适应证范围,复位效果确切,操作简便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伴SCI的胸腰段骨折行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了解术后及随访期间骨折复位丢失情况,有无内固定折断,椎弓根钉松动、拔出,椎弓根钉或内固定圆棒折断等。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比较术后上下终板成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植骨融合良好,无植骨不融合、骨吸收、椎体塌陷等情况,大多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