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感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0名AMI患者,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48)与非感染组(n=52),随访1年,对2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感染组死亡率为24%,非感染组死亡率16%,2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感染后死亡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2.
吴菊娴  刘元  吴炜玮 《吉林医学》2014,(14):154-15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DM)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要点。方法:将106例心内及CCU收治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DM分为AMI组(n=57)及AMI合并DM(n=49)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AMI合并DM组患者心力衰竭比例分别为(36.8%与36.7%),死亡率为(1.8%与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21.1%与40.8%),左心室射血分数FEV1<50%例数(31.6%与55.1%)及急性感染(17.5%与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23.8±5.4 d与31.8±8.5 d),CK最高值(17.4±10.6μmol/s·L与13.8±9.5μmol/s·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合并DM患者与AMI患者比较具有更高的心律失常,Fev1<50%及急性感染比例,临床护理的重点应加强对AMI症状的监测,及早发现并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7例AMI并发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1)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9例(5例死亡,死亡率8.5%),AMI合并其他心律失常18例(无死亡),同一病例可合并多种类型心律失常表现;(2)A组(n=59,出现ST段抬高)有49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4例,B组(n=18,非ST段抬高)有10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两组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AMI急性期血脂水平变化特点。方法:连续入选876例因AMI住院的患者,入院后24 h内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检测血脂水平。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AMI非糖尿病组(n=557)及AMI糖尿病组(n=319),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差异。结果:于AMI急性期,AMI糖尿病组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均高于AMI非糖尿病组,其中CHO、TG、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低于AMI非糖尿病组,其中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AMI急性期血脂水平明显异常,提示应加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老老年(≥8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有效性和近期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非心肌梗死组(对照组),其中AMI组发病12h内行直接PCI的患者为AMI急诊组,其他AMI患者(AMI择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行择期PCI,两组合称为非急诊组,对各组的临床资料及冠脉介入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MI急诊组PCI即刻成功率(72.2%)低于非急诊组(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AMI急诊组并发症比非急诊组和AMI择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9),AMI组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老老年AMI患者中,急诊与择期PCI手术成功率均较高,虽然急诊PCI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但两者在院内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30天内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n=50)和存活组(n=2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死亡组发生前壁心肌梗死比例、AMI出现室间隔穿孔时间为1~6 d的比例、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存活组,死亡组室间隔穿孔直径大于存活组,但死亡组接受介入封堵术患者比例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前壁心肌梗死(OR=14.057,95%CI:1.411~140.097)、AMI出现室间隔穿孔时间为1~6 d(OR=35.757,95%CI:3.592~355.976)、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OR=5.894,95%CI:1.608~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动态脉压(PP)与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及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AMI患者109例,同时行动态血压(ABPM),以PP≤50mmHg(1mmHg=0.133kPa)(A组,n=44),PP 51~60mmHg(B组,n=35),PP>60mmHg(C组,n=30)分为三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随PP增加,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及病死率的发生也明显增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着PP的增大,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提示预后不良,推测以PP作为观测指标,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动态脉压(PP)与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及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AMI患者109例,同时行动态血压(ABPM),以PP<50mmHg(A组,n=44),PP51mmHg~60mmHg(B组,n=35),PP≥60mmHg(C组,n=30)分为三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随PP增加,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及病死率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着PP的增大,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提示预后不良,推测以PP作为观测指标,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 探讨夜间入院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7年以来入院的AMI患者135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夜间入院组 (n=51)和白天入院组(n=84)。收集两组患者再灌注治疗率及介入治疗患者入院到球囊开通时间(door-to-balloon time, DTB)等资料。比较两组院内病死率、6个月病死率。结果 与白天入院组比较,夜间入院AMI患者介入治疗率低(P<0.05),TDB时间长(P<0.01),院内病死率升高 (13.7%比7.1%, P=0.169),6个月病死率显著升高(21.6%比9.5%, P<0.05)。结论 AMI夜间入院患者近期预后相对更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