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卢祥婵 《广西医学》2012,34(1):20-23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其与CD4+T细胞计数关系.方法 对449例HIV/AIDS病人进行间接检眼镜检查,并对其中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7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眼底改变及CD4+T细胞计数进行分析.结果 449例HIV/AIDS病人中检出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73例,检出率为16.26%,其中单眼受累28例,双眼受累45例;有视力改变61例,占83.56%.眼底表现为沿血管分布的黄白色病理改变,伴有片状出血,很少累及玻璃体.449例患者中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检出率为19.74%(45/228),明显高于CD4+T细胞计数>50个/μl患者的12.67%(28/221)(P<0.05).结论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多发生于AIDS晚期患者,多数患者视力未发生改变时,其眼底早就发生病变,对CD4+T细胞低下而眼部无症状的AIDS患者应常规行眼底镜检查,对于改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江苏省首次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治疗1年后CD4+T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江苏省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基线和治疗随访1年时均有CD4+T细胞检测结果记录的HIV/AIDS患者资料,随访截止时间为2014年5月31日。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基线和随访1年时均有CD4+T检测结果记录的HIV/AIDS共3 290例。81.4%为江苏省籍,男女比例为4.36∶1,平均年龄(39.7±12.1)岁。感染途径主要为性传播。入组时基线CD4+T细胞计数均数为185.81个/μl。治疗1年后的CD4+T细胞均数为312.20个/μ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基线CD4+T高、在疾控中心治疗和临床Ⅰ期的HIV/AIDS患者,其CD4+T较基线增长值≥100个/μl的比例低。结论:江苏省HIV/AIDS抗病毒治疗对免疫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应继续规范、早期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广西防城港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初诊时眼部病变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眼部病变的主要因素,为防治AIDS眼部并发症造成的视力损害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5月间我院AIDS初诊患者200例进行筛查,查裸眼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采用裂隙灯进行眼前节检查,用眼底镜或眼底照相进行眼后节检查。对录入数据按中国盲及低视力损害标准(1987年)分级,并分析盲和低视力的原因。结果200例AIDS初诊患者中,有96例发现眼部病变,总发病率48%。初次检查眼部病变96例中,诉视力改变者41例。眼部病变主要有眼底微血管病变占50%、眼部感染占36.45%、神经性眼部病变占8.33%、眼部肿块占1.04%、继发性青光眼占4.16%。眼部病变在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中的发病率71.43%,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中的发病率28.44%。结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发生率高,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对视力损害最大,尤其是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中视力危害更大,建议AIDS初诊患者进行常规眼部筛查,对提高AIDS患者生活质量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眼底病变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9~12月105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进行眼科和全身检查,包括视力、眼底照相,腹B超、胸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进行血液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86.5%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大于200×106/L.11.4%患者有眼底微血管病变表现,12.4%患者有限局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有眼底病变的患者与无眼底病变患者相比,视力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本组HIV感染者最常见的眼底病变是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和限局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病变与 CD4+T 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关系,一般不影响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视网膜炎发生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后反应.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住院的193例HIV/AIDS合并视网膜炎的患者,男性156例,女性37例,年龄(43.9±11.9)岁;分为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 R)组和HIV微血管病(HIV microangiopathy,HIV M)组,对其临床资料、检测指标、眼科检查结果及抗病毒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IV/AIDS合并有视网膜炎的患者,CD4+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非视网膜患者,而HIV RNA显著高于非视网膜患者(t=5.6、-2.3,P<0.05).HIV M和CMV R无眼科症状的患者分别占44.4%、41.7%;CMV R以双眼病变为主,占77.4%;视网膜炎的总发生率为45.7%,并随着CD4+T细胞的降低逐渐增高,CD4+T细胞<200个/μL时视网膜炎的发生率为30%,CD4+T细胞< 50个/μL时视网膜炎发生率最高,达58.6%.人巨细胞病毒DNA(human cytomegalovirus DNA,HCMV DNA)阳性的视网膜炎患者给予抗巨细胞病毒治疗后HCMV DNA转阴率在70%以上;CMV R视力恢复及病灶吸收率明显高于HIV M患者(x2=9.526、24.206,P<0.05).结论 HIV/AIDS患者发生视网膜炎的风险与CD4+T细胞水平密切相关,呈负相关性;对于CD4+T细胞<200个/μL的患者推荐行眼科相关检查,对于CD4+T细胞<50个/μL的患者建议常规开展眼科相关检查;全身抗巨细胞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毒,改善眼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后眼底动脉硬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203例HIV/AIDS患者HAART前后临床基本资料和眼底检查资料,评估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3例HIV/AIDS患者出现眼底动脉硬化159例,发生率为78.33%,其中Ⅰ级33例(20.75%)、Ⅱ级87例(54.72%)、Ⅲ级28例(17.61%)、Ⅳ级11例(6.92%);HAART前,眼底动脉硬化组及正常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AART 6个月后,动脉硬化组CD8^(+)T淋巴细胞计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值显著高于正常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AART 6个月后CD4^(+)、CD8^(+)淋巴细胞计数分层比较中,动脉硬化组CD4^(+)淋巴细胞计数(CD4^(+))<200个/μL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CD4^(+)≥500个/μL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正常组患者;而CD8^(+)淋巴细胞计数CD8^(+)≥800个/μL患者比例显著大于正常组(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会性感染、HIV病程、HAART后CD4^(+)T、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三酰甘油是影响HIV/AIDS患者发生眼底动脉硬化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IV/AIDS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发生率高,>4年HIV病程、合并机会性感染、HAART 6个月后较低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的CD8^(+)T淋巴细胞计数和三酰甘油值是患者发生眼底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此类人群在HAART前后均需进行眼底筛查,针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制定HAART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改善患者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HIV/AIDS患者皮肤黏膜表现的种类、严重程度及其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评估皮肤黏膜病变预测、评价患者免疫状态的可行性. 方法 对345 例首诊确诊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92例患者出现皮肤黏膜表现,153例无皮肤黏膜表现. 记录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观察HIV感染人群中各种皮肤病的发生率并分析皮肤病的种类、严重程度与患者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HIV 阳性患者的皮肤病发生率为55.65%(192/345),皮肤黏膜损害的原因复杂,以真菌、病毒感染为主,分别为43.77%(151/345)、11.59%(40/345),其中以口腔念珠菌病发生率最高,达36.23%(125/345) ,其他包括马尔尼菲霉病、梅毒、单纯疱疹、颈部淋巴结核等都有较高的发生率. 无皮肤黏膜表现、出现1种和2种以上皮肤黏膜改变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247 ±119)个/μl、(84 ±59)个/μl、(36 ±23)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HIV/AIDS患者皮肤黏膜表现多样,感染者免疫功能越差,越易并发皮肤黏膜疾病,某些皮肤黏膜表现可作为预测和评估HIV感染者免疫状态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AIDS患者淋巴结结构改变与CD4+T细胞的关系.方法 53例AIDS合并表浅淋巴结肿大患者均给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并进行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根据淋巴结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早期组24例和晚期组29例,检测两组ART前、ART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CD4+T细胞计数,比较两组患者CD4+T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50个/μl早期组3例,晚期组24例;CD4+T细胞计数50~100个/μl早期组7例,晚期组5例;CD4+T>100个/μl均是早期组.早期组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高于晚期组(P<0.01).治疗后两组CD4+T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1),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CD4+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患者CD4+T细胞水平可能与其淋巴结结构改变有关,但患者淋巴结结构改变可能并不影响其ART后的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9年首诊为艾滋病(AIDS)后随即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河南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数据库登记的116例河南省2009年首诊为AIDS后当年即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资料,将其按照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数分成3组(<20个/μl,20~99个/μl和100~350个/μl),使用SPSS 14.0软件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约2个月及5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首诊后接受治疗的3组患者在治疗约2个月后CD4+T细胞计数同治疗前比较都有提高[<20个/μl组:(84.93±64.33)个/μlvs(9.39±5.10)个/μl,P=0.000;20~99个/μl组:(178.71±135.34)个/μlvs(46.62±18.71)个/μl,P=0.001;100~350个/μl组:(316.81±128.81)个/μlvs(197.66±67.59)个/μl,P=0.002],但是在治疗5个月后3组患者CD4+T细胞计数同治疗2个月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CD4+T细胞基线低的组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差。结论早发现、早治疗仍应是河南省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HIV/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 收集78例HIV/AIDS患者(HIV/AIDS组)、55例健康体检人员(健康对照组)的抗凝血,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CD4+T及CD8+T淋巴细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结果 78例患者中有71.79%(56/78) CD4+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98.72%的HIV/AIDS患者CD4+/CD8+比值<0.8,其中75.64% (59/78)患者4/8介于0.1~0.5之间.CD4+、CD8+、CD3+、CD4/CD8、WBC、LYMPH六个项目HIV/AIDS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T、%NEUT及%LYMPH三个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与CD4+、CD8+、CD3+、CD4+/CD8+及LYMPH密切相关,建议HIV感染者尽早进行医学咨询并做CD4+、CD8+和血常规的检测,以了解病情的进展及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CD_4~+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病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者 /艾滋病 (AIDS)患者临床症状和机会性感染与CD+ 4 细胞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2 2例HIV感染者 /AIDS患者CD+ 4 、CD+ 8进行了 3 6例次的检测。结果 CD+ 4 >2 0 0个 / μL时 ,共发生机会性感染 3人次 ( 3 3 .3 % ) ,CD+ 4 <2 0 0个 / μL时 ,共发生机会性感染 2 0人次 ( 95 .8% ) ,CD+ 4 <10 0个 / μL时 ,共发生机会性感染 2人次 ( 10 0 % )。结论 HIV感染者 /AIDS患者在CD+ 4 >2 0 0个 / μL时 ,机会性感染的发生较少 ,CD+ 4 <2 0 0个 /μL时 ,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患者血红蛋白与肝功能、CD4+T细胞计数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运用观察血红蛋白判断HIV/AIDS合并HCV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抗病毒治疗前的HIV/AIDS及HIV/AIDS合并HCV患者分别分为A、B、C组,进行肝功能、血红蛋白、CD4+T细胞计数的观察,予组间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HIV/AIDS及HIV/AIDS合并HCV患者A、B、C组各组间贫血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HIV/AIDS组中随CD4+T细胞计数下降贫血发生率增高,HIV/AIDS合并HCV组中随CD4+T细胞计数下降贫血发生率有不同程度升高.HIV/AIDS及HIV/AIDS合并HCV各组间肝功能与CD4+T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V/AIDS合并HCV发生贫血亦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合并弓形虫感染状况及其对艾滋病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以278例在我院住院的艾滋病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通过弓形虫核酸扩增(PCR)实验检测弓形虫DNA。同时检测CD+4T淋巴细胞和血浆病毒载量的水平。结果在278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弓形虫感染者8例,感染率为2.88%,其中87.5%的患者主要存在于CD+4T淋巴细胞低于50/μl的艾滋病感染者中。合并弓形虫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低于HIV单一感染者,而病毒载量则呈相反趋势。结论对艾滋病患者的管理,在监测CD+4T淋巴细胞的同时,应加强监测弓形虫的混合感染,可结合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服药,降低混合感染造成的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46例HIV/AIDS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V/AIDS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并统计分析其特征。结果 146例HIV/AIDS中,初次检测的CD4+T淋巴细胞平均数为(346.40±182.14)个/μL;其中,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的有40人,占27.4%;200~350个/μL的有43人,占29.5%;不同性别、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在不同免疫状态的各组之间,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在不同范围内的下降数有统计学差异(F=20.505,P0.05);接受了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普遍可以回升,表明抗病毒治疗是有效的。结论 146例HIV/AIDS的CD4+T淋巴细胞免疫水平普遍偏低,初次检测中有27.4%新发现感染者已进入艾滋病期,对HIV感染者进行定期检测T淋巴细胞,对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监测病情的进展和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发现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定量检测结果,了解HIV/AIDS患者的免疫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新发现的115例HIV/AIDS患者的首次T淋巴细胞亚群定量检测结果,包括CD3+CD4+、CD3+CD8+绝对值及CD4+/CD8+的比值.结果 T淋巴细胞亚群定量检测结果均值:CD3+CD4+为(229±215)个/μL,CD3+CD8+为(919±756)个/μL,CD4+/CD8+为(0.27±0.21)个/μL.有87例(75.7%)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350个/μL,有62例(53.9%)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其中有33例患者(28.7%)CD4+T淋巴细胞<50个/μL.不同性别、年龄组在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定量检测结果能反映HIV/AIDS患者的免疫受损情况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对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1(HIV-1)型艾滋病(AIDS)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艾滋病病毒载量及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Real-time PCR OBASAmpliPrep/COBAS TaqMan全自动病毒载量仪(Roche公司)和流式细胞仪(FACSCOUNT)绝对计数法对95例HIV-1型AIDS患者定量检测血浆中HIV-1 RNA和CD4+T淋巴细胞数。结果  低文化程度的35~50岁已婚男性农民是HIV-1型AIDS患者的多见人群,主要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机会感染最常见部位是呼吸系统感染90例次(51.5%);机会感染发病率最多的是细菌性肺炎48例次(27.4%);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层水平分为5组,细菌性肺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肺结核、口腔念珠菌感染、隐球菌脑膜炎、感染性腹泻及单纯疱疹各自在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机会感染各自在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机会感染发生例次率为97.7%;病毒量<103拷贝/ml的AIDS中,以CD4+T细胞数在200~399个/μl的个体较多(75%),病毒量≥105拷贝/ml的AIDS中,CD4+T细胞数在<200个/μl的个体45例(73.8%);CD4+T淋巴细胞值与病毒载量对数值呈负相关(r =-0.34,P <0.01)。结论  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高,随病毒载量上升CD4+T淋巴细胞数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CD4+T细胞计数是AIDS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患者CD4+T细胞计数观察是预测机会性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Most studies on the ocular manifestations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are on cases of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not including asymptomatic carriers of HIV. With this background, we proceeded to study all the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attending our centre, with the aim:a. To study the ocular manifestations of HIV.b. To correlate those manifestations with the CD4+ T-lymphocyte counts.c. To compare our findings with other studies.

Method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volving a detailed ocular examination of 321 cases of HIV/AIDS was done. Automated perimetry, digital fundus photography and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were done for relevant cases. The last 125 cases were subjected to Schirmer's test and tear film break-up time.

Results

We studied 321 male HIV cases (642 eyes), with a mean age of 36.78 years, mean CD4+ count of 276.54 cells/μL, 78.82% of them being 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cular manifestations were seen in 87 out of 321 cases, 72.41% of them being asymptomatic carriers of HIV. The ocular findings seen were conjunctival microvasculopathy, molluscum contagio-sum, dry eye, neuro-ophthalmic manifestations, anterior uveitis, posterior uveitis, and HIV retinopathy, only the last three of which ha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CD4+ counts.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ocular lesions also ha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CD4+ counts.

Conclusion

Ocular manifestations are common in asymptomatic carriers of HIV. Anterior uveitis, posterior uveitis and HIV retinopathy have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CD4+ counts and are reliable indicators of low CD4+ cou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