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特征。结果:23例瘤体中高度恶性14例,低度恶性9例;位于十二指肠9例,空肠8例,回肠6例;低度恶性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高度恶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模糊,瘤体内常见坏死区。双期增强低度恶性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高度恶性多不均匀强化,双期强化程度稍低于低度恶性。结论: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病灶定位准确,对定性瘤体的恶性程度提供帮助,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诊断颈静脉球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们引进一台GE公司产多层(四层)螺旋CT机,型号为Lightspeed plus,检出1例颈静脉球瘤。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主诉右耳耳鸣、听力下降3年余。检查:右耳鼓膜稍浊。临床诊断:右耳鼓室、颈静脉球体瘤?(可见静脉球突入右鼓室)。 2001年10月16日作多层螺旋CT检查。轴位图像上示右侧颈静脉孔扩大,壁不规则破坏、有细小残留骨,与鼓室(图1)、内听道壁(图2)界限不清。注射欧乃派克60ml(300mgI/ml)作增强扫描。将轴位图像传送至工作站(Sun sparc 20,Advantage windows4.0),利用工作站的MPVR软件进行冠状位、矢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征象,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3例小肠间质瘤,其中良性2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0例。病灶直径3~37cm,平均23cm。良性病灶2例均小于5 cm,恶性病灶8例大于5 cm,7例呈圆形及类圆形,6例有分叶。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8例,其中5例可见供血动脉。较大的肿块常发生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囊变区不强化,实性部分强化,3例坏死区为偏心性,1例坏死区内可见气体,2例合并腹腔内大量腹水。结论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丽君 《中外医疗》2010,29(28):169-16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和影像分析。结果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在动脉期有明显强化,持续增强扫描囊性部分也无出现强化。有13例未能显示出与胃肠壁有关系。2例患者合并了肝转移。结论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很清楚的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起源和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很好的弥补横断位图像对肿瘤定位的困难,为提早确诊提高治愈率作出贡献,值得在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GIST中7例发生于胃部,3例发生于小肠,1例发生于直肠,1例发生于腹膜;7例恶性,5例良性;直径>5cm者8例,<5cm者4例;呈类圆形生长的5例,不规则形生长的7例;9例边缘较清,3例边缘不清。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基本表现为与胃肠道关系密切的较小的软组织肿块,呈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中度或明显均匀性强化;恶性间质瘤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清,瘤体内出现液化坏死,增强后呈不均匀性强化,可有周围侵犯和远处转移等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影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的5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检查,以手术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的影像诊断价值。结果:对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发现恶性肿瘤27例,潜在恶性肿瘤13例,良性肿瘤13例。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恶性肿瘤、潜在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45%、92.45%和100.00%,敏感度为88.89%、92.31%和100.00%,特异度为96.15%、92.50%和100.00%。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MSCT影像诊断价值较高,有利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且影像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析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接收治疗的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检查,对其临床特征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位置均处于胰腺体尾部;大小为4.6~8.1cm,平均大小为6.3cm;数目为单发,形态均具有规则性,类圆形,2例患者主要呈浅分叶状;密度:其病灶主要以实性为主。结论: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特征性特点,可根据临床症状对患者术前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颈部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比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的MSCT的横断面及其多平面重建(MPR)表现. 结果 30例神经鞘瘤中,位于颈动脉间隙22例,椎旁间隙肿瘤8例.MSCT平扫见肿块内密度均匀9例,其内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或均匀类囊样密度;密度不均匀21例,其软组织密度内可见更低密度影,并见2例高密度钙化.MSCT增强见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21例,病灶内可见增强部分呈斑驳样,形态不规则. 结论 MSCT可以清晰地显示颈部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对颈部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对我院64例GIST患者进行检测,分别进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输入ADW4.2工作站重建,由我院2名资历较深的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分析64例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结果 64例GIST患者胃41例、小肠15例、直肠3例、食管3例、网膜2例。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51例、不规则分叶状13例。分布:胃肠道腔外42例、胃肠道腔内15例、胃肠道腔内外7例。黏膜状态:黏膜光滑41例、黏膜有明显溃疡23例。囊实性49例、实性15例。密度:平扫及肝实质比较均匀密度基本一致29例,周边等密度内部较低31例,4例瘤内有气体影,均无钙化。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均匀强化33例,不均匀强化31例。均匀强化患者31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不均匀强化1例良性,11例潜在恶性,19例患者恶性。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准确鉴别肿瘤良、恶性,可为术前病理判断及手术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胃镜检查在胃间质瘤(GST)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疑似GST患者(经病理检查14例确诊为GST,4例不是GST)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与胃镜检查,以病理学活检诊断的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和胃镜的诊断准确率,依据Fletcher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分析CT影像学资料与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MSCT诊断准确率为100.0%,明显高于胃镜检查的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漏诊率为0.0%,明显低于胃镜检查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误诊率为0.0%,明显低于胃镜检查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胃间质瘤最大径、液化坏死、瘤内迂曲血管比较,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而肿瘤的形状、生长方式及瘤内钙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间质瘤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且CT的影像学特征可为患者术前评估、诊疗方案制定和预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郭建榕  蔡美花  蒋铭 《四川医学》2012,(11):2040-2042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且术前行多层螺旋CT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47例间质瘤中病理诊断良性11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27例。经统计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等指标与其良恶性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病灶的各项特征,有助于判断其良恶性,为诊治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4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良性12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23例。肿瘤直径<5 cm组19例,恶性3例,肿瘤直径≥5 cm组29例,恶性20例;有囊变坏死或溃疡改变31例,其中恶性22例,无囊变坏死共17例,其中恶性1例;14例有转移改变者病理均为恶性。样本中肿瘤大小≥5 cm组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体积越大,恶性程度亦相对越高,呈一定的正相关改变,合并有囊变坏死、溃疡或转移者,其恶性程度亦显著增高(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CT征象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展开研究,45例患者先接受常规CT检查并以此作为对照组,后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并以此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在检测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良恶性诊断符合率以及有无转移诊断符合率上比较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准确度高于常规CT,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可在实践中给予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边缘、密度及增强特征。结果:5例中4例为年轻女性,1例为男性,2例位于胰头,3例位于胰体尾部,肿瘤体积较大,边界清楚,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以实性成分较多,1例伴有钙化,三期增强扫描时,肿瘤实性成分及包膜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5例均不伴有胆、胰管扩张。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多层螺旋CT评价胸腺瘤良恶性及其鉴别诊断。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收集临床怀疑纵隔占位病变患者50例,均行640层螺旋CT进行扫描,影像诊断27例为胸腺瘤(15例为良性胸腺瘤、12例为恶性胸腺瘤),23例为淋巴瘤。15例良性胸腺瘤中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均匀,无囊变坏死,其中钙化8例,增强后均匀强化;12例恶性胸腺瘤呈边界不清,平扫密度不均,囊变坏死,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3例,侵犯周围血管2例,胸膜增厚及胸膜转移3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3例,侵犯心包1例;23例淋巴瘤影像表现为边界不清肿块影,密度均匀较低,增强后轻度强化,纵隔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并融合。结果: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23例胸腺瘤(13例为良性胸腺瘤,10例为恶性胸腺瘤),27例为淋巴瘤。结论:CT增强对于良恶性胸腺瘤的诊断及恶性胸腺瘤与淋巴瘤鉴别诊断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在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向胃肠道腔内、外生长或跨胃肠道壁生长的软组织肿,肿块密度均匀或混杂。增强后,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强化显著,恶性肿块,周边强化,内见液化坏死及囊边区域,部分可见溃疡形成。结论: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反映肿瘤的特点,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能够反映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 GIST)定位和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30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探讨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1例、多发9例;其中17例肿瘤部位在胃部、8例位于小肠、5例位于直肠。19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8例向腔外生长、3例向腔内生长。恶性GIST 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脏器侵犯。16层螺旋CT定性准确率为83.3%(25/30)、定位准确率90.0%(27/30)。结论:CT 增强扫描有利于GIST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目前检查GIST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在交界性卵巢肿瘤(BOT)与侵袭性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夏邑县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BOT与侵袭性卵巢肿瘤的113例患者,均对其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及MSCT增强扫描,观察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结果 MSCT增强扫描诊断BOT与侵袭性卵巢肿瘤准确性高于MRI(P<0.05);MSCT增强扫描诊断BOT不同分期准确性高于MRI(P<0.05);MSCT增强扫描诊断侵袭性卵巢肿瘤不同分期准确性高于MRI(P<0.05)。结论 MSCT增强扫描应用于BOT与侵袭性卵巢肿瘤患者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可为临床选择手术方案、判断预后效果、保留生育功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胸腺瘤CT征象的研究,有利于侵袭性胸腺瘤及非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方法:对于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胸腺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了胸腺瘤的形态、密度、大小及肿块对周围组织侵犯等表现。结果:21例胸腺瘤CT表现均为前上纵隔软组织肿块,其中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受侵并肌无力者3例;形态规则、胸膜及肺组织受侵者2例;形态规则、周围组织未受侵者16例。结论:CT扫描及其增强扫描,可显示胸腺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其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情况,客观提示胸腺瘤的侵袭性及非侵袭性的诊断。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及术后复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