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再次阻滞在长时间上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90例行长时间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三组,每组30例,首次麻醉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再次麻醉时随机分为神经刺激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和全麻组。记录再次麻醉后、术毕、术后4小时和术后6小时的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再次麻醉后超声引导组、全麻组术中麻醉效果优于神经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6小时超声引导组术后镇痛的效果优于全麻组和神经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并发症比较超声组和全麻组优于神经阻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再次阻滞在长时间上肢骨科手术中尤为适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上肢手术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随机将40例行上肢手术的婴幼儿分为2组,各20例。A组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B组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记录围手术期患儿的HR、MAP、ETCO_2、SpO_2及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A组呼吸、循环功能较B组稳定,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B组,患者苏醒较B组快而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应用于婴幼儿上肢手术,镇痛完善,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术后苏醒快,且不良反应及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 75例ASAⅡ或Ⅲ级择期实施上肢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病人,随机均分为三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组(US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定位组(S组).记录各组臂丛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 三组局麻药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S组和U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S组(P<0.05),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S组(P<0.05);US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U组(P<0.05),三组均无病人改全麻.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病人影响小,用于老年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对于肥胖、强直性脊柱炎和需要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的患者,神经刺激仪引导的后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前外侧入路难以实施时的另一选择[1].虽然此种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仍然存在误伤血管及神经并发症等风险.超声技术已广泛用于引导神经阻滞,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否降低上述风险尚有待研究.本研究拟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相对于传统盲探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优越性和实践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20例(超声引导组),同时选择同期采用盲探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盲探臂丛阻滞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各生理指标、生命体征变化、神经阻滞效应和并发症。结果 超声引导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成功率均优于盲探臂丛阻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盲探臂丛阻滞组的并发症高于超声引导组,但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有助于使麻药准确注入至最佳位置,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要点及效果.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上肢手术患者163例,设为对照组,予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上肢手术患者196例,设为观察组,予以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操作,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副作用,评估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6.1±1.3)小时、(6.3±1.2)小时(P>0.05).随着麻醉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感觉阻滞评分从2分至1分、0分的比例逐渐增多,且观察组各时点0分比例高于对照组,2分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随着麻醉后时间的延长,两组神经运动阻滞的效果逐渐增强,运动阻滞百分比多集中于66%、100%,且观察组各时点运动阻滞百分比为100%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两组神经阻滞效果均以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递减,且观察组各神经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神经刺激仪辅助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阻滞效果确切,可为上肢手术患者提供满意的阻滞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优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48例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各24例。M组使用0.5%的罗哌卡因30 m L行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U组各使用0.5%的罗哌卡因15 mL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行腋路臂丛阻滞时,各用5 mL局麻药依次注射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周围。记录2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评估2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运动阻滞程度。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果注药30 min后,U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显著多于M组,2、3、4、5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显著高于M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显著高于M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发生Horner综合征2例、声音嘶哑1例,U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安全可行,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与传统盲探法3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肥胖患者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传统盲探组通过异感判断针刺部位行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组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组于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均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25 ml。比较3组麻醉效果及副作用发生率。 结果 3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且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P〈0.05)。超声引导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30例),均高于传统盲探组76.7%(23例)及神经刺激器组83.3%(25例)(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发生1例(3.3%),均低于传统盲探组8例(26.7%)及神经刺激器组4例(13.3%)(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麻醉效果更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试连硬外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2 4例乳腺癌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成A、B、C三组 ,三组人数均为 8例。A组运用胸 4~ 5棘突间隙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B组选用单纯胸 4~ 5棘突间隙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 ;C组选用循环密闭式静脉吸入气管插管。结果 :A组病人整个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 ,肌肉松弛满意 ,手术顺利 ;B组病人术中清扫腋窝淋巴结期间牵拉疼痛不适感强烈 ,生命体征有较大波动 ;C组病人全麻诱导及术毕清醒拔管期间心血管反应明显 ,生命体征波动剧烈。结论 :连硬外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具有术中镇痛充分、肌肉松弛理想、生命体征稳定等优点 ,是乳腺癌根治术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0.
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常规采用肌间沟入路法,该入路穿刺路径较短,不利于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实施,而对于肥胖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肌间沟难以定位,不宜采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骨性解剖标志明显,易于定位,且穿刺路径相对较长,有利于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导管的固定[1].本研究拟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将60例上肢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A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B组采用单纯全麻。结果 2组入室后动脉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切皮时、术中及气管拔管时的动脉血压、心率较B组更加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丙泊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的用药量均较B组明显少,患者苏醒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均较B组明显短,拔管后5min的Ramsay镇静评分较B组明显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用于上肢手术,可明显降低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药物用量,麻醉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和传统外周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TKA的老年患者86例,性别不限,年龄66~70岁,BMI 19~23(kg/m2),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于全麻后、切皮前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对照组在实施外周神经阻滞时未应用超声引导。记录阻滞前(T1)、阻滞后10 min(T2)、切皮时(T3)、术毕(T4)时2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统计神经阻滞时间;观察穿刺并发症和麻醉苏醒后的不良反应;评价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T2、T3时,2组患者的HR、MAP均逐渐升高,并于T4时降低,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观察组患者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穿刺并发症和麻醉苏醒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  相似文献   

13.
外周神经阻滞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小儿麻醉中使用多限于臂丛神经阻滞.本研究在小儿马蹄足畸形纠正术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胫神经阻滞,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并且术后镇痛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局麻药为0.2%盐酸罗哌卡因,总量为1ml/kg。肌间沟入路和腋路分别给予局麻药总量的一半。观察两组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时U组桡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注入局麻药后10、15min时U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P0.01或P0.05)。U组麻醉优良率为26例(100%),明显高于N组20例(76.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和超声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成功率、麻醉操作时间、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各臂丛神经的起效时间.结果 对照组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起效时间较观察组短(P<0.05).对照组有5例Homer's综合征,1例误入血管.结论 超声引导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是可行有效的区域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麻醉在锁骨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将57例锁骨骨折患者按术中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进行臂丛麻醉,30例)和传统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27例).比较两组患者实施麻醉一般指标、手术区域阻滞效果、术中疼痛程度、肌松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超声组在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气管内表面麻醉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双腔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单肺通气胸科手术的高血压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65~85岁,ASA Ⅱ或Ⅲ级,随机分为喉上神经阻滞联合气管内表面麻醉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于入室时(T_0)、插管前即刻(T_1)、插管即刻(T_2)、插管成功后1min(T_3)、3min(T_4)、5min(T_5)、10min(T_6)颈内静脉采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记录诱导插管期间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2~T_5时C组E和NE浓度明显升高(P0.05或P0.01);T_2~T_5时S组E和NE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诱导插管期间S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0% vs 37%,P0.01),两组均未发生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等不良事件。结论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气管内表面麻醉可有效抑制老年高血压患者双腔气管插管反应,有利于维持麻醉诱导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8.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急诊或择期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S组)和传统解剖定位组(NS组),两组均合并使用神经刺激器,局麻药均为0.4%罗哌卡因,US组为30 ml,NS组为40 ml。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结果 US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NS组(P<0.05或P<0.01)。结论超声引导合并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减少局麻药用药量,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在清醒经口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手术,颈椎活动受限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体表法行喉上神经阻滞组(N组)和超声法行喉上神经阻滞组(D组)。在一定的镇静状态下,N组采用体表解剖法行喉上神经阻滞,D组采用超声引导法行喉上神经阻滞,复合口咽气管表面麻醉行清醒经口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时间,记录入室后(T_0)、气管导管进口腔前(T_1)、气管导管进入声门即刻(T_2)、插管成功后5min(T_3)的MAP、HR。记录患者Ramsay镇静评分、舒适度和耐受情况,插管过程中的并发症,回访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D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N组[(0.5±0.1)min vs(1.0±0.2)min,P0.05]。与D组比较,T_2时N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加快,Ramsay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N组比较,D组插管过程中舒适度评分和耐受性评分明显降低,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且插管过程中恶心呕吐、呛咳、体动以及术后咽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能够更好地满足清醒经口气管插管的需要,起效快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易于接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神经刺激仪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乳腺区段切除术女性患者50例,年龄18~64岁,BMI<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25):胸段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A组行T3.4间隙硬膜外穿刺,硬膜外腔注射0.5%罗哌卡因7~10 ml;B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T4椎旁神经穿刺,注射0.5%罗哌卡因25 ml.记录围术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寒战、胸闷、呼吸困难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针刺法确定术侧阻滞范围:评价麻醉效果.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术中寒战、胸闷、呼吸困难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P<0.05).2组均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2组患者术侧阻滞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麻醉效果优良率均为100%.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患者的麻醉,且其效果优于胸段硬膜外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