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后世医书亦多有论及,方由芍药,甘草、随证不同,笔者选用白芍或赤芍,生甘草或炙甘草组成,它具有酸甘化阴,养营和血、补中缓急,复阴养筋之功效,笔者在临床中治疗痛证运用此方另味,取效满意,现择医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芍药甘草汤加味在痛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华 《河北中医》2000,22(3):194-195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现将该方治疗痛证之病种、止痛机理、药量大小等有关内容分述如下。1 治疗痛证病种1 .1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肠痉挛属中医胃脘痛、腹痛、痞满范畴 ,多由寒邪闭阻络脉或脾胃虚寒、肝气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而痛。治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加温经散寒、疏肝和胃之品。基本方 :白芍药 30 g,炙甘草 1 5g,高良姜1 0 g,香附 1 5g,厚朴 2 0 g,乌药 1 0 g,枳实 2 0 g,枳壳 2 0 g,甘松 1 0 g,砂仁 1 0 g。体虚纳差者加黄芪1 5g、三棱 1 0 g、莪术 1 0 g;胃酸过多者加海螵蛸2 0 g。1 .2 风湿性腰…  相似文献   

3.
芍药甘草汤由芍药、甘草两味药组成,二药相伍,酸甘化阴,开关利肾,制胜脾胃,使脾为胃行其津液,达到筋荣、阴养、营充、肾利、脾濡、胃润之目的。故此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从"酸苦泄阴、酸甘化阴""肾为胃之关""甘伤脾、酸胜甘""脾为胃行其津液"四个方面对芍药甘草汤的临证理论进行再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胃脘痛系指上腹部的反复疼痛,伴有胀闷,暖气,泛酸,呕逆等证。其病机多属郁怒伤肝,胃失和降。常现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特征。所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柔肝缓急,理气和胃之法,运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胃脘痛,  相似文献   

5.
芍药甘草汤主治营阴不足、肝脾不和,症见脘腹诸痛,四肢挛急等证候。笔者临证观察芍药甘草汤对缓解胃痛颇有疗效,屡试不爽。  相似文献   

6.
芍药甘草汤出自仲景《伤寒论》:“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是知芍药甘草汤具有益阴气、除挛急的作用。笔者以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急症胃脘痛,收得良好效果。兹举例如下。 1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胃脘剧痛,笔者多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方辨证加味治疗。如属风寒之邪侵袭胃腑者,宜本方柔肝和胃,调理中焦气机,酌加藿香、防风以疏寒化湿,生姜、半夏降逆止呕;若感受湿热,则以本方合葛根岑连汤清热燥湿;痛甚加玄胡索行气止痛;食滞加  相似文献   

7.
孙冬阳 《河南中医》2006,26(5):80-82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一书,原方为芍药、甘草各四两,适用于误汗阴阳两伤,先复阳气之后,阴液不足之证。近年来,依据现代药理研究将芍药甘草汤广泛用于各科,疗效甚佳,现将此方对痛证的治疗概述于下。1胃脘痛肖挺荣等[1]用此方加减治疗各型胃脘痛70例,治愈41例,显效17例,有效9  相似文献   

8.
樊荣华 《河南中医》2003,23(2):12-12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阴阳两虚证 ,用治误汗伤阳之脚挛急 ,不得伸。然笔者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胃肠疾病 ,也获满意疗效。今不揣谬误 ,举验案 3则如下。1 胃脘痛 (急性单纯性胃炎 )刘某 ,女 ,19岁 ,1999年 6月 14日就诊。因天热过食生冷 ,饮食不节 ,突然发生上腹部挛急疼痛 ,曾服吗丁啉片疼痛未能缓解 ,胃脘部疼痛持续 ,手足不温 ,伴恶心呕吐 ,查舌质淡 ,苔薄白 ,脉弦紧。证属寒邪客胃 ,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 ,气机阻滞 ,胃痛暴作。治宜温胃散寒 ,缓急止痛。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处方 :芍药 30 g ,甘草 12 g ,…  相似文献   

9.
张春祥 《新中医》1999,31(3):55-55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由芍药、甘草组成。功能缓急止痛。原治太阳病误服桂枝汤而使阴阳皆伤;经治疗阳虽恢复,而营阴不足,无以养筋致使脚筋脉挛急之证。笔者运用本方加味治疗它病,每收良效,现介绍如下。1习惯性便秘陈某,女,35岁,1994年3月5日就诊。...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的证治,前人明训颇多,经验宏丰均堪效仿.但每当临证,对一些慢性胃病,循其常法,选用成方,而又往往有众多不效者。反复推敲,琢磨,得前人"治肝可以安胃","胃病治肝"和《内经》"小络急引故痛"的启示,结合临床体会到:治疗胃痛,必须解除胃络的拘急牵引和排除引起胃络拘急牵引的病因,使脾胃气机通畅,升降复常,疼痛自然缓解。而解除筋络挛缩的方药,又当首推《伤寒论》的芍药甘草汤.芍药苦酸微寒,和营敛阴,有柔肝益胃之功;甘草性味甘平,有补中缓急之妙。二药酸甘化阴,相辅相成,共奏柔肝补中,缓急止痛之效,能使胃络拘…  相似文献   

11.
芍药甘草汤临床新用举隅山东省枣庄市市立医院(277164)周广萍,褚衍友,巩利关键词芍药甘草汤;临床新用芍药甘草汤一方,出自仲景《伤寒论》,仅以治疗太阳病误服桂枝汤而使阴阳皆伤,经过治疗阳虽恢复,而营阴不足,无以养筋,致使脚挛急一证,除此以外,别无所...  相似文献   

12.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百日咳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系《伤寒论》方,由芍药、甘草组成。方中芍药养营和血,甘草补中缓急,二药合用,酸甘化阴,阴复而筋得所养,挛急自解。本方具有缓急止痛之作用。笔者引伸其意,运用本方加味治疗百日咳33例,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3例中,男13例,女20例;  相似文献   

13.
侯梅荣 《四川中医》2002,20(7):45-45
对50例胃脘痛病人采用六味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50例中,治愈26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认为胃脘痛在病因上虽有不同,但在发病原理上却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治疗以和胃理气止前为主体法,对肝气儿子胃之脘痛,以肝郁化热者最为相宜,对其它不同证型,为本方为基础灵活加减,亦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临床运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便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为先贤张仲景《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29条伤寒误服桂枝汤后致变阴阳两虚见症后所用之方,其意是取芍药补血和养筋,甘草补中缓急而共奏酸甘化阴之功以复其阴而治疗脚挛急的。笔者自1988年以来,临床运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便秘,取得良好效果,兹举要如下:  相似文献   

15.
董济元 《河南中医》2003,23(1):15-15
当归四逆汤源于《伤寒论》 ,以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组方 ,主治血虚寒凝所致手足厥寒证。笔者将本方用之于临床 ,每获良效 ,兹举验案 3则。1 胃脘痛刘某 ,女 ,4 3岁 ,农民。胃脘隐痛 ,饥饿或受寒加重 ,温熨胃脘部痛减 ,嗳气泛酸 ,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初诊面色萎黄 ,不思饮食 ,神疲懒言 ,乏力肢冷 ,舌淡苔白腻 ,脉沉细。证属血虚寒凝 ,中阳被遏 ,脾土失运。治宜养血和营 ,温中散寒 ,补脾和胃 ,缓急止痛。方以当归四逆汤加味 :当归12g ,桂枝 12 g ,芍药 15 g ,细辛 5 g ,木通 10g ,大枣 5枚 ,炙甘草 6 g …  相似文献   

16.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胃脘痛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肝脾不和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病例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西药吗叮啉、三九胃泰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1周为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5%,对照组为77.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胃脘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痛证举隅广西中医学院二附院530011南宁市南京路39号文志成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方。由白芍、甘草组成。有养血敛阴,缓急解痉,柔肝止痛之功效。《医方新解》指出:该方长于治疗平滑肌、骨骼肌痉挛性疼痛,及神经痛。近年来,笔者运用芍药甘...  相似文献   

18.
芍药甘草汤由芍药、甘草二药组成 ,是伤寒家推为群方之魁的桂枝汤基本组成部分。在《伤寒论》1 1 2方中 ,有 31方用芍药 ,70方用甘草 ,2 4方芍药和甘草配伍使用 ,用芍药而不配甘草的只有 5方。由此可见 ,仲景十分重视此二药的作用及其配伍关系。后世医家对本方极为推崇 ,认为二药合用 ,酸甘化阴 ,具有缓肝和脾 ,益阴养血 ,缓急止痛等功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该方对缓解横纹肌、平滑肌痉挛 ,无论是中枢性还是末梢性均有作用。认为本方缓急止痛作用确切。笔者以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 ,获效良好 ,现举隅如下 :1 慢性萎缩性胃炎姜某 ,男 ,…  相似文献   

19.
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由黄芪、芍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即小建中汤加黄芪。功能温中补气,补虚缓急。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绍兴当代名医陈祖皋先生应用该方时将饴糖易为怀山药。黄芪建中汤以怀山药易饴糖后,具有补中益气养阴、温中而不燥、润养而不腻、阴阳并调、柔肝缓急之功,善于治疗胃虚兼肝胃不和之胃脘痛、痞证、便血等脾胃病。兹举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20.
高金弟 《河北中医》1999,21(6):356-357
胃脘痛一证临床极为多见,病机为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胃脘痛病情多变,病机较为复杂。笔者于临证之时立足于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疗效。今整理医案5则,浅谈治疗体会如下。1 胃降则和,承其通降下行之性陈某,男,46岁。1996-10-14初诊。患者胃脘痛反复发作10余年,因旅途疲劳,饥饱无常,胃脘痛又作2日。症见胃脘胀满,剑突下压痛,纳呆,食后加重,嗳气频繁,泛吐酸水,舌苔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证属气滞食阻,胃失和降。处方:柴胡、枳实、白芍药、娑罗子、大金牛草、浙贝母、海螵蛸、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各1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