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颌骨延长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骨延长术(Distractiono steogenests 简称 DO)始于肢体骨延长,Synder 等于1973年率先应用口外装置延长狗下颌骨取得成功。稍后,Michieli 和 Miotti进行了应用口内装置延长下颌骨的实验研究。1984年,Kutsvliak 和 Sukachev 则首先将环形骨皮质切开应用于下颌骨延长并注意保护髓内容物。至1990年,Karp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延长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4.
利用骨延长术治疗先天性发育不良的下颌骨和有部分骨缺损的下颌骨体,是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的一项新手术。1992年美国的 McCarthy 首次报告了利用骨延长术矫治4例患儿发育不良的下颌骨,这标志着这项新技术开始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我们于1993年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材料与方法一、自行设计并制做的颌骨牵拉延长器包括:带有两个双克氏针外固定滑块,一个推动杆和两个尺度滑杆,一个调节钮(图1)。  相似文献   

5.
下颌骨延长术缪嘉宏,凌诒淳,孙小梅,滕利,陈光宇,柳成,乔群,周刚利用骨延长术治疗先天性发育不良的下颌骨和有部分骨缺损的下颌骨体,是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的一项新手术。1992年美国的McCarthy[1]首次报告了利用骨延长术矫治4例患儿发育不良的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床延长术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方法2005年5月至2007年9月,我们根据解剖学特点,采用多种方法结合甲床延长术修复150例子指皮肤缺损合并甲床部分缺失,并进行术后随访、功能评估。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叫床较术河扩大了约4.0mm,生长良好,指甲与键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末见甲体与甲床分离征象,指端外形得到较大改善.无指端疼痛感,基本不影响外观和扣、拨、挥、抓等功能。结论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术后于指外形与功能恢复较为满意,适合各级医院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7.
下肢延长术的实验和临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趾甲延长术在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用这种方法对12例(男9,女3)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的患者进行了趾甲延长术.其中,拇指10例,食指2例.病人年龄18~46岁,平均25岁.在再造指距甲根皮缘0.5cm处,去除一块矩形皮肤,勿损伤皮下血管网.其高度0.2cm,宽度与趾甲相等,将U形皮瓣向近端柔和推剥并缝合.结果 1例术后供区发生表浅感染,经交换敷料逐渐愈合.再造的拇(手)指全部成活,术后经过顺利,随访7个月~2年(平均13个月),趾甲外形较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 在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中应用趾甲延长术,可延长趾甲2~3mm,改善了再造拇(手)指的外形,没有发生甲生长畸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半侧颜面短小畸形 (hemifacialmicrosomia) ,是由Gorlin和Pindborg于 1 96 4年提出的 ,又称为半侧颅面短小 ,第一、二腮弓综合症、耳 -下颌发育不良、下颌 -面发育不良、单侧面部发育不良等 ,是仅次于唇腭裂畸形的最常见先天性颅面畸形 ,发生率约为 1 350 0~ 1 56 0 0活婴 ,家族性不明显 ,大多为散发 ,无明确的遗传性基因变异 ,男女发病率及左右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机理多认为是因为胚胎时期第一、二腮弓的发育过程中出现了血肿和神经嵴的发育移行过程中的异常所导致 ,这些可以解释该病的多样性及不对称性 ,但却难以解释患者出生后存在的畸形随生长发育加重的特点。病变多在单侧 ,个别累及双侧 ,涉及颅面骨骼、肌肉、软组织、面神经及外耳的发育不良。(一 )临床表现 :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临床表现中 ,可累及多个解剖部位且严重程度不一 ,表现为患侧面部短小 ,皮下软组织薄弱 ,颏部偏斜 ,面神经发育不良 ,面横裂及外耳畸形等。其中骨骼畸形以下颌骨发育不良最常见也最重要 ,严重者累及上颌骨、颧骨、颧弓及颅颞部骨骼 ,其中下颌骨的畸形是最明显 ,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阴茎发育不良症患者,采用阴茎海绵体延伸术和脂肪瓣转移术充分延长短小的阴茎.方法 通过对男性会阴部结构的解剖学研究,了解阴茎悬韧带的厚度、阴茎脚剥离长度与稳定性的关系;通过离断阴茎浅、深悬韧带,并分离部分海绵体脚,使原固定于耻骨下支的阴茎海绵体充分分离,以使阴茎更为延伸;用含血运的脂肪瓣填塞耻骨前间隙,保证术后远期阴茎的有效长度.结果 2001至2009年采用上述方法行阴茎延长术205例,术前阴茎常态下平均长度4.26cm,勃起时平均长度8.13 cm,术后阴茎常态下平均长度8.63 cm,勃起时平均长度12.11 cm.结论 采用本方法可在不影响阴茎勃起时稳定性的前提下,使阴茎海绵体比以往的阴茎延长术多延伸1~2 cm,使之更加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1951年作者发明了应用张力穿针固定的环形外固定系统。1956年在传统的截骨治疗强直性屈膝畸形中,发现牵引区有新骨形成,从而发展了一个新的矫形和创伤治疗系统。作者从多年来实验及临床研究中,观察到血供与载荷间的关系,并发现了控制组织延长反应的张应力原则,即活体组织在缓慢稳定牵引下,在生物合成及增殖两方面均显示代谢活力增加,这种现象依赖于血管化及  相似文献   

12.
阴茎延长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阴茎延长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在20具正常男性成年人尸体阴茎延长解剖学观测的基础上,选择46例阴茎短小(2.8±1.2)cm(1.6~3.5 cm)患者,在阴茎根部设计"N"形切口,左、右径3.0~4.5 cm,保留皮瓣足够厚度和良好血运,从皮肤到阴茎浅韧带的厚度3.0~5.0 cm,直视或指感下完全切断阴茎浅韧带,将深韧带切断1/3,切口留置皮条引流。结果尸体解剖学观测,阴茎浅韧带在阴茎根部的厚度为(0.4±0.1)cm(0.2~0.7 cm),宽度(3.1±0.9)cm(2.1~5.0 cm)。阴茎深韧带厚度为(2.5±1.0)cm(2.0~3.1 cm),宽度(0.5±0.1)cm(0.4~0.6 cm)。46例术后测量阴茎自然静态下长度(4.6±1.5)cm(3.5~6.0 cm),较手术前延长(2.5±0.7)cm(1.9~3.5 cm),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8,P=0.000)。3例术后阴茎水肿用1∶5000呋喃西林液浸泡3个月后消退。42例(91.3%)随访8个月~15年,平均6年2个月,〉5年31例,患者自信心增加、自觉性生活满意占85.7%(36/42),另6例(14.3%)感到延长长度不够,仍不满意。结论切断阴茎浅韧带和部分深韧带行阴茎延长术安全有效,术后阴茎皮下顽固水肿与阴茎背浅静脉及淋巴管损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是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矫形外科技术,是通过某种DO装置,使骨切开部位的骨组织受到缓慢而稳定的牵引和张力,激活细胞的增殖与合成功能,促使骨组织的再生,从而达到增长和伸直骨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0steogenesis,DO)技术是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矫形外科技术,是通过某种DO装置,使骨切开部位的骨组织受到缓慢而稳定的牵引和张力,激活细胞的增殖与合成功能,促使骨组织的再生,从而达到增长和伸直骨骼的目的.本技术被认为是一项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1992年,McCarthy等[1]率先将DO技术成功应用于人下颌骨的牵拉延长,从而为颅颌面畸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近年来,DO技术较多应用于整形外科与口腔颌面外科治疗,我们就DO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0steogenesis,DO)技术是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矫形外科技术,是通过某种DO装置,使骨切开部位的骨组织受到缓慢而稳定的牵引和张力,激活细胞的增殖与合成功能,促使骨组织的再生,从而达到增长和伸直骨骼的目的.本技术被认为是一项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1992年,McCarthy等[1]率先将DO技术成功应用于人下颌骨的牵拉延长,从而为颅颌面畸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近年来,DO技术较多应用于整形外科与口腔颌面外科治疗,我们就DO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骨痂牵开是一种不需植骨的骨延长法。本实验研究骨痂牵开的组织力学和骨痂形成过程中骨内膜和骨外膜的作用。取末成年白兔27只。麻醉下经右胫骨内侧作纵切口,切开并推开骨膜。用螺钉导向器使4个螺钉与胫骨干纵轴呈直角固定。在第2、3螺钉之间和胫腓连接的略下方,用手锯横行截骨。用外固定装置夹住螺钉,作截骨两端的复位和固定。第一组(14只):缝合骨外膜;第二组(8只):整复骨折前,切除第2、3螺钉之间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89年以来,开展了掌、指骨缓慢牵引延长术治疗41例80个手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龄20—38岁,平均25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14个月。受伤原因:机器压伤26例,绞伤7例,锯伤5例,雷管炸伤1例,冻伤1例,先天畸  相似文献   

18.
肢体缓慢延长术已成功地用于临床。近年来这一方法正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手指延长,为解决手指缺损、短小畸形等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安全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这一方法在临床应用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在建立兔下颌骨牵拉成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着重在光镜和电镜水平对兔下颌骨牵拉成骨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成骨规律及机理.将兔右下颌骨完全截断后固定1周,然后每天一次牵开0.9mm,连续10天.牵开完成后1天、2周、4周、8周取牵开间隙新骨作组织学和电镜观察.光镜发现,牵拉早期间隙中央有许多纤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出现,并有较多胶原出现,随后骨小梁形成,表面有许多成骨细胞.在电镜下观察到,早期成纤维细胞和稍后在骨小梁表面出现的成骨细胞,功能活跃,代谢旺盛,周围有许多胶原纤丝.延长完成后2周,新生骨小梁大量形成并相互连接成网.牵开完成后4周,间隙已为蜂窝状编织骨充满.牵开完成后8周,可见成熟的板层骨和哈佛氏系统出现.牵拉间隙中的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胶原,钙化成骨小梁,不断改建形成新生骨,新骨以膜内成骨方式生成.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兔下颌骨牵拉成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着重在光镜和电镜水平对兔下颌骨牵拉成骨过程进行观察 ,研究其成骨规律及机理。将兔右下颌骨完全截断后固定 1周 ,然后每天一次牵开 0 .9mm ,连续 10天。牵开完成后 1天、2周、4周、8周取牵开间隙新骨作组织学和电镜观察。光镜发现 ,牵拉早期间隙中央有许多纤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出现 ,并有较多胶原出现 ,随后骨小梁形成 ,表面有许多成骨细胞。在电镜下观察到 ,早期成纤维细胞和稍后在骨小梁表面出现的成骨细胞 ,功能活跃 ,代谢旺盛 ,周围有许多胶原纤丝。延长完成后 2周 ,新生骨小梁大量形成并相互连接成网。牵开完成后 4周 ,间隙已为蜂窝状编织骨充满。牵开完成后 8周 ,可见成熟的板层骨和哈佛氏系统出现。牵拉间隙中的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胶原 ,钙化成骨小梁 ,不断改建形成新生骨 ,新骨以膜内成骨方式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