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在51例 PLC 患者,选取17项临床和组织病理学参数,分析 PLC 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血清 AST 水平(P〈0.001)、是否伴有肝硬化(P〈0.001)、肿瘤包膜是否完整(P=0.003)和血管侵犯(P=0.006)与早期复发相关;通过 Kaplan-Meier 法和 Cox 风险比例模型筛选发现有肝硬化(风险比=2.865,95%可信区间为1.846~8.466,P〈0.001)、肿瘤包膜缺失(风险比=3.357,95%可信区间为1.526~6.949,P=0.002)和血管侵犯(风险比=2.230,95%可信区间为1.094~4.548,P=0.027)是 PLC 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肝硬化、肿瘤包膜缺失和伴有血管侵犯等危险因素的 PLC 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访,以期及早发现肿瘤复发并给予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肝脏》2020,(8)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102例乙肝相关性肝癌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2年。按照其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0例和未复发组42例。对可能导致患者复发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年龄、术前甲胎蛋白、肿瘤最大直径、包膜完整性、结节个数、门静脉肉眼癌栓、分化程度、微血管侵犯、解剖型肝切除、合并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术后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甲胎蛋白、肿瘤最大直径、微血管侵犯、合并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术后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是导致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的风险较高,应该重视其危险因素,加强术后复诊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术联合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肝动脉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术,随访半年,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22)与未复发组(n=74)。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内科治疗、肿瘤数目、肿瘤部位、最大肿瘤直径、术前甲胎蛋白水平、MELD评分、邻近大血管、BCLC分期、饮酒史、肝癌家族史、相关病因、肿瘤包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96例患者中,随访半年期间复发率为22.92%(22/96)。复发组22例、未复发组74例。两组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肿瘤部位、MELD评分、BCLC分期、饮酒史、肝癌家族史、相关病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科治疗、肿瘤数目、最大肿瘤直径、术前甲胎蛋白、肿瘤包膜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最大肿瘤直径、邻近大血管、肿瘤包膜为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数目3个、最大肿瘤直径4 cm、邻近大血管、无肿瘤包膜为微波消融术联合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该类患者,应密切随访并积极采取辅助治疗,及早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GP73、AFP水平联合病理特征的复发预测模型在评估肝癌术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肝胆外科就诊的肝癌术后患者90例,肝癌术后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收集患者复发的情况,对患者血清GP73和AFP水平进行检测,通过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参数进行筛选,建立肝癌术后复发预测模型,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①患者6个月、12个月的复发率为22.2%、42.2%,血清GP73 70μg/L、AFP500 U/L、ALT42 U/L、肿瘤的数目≥3个、肿瘤的直径≥4 cm、低分化型、门静脉侵犯合并肝硬化均是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②复发预测模型: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0.51×GP73+0.43×AFP+0.51×ALT-1.12×肿瘤数目(2)-1.02×肿瘤数目(1)+1.37×门静脉侵犯-0.73×分化(1)-0.86×分化(2)+0.75×合并肝硬化。预后术后复发的风险随着预后指数的增加不断升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预测复发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7%、86.4%。结论血清GP73、AFP水平联合病理特征能较好的预测肝癌术后复发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性栓塞化疗对乙肝相关小肝癌术后复发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乙肝相关小肝癌患者120例,均行肝癌根治术,根据术后是否行预防性栓塞化疗分成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66例)。对照组单纯行肝癌根治术,观察组术后4周给予预防性栓塞化疗。两组均随访24个月,分析随访期间内的复发率。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成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利用Cox回归性分析明确预防性栓塞化疗对复发风险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30.0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15%(P 0.05)。复发组多发肿瘤、有肝硬化、无栓塞化疗占比分别为21.74%、17.39%、56.52%,均高于非复发组的8.11%、2.70%、37.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多发性肿瘤、有肝硬化是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而术后预防性栓塞化疗是降低乙肝相关小肝癌术后复发风险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肝癌根治术后行预防性栓塞化疗,能降低乙肝相关小肝癌患者24个月内的复发率,且术后预防性栓塞化疗是降低乙肝相关小肝癌术后复发风险的保护因素,此外,多发性肿瘤、有肝硬化也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104例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手术治疗的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可能与其淋巴结转移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5.19%;肿瘤分化程度低、浸润程度深及第二号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表达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升高(P〈0.05),三者均为影响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尤以C-erbB-2表达为著(P〈0.05)。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C-erbB-2表达密切相关,尤以C-erbB-2表达为著;临床对相关患者应于术中尽可能彻底清除引流区域内的淋巴结、术后进行积极辅助性治疗,以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和预防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复发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微波消融术治疗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可能对早期复发有影响的因素,采用Logistic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肝癌消融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危险因素,鉴别高危人群,以指导术后抗复发治疗。结果所有入组患者,共有30例在术后6个月时出现复发,复发率为37.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肿瘤大小、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肝癌手术切除史、术前甲胎蛋白水平、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肝癌相关病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数目(≥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肿瘤数目是肝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研究肝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来预见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对于肿瘤复发达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癌肝段切除术结合肝段门静脉阻断术预后相关临床因素。方法选取我院182例住院接受肝段切除术结合肝段门静脉阻断术的肝癌患者,应用计算机COX比例风险模型对14个特征性临床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年随访率为95.60%,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48%、44.51%、28.57%。年龄、甲胎蛋白(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癌栓、肝硬化、肿瘤分化、手术切缘、肿瘤包膜8个临床因素与预后有相关性(P<0.05);经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检测,年龄、AFP、ALT、癌栓、肝硬化是预后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而肿瘤分化、手术切缘、肿瘤包膜是预后恶化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接受肝段切除术结合肝段门静脉阻断术的肝癌患者具有高龄、高AFP和ALT血症、存在癌栓以及肝硬化的危险因素,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肝癌患者术前Fib-4指数对肝癌肝切除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行肝部分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Fib-4指数的大小分为低指数组(Fib-4指数〈3.25)和高指数组(Fib-4指数≥3.25),术后应用门诊、电话方式随访,以Cox回归模型对术后复发情况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AFP≥400μg/L、肿瘤最大直径〉5cm、肿瘤数目〉3个、Fib-4指数I〉3.25、血管侵犯及切缘阳性、门静脉癌栓是影响肝癌肝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的危险因素(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Fib-4指数≥3.25、肿瘤数目〉3个及门静脉癌栓是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术前Fib-4指数≥3.25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结实 《山东医药》2011,51(14):52-53
目的探讨结肠患者癌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统计分析与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肠壁浸润深度与结肠癌根治术后转移复发有关(P均〈0.05);Logistic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与结肠癌根治术后转移复发有关(P均〈0.05)。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根治术后转移复发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估肝细胞癌(HCC)患者在肿瘤切除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诊治的HCC患者237例,均接受肝癌切除术。根据术前检查结果计算 PNI 和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由最高约登指数确定截断点,比较不同PNI和NLR组患者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HCC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的因素。结果 本组高PNI组(≥45.95)128例,低PNI组(<45.95)109例,高NLR组(≥2.52)99例,低NLR组(<2.52)138例;高PNI组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率为51.6%(66/128),显著低于低PNI组的73.4%(80/109,P<0.01),低NLR组早期肿瘤复发率为55.8%(77/138),显著低于高NLR组的69.7%(69/99,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高PNI(HR=2.036,95%CI=1.113~3.722,P=0.021)、低NLR(HR=2.235,95%CI=1.221~4.091,P=0.009)和TNM分期晚(HR=2.540,95%CI=1.237~5.215,P=0.011)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PNI和低NLR对预测HCC患者术后早期肿瘤复发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提出对应的临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患者131例,按照性别、年龄、ASA分级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关于麻醉前患者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分类标准)、Child-Pugh分级、体质指数(BMI)、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肿瘤直径、出血量、是否输血、腹部手术史、中转开腹和手术时间为条件进行分类,对以上经单因素分析后得出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131例患者中出现术后并发症30例(22.9%),其中肺部感染12例(9.2%)、胆瘘5例(3.8%)、腹腔积液6例(4.6%)、胸腔积液4例(3.1%)、气体栓塞2(1.5%)、休克1例(0.8%);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5%,显著低于年龄≥60岁患者的31.7%(P<0.05),ASA分级为II级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2%,显著低于III级患者的30.2%(P<0.05),Child A级患者并发症为14.3%,显著低于B级患者的32.8%(P<0.05),AFP水平<400μg//L的患者并发症为15.4%,显著低于≥400μg//L患者的33.9%(P<0.05),出血量<800 ml的患者并发症为15.1%,显著低于≥800 ml患者的37.8%(P<0.05),有中转开腹的患者并发症为58.3%,显著高于未中转开腹患者的19.3%(P<0.05),手术时间<3 h的患者并发症为14.6%,显著低于≥ 3h 患者的36.7%(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hild分级、出血量、中转开腹和手术时间五个因素为主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对于高龄、Child评分高、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和中转开腹患者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治疗,需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经动脉导管化学栓塞(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98例PLC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3 a生存率的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NLR和PLR的预测价值。结果 98例经TACE治疗的PLC患者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53.1%、42.9%和39.8%;NLR≤1.82组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73.9%、56.5%和52.2%,而NLR>1.82组则分别为46.7%、38.7%和36.0%(P<0.05);PLR≤95.65组患者1 a、2 a和3 a 生存率分别为70.0%、60.0%和53.3%,而PLR>95.65组则分别为45.6%、35.3%和33.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个数≥2个、肿瘤直径>50 mm和NLR>1.82预示PLC患者在TACE术后预后较差,均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PLC患者行TACE术前应评估NLR水平,其水平高者,可能预后差。该方法简便易行,但需要扩大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BV相关孤立性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长期疗效,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00例HBV相关肝癌患者,其中孤立性大肝癌130例,肿瘤直径>5 cm,小肝癌组470例,肿瘤直径≤5 cm。术后门诊随访超过5年,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行生存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除孤立性大肝癌组肿瘤直径明显大于小肝癌组(P<0.05)外,其余临床特征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70例小肝癌患者生存时间为(55.0±4.8)个月,无瘤生存时间为(38.6±2.4)个月,1 a、3 a和5 a 生存率为90.1 %、71.5 %和57.1 %,无瘤生存率为71.8 %、47.0 %和36.8 %,而130例大肝癌患者生存时间为(50.0±3.6)个月(x2=12.175,P=0.001),无瘤生存时间为(30.6±2.7)个月(x2=0.669,P=0.102),1 a、3 a和5 a生存率为87.5 %、58.4 %和47.1 %,无瘤生存率为66.8 %、45.3 %和32.8 %;肿瘤直径5~10 cm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与小肝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489,P=0.202;x2=1.257,P=0.098),肿瘤直径>10 cm的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短于小肝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71,P<0.001;x2=8.124,P=0.01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载量(≥1×104 U/ml)和肿瘤直径(>10 cm)是影响患者5 a总生存率(OR=1.679,95 % CI:0.987~2.341,P=0.025;OR=2.348,95% CI: 1.024~4.357, P=0.013)和无瘤生存率(OR=2.365,95% CI:2.542~4.368,P=0.013;OR=2.674,95% CI:0.874~1.934,P=0.049)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在5~10 cm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与小肝癌患者类似,而肿瘤直径>10 cm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较小肝癌患者短。应针对影响预后的因素给予积极的处理措施,以延长患者术后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影响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行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的301例PLC患者,其中肿瘤最大径>5cm组194例,肿瘤直径≤5cm组107例,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结果 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比较,除肿瘤直径外,无显著相差(P>0.05);术后1 m,肿瘤直径>5 cm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显著高于肿瘤直径≤5cm组(P<0.05),而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发现,肿瘤直径>5cm组患者总生存期为(19.2±3.8)个月,显著短于直径≤5cm组的(29.4±4.2)个月,而直径>5 cm组患者无瘤生存期为(12.3±2.7)个月,也显著短于直径≤5 cm组的(20.9±5.1)个月(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手术时间超过240 min、术中出血量>500 ml、伴有肝硬化、血清AFP水平高、Child-Pugh 分级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低、存在血管侵犯和肿瘤直径大的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5),进一步经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血管侵犯、Child-Pugh 分级、术中出血量和肝硬化为影响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根治性肿瘤切除术为治疗PLC患者的首选方法,但对存在基础肝硬化或Child-Pugh 分级差、肿瘤直径大或有血管侵犯的患者,可能影响术后生存,需要综合考虑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选择,以让患者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肝切除(LH)与开腹肝切除(OH)在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近期疗效之间的差别。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78例,分为2组,其中LH组32例,OH组46例,分析比较2组术中、术后恢复以及术后复发之间的差别。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2组比较,术中失血量,LH组显著低于OH组(t=0.057,P=0.040);手术时间,LH组高于OH组(t=3.101,P=0.003);术后并发症方面,电解质紊乱、胆漏、腹水,LH组显著低于OH组(t=3.001,3.241,4.255,P均<0.05);术后第1天肝功能水平(AST、ALT),LH组显著低于OH组(t=3.427、3.201,P=0.001、0.002);术后开始经口摄食的时间,LH组显著短于OH组(t=3.012,P=0.001);住院时间LH组显著低于OH组(t=2.157,P=0.003);肿瘤复发方面,LH组显著少于OH组(t=2.751,P=0.006)。结论对于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LH较OH,无论在手术切口、术中失血量、术后腹水发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肿瘤的复发的发生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螺旋CT、MRI在原发性肝癌(PL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估的价值及意义,为临床在PLC介入治疗术后复查方式选择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PLC行TACE治疗患者45例,术后复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造影、螺旋CT和MRI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三种影像学检查对TACE治疗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检出的灵敏度Se)和特异度(Sp)。结果 在小于5 cm病灶的诊断中,MRI(Se=92.3%,Sp=88.5%)和超声造影(Se=89.4%,Sp=84.6%)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显著高于螺旋CT(Se=88.7%,Sp=8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于5 cm的病灶诊断中,三种影像学检查的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诊断病灶供血动脉来源方面,三种影像学检查的效能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诊断门静脉癌栓方面,螺旋CT的准确性(92.2%)显著高于MRI(90.8%)或超声造影(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病灶强化预示复发方面,超声造影(95%)、MRI(96.4%)的特异度显著优于螺旋CT(93.7%),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可作为螺旋CT和MRI之外评估PLC患者介入治疗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检出的另一有效影像学检查,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02~2011-09该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硬化合并EVB患者42例为出血组,选取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未合并EVB患者38例为对照组,分别统计食管胃底静脉红色征(RC)、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内径(PVD)、脾厚度(SPT)、腹水最大液性暗区深度(ASmax)、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白蛋白(ALB)、Child-pugh分级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硬化患者并发EVB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RC、PT、PVD、SPT、ASmax、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C、PT、PVD、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关系密切。结论 RC、PT、PVD、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是影响肝硬化患者EVB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中性肽链内切酶(NEP)和二肽基肽酶IV(DPP Ⅳ)表达水平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癌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3年7月北京第301医院肝胆外科行肝癌切除治疗的HCC患者42例,选择同时期检查的42例肝良性肿瘤患者肝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EP和DPP Ⅳ。采用 Kaplan-Meier 法进行无复发生存(RFS)曲线和总生存(OS)曲线绘制,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RFS和OS的因素。结果 NEP和DPP Ⅳ蛋白均定位于HCC细胞胞浆;HCC组织NEP蛋白阳性率为78.6%(33/42),DPP Ⅳ蛋白阳性率为71.4%(30/42),NEP和PP Ⅳ蛋白双阳性率为54.8%(23/42),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2.4%(1/42)、4.8%(2/42)和0.0%(0/42),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NEP表达、DPP Ⅳ表达、NEP和DPP Ⅳ共表达、复发、癌细胞远处转移是影响HCC患者R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显示,HCC组织NEP阳性、DPP Ⅳ阳性和NEP/DPP Ⅳ均阳性表达者RFS和OS显著缩短,预后差。结论 NEP和DPP Ⅳ表达水平是HC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70例,对观察组38例患者行微波消融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完全切除率、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62.3±32.4)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131.0±27.9) min,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2.5±25.6) mL、(5.2±1.3) d和7.3±1.8) d】,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368.4±67.1) mL、(7.0±1.6) d和(10.4±2.0) d,P<0.05】;观察组术后7 d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分别为【(19.7±5.2)μmol/L和(86.7±31.4) IU/L】,显著低于对照组【(24.1±5.8) μmol/L和(132.6±27.5) IU/L,P<0.05】,观察组术后7 d白蛋白为(43.3±10.8) g/L,显著高于对照组【(32.4±10.1) g/L,P<0.05】,而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别为【(1.2±0.1)和(1.1±0.2),P>0.05】;观察组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肿瘤复发率为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1%(P<0.05)。结论 微波消融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对于肝功能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