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疗效。方法:将93例脑瘫患儿按照是否坚持引导式教育训练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坚持3个月以上引导式教育训练,对照组未能坚持引导式教育训练。引导式教育训练前后2组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估康复疗效。结果:2组训练后GMFM-88及ADL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1,P0.05);训练后观察组GMFM-88及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低龄段(3~4岁)GMFM-88和ADL评分训练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高龄段(4~7.5岁)(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训练配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单纯综合康复治疗。引导式教育训练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对低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疗效均优于高龄脑瘫患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 114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西医治疗,联合治疗组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脑瘫儿童生存质量评价问卷(CP QOL-Child)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GMFM-88各功能区百分比及总百分比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脑瘫患儿CP QOL-Child中社会交往、自理能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生活环境6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残疾影响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88%(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知识转化模式的家庭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粗大运动功能、踝关节活动度及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柘城中医院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知识转化模式的家庭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r TMS联合知识转化模式的家庭康复训练,对比两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粗大运动功能(GMFM-88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踝关节活动度及发育情况(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小腿三头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较治疗前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各维度GMFM-88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语言及大运动方面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 TMS联合知识转化模式的家庭康复训练应用于脑瘫患儿可有效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改善踝...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两组均给与运动疗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功能重建系统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胫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S)幅值,最大背屈位足-小腿夹角,粗大运动量表(GMFM-88)代表步行能力的E区对2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经8周治疗后,2组患儿患侧的最大背屈位足-小腿夹角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胫前肌最大收缩EMS值及GMFM-88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配合运动疗法能更好改善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异常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头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控制及行走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2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头针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核心肌群肌力、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核心肌群肌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Z=4.498,P=<0.001);两组患儿干预前GMFM-88评分、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GMFM-88评分、BBS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儿干预后GMFM-88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头针治疗可有助增强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核心肌群肌力,改善其躯干控制及行走平衡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道桂 《中国康复》2017,32(1):49-50
目的:探索针刺在痉挛性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随机为2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粗大运动功能积分量表及Peabody量表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粗大运动功能百分比及Peabody握力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综合训练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综合训练,能显著缓解患儿的痉挛程度、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联合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翻身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6月至8月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患儿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进行治疗, 治疗组在Vojta反射性翻身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胸廓主诱发带区域和腹肌区域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 每次20 min,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MFM-88)A区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估量表(MAS)评估2组患儿上、下肢的肌张力。结果治疗后, 2组患儿的GMFM-88量表A区评分、上肢MAS评分和下肢MA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 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88量表A区评分、上肢MAS评分和下肢MAS评分分别为(39.45±4.91)分、(2.63±0.74)分和(2.67±0.66)分,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各项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CP患儿142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及观察组(71例), 两组均采用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传统推拿及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等常规康复训练,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每日1次, 每次20 min,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量表和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腓肠肌肌张力、平衡功能、ADL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 2组患儿腓肠肌的MAS分级、BBS评分、脑瘫儿童ADL能力量表评分和GMFM-88量表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腓肠肌的MAS分级、BBS评分、脑瘫儿童ADL能力量表评分和GMFM-88量表的D区评分、E区评分和总分分别为(2.86±1.67)级、(34.94±19.73)分、(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基于感知觉训练的运动疗法联合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痉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2组患儿均采用康复训练和BTX-A注射治疗,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增加运动疗法融合感知觉训练。常规运动训练和运动疗法融合感知觉训练均为每日2次,每次30 min,3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 d,共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第4个疗程结束后采用感统评估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88)、儿童平衡量表(PBS)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腘绳肌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结果 第2、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和对照组的MAS评分、GMFM-88评分、PB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第2、4个疗程结束后上述各项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第4个疗程结束后,对照组一过性肌无力有24例(77.41%),观察组一过性肌无力有15例(45.4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运动疗法融合感知觉训练联合BTX-A注射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肌肉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同时还可降低药物注射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ILF-TMS)结合脑涨落图(EFG)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12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接受包括按摩、理疗、输液改善微循环、运动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等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ILF-TMS结合EFG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估2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按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法判断2组患儿的痉挛程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GMFM 88总百分比及各能区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GMFM-88总百分比及各能区百分比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儿GMFM-88总百分比及A、B、C、D各能区百分比提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痉挛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ILF-TMS结合EFG治疗,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更明显,且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动学习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运动学习联合生物反馈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瘫患儿按性别、年龄、分型、病情进行前瞻性随机配对设计。对照组(28例):采用运动学习法;观察组(28例):运动学习法+生物反馈疗法。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以盲法测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66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分值比较P<0.05;分值改变量比较P<0.01)。结论:运动学习联合生物反馈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Ⅰ—Ⅲ级的学龄前期脑瘫儿童接受普通学前教育的康复效果。方法:将GMFCS分级为Ⅰ—Ⅲ级的学龄前期脑瘫儿童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3例。对照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医学康复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医学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普通学前教育3个月。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和WeeFIM评分分别为(76.84±6.45)分和(78.52±5.37)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和WeeFIM评分分别为(98.29±5.07)分和(101.32±4.85)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Ⅰ—Ⅲ级的学龄前期脑瘫儿童接受普通学前教育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干预联合家庭康复锻炼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活动功能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4月~2017年3月我院诊治的4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不采取在医院内的综合康复干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综合康复干预联合家庭康复锻炼。使用GMFM-88量表及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GMFM-88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康复干预联合家庭康复锻炼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干预,能显著提高患儿四肢的运动功能,改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核心肌群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坐位平衡障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30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康复组和针刺组各15例,康复组采用针对坐位平衡障碍的康复治疗,针刺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核心肌群,治疗6个月后采用Pro-kin 254平衡训练检测仪检测躯干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测评中坐位(B区)的评分。结果:(1)针刺组治疗后躯干控制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康复组治疗后重心摆动轨迹长度优于治疗前(P0.05),针刺组躯干平均压力中心(COP)前后方向标准差、COP左右方向标准差、前后方向平均运动速度、左右方向平均运动速度、重心移动椭圆面积的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康复组(P0.05)。(2)2组治疗后GMFM-88项坐位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针刺组GMFM-88项坐位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康复组(P0.05)。结论:针刺核心肌群能够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坐位躯干控制能力,同时将运动医学理论引入到针刺治疗中,为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障碍开拓了一个针刺部位选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足下垂的疗效.方法: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2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因子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偏瘫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NMES),同时进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关节量角器法测量下肢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患侧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GMFM-88之D、E区评分及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水疗配合感觉统合训练在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15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感觉统合训练组(对照组,n=78)和水疗联合感觉统合训练组(观察组,n=78)。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测评表(GMFM-88)]、独立性[儿童功能独立检查(WeeFIM)]、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差异。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BBS、GMFM-88、WeeFIM评分及MCA的Vs、Vm检测结果则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疗配合感觉统合训练疗法可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和脑血流状态,并提高其平衡能力及独立性,也对促进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有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瘫并发癫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1年2月~2014年9月本院就诊的脑瘫并发癫痫患儿27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30)和治疗组(n=140)。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推拿按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言语疗法、认知知觉功能训练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采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88)和Peabody发育量表粗大运动部分(PDMS-G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GMFM-88和PDMS-GM总标准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F93.9,P0.001)。结论 rTMS能进一步提高脑瘫并发癫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EMGBF)治疗在肌张力障碍(DT)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进行治疗的100例脑瘫DT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技术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EMGBF治疗。比较两组DT严重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粗大运动评分量表(GMFM-88)评分、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评分、运动功能分级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Barry-Albright肌张力障碍量表(BA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GMFM-88评分及F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BAD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GMFM-88评分及F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瘫儿童粗大脑运动分级系统(GMFCS)等级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DT患儿采用EMGBF治疗有利于减轻其DT严重程度,恢复患儿的肢体运动能力,使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以提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基础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悬吊训练治疗。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评估量表(GMFM-88)、北京盖泽尔量表(Gesell)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GMFM-88量表的D区、E区、Gesell中的大运动、精细运动DQ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训练能有效提高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水平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