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LC)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强化特征的差异,以探讨应用MRI鉴别诊断两者的方法。方法 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院诊治的26例FNH和36例PLC患者,使用SuperMark 1.5 T磁共振成像仪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两组病灶分布情况和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FNH病灶在左叶和右叶的比例分别为30.8%和69.2%,与PLC病灶(38.9%和61.1%)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FNH病灶位于肝包膜下的比例为46.2%,显著高于PLC组的16.7%(P<0.05);FNH病灶直径为(4.8±0.8) cm,与PLC病灶的(5.1±0.8) cm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结果显示FNH病灶T1低信号和等信号比例分别为84.6%和15.4%,与PLC病灶(88.9%和11.1%)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H病灶T2高信号和等信号比例分别为88.5%和11.5%,与PLC病灶(91.7%和8.3%)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C病灶内往往显示长T1和长T2两个信号的坏死区,还出现短T1和混杂T2的出血信号,而部分FNH病灶中心处可见星芒状的结构,呈现出长T1和长T2信号。FNH显示中心瘢痕和供血动脉的比例分别为65.4%和46.2%,均显著高于PLC病灶(8.3%和8.3%,P<0.05),存在门静脉栓子和肝硬化的比例分别为0.0%和7.7%,均显著低于PLC病灶(分别为25.0%和55.6%,P<0.05),快进快出强化和淋巴结肿大的比例分别为88.5%和0.0%,与PLC病灶的86.1%和11.1%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MRI检查可清晰地区分PLC与FNH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两者的判别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4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5例,被随机分为移植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接受护肝、降酶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另48例患者再接受自体PBSC经肝动脉移植治疗。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使用Fibroscan扫描仪检测肝脏硬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6),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在治疗后6 m,移植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为(16.4±1.2) 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2.6) μmol/L(P<0.05),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为(35.2±4.0) 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6±3.7) g/L(P<0.05);移植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比为(67.9±6.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3±5.5) %,P<0.05】,CD4+为(42.7±3.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2±3.5) %,P<0.05】,CD4+/ CD8+细胞比值为(1.5±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1),P<0.05】;移植组肝硬度值为(7.1±0.1)kPa,显著低于对照组[(7.9±0.1) kPa,P<0.05],Child-Pugh评分为(5.5±1.5),显著低于对照组[(7.4±2.3),P<0.05];移植组血清TNF-α水平为(28.0±8.7)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36.2±8.6)pg/mL,P<0.05], IL-6水平为(6.0±2.2)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8.7±3.5) mg/L,P<0.05], hs-CRP水平为(18.9±5.6)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25.2±7.9) pg/mL,P<0.05]。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近期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评估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33例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19例术前采用CT三维重建评估,14例术前经CT检查评估。将CT检查数据导入3D-liver三维重建软件,建立肝脏三维模型。结果 19例三维重建组患者行R0切除12例(63.2%),14例对照组R0切除6例(42.9%,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25.3±124.5)ml和(539.4±234.7)ml(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3.2±1.3) h和(4.1±2.5) h(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7±4.8)d和(13.9±5.4)d (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和12%(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评估HCCA肿瘤侵犯、肝血管变异和受累情况,制定恰当的肝切除手术预案,能提高肿瘤R0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素(TH)水平对H-ras12V转基因肝癌小鼠肝肿瘤的影响。方法 将45只H-ras12V转基因肝癌小鼠随机分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甲状腺素片、丙硫氧嘧啶片或蒸馏水灌胃制造不同的TH水平状态,待小鼠7月龄后,测量肝脏肿瘤指标。结果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小鼠血清T3和T4分别为(226.5±79.0) ng/dL,和(1.0±0.5) μg/dL,显著高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分别为(148.9±52.1) ng/dL和(0.8±0.4) μg/dL,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5.3±63.9) ng/dL和(0.9±0.4) μg/dL,P<0.05】;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小鼠游离T3和T4分别为(0.5±0.2) pmol/L和(4.3±1.4) pmol/L,显著高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分别为(0.3±0.1) pmol/L和(1.8±0.5) pmol/L,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4±0.2) pmol/L和(1.9±0.7) pmol/L,P<0.05】;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小鼠肿瘤数为(7.9±3.2)个,肿瘤直径超过2 mm的数量为(4.1±2.7)个,肝/体质量比为(8.6±2.4),显著低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分别为(14.0±7.3)个、(9.9±4.8)个和(13.5±4.6),P<0.0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4±5.3)个、(7.7±3.1)个和(11.3±3.5),P<0.05】。结论 甲状腺素水平的高低能影响H-ras12V转基因肝癌小鼠肝脏肿瘤生长,甲状腺素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胆囊病变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PBC患者超声检查胆囊病变情况。结果 83.6%PBC患者发现胆囊壁毛糙,42.7%有胆囊炎,40.0%有胆囊壁增厚,22.7%有胆囊结石,19.1%有胆囊息肉,18.2%有胆囊壁水肿;44例伴胆囊壁增厚的与66例不伴胆囊壁增厚的PBC患者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3±1.8)×109/L和(5.2±2.3)×109/L,P<0.05】,血红蛋白为【(96.4±25.8) g/L和(122.1±18.2) g/L,P<0.05】,血小板计数为【(122.3±101.7)×109/L和(178.2±81.8)×109/L,P<0.05】,总胆红素为【(71.1±81.1) μmol/L和(26.4±34.3) μmol/L,P<0.05】,白蛋白为【(31.2±6.1) g/L和(41.2±6.1) g/L,P<0.05】,胆碱酯酶为【(3247.8±2058.9) U/L和(6829.3±2698.9) U/L,P<0.05】,总胆固醇为【(3.6±1.4) mmol/L和(4.8±1.5) mmol/L,P<0.05】,门静脉内径为【(11.9±1.8) mm和(11.3±1.6) mm,P<0.05】;不伴胆囊壁增厚组腹水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伴胆囊壁增厚组的68.2%(P<0.05);前者胆囊炎占4.5%,显著低于后者的100.0%(P<0.05),前者无胆囊壁水肿,后者为45.5%(P<0.05),前者胆囊壁毛糙占100%,显著高于后者的59.1% (P<0.05),前者肝功能B/C级占19.7%,显著低于后者的68.2%(P<0.05)。结论 胆囊病变为PBC患者的常见表现,胆囊壁毛糙、胆囊炎和胆囊壁增厚为最常见的3种胆囊病变类型,应加强临床分析,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占位患者,分别行MRI和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三名医师诊断评分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影像学检查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98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HCC 86例,再生结节10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在86例HCC患者中,存在97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1.0 cm;在32个<1.0 cm的HCC病灶中, 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1个(96.9%),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仅发现26个(81.3%,P<0.05),其余65个超过1.0 cm 的病灶均被两种扫描方法发现和诊断;ROC曲线分析发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962和0.824,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3.106,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91.0%和96.2%,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分别为93.8%、72.0%和85.3%,x2=19.587,P<0.05)。结论 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反映HCC病灶的细微形态特点和强化特征,对于诊断小HCC的价值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辅助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PBC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常规应用UDCA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维生素D联合UDCA治疗。使用美国Roche E-602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reg和Th17细胞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外周血25(OH)D为(18.2±6.8)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1±5.0) ng/ml,P<0.05】,Th17细胞占比为(1.4±0.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5)%,P<0.05】,CD4+Treg细胞占比为(3.5±0.8)%,明显高于对照组【(3.1±0.4)%,P<0.05】,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41.8±31.5) U/L,明显低于对照组【(68.8±33.5) U/L,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37.5±30.7) U/L,明显低于对照组【(68.2±35.3)U/L,P<0.05】,碱性磷酸酶(ALP)为(131.7±62.8) U/L,明显低于对照组【(237.7±105.8) U/L,P<0.05】,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为(71.8±35.8)U/L,明显低于对照组【(121.7±41.2)U/L,P<0.05】;治疗前后血清25(OH)D水平与CD4+Treg细胞占比呈正相关(P<0.05),而CD4+Treg细胞与GGT和AL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PBC患者病情,可能与其对CD4+Treg细胞的激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组织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AIH患者68例(活动期48例,缓解期20例),在超声引导下使用BARD一次性全自动活检枪行肝穿刺活检术取得肝组织。另选择同期肝血管瘤患者13例,经手术取得肝组织。采用ABC法检测肝组织PD-1表达。比较肝组织PD-1表达情况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其与血生化学和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48例活动期AIH患者血清TBIL、AST、ALT、ALP和GGT水平分别为(72.1±48.9) μmol/L、(243.1±170.4) U/L、(345.3±217.7) U/L、(154.3±94.6) U/L和(86.5±43.5) U/L,显著高于20例缓解期患者【分别为(14.8±4.2) μmol/L、(28.3±8.7) U/L、(27.6±8.8) U/L、(73.3±51.3) U/L和(71.3±27.3) U/L,P<0.05】;活动期患者血清GLO和IgG水平分别为(34.3±11.3) g/L和(23.2±7.5) g/L,显著高于缓解期【分别为(30.7±10.2) g/L和(11.7±4.6) g/L,P<0.05】; 68例AIH患者肝组织PD-1表达阳性率为(13.61±6.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5±0.68)%(P<0.05),而48例活动期患者肝组织PD-1表达阳性率为(16.56±7.81)%,显著高于缓解期组的(6.56±3.21)%(P<0.05);48例活动期患者肝组织界面性肝炎为93.75%,淋巴细胞浸润为89.58%,单管破坏性炎症为6.25%,而20例缓解期患者无界面性肝炎、淋巴细胞浸润或单管破坏性炎症表现;活动期AIH患者肝组织PD-1表达阳性率与血清TBIL (r=0.996,P<0.001)、AST(r=0.989,P<0.001)、ALT(r=0.995,P<0.001)、ALP(r=0.998,P<0.001)、GGT(r=0.995,P<0.001)、GLO(r=0.996,P<0.001)和IgG(r=0.997,P<0.001)均呈正相关,在缓解期AIH患者,肝组织PD-1表达阳性率与血清TBIL (r=0.999,P<0.001)、AST(r=0.999,P<0.001)、ALT(r=0.999,P<0.001)、ALP(r=0.999,P<0.001)、GGT(r=0.999,P<0.001)和IgG(r=0.999,P<0.001)呈正相关(P<0.001)。结论 AIH患者肝组织PD-1表达增强,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密切相关,其参与肝损伤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药方剂赤白汤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小剂量中药组和丽珠肠乐组,每组8只。先给动物生理盐水、中药或丽珠肠乐灌胃8 d,采用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肝衰竭(ALF)。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结果 模型组小鼠血清ALT水平为(1983.3±629.0) U/L,显著高于正常组[(36.9±7.5)U/L,P<0.001],肝脏指数为(6.7±0.6)%,显著高于正常组[(5.2±0.3)%,P<0.001],大肠杆菌为(8.7±0.5) lgCFU/粪便和肠球菌为(9.5±0.3) lgCFU/粪便,显著高于正常组[(7.6±0.9)lgCFU/粪便,P<0.01和(8.8±0.2) lgCFU/粪便,P<0.001],乳酸杆菌为(9.3±0.3) lgCFU/粪便和双歧杆菌为(10.1±0.4) lgCFU/粪便,显著低于正常组[(10.4±0.5) lgCFU/粪便,P<0.001和(11.2±0.5) lgCFU/粪便,P<0.001];与模型组比,大、中、小剂量中药和丽珠肠乐处理动物肝组织出血、坏死改善,肠道菌群部分恢复。结论 中药方剂赤白汤具有改善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功能和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2月间于我院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7例,按照TACE术后是否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将患者分为联合组52例和TACE组45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67.31%,显著高于TACE组的40.00% (P<0.05);联合组疾病控制率为90.38%,显著高于TACE组的73.33%(P<0.05);联合组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分别为(68.40±10.20)%、(45.76±6.83)%和(1.96±0.31),均明显高于TACE组【(56.14±6.75)%、(33.27±5.16)%和(1.21±0.22),P<0.05】,联合组CD8+T细胞百分比为(22.08±2.55)%,显著低于TACE组【(28.42±3.97)%,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IL-6、IL-8和TNF-α水平分别为(129.45±67.14) pg/mL、(0.49±0.13) ng/mL和(134.78±88.20) pg/mL,均明显低于TACE组【(165.30±65.91)pg/mL、(0.72±0.20) ng/mL和(200.43±84.02)pg/mL,P<0.05】;联合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为55.77%,显著高于TACE组的40.00%(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3.08%,与TACE组的71.1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常规序列对食管癌诊断及其在术前T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被消化道内镜确诊为食管癌患者做常规MRI序列和DWI横断面扫描,b=500、800、1 000 s/mm2,然后分别计算其表观弥散系数值。在DWI结合常规序列图像上测量病变的长度,并与食管钡餐检查、CT、常规T2WI及手术切除病理大体标本的病变长度进行比较。结果所有食管癌病灶在MR-DWI上都是表现为高信号,且明显高于正常食管壁。随着b值增大,病灶的ADC值是逐渐减小的。MR-DWI结合常规序列显示的病变长度与病理结果显示的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955)且有着较高的相关性,与病理大体标本显示病变长度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99,优于食管钡餐检查(r=0.858)、CT(r=0.971)和常规T2WI(r=0.985)。MR-DWI结合常规序列对于食管癌术前T3和T4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71%和86.67%,优于常规MRI序列和CT检查,而对T1~2期诊断准确率仅为33.33%。结论 DWI结合常规序列在食管癌的诊断及T分期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SNNL)的价值。方法 2013年5月~2018年5月我院就诊的17例SNNL患者和1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0例为肝细胞癌和5例为肝转移癌),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MRI增强扫描及MRI多期长时间延迟至120 min扫描,分别比较两组病灶影像学特征,如病灶密度、强化类型,探讨长时间延迟扫描在鉴别SNNL与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结果 在SNNL患者,CT和MRI共检出17个病灶,均位于肝右叶,且均为单发病灶,直径为(2.1±0.4) cm;在10例HCC患者,MRI检查发现11个病灶,位于肝右叶者8个,位于肝左叶者3个。单发病灶9例,多发病灶1例,直径为 (5.4±1.6) cm;在5例肝脏转移癌患者中,共检出12个病灶,位于肝右叶者9个,位于肝左叶者3个,直径为 (3.1±0.9)cm;在SNNL病灶中有4个病灶在T2WI上表现为“靶征”,与肝转移癌病灶的影像学表现类似;在延迟期(DP)3/5 min扫描,HCC和肝转移癌病灶边缘多呈中度-重度环形强化,SNNL病灶边缘强化水平随着延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在DP 1 h时,17个病灶均表现为中度-重度环形强化,病灶中心无强化,而肝脏恶性肿瘤病变边缘强化均已消失。结论 MRI 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能有效区分SNNL与肝脏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在延迟扫描时呈病灶边缘和间隔环形强化,且病变中心无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L)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2013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3例SNNL患者,全部接受MRI检查,分析病灶的表现特征。结果 在43例SNNL病灶中,病灶直径为(2.8±0.4) cm ,其中38个病灶≤3 cm,5个病灶>3 cm;39个为单发病灶,4个为融合型病灶;36个病灶位于肝右叶,7个病灶位于肝左叶;34个为浅表部位病灶,9个为深部病灶;27个病灶为不规则形,16个为圆形或类圆形;T1WI显示32个病灶呈低信号,6个病灶呈稍低信号,5个呈等信号;T2WI 显示2个病灶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39个呈等信号,其中4个病灶中可见片状或斑点状高信号;DWI 序列显示21个病灶呈等信号,22个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43例在增强扫描后病灶内部均未见强化,且均呈低信号。结论 MRI 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准确地发现 SNNL的特征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GE 3.0T Signal EXCITE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对65例共68个病灶患者行DWI,并分析病灶信号特征。肝囊肿13个病灶,肝血管瘤12个病灶,炎性假瘤4个病灶,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5个病灶;肝细胞癌13个病灶,转移瘤21个病灶。应用弥散敏感系数b值0、500、1000 s/mm2的图像拟合出ADC图并测量ADC值。结果肝囊肿、血管瘤、炎性假瘤、FNH、肝细胞癌、转移瘤平均ADC值(×10-3mm2/s)分别为3.34±0.45、2.07±0.35、1.59±0.16、1.50±0.18、1.25±0.31、1.04±0.20;肝囊肿、血管瘤与其它病灶平均ADC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值的增加,肝囊肿信号衰减最明显,肝细胞癌、转移瘤信号衰减不明显。结论 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其定量ADC值对肝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使用3.0 T 磁共振-肝脏容积快速采集(MR-LAV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定性诊断肝硬化结节病变的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8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3.0 T MR-LAV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和CT增强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病灶情况及其表现特征。结果 MR-LAVA序列扫描检出病灶80例,而增强CT扫描检出病灶73例(91.3%);MR-LAVA序列检查定性诊断为局灶性结节性增生40例,血管瘤13例,原发性肝癌10例(均表现为富血供病变),转移瘤17例,而CT检查定性诊断为局灶性结节增生34例,血管瘤12例,肝细胞癌9例和转移瘤18例。结论 3.0 T MR-LAV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提高对肝硬化结节病变的定性诊断,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放射性肝损伤( RILI)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肝细胞癌患者90例,在接受放射治疗后,经超声引导下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RILI患者47例。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急性RILI 14例,亚急性期17例和慢性16例。常规行MRI检查。结果 放射性肝损伤患者MRI上表现为与放射治疗区域一致的斑片状异常信号区,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DWI序列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水平斑片样强化;急性期RIL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85.32±8.41)×10-6mm-2/s,显著低于亚急性期的(88.44±9.32)×10-6mm-2/s或慢性期的(101.28±10.01)×10-6mm-2/s,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能够协助诊断RILI的发生,其ADC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ILI病理学改变,结合照射剂量和患者病情可能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腹腔镜左肝外切除术(LLLR)与开腹左肝外切除术(OLLR)治疗左外叶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存期。方法 我院2011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左外叶HCC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分别接受OLLR和LLL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和IL-6,常规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a、2 a和3 a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34.94±23.51) ml,显著低于对照组[(290.18±30.76) ml,P<0.01],首次进食时间为(2.29±0.51) d,显著短于对照组[(3.80±0.87) d,P<0.01],住院时间为(7.43±2.39) d,显著短于对照组[(11.42±3.08) d,P<0.01];手术后,观察组血清ICAM-1为(8.08±2.13)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3.27±2.60) ng/ml,P<0.01],MMP-13为(113.65±21.92)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71.02±27.85) ng/ml,P<0.01],降钙素原(PCT)为(7.23±0.74)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11.24±1.53) μg/L,P<0.01],IL-6为(11.49±2.78) pg/L,显著低于对照组[(19.06±3.27) pg/L,P<0.01],IgA为(2.63±0.46) g/L,显著高于对照组[(1.49±0.41) g/L,P<0.01],IgM为(1.92±0.33) g/L,显著高于对照组[(1.40±0.27) g/L,P<0.01],IgG为(9.72±1.53) g/L,显著高于对照组[(6.40±0.85) g/L,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8%)明显低于对照组(42.5%,P<0.05);两组患者术后1 a、2 a和3 a生存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LLLR能明显降低左外叶HCC患者的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而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MR I)扩散加权成像(DW I)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疗效的影像评估及指导价值。方法搜集30例行TACE治疗的巨块型肝癌患者,于术前24~48 h、术后24~48 h、14~16 d及30~32 d(二次TACE术前)行MR I平扫、增强及DW I扫描,b值选300、600及800 s/mm2,比较不同时间段瘤区组织的平均表现扩散示数(ADC)值的变化并观察同期肿瘤MR I信号变化。结果术后各组肝癌组织的AD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14~16 d病变ADC值最高,是肿瘤细胞液化、坏死高峰期。术后30~32 d ADC值下降,与二次TACE对比,肿瘤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二次TACE发现病变18处,MR I平扫及增强诊断相符率85.7%。DW I诊断相符率94.7%。不同b值图像分析,b值选600 s/mm2时,图像较清晰,病变敏感性高。结论核磁功能成像DW I对肝癌TACE术后肿瘤细胞残存、复发具有高敏感性、特异性,可有效评估肝癌TACE术后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