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头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控制及行走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2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头针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核心肌群肌力、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核心肌群肌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Z=4.498,P=<0.001);两组患儿干预前GMFM-88评分、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GMFM-88评分、BBS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儿干预后GMFM-88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头针治疗可有助增强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核心肌群肌力,改善其躯干控制及行走平衡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坐位平衡及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级别为Ⅲ或Ⅳ级肌张力低下型的脑瘫患儿20例.按照年龄、性别及GMFCS级别等配对后随机分为试验组(肌内效贴+常规运动疗法)和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每组各10例.肌内效贴单次贴扎维持1d,5次/周,常规运动疗法40min/次,5次/周,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88项量表)、坐位平衡功能(SAS)及肌张力(跟耳试验、足背屈角、股角)等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并预防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坐位(GMFM-Ⅱ区)、坐位平衡(SAS)及肌张力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跟耳试验及坐位平衡的改善,试验组(跟耳试验左56.67±4.03,跟耳试验右61.00±6.16,SAS评分17.33±1.89)疗效优于对照组(跟耳试验左52.67±3.39,跟耳试验右51.33±4.19,SAS评分13.33±2.05),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粗大运动功能(GMFM-Ⅱ区)、足背屈角及股角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坐位平衡和躯干肌张力情况,提高患儿坐位的姿势控制能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稳定性控制功能,并对其视觉代偿以及躯干平衡特点进行分析。 方法共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及正常同龄儿童各20例,分别纳入脑瘫组及对照组。采用意大利产PK254P型平衡仪对上述入选对象进行检测,分别检测其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的躯干稳定性参数,包括躯干平均压力中心(COP)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平均运动速度、位移标准差、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及对称性等,睁眼及闭眼平衡检测时间均为30 s。 结果脑瘫组患儿COP前后方向位移标准差[睁眼时为(2.45±1.35)mm,闭眼时为(4.25±2.15)mm]、左右方向位移标准差[睁眼时为(3.05±1.82)mm,闭眼时为(5.95±2.95)mm]、前后方向平均运动速度[睁眼时为(5.70±2.70)mm/s,闭眼时为(8.80±4.66)mm/s]、左右方向平均运动速度[睁眼时为(5.85±3.10)mm/s,闭眼时为(9.10±4.82)mm/s]、运动长度[睁眼时为(183.50±84.12)mm,闭眼时为(255.90±119.07)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时为(60.65±32.63)mm2,闭眼时为(93.40±41.90)mm2]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脑瘫组患儿在闭眼测试时其各项躯干稳定性控制参数与睁眼测试时的差值均大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脑瘫组患儿在睁眼及闭眼测试时其COP在左右方向上的分布基本对称(X轴COP均值接近于0),而在前后方向的分布则更侧向于前方(Y轴COP均值均明显大于0);对照组儿童在睁眼及闭眼测试时其COP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分布均基本对称(X轴COP及Y轴COP均值均接近于0)。 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在睁眼及闭眼时其躯干稳定性控制功能均不及正常同龄儿童,前者视觉代偿在躯干稳定性控制中的作用较正常同龄儿童显著;另外痉挛型脑瘫患儿COP在左右方向的分布基本对称,而在前后方向的分布则明显偏向于前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引导康复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法进行分组,奇数纳入观察组44例,偶数纳入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引导康复。比较两组粗大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核心肌群训练引导康复,可有效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刀微创结合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脑瘫)下肢关节纠畸疗效,探索痉挛型脑瘫关节畸形的更有效治疗途径。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30例小儿脑瘫患者分为对照1组(针刺组)、对照2组(康复训练组)、新康复组(针刀微创结合康复训练组)各10例,治疗3个月。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下肢踝、膝、髋关节屈曲角度及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治疗后,在改善下肢踝、膝、髋关节屈曲角度方面,与对照1、2组相比新康复组有显著差异(P0.01);在改良屈曲肌群Ashworth痉挛分级方面,治疗后与对照1、2组相比,新康复组踝关节屈曲肌群Ashworth痉挛分级P0.01,膝关节屈曲肌群Ashworth痉挛分级P0.05,髋关节屈曲肌群Ashworth痉挛分级P0.05;在改善独立行走功能方面,与对照1、2组相比,新康复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刀微创结合Bobath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下肢关节畸形有很好的纠正作用,其效果优于针刺治疗或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和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T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加强躯干的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分别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内收肌角度,评定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 D区、E区分值。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并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束带强化核心稳定训练后,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的改变。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70例痉挛型脑瘫门诊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两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采用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徒手肌力测试(MMT)对患儿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BBS、MMT(腹外斜肌)评分均显著改善(t12.904,P0.001),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更多(t2.121,P0.05)。结论应用束带强化核心稳定训练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提高核心肌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康复训练中配合前臂拐的使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8月,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按家长及患儿的意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另接受应用前臂拐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及平衡仪进行评定,用GMFM-88中第70项的方法评定行走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6.002,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t=2.317,P0.05)。平衡测试中,两组位移运动轨迹长及外周面积治疗后较治疗前均缩小(P0.05),观察组应用前臂拐辅助后明显缩小(P0.01)。观察组辅助行走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χ2=25.87,P0.01)。结论康复训练中应用前臂拐可明显提高患儿的运动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躯体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共80例,根据康复训练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增加悬吊训练。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平衡功能及平衡相关的躯干运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躯干功能量表(T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0,P0.05);观察组治疗后Berg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84,P0.05)。结论悬吊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躯体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对脑瘫患儿核心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治疗组(n=36),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的方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周时,运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和表面肌电图(SEMG)对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核心肌群肌力进行评估。结果:最终治疗组完成35例,对照组完成33例。治疗后,两组脑瘫患儿G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且治疗组脑瘫患儿GMFM总评分大于对照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性瘫痪患儿在中立坐位、仰卧起坐位、后伸位这三种体位下,检测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平均值较组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且治疗组脑性瘫痪患儿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能够提高患儿自身的核心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ILF-TMS)结合脑涨落图(EFG)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12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接受包括按摩、理疗、输液改善微循环、运动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等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ILF-TMS结合EFG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估2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按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法判断2组患儿的痉挛程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GMFM 88总百分比及各能区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GMFM-88总百分比及各能区百分比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儿GMFM-88总百分比及A、B、C、D各能区百分比提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痉挛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ILF-TMS结合EFG治疗,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更明显,且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足下垂的疗效.方法: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2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因子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偏瘫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NMES),同时进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关节量角器法测量下肢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患侧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GMFM-88之D、E区评分及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与康复训练和药浴相结合治疗脑瘫患儿痉挛的效果。方法80 例痉挛型和混合型脑瘫患儿分为两组,每组40 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进行康复训练和药浴。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 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康复训练和药浴能降低肌张力,有效提高痉挛型和混合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痉挛型脑性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智能运动训练。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评价患儿D区、E区运动敏感程度;采用表面肌电图测试仪采集患儿腓肠肌、内收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采用躯干功能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儿平衡能力。结果:2组治疗前D区、E区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区GMFM-88为(32.65±15.09)分,E区GMFM-88为(44.32±18.0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治疗后的(27.34±14.76)分和(33.64±16.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腓肠肌、内收肌表面肌电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腓肠肌表面肌电RMS为(8.43±1.65)μV,内收肌表面肌电RMS为(8.27±1.34)μV,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8±2.76)μV和(11.89±2.26)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TIS、BBS平衡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IS、BBS评分分别为(21.75±8.04)分、(45.23±18.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59±4.27)分、(25.40±10.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改善患儿腓肠肌、内收肌等部位肌肉的张力,增加患儿足部稳定性,具有较好的疗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治疗组(n=20),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中D项和E项评定。结果两组患儿GMFM-88中D项和E项评分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采用儿童悬吊训练法治疗,观察组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肌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的MAS评分均降低,GMFM-88评分和ADL评分均升高,且各评分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均P<0.05)。结论: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减轻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痉挛程度,明显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悬吊运动(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系统骨盆稳定性训练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能力的影响,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6个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收治的72例痉挛型脑瘫(偏瘫和双瘫);随机分为SET组(n=36)和对照组(n=36),两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共6个月,SET组同时加用SET系统支持下的骨盆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入院时)和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功能测试(GMFM-88及D区,E区)、徒手肌力评定(MMT)、儿童平衡量表(PBS)、改良Ashworth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GMFM-88评分相比(t=-5.31,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GMFM-D区(t=-9.085,P0.01)和GMFM-E区(t=-6.239,P0.01)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PBS评分相比(t=-7.807,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内收肌MAS(t=2.561,P0.05)、腓肠肌MAS(t=4.12,P0.01)和比目鱼肌MAS(t=6.035,P0.01)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ADL评分相比(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MMT评分相比(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SET组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能力功能、平衡功能和肌张力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SET组和对照组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日常生活和肌力的治疗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穴位注射结合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程度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某院就诊的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行穴位注射联合针刺及康复训练干预,治疗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儿痉挛程度、步行能力及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治疗前痉挛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66)的D区、E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痉挛程度轻于对照组,GMFM-66的D区、E区评分高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针刺利于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痉挛程度,改善其步行能力及关节活动度,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各项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CP患儿142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及观察组(71例), 两组均采用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传统推拿及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等常规康复训练,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每日1次, 每次20 min,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量表和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腓肠肌肌张力、平衡功能、ADL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 2组患儿腓肠肌的MAS分级、BBS评分、脑瘫儿童ADL能力量表评分和GMFM-88量表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腓肠肌的MAS分级、BBS评分、脑瘫儿童ADL能力量表评分和GMFM-88量表的D区评分、E区评分和总分分别为(2.86±1.67)级、(34.94±19.73)分、(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