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祛痰化瘀通腑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通腑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类诊断标准中的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证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运用祛痰化瘀通腑法配合低分子右旋醣酐加川芎嗪注射液静滴,对照组单低分子右旋醣酐加川芎嗪注射静滴,治疗2周后采用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祛痰化瘀通腑法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复肝降脂汤治疗慢性肝炎合并脂肪肝4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环 《陕西中医》1991,12(9):396-397
以祛痰化瘀之法,应用自拟复肝降脂汤治疗慢性肝炎合并脂肪肝41例,总有效率95%。本病病机上强调痰瘀同源、痰瘀胶着、痰瘀同病;治法上强调祛痰化瘀二法并重,以图降脂复肝。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法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痰瘀互结证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探讨祛痰化瘀法防治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患者125例采用祛痰化瘀法内服外敷,疗程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测定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25例患者脱落7例,治愈20例,好转9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46%。与治疗前比较,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血流变各项指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系数、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均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祛痰化瘀法能调节血栓性浅静脉炎痰瘀互结证血脂代谢紊乱,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状态,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痰瘀互结证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总结沈宗国教授辨治心病痰瘀证的临床经验。沈老师认为痰瘀存在于心病的发生、发展等各个时期,临床应痰瘀同治,而又有所侧重,分清主次缓急,或祛痰为主,兼以化瘀;或活血为主,兼以祛痰;或痰瘀并重,佐以扶正,皆取效甚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化瘀祛痰方治疗痰瘀型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90例痰瘀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0例给予氟伐他汀口服,化瘀祛痰方高、低剂量组各30例,分别给予高、低剂量的化瘀祛痰方口服。临床观察4周后进行各组临床症状和降脂疗效评价以及安全性评价。结果:临床症状疗效比较:3组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降脂疗效比较:化瘀祛痰方高、低剂量组治疗前、后的TC、LDL-C、TG、HDL-C比较以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TC、LDL-C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治疗后的TG、HDL-C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TC、LDL-C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见影响治疗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结论:化瘀祛痰方能治疗痰瘀型原发性高脂血症,且与剂量存在相关关系,尤其在降低TG和提高HDL-C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痰浊致瘀,本虚标实,是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痰浊血瘀是高脂血症的主要病理基础,痰瘀互为因果,可相互转化,在病理演变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临床治疗中,祛痰化瘀法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反正了痰瘀与高脂血症的密切联系。治疗上应注重祛痰降浊、活血化瘀,并兼顾其本,根据不同的病机特点,标本兼治,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200例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大多病程长,有反复。笔者根据“久病多瘀”,“百病兼痰”,痰瘀互结的病理特点,在临床中采用调理脾胃、祛痰化瘀之法,从1981年至1991年治疗消化性溃疡200例,获得良效,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男166例,女34例。年龄16~65岁,其中21~50岁者126例。病程1~24年,10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近年来在血瘀论治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至于痰瘀论治尚不多见。笔者根据“五脏之滞、皆为心痛”和“胸痹之因,痰凝血滞”的观点,在临床中对45例冠心病病例,应用调畅五脏气机,祛痰化瘀,痰瘀同治的法则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化瘀法治疗面部皮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化瘀法治疗面部皮肤病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进行阐述。结果:自拟理气化瘀清肺汤治疗证属气滞血瘀之痤疮,自拟化瘀祛痰消疹汤治疗证属痰瘀互结之酒皶鼻,自拟健脾理气化瘀汤治疗证属脾虚湿蕴、气滞血瘀之黄褐斑,自拟理气化瘀散结汤治疗证属肝郁血瘀之扁平疣,均获满意疗效。结论:以化瘀法为主,随证加减治疗面部皮肤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牵正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全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三味药组成 ,具有祛风化痰之功 ,专为口眼歪斜之面瘫而设 ,故名。笔者临床应用本方加味治疗面瘫以外的病证 ,取得满意疗效 ,介绍如下。1 脑梗死男 ,66岁。因头晕 2 d,左侧半身麻木、活动不灵、语言不利 1 d,于 1 999年 6月 1 2日来诊。查体 :神志清 ,查体合作 ,伸舌左偏 ,口角右歪 ,左侧上肢肌力 级 ,下肢肌力 级 ,血压 1 6/ 1 0 k Pa,舌质淡红 ,苔薄腻 ,脉弦滑。颅脑 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证属肝风内动 ,痰阻经络 ,气血瘀滞。治以平肝熄风、化痰逐瘀通络。方用牵正散加味 :制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节奏的增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中医在高血压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李七一教授认为,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长、症候复杂、涉及多个脏腑,但病机以痰瘀互结为核心,血瘀停痰,痰聚碍血,二者互结终致痰瘀阻滞于经脉,造成痰瘀胶结停滞不通,发为高血压病。李师临床善从祛痰化瘀入手,认为祛痰有利于化瘀,化瘀有利于祛痰,痰瘀同治贯穿于高血压治疗的全过程。在选药方面注意阴阳协调,虚实兼顾,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为患者寻求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脾胃论》“调和脾胃,心无凝滞”提出了防治冠心病的关键在调和脾胃。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虚生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是心脉痹阻的关键因素。深入探究以“调和脾胃,心无凝滞”理论为中心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机制对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尤为关键,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进展及其他相关研究对其进行简要论述发现:冠心病脾虚痰瘀互结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细胞凋亡、坏死、自噬等过程有关;健脾祛痰化瘀法可能通过抑制动脉局部的免疫反应、改善动脉弹性、促进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内皮细胞与心肌细胞的活性等方面发挥作用。未来需要从基因、蛋白直至关键病理环节的成链式的、系统式的研究冠心病痰瘀互结及健脾祛痰化瘀法的机理机制,并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胶囊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血脂异常患者22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10例予祛痰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110例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2例中途退出试验,1例失访,总有效率为96.26%;对照组1例中途退出试验,1例失访,总有效率为93.52%,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药物对血脂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中医“痰瘀结滞”证候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痰化瘀胶囊有良好的调脂作用,且可改善“痰瘀结滞”症状。  相似文献   

14.
石氏伤科以朱丹溪“痰瘀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提出“痰湿夹瘀碍气而病”的观点,拟定“逐痰利水化瘀以治”的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的疗效。下面举验案两则,以飨读者。例1.徐某,女,44岁。因腰痛伴下肢放射麻木1周入院。患者曾有腰腿痛病史半年余,刻下咳嗽时疼痛加剧。查体:腰活动度受限,腰椎生理弧度消失,脊柱向右侧凸,右L4-5棘突分压痛明显,并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右30度、左60度,梨状肌处压痛(+),左右拇背伸跖屈肌力未明显改变,双膝、踝反射存在,右L4~5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较左侧减退。CT示:右L4~5…  相似文献   

15.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美华教授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关键在于肾气不足、痰瘀互结,应用中医药化瘀、祛痰、通络补肾法治疗该病收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中西药疗法:牵正散加味、维生素B_1注射液穴位封闭方法、治疗面神经炎(麻痹)7例都在一周内获得全部治愈的效果。典型病例患者杨贵喜,男,28岁,建筑工人。于1986年3月12日觉左侧耳后、耳内、面部有轻微疼痛感,次日清晨起床洗脸、漱口时发现口角向左侧歪斜,左侧面部肌肉出现麻木就诊。检查:患者左侧眉稍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右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方法有两种:中风分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瘀讧、肝肾亏虚证);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种证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有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  相似文献   

18.
蒋某,女,66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謇涩2小时"由急诊以"急性脑血管病"于2011年7月6日收入院.入院症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謇涩,心慌,头晕,无头痛,无恶心呕吐,左侧口角麻木,无饮水呛咳,纳眠可,二便调.既往高血压、房颤、冠心病史数十年,曾3次发作脑梗死,以左上肢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遗留轻度左手指间关节活动障碍.神经系统查体:左侧鼻唇沟略浅,左侧口角歪斜,伸舌左偏,左侧鼓腮漏气,左侧咽反射减退,左面部及左上肢深浅感觉减退,左上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下肢肌力Ⅰ级,左、右霍夫曼征(+),左巴氏征(+).舌红苔燥,脉弦动.颅脑CT示:多发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虞坚尔教授对哮喘病机的认识创新性地提出,哮喘之“夙根”“胶固之痰”和“窠臼”非痰的范畴内单纯的痰,是和有形实邪瘀结合,呈痰瘀胶结之态.并认为肺、脾、肾生理功能活动属阳,新陈代谢、五脏六腑的物质基础属阴,病理产物如“痰”和“瘀”等阴邪属阴.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是哮喘发生的根本,益肺、健脾、补肾是治本之法,宣肺、调畅气机是本源之治,祛邪、祛痰、化瘀是治标.临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相似文献   

20.
基于近50年临床、基础、理论、药学研究现代文献研究和项目组研究基础,动脉粥样硬化(AS)核心病因病机为"痰-瘀互损/共存",并具有不同发展阶段。在AS超早期主要是炎脂代谢紊乱、内皮功能障碍,应以"化痰和血、理气健脾"。在AS早中期主要是脂质条纹、斑块形成,应以"化瘀祛痰、健脾疏肝"。在AS中晚期主要是复合斑块、管腔狭窄,应以"补脾益肾、破瘀豁痰、搜风通络"。因而,中医药防治AS化瘀、祛痰、健脾贯穿始终,即"痰瘀论治、健脾为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