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手足口病2103例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为治疗手足口病提供经验及教训。方法:对2103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患儿多数为1~5岁(87.79%)。散居儿1396例,占66.34%。多于群居儿童。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皮疹,皮疹部位以手、足、口、臀、膝等为主。2103例患儿均有皮疹,其中1671例(79.45%)患儿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547例,占26%;白细胞下降119例,占5.7%。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较好,本组2103例患儿中2100例均在1周左右治愈。死亡3例,占0.14%。结论:手足口病好发3岁以下幼儿,每年以4~6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对小儿危重症手足口病(心肺衰竭期)的疗效。方法危重症手足口病(心肺衰竭期)患儿5例,按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CRRT治疗,观察CRRT治疗前后患儿生命征、血常规、血生化等生化指标。结果经CRRT治疗8小时后患儿发热较前好转,体温36.4℃~38.6℃、心率均较前下降,心率120~185次/分。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CRP、BUN、Cr、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显著下降(P<0.05),5例患儿均救治成功。结论对于危重症手足口病(心肺衰竭期)尽早给予CRRT治疗是成功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小儿手足口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沈霞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7):678-679
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我院近期发生的流行病例20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病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4岁。其中1~3岁发病最常见。20例患儿均有皮疹,有8例(40%)患儿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病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效果好,患儿均在1周内治愈,没有发现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82例患儿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发病患儿有逐年增多趋势.群居儿童56例(68.13%)发病多于散居儿童26例(31.17%).发病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4岁.其中1~3岁发病最常见(85.14%).患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中第三季发病46例(56.11%)最常见.82例患儿均有皮疹,有78例(95.11%%)患儿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 本病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效果好,患儿均在1周内治愈,没有发现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82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黎建安 《广州医药》2007,38(3):37-38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82例患儿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发病患儿有逐年增多趋势.群居儿童56例(68.3%)发病多于散居儿童26例(31.7%).发病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4岁.其中1~3岁发病最常见(85.4%).患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中第三季发病46例(56.1%)最常见.82例患儿均有皮疹,有78例(95.1%)患儿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 本病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效果好,患儿均在1周内治愈,没有发现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叶树栋  沈玲玲 《大家健康》2013,(17):181-182
目的:合理使用药物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方法:2010~2013年3月份我院治疗的115例急性扁桃体炎病例分析。结果:32例扁桃体有化脓,伴发热或不伴有发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升高,给予B-内酰胺类或阿奇霉素加用甲硝唑针二联抗炎给药5~7天,46例有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升高,但无扁桃体化脓,单用B-内酰胺类或阿奇霉素5~7天,37例扁桃体有肿大,无化脓,白细胞、C-反应蛋白未升高,给予抗病毒中成药治疗6~9天,115例患者均治愈。结论:急性扁桃体炎治疗过程中尽量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特点。方法:对69例手足口病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手足口病并MP-IgM阳性患儿中,发热65例,咳嗽10例,胸片示支气管肺炎4例,支气管炎2例,血白细胞升高10例,血C-反应蛋白升高19例。阿奇霉素针静脉滴注7例,罗红霉素口服6例,阿奇霉素口服13例,69例患儿经治疗全部痊愈,预后好。结论:手足口病也可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发热、咳嗽的手足口病病例,要考虑到MP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6月所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36例,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轻型手足口病患儿88例,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轻症病例与重症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按照年龄、体温、白细胞数、肠道病毒71型例数、呼吸频率及劳务工子女患儿例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病例与重症病例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发热、口腔疱疹及合并神经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以肠道病毒7l型病毒感染为主,且劳务工子女患儿多见,对出现发热、口腔疱疹及合并神经症状时,需及时给予按照重症患儿的治疗原则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21例手足口病患儿行血常规、心电图、心肌酶学、CRP及胸片检查。结果:121例患儿均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手掌、足底癍丘疹、疱疹等典型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121例,WBC升高11例、下降8例,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偏低。经使用利巴韦林、炎琥宁等治疗后,均获痊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肝功能检查92例及胸片检查86例均正常。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抗病毒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合理使用药物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方法:2010~2013年3月份我院治疗的115例急性扁桃体炎病例分析。结果:32例扁桃体有化脓,伴发热或不伴有发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升高,给予B-内酰胺类或阿奇霉素加用甲硝唑针二联抗炎给药5~7天,46例有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升高,但无扁桃体化脓,单用B-内酰胺类或阿奇霉素5~7天,37例扁桃体有肿大,无化脓,白细胞、C-反应蛋白未升高,给予抗病毒中成药治疗6~9天,115例患者均治愈。结论:急性扁桃体炎治疗过程中尽量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60-862
目的:探讨红皮病合并银屑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红皮病合并银屑病21例,按照合并银屑病的不同类型,就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治疗选用外用药物(他扎罗汀凝胶),内用系统药物(雷公藤多甙、甲氨蝶呤、阿维A、复方甘草酸单铵),结合中医辨证予解毒凉血、除湿通络、养血滋阴、活血通络、健脾益气、养阴解毒施治。结果:合并寻常型银屑病10例、关节病性银屑病6例、脓疱型银屑病5例;有银屑病家族史8例,诱因为药物刺激或使用不当14例;均出现全身皮肤潮红,伴有甲损害,浅表淋巴结肿大11例,不同程度的发热10例;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升高10例,红细胞总数降低11例,生化检查中白蛋白降低14例,血沉及C反应蛋质升高19例;治疗3060d后,总有效率61.9%(13/21)。结论:红皮病合并银屑病多有家族病史,以药物刺激或使用不当为主要诱因,临床均表现为全身皮肤潮红,伴有甲损害,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相应的分型症状和多数血白细胞升高、红细胞降低、血沉及C反应蛋质升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29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发病以1~3岁居多;患儿均有皮疹,以手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WBC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糖升高,约1/3患儿出现心肌酶改变;本组病例痊愈264例,好转25例,6例送转定点三甲医院,死亡2例.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及早及时诊断治疗,注意生命征监测及症状体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快速C反应蛋白(CRP)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就诊的352例发热患儿,于治疗前进行快速CRP以及血常规联合检测,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52例患儿中CRP阳性患者121例,白细胞计数与CRP同时升高的患者为80例,白细胞升高而CRP正常者101例,白细胞正常CRP升高者为41例,白细胞与CRP均在正常范围内者130例。白细胞计数与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白细胞计数的灵敏度较CRP高。CRP血常规联合检测与白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血常规联合检测灵敏度较单独白细胞计数好。结论:快速CRP血常规联合检验有助于儿科医生对患儿病情进行初步诊断,有助于发热原因的分析,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抗生素应用,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感染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收集腺病毒感染患儿共3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经过.结果:30例腺病毒感染患儿肺炎11例,占多数.临床发热29例、咳嗽26例,肺部异常呼吸音17例,部分患儿累及其他系统.鼻咽分泌物检查证实为腺病毒感染,部分患儿合并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CRP、ESR升高分别为21例和18例;白细胞升高以中性为主14例.胸片及CT出现肺部浸润11例,肺功能检查3例异常.30例住院患儿中22例使用抗生素,仅8例单纯抗病毒及支持治疗.5例重症肺炎患儿加用静脉激素及IVIG对症支持治疗后治愈.结论: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发热时间长,热度高,临床表现多样,血白细胞计数及CRP、ESR明显升高;导致重症肺炎者常并发多种细菌感染和存在肺外表现.疾病构成则以肺炎为主.治疗上可酌情采用激素和静脉丙球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特征.方法 分析19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3岁以下患儿占75%.男性(65%)高于女性(35%).农村儿童高于城镇儿童,患儿均有皮疹,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0 %).发热170例,多数以不规则热、低热为主,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 d内.部分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2.5%).经抗病毒、清热解毒及对症治疗,均治愈.结论 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此病只要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对15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儿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均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根据病情给予降颅压、改善循环、营养心肌、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结果:155例重症患儿多发生在3岁以内(91.6%),其中1~2岁占60.6%;以男孩多见,男女比例1.5:1;农村患儿121例(72.2%);均有易惊、皮疹,其中发热147例,嗜睡、精神差110例,肢体抖动32例,恶心呕吐14例,出冷汗3例。血常规WBC升高75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68例,血糖升高45例,C反应蛋白升高37例,血压升高33例,心率增快16例。150例患儿行脑脊液检查,其中异常148例。治愈153例,其中1例曾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2例死亡。结论:针对临床手足1:1病患儿尤其是年龄〈3岁,伴有发热、嗜睡、打惊等精神症状者,高度重视,密切观察血压、血糖、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6月、2009年4月~5月在我院住院的资料完整的手足口病患儿422例,从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42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性多于女性,5岁及以下儿童最多(90.76%);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皮疹,可伴纳差、眠差、咳嗽、呕吐、烦躁、头痛等症状;辅助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心肌酶谱异常,血糖升高或降低.治疗主要是中西医结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治愈421例,死亡1例. 结论 把握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是提高本病疗效的关键;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筛查初诊重症患儿,以便能及时采取对策,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其相关辅助检查等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4月-2011年10月治疗的1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和普通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对比,总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其相关辅助检查等情况。结果:重症组1例患儿入院后2h内死亡,其他患儿均治愈后出院,经随访没有出现后遗症表现;经分析,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有皮疹和发热的表现;重症组的血糖值、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普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多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治疗应及时,以有效避免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高爱武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4):1773-1774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特征。结果 3岁以下患儿占75%,男性(65%)高于女性(35%)。农村儿童高于城镇儿童,患儿均有皮疹,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及臀部。发热85例,多数以不规则热、低热为主,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 d内。经抗病毒、清热解毒及对症治疗,均治愈。结论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发热及皮疹,此病只要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重症病例与轻症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按照体温、白细胞数、呼吸频率及心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与轻症病例的发热、口腔疱疹及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口腔疱疹及抽搐抖动易惊等神经系统症状已成为手足口病患儿的危重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