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比较新型高效医用雾化器结合密闭式吸痰管和常规雾化法结合密闭式吸痰管在NICU行机械通气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对观察组(30例)患儿采用新型高效医用雾化器结合密闭式吸痰管行雾化湿化,对时照组(30例)患儿采用常规雾化法结合密闭式吸痰管行雾化湿化,比较2组新生儿的湿化效果、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痰液粘稠度及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湿化效果、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痰液粘稠度及合并症发生情况均优于时照组患儿(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采用新型高效医用雾化器结合密闭式吸痰管湿化法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鼻结合密闭式吸痰管的主动气道湿化技术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病区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鼻结合密闭式吸痰管行主动气道湿化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加热湿化系统结合密闭式吸痰管行气道湿化,以一周时间为一个周期,观察患者气道湿化程度、气道应急反应及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减少患者气道应急反应、VAP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鼻结合密闭式吸痰管行主动气道湿化技术有良好的气道湿化效果,能有效减少人工气道应急反应及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并无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常规滴入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方法能提高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湿化液刺激排痰法配合常规呼吸机气道湿化法在机械通气气道湿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气道湿化法,试验组采用常规气道湿化法+湿化液刺激排痰法,比较两组患者吸痰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痰液黏稠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中痰阻、窒息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化液刺激排痰法配合常规气道湿化法,在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方面具有良好的辅助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文丘里氧疗温湿化系统联合密闭式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100例按住院日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使用文丘里氧疗温湿化系统联合密闭式吸痰法,对照组使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湿化法联合开放式吸痰法.比较2组干预后第1、3、7天的湿化效果、痰痂形成、氧疗效果等.结果 干预后第3天及第7天实验组湿化效果及氧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痰痂形成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文丘里氧疗温湿化系统联合密闭式吸痰法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可以明显减少痰痂形成,提高氧疗效果,改善通气状况,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持续雾化进行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4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间歇气道滴注,实验组采用持续雾化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进行2 w的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 实验组刺激性咳嗽和气管黏膜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及促进痰液排出、减少感染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持续雾化进行气道湿化临床效果显著,提高了气道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例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按机械通气停用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单号)和实验组(双号)各14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及痰液黏稠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可提高人工气道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王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4):1705-1707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器与一次性吸痰管的吸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外科ICU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使用密闭式吸痰器,对照组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由护士随机对两组患者进行吸痰操作,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期间的平均每次吸痰时间、平均吸痰间隔时间、氧分压和脉氧饱和度均值、经人工气道吸痰费用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每次吸痰时间、平均吸痰间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氧分压和脉氧饱和度均值、经人工气道吸痰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器的临床吸痰效果优于一次性吸痰管,增加了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期间的氧储备,提高了护士吸痰操作的主动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喉罩式医用雾化器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将静脉头皮针伸入气管切开处,并在气管套管外口放一块单层湿纱布,辅以气管内滴入湿化液,比较两组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湿化、痰痂形成、气管切开带管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切开术后采用喉罩式医用雾化器比气管切开处覆盖纱布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有效湿化气道,减少日吸痰次数,缩短气管切开患者带管时间。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湿化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的最佳湿化方式。方法5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用输液泵将湿化液24h持续泵入气管内实施气道湿化;实验组25例,用输液泵将湿化液泵入经过改良的氧气驱动雾化器,以持续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方法湿化气道。比较两组在湿化效果、并发症、每日吸痰次数、气管切开置管时间的不同以及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在湿化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少(P〈0.05);实验组每日吸痰次数少,气管切开置管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湿化方式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对于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效果优于持续湿化液泵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吸痰方法在防治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本院行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512例临床资料,对照组200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实验组312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比较2组患者吸痰前后指脉血氧饱和度、Sp O2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时间、气道峰压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观察2组吸痰方法的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Sp O2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有助于提高吸痰效果,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氧气雾化器是利用氧气作动力,产生射流效应,将气道湿化液冲击形成细雾,产生的微粒为1~15μm,平均6μm,使用方便,患者易接受,可同时供氧[1]。但开放人工气道的患者,雾化器的连接常不尽人意,较难保持药液罐处于低位,药液容易倒流,同时产生的药雾流失较多,影响疗效。自2005年7月开始,我们对氧气雾化口含式喷嘴进行简单改装,结合密闭式吸痰管,应用于38例建立人工气道,而未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方法1.1连接方法将密闭式吸痰管的透明三通与呼吸管相连,然后用一T型接头一端连接呼吸管,另一端连接微量喷雾瓶,喷雾瓶下直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调式精密过滤输液器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5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微调式精密过滤输液器持续将湿化液滴入雾化杯内进行气道湿化的方法,对照组采用注射器间断向雾化杯内加入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的方法。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护理工时、湿化费用、痰液黏稠度、温湿度、发生肺不张例数与好转天数情况。结果:在气道湿化护理工时、痰液黏稠度、相对湿度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化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微调式精密过滤输液器持续雾化湿化效果好,可用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湿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与对比机械通气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液、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方法,对照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人、吸痰时气管滴注湿化液3-5mL湿化气道法,观察和探讨两种方法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可有效预防痰痂形成,减轻气道损伤和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方便、安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气道管理是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之一。吸痰前气道湿化、吸痰管的选择、正确拍背、吸痰过程中吸痰方法、吸痰的压力都与吸痰效果密切相关。通过对30例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进行合理正确气道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方涛 《当代护士》2016,(1):124-125
目的比较清醒无人工气道患者直接经口腔吸痰、直接经鼻腔吸痰及经医用加长胃镜咬口吸痰的效果。方法将204例清醒无人工气道患者按临床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实验组采用经医用加长胃镜咬口吸痰法,对照1组采用直接经口腔吸痰法,对照2组采用直接经鼻腔吸痰法。结果实验组在吸痰管插入顺畅率、吸痰耐受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在吸痰管插入深度、痰液吸出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清醒无人工气道患者采用经医用加长胃镜咬口吸痰效果更好,患者更为耐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35例,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并比较吸痰前后患儿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前后患儿SpO2、心率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能有效清理气道分泌物,且对患儿生理指标的影响小,能降低耗材和费用,省时,减少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洪楚云  苏真娇  王蔚  赵灵 《全科护理》2014,(13):1158-1159
[目的]探讨实施不同的吸痰方式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病人的效果,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吸痰管超过气管导管前端1 cm),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开放式吸痰(即吸痰管插入气管遇到阻力后上提0.5 cm ~1.0 cm 后吸引),比较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 2)、心率(HR)、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的变化以及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等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病人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后引起呼吸循环变化幅度及气道黏膜损伤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病人机械通气期间行密闭式浅层吸痰能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及吸痰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氧疗湿化管路(RT 308管路)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T管雾化器进行气道湿化,观察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痰液黏稠度、气道湿化效果、清理呼吸道痰液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痰液黏稠度Ⅰ度、Ⅱ度及Ⅲ度分别为65%,30%,5%,优于对照组的10%,5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P<0.05);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P<0.05);观察组呼吸道清理间隔时间为(3.32±1.72)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 1.2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2,P<0.01).结论 使用RT 308管路气道湿化的患者痰液的黏稠程度较低,湿化效果满意,清理呼吸道痰液间隔时间延长,优于T管雾化器的气道湿化效果,减少了由于反复吸痰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抽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ICU住院的需要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用呼吸机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后,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管进行吸痰,而观察组则采用密闭式吸痰器进行吸痰,比较两种方法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密闭式吸痰法在降低VAP发生率、维持血氧饱和度、简化操作程序等方面均优于开放式性吸痰法。结论:这些结果为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有效吸痰方式及预防与控制肺部感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