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纤维支气管镜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定位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目的 研究纤维支气管镜(FOB)在国人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90例行择期开胸手术、术中需要单肺通气的病人,ASAⅠ-Ⅱ级。全麻诱导后用传统方法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听诊法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然后用FOB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在病人由平卧位变为侧卧位后再次为FOB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记录各次导管的深度。结果 FOB检查发现盲法置入的68%左侧和62%右侧双腔导管位置不正确,导管过深的情况更多见;导管在最佳位置时的深度与病人的身高无相关性;24%病人侧卧位后导管位置有变动,以向近侧移动居多。结论 在初始插管及体位变动后,用纤维支气管镜确定和调整双腔导管的位置更准确、可靠、应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纤维支气管镜(FOB)判断联合应用听诊法、气道压力变化法及PETCO2波形法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就位的准确率。方法选择胸科麻醉手术患者60例,静脉诱导后插入RobertshawDLT。通过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调整导管位置达到标准后用FOB判断RobertshawDLT就位的准确率。结果平卧位时,DLT就位满意率为95%;侧卧位后,DLT就位满意率为93.4%。结论三种方法联合应用明显提高DLT就位满意率,但FOB仍是确定DLT位置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效果.方法: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双腔支气管插管组(Ⅰ组,=63例),纤维支气管镜插管组(Ⅱ组,n=85例),Ⅰ组凭经验插入左侧双腔导管,听诊法确定导管位置,Ⅱ组用FOB引导插管,使左支气管管腔末端位于左上肺叶支气管开口之上,两者的距离以不超过2cm为宜,同时记住导管距门齿的刻度,然后退出纤支镜.应用F0B验证两组导管一次性成功定位情况,观察气道损伤情况,记录两组操作时间.结果:纤支镜组较常规插管组一次导管定位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缩短,气道损伤发生率降低.结论:纤支镜在DLT插管定位时直观、准确[7],而且操作方法易于掌握,显著提高插管的一次成功率,还可以指导麻醉医师针对性吸痰,明显减少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6].  相似文献   

4.
单腔双囊支气管阻塞器导管(Univent导管)可用于选择性的肺叶堵塞,适于小儿单肺通气[1-4].目前有2种支气管阻塞器插入的方法:即纤维支气管镜(FOB)下旋转支气管阻塞器的方法和非FOB下旋转主导管的方法,支气管阻塞器的定位大多数是在FOB直视下完成,FOB价格昂贵,其使用也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左双腔支气管导管不同的插管深度对患者侧卧位后导管错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胸科手术患者60例,在纤维支气管镜(fibroptic bronchoscopy,FOB)引导下将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tube,DLT)插入左主支气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调整双腔管的位置将其分为3组:Ⅰ组:患者仰卧,从气管腔侧插入FOB,隆突在正前方清晰可见,调整导管使蓝色支气管套囊上缘正好在隆突下可见(充气后);从左支气管腔插入FOB,可清晰看到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Ⅱ组:从气管腔侧插入FOB,将蓝色支气管套囊上缘调整在隆突下恰不可见,即从DLT的左支气管腔插入FOB,使隆突正好位于蓝色支气管套囊上缘与左支气管腔壁上不透光黑线的正中央,可清晰看到左上叶支气管开口;Ⅲ组:从气管腔侧插入FOB,左支气管腔壁上不透光黑线正好在隆突下可见,从左支气管腔插入FOB,可清晰看到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结果 仰卧位到侧卧位后,DLT头侧移位Ⅰ、Ⅱ、Ⅲ组各11例、4例、2例,Ⅱ、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Ⅲ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T尾侧移位的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T重新调整Ⅰ、Ⅱ、Ⅲ组各11例、5例、4例,Ⅱ、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隆突正好位于蓝色支气管套囊上缘与左支气管腔壁上不透光黑线的正中央或左支气管腔壁上不透光黑线正好在隆突下可见明显降低患者侧卧位后错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胸科手术术中需要单肺通气时,所采用的主要是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的方法,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使用一次性聚氯乙烯导管,即Robertshaw导管。Robertshaw导管具有许多优点,但因去掉了隆突钩,故其管端易错位,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低氧血症、肺不张、气道压增高、分泌物积聚及术后感染等。本研究拟评价应用纤维支气管镜(FOB)对Robertshaw导管进行定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位置异常原因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DLT定位中的作用。方法择期在单肺通气下行胸科手术的患者362例,ASAⅠ~Ⅲ级,男228例,女134例,年龄17~78岁,体重54~87kg,实施DLT插管,在听诊定位和体位改变之后分别进行纤支镜检查并调整导管位置,计算听诊定位导管位置的主观准确率和实际准确率。导管位置调整距离>0.5cm即视为位置异常而需要调整。结果 362例患者中,行左侧支气管插管247例,225例听诊认为位置准确,主观准确率为91.09%,经纤支镜检查确认准确的有173例,实际准确率为70.04%;行右侧支气管插管115例,95例听诊认为位置准确,主观准确率为82.61%,经纤支镜检查确认准确的有66例,实际准确率为57.39%。双侧听诊后主观准确率为88.40%,实际准确率为66.02%。左侧导管过深的有47例,过浅的有27例;右侧导管过深的有30例,过浅的有19例;右上肺叶支气管开口堵塞的有42例。侧卧位之后经纤支镜检查,左侧有23例(9.31%),右侧有15例(13.04%)导管位置移位而需要重新调整。结论 DLT过深、过浅和右上肺叶支气管开口堵塞是导致单肺通气失败的主要原因。应用纤支镜定位可使DLT插管-单肺通气的成功率接近100%,在气管插管和改变体位之后,应常规进行纤支镜检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8.
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体位改变对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的影响。方法 择期开胸手术病人1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50):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组(L-DLT组)及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组(R—DLT组)。全麻诱导后分别插入左、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用纤维支气管镜(FOB)确定导管位置。病人体位由平卧位改为侧卧位后,用听诊法和FOB再次检查、确定导管位置。记录结果和DLT深度。结果 与平卧位相比,L-DLT组的DLT深度均变浅(P〈0.05);R-DLT组的置入深度变化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变浅(P〈0.05)。体位改变后,听诊法判断DLT位置不满意的13例,其中L-DLT组为5例(10%),R-DLT组为8例(16%)。FOB检查导管位移32例,其中L-DLT组管端位移12例(24%),包括严重位移3例(6%);R—DLT组管端位移20例(40%),包括严重位移7例(14%)。位移率和严重位移率R-DLT组均高于L-DLT组(P〈0.05)。结论 体位改变对DLT位置有较大影响。FOB检查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听诊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在手术中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普胸外科手术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进行引导定位,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一次性成功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成功率96.25%(77/80),听诊定位成功率63.01%(46/73)。变动体位后经纤支镜再次检查发现DLT管端位置有移位6例,其中4例出现气道阻力增大(30 cm H2O)。PETCO2波形变化、SpO2下降2例,均再作调整纠正。结论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听诊法下插管分隔成功率低,实施纤支镜辅助可行有效定位及分析,同时对患者改变体位后导管位置变动者需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胸内手术多需单肺通气,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是单肺通气的首选。在没有纤维支气管镜(FOB)时,DLT的准确定位较困难、且费时。作者借助灯杖和胸部X片确定双腔管位置,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定位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ASAⅠ~Ⅱ级使用左侧DLT(L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