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早期肠外肠内联合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肠外肠内联合营养)、对照组(完全肠外营养),每组各20例,治疗后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结果 治疗第14天时观察组前白蛋白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转铁蛋白、白蛋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后3天内采用全胃肠外(TPN)营养支持,第4天~二周内采用肠外(PN)与肠内(EN)相结合的办法联合营养支持,并监测伤后第1、4、7、10、14天的血蔫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本组伤后二周内病死率为21.5%,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1.9%。恢复较好占70.9%,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独采用TPN或EN,能够增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病死奉和肺部感染发生率,促进患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ICU内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 肠外营养(PN)组(28例)和PN组(28例),EN PN组伤后即实施PN,入院后早期(24h)开始应用EN,并逐渐加量,不足部分以PN补充,PN组伤后即实施PN,期间监测两组病人的上臂肌围、血糖、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N PN组在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增高方面优于PN组(P<0.05),EN PN组病例营养状态明显好于PN组(P<0.01),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早期EN PN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的影响及合理性.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EN+ PN组)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PN组)各30例.EN +PN组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行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结合支持,8天后转为全肠内营养支持.PN组在整个治疗期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治疗后第2、8、14天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IgA、IgG、IgM,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结果 从第8天起EN+ PN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IgA、IgG平均高于P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 PN组在降低并发症和降低住院费用明显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住院费用,符合患者的病理、生理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4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积极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ALB及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第8天时ALB及T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分析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103例颅脑重症患者,术后48h给予早期序贯性肠外-肠内营养。观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给予护理干预。结果 103例患者营养状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有效率达100%。结论患者术后早期给予序贯性肠外-肠内营养不仅能改善患者营养,增加存活率,改善预后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处于严重的全身代谢紊乱,恰当的营养支持不仅有利于机体的修复,还有利于减少病残和死亡。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的代谢特点、营养支持治疗的合理应用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4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2例,实验组在伤后24h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先行肠外营养支持,待伤后6-8d后再逐步过渡到肠内,观察患者营养状况、血生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快纠正负氮平衡,营养状况改善明显,消化道出血及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重度颅脑损伤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支持的方法及合理性。方法对4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即实施肠外营养(PN)及肠内营养(EN),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的营养支持。观察血糖,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7d、14d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未出现明显异常,肠内营养期间无严重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均好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诊外科颅脑损伤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本文选择70例急诊外科颅脑损伤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另外一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在经过两个星期的观察与检测之后,比较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肠内营养支持还是肠外营养支持都可以对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进行有效的维持,但是肠外营养在代谢指标、营养费用以及并发症等方面明显比肠内营养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在早期给患者进行积极的营养支持是非常有利于患者机体营养状况的改善的,本研究两组患者都取得满意疗效.但肠内营养支持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营养,并且简易方便安全,而又十分廉价,是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早期肠内营养对腹部严重创伤病人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腹部严重创伤病人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腹部严重创伤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EN组术后第1d起经鼻饲管输注能全力,量由500mL/d递增至1500mL/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8d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活性等细胞免疫指标。结果:PN组术后CD3+、CD4+、CD8+水平和NK细胞活性稍下降;而EN组术后CD3+、CD4+、CD8+水平和NK细胞活性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腹部严重创伤病人术后有明显的细胞免疫增强作用,其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6月在我院肝胆病区住院的梗阻性黄疸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20例;分别于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共7 d。观察术前、术后8 d患者的一般情况、肝功能、临床营养、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较肠外营养组显著缩短[(42.5±7.2)h与(56.2±10.4)h],平均营养费用较肠外营养组显著减少[(809.5±45.6)元与(1 209.5±125.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后8 d肠内营养组患者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及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3.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将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A组)、肠外营养组(B组),分别于伤后3d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共10d,观察营养状况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同时观察腹胀、腹泻、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和应激性溃疡出血、静脉炎、呼吸道感染等临床并发症。结果(1)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均无明显改变(P>0.05);(2)营养支持前、后A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红蛋白及FBG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两组患者并发症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B组静脉炎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较低等优点,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消化道功能健全的条件下可代替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EN组)和36例行肠外营养支持(PN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EN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的下降速度均明显小于PN组(P〈0.01或P〈0.05),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总费用亦明显低于PN组(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共出现并发症21例次,EN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患者的实施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在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胃食管吻合术的食管癌患者120例,其中65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55例行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术后肠内营养组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反而肺部感染、静脉炎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静脉营养组低(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优于静脉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较对照组术后白蛋白水平高,低钾血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将72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乳剂治疗,对照组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其余治疗两组无差异。分析两组病人的生化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生化指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肠内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绝大多数病人能顺利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不同营养方式对颅内感染的影响。方法将两家医院2001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32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术后1周内按营养方式不同分组。术后48 h内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组182例(EN组);术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治疗组144例(PN组)。观察两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和抗生素使用平均时间。结果两组病例术前年龄、性别、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N组颅内感染率6.05%,PN组颅内感染率18.75%。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5.02±0.48)d、(8.35±1.71)d,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EN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术后早期、规范的EN,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早期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86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每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TLC、TRF、CD4、CD8营养后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Alb、IgG、IgM、C3营养后均较营养前有所提高,但营养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腹泻、腹涨、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较肠外营养组的37.2%低(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身体恢复、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10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检测两组患者术前体重、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等营养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发热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体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白蛋白(27.15±8.24) g/L、淋巴细胞总数(1.48±0.86)×109/L、住院时间(17.2±6.9) d、并发症发生率4%、发热时间(3.8±1.6) d均优于对照组在术后白蛋白(23.65±5.45) g/L、淋巴细胞总数(1.13±0.42)×109/L、住院时间(7.2±3.3) d、并发症发生率14%、发热时间(28.5±5.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临床效果更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