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研究》2017,(3)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效应规律。方法: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45例及假电针组43例。电针组电针双侧天枢、腹结、上巨虚,假电针组选取双侧天枢旁、腹结旁、上巨虚旁浅刺皮下不接通电针。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周、治疗第1~8周、随访第4、8、12周时的完全排尽感自主排便(CSBM)次数的人数,以及基线周和治疗第1~8周Bristol粪便性状和排便困难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第3~8周和随访第4、8、12周时,两组患者CSBM不同次数的人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能使每周CSBM次数多于3次的人数明显增加。治疗第4、5周,电针组较假电针组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明显增加(P0.05)。从治疗第4周开始,电针组患者排便困难程度评分较假电针组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电针深刺可明显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3):604-607
目的:研究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便秘大鼠结肠黏膜SERT蛋白及SERTmRNA表达水平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电针调节结肠动力障碍的穴位特异性。方法:将3.5月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正常组、模型组、电针Ⅰ组(上巨虚组)、电针Ⅱ组(曲池组)、电针Ⅲ组(天枢组)、电针Ⅳ组(大肠俞组),每组10只。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复制采用0℃生理盐水进行灌胃,采用疏密波型的电针刺激不同穴位对其进行干预10 d,观察大鼠肠道炭末推进率,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结肠黏膜SERT蛋白表达,RT-PCR法测定大鼠结肠黏膜SERT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干预四组中,大鼠结肠黏膜SERT蛋白及SERTmRNA表达水平以电针Ⅰ组降低最为显著(P<0.01)。结论:电针上巨虚具有较好促进大鼠肠动力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大鼠结肠黏膜SERT蛋白和SERTmRNA的表达水平,进而减少位于结肠肠神经元突触间隙内的5-HT摄取量,使减弱的肠道神经信号传导得以增强,达到增强结肠蠕动和分泌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便秘是消化科常见病,临床常用促动力药、导泻药、灌肠等药物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多,不宜多用久用.近年来,笔者用电针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5月-2010年11月我院针灸科共收治功能性便秘患者41例,就诊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罗马Ⅲ标准[1].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 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 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假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患者临床评分量表(CCS)评分及疗效指数、血浆一氧化氮合酶(NOS)、血浆五羟色胺(5-H T)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CC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3.3%,对照组为6 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两组治疗后NOS和5-H T含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治疗组治疗后NOS和5-H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胃肠道NOS、5-H T含量。 相似文献
6.
电针深刺天枢穴治疗功能性便秘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较佳疗法。方法:将95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深刺天枢组(48例)、浅刺天枢组(24例)和药物组(23例)。深刺天枢组采用电针深刺天枢穴至腹膜;浅刺天枢组电针天枢穴至皮下5mm;药物组采用杜秘克口服液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4周,并随访6个月。观察周排便次数达4次的人数、周排便次数变化差值和便秘评分量表总评分(CCS)变化差值。结果:深刺天枢组在改善周排便次数和周排便次数达4次的人数及降低CCS总评分方面与浅刺天枢组疗效相当(均P0.05),且均优于药物组(均P0.05),深刺天枢组较浅刺天枢组和药物组起效更快,疗效更为持久。结论:电针深刺天枢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与浅刺天枢穴疗效相当,但较浅刺组起效快;两组均优于药物治疗,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埋线组)和对照组(电针组),每组各60例,比较两者之间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治疗前后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的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AC-QOL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C-QOL评分均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确切的疗效,省时简便,耐受性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便秘症状,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电针曲池、合谷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健康右利平志愿者,年龄18~22岁,男性,均为在校大学生.受试者均无任何神经、精神损伤史,受试前无任何不适感,在实验之前受试者已告知实验内容,且经过练习测定感受阈值. 1.2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Block design设计,静息像(rest)与刺激像(stimulatio)电脉冲刺激的模式,36s休息、36s刺激交替进行,休息3次、刺激3次,间隔4min后重复以上刺激模式,共3次.实验所采用的针刺针为无菌处理的钢针,直径0.25mm,长25mm,垂直进针刺入曲池穴、合谷穴,捻转手法,使受试者"得气"且无痛感.采用G6805-A型电针仪,断续波输出,频率为5HZ、输出电流20mA.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3):390-393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处方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大鼠血清和组织中SP、SS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理。方法: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电针Ⅰ组(取双侧天枢、大肠俞)、电针Ⅱ组(取双侧曲池、上巨虚)、电针Ⅲ组(取单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模型组以冰水灌胃建立大鼠模型,电针各组分别按穴位给予电针治疗,每组连续治疗10天后检测血清和组织中SP、SS的变化。结果:电针Ⅱ组血清和组织中SP含量明显升高,SS含量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可能是通过提高功能性便秘大鼠血清和组织中SP含量和降低SS含量而改善功能性便秘;电针Ⅱ组取穴组的作用好于其他两组,说明取曲池、上巨虚治疗功能性便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穴位处方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大鼠血清和组织中GAS、VIP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理.方法 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电针Ⅰ组(取双侧天枢、大肠俞)、电针Ⅱ组(取双侧曲池、上巨虚)、电针Ⅲ组(取单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模型组以冰水灌胃建立大鼠模型,电针各组分别按穴位给予电针治疗,每组连续治疗10天后检测血清和组织中GAS、VIP的变化.结果 电针Ⅱ组血清和组织中GAS含量明显升高,VIP含量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电针可能是通过提高功能性便秘大鼠血清中和组织中GAS含量和降低VIP含量而改善功能性便秘;电针Ⅱ组作用好于其他两组,说明取曲池、上巨虚治疗功能性便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肠道外感与慢性功能性便秘(CFC)的内在联系。方法将168例热秘型CFC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3例予口服麻子仁汤治疗,观察组85例予口服宣幽麻子仁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出口症、梗阻症、全身症的症状积分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间主症、出口症治疗后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肠道外感是影响CFC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疗前后的Bristole粪便性状评分量表( BSFS )、便秘患者临床评分量表( CCS)以及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 PAC-QOL)的变化以及有效率来客观的评价电针对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51例确诊患者分为电针治疗组26例和普通针刺对照组25例。电针组以双侧天枢、腹结、上巨虚、支沟及照海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针刺组取穴相同,进行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记录BSFS、CCS及PAC-QOL评分量表。结果:电针组、针刺组治疗前后BSFS、CCS及PAC-QOL评分均有显著变化(P<0.05),其中电针组CCS、PAC-QOL评分变化要明显大于针刺组(P<0.05),而两者在BSFS评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大于针刺组( P<0.05)。结论:电针和普通针刺对功能性便秘均有疗效,电针在治疗效果、改善便秘临床评分及生活质量上要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评价电针不同穴方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差异,寻找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较佳穴位组方。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俞募配穴组(19例)、合穴配穴组(34例)、合募俞配穴组(26例)和西药对照组(25例)。俞募配穴组电针双侧天枢、大肠俞;合穴配穴组电针双侧曲池、上巨虚;合募俞配穴组电针单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以上3组前两周均每周治疗5次,后两周每周治疗3次。西药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每次1片(5mg),每天3次,连续口服4周。研究周期9周,包括基线评价1周、治疗4周、随访4周。以周自主排便次数为主要指标,排便困难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为次要指标进行治疗后和随访疗效评价。结果:根据意向性治疗(ITT)分析原则,将104例患者全部纳入分析。(1)治疗后4组患者周自主排便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P0.01),3个电针组与西药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随访时合穴配穴组可继续维持周排便次数的增加效应(P0.01),且优于俞募配穴组和西药对照组(P0.05,P0.01),而其余3组周排便次数没有良好改善(P0.05)。(2)治疗后合穴配穴组、合募俞配穴组和西药对照组对排便困难程度均有改善(P0.05,P0.01);随访时合穴配穴组和合募俞配穴组依然改善显著(均P0.01)。(3)治疗后合穴配穴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0.05),其余3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个电针组均可有效增加周自主排便次数,与西药枸橼酸莫沙必利疗效相当。针刺双侧曲池、上巨虚的合穴配穴法能显著增加周自主排便次数,改善排便困难程度和患者生活质量,针刺疗效可持续4周,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较佳穴位组方。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的方法,观察健康中年气郁体质人群上半身及头面部共25个区域体表热值特征.方法: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选择气郁质与平和质健康中年(45~59岁)人190例,其中气郁质组与平和质组各95例.运用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获得2组人群三焦、脏腑、督任脉及头面五官区域体表红外热值数据ΔT(ΔT=区域体表平均温度-躯干体表平均温度),并进行组内、组间统计学比较.结果:平和质组三焦Δ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郁质组中焦、下焦ΔT显著低于上焦(P<0.05);2组督脉ΔT均显著高于任脉(P<0.05),而气郁质组偏离更大(P<0.05).与平和质组比较,气郁质组表现为:督脉热偏离(P<0.05);上焦热偏离(P<0.05),中焦及下焦凉偏离(P<0.05);躯干部胃脘、大腹、小腹、右少腹凉偏离(P<0.05),胸膺、虚里热偏离(P<0.05);头面部左额、右面颊凉偏离(P<0.05),鼻、唇热偏离(P<0.05).总体表现为8个区域呈现为凉偏离,6个区域呈现为热偏离.结论:气郁体质人群红外热图整体表现为上热下寒趋势,符合中年气郁体质人群气机郁滞、阴阳失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朱琦;付钰;倪金霞;谭程;张昶;王宝凯;赵吉平 《中医杂志》2013,54(22):1926-1928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腧穴病理反应特点及不同证候患者的腧穴温度变化规律。方法81例哮喘患者分为寒证组45例、热证组36例,另选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ATIM-M301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受试者进行检测,在采集到的红外热像图上,记录肺经腧穴(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大肠经腧穴(天枢、曲池、偏历、合谷)、督脉的印堂穴的温度值,比较分析各组受试者左右两侧同一穴位的皮肤温度。结果对照组各穴位左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寒证组中府、尺泽、孔最、列缺、曲池、偏历、合谷穴左右两侧温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证组中府、尺泽、孔最、列缺、曲池、合谷穴左右两侧温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寒证组中孔最、合谷的平均温度值较对照组低,尺泽、曲池平均温度较对照组高(P<0.05或P<0.01)。热证组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天枢、曲池、偏历、合谷平均温度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或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肺经与大肠经的部分腧穴呈现左右失衡现象,热证患者其肺与大肠经相关腧穴皮肤温度值显著高于健康人。 相似文献
18.
19.
电针“天枢穴”不同深度刺激对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结肠转运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电针"天枢穴"不同的深度刺激对全结肠转运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纳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电针深刺双侧天枢穴组)与B组(电针浅刺双侧天枢穴组)。治疗4周后评估两组全结肠转运时间及比较治疗前后全结肠转运时间差值变化。结果:尽管两组电针天枢穴刺激治疗后全结肠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相较于各自组治疗前全结肠转运时间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突破腹膜深刺组较仅皮下浅刺组就治疗前后改善全结肠转运时间的差值上更有效(P〈0.05),提示深刺治疗改善全结肠转运时间效率更佳。整个研究过程未发生任何电针不良事件。结论:电针"天枢穴"深刺更能有效缩短全结肠转运时间,且该刺激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部推拿治疗功能性便秘(F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肠电图(IEG)的变化。方法:观察50例FC患者腹部推拿治疗前后结肠4个部位IEG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肠电图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腹部推拿可以改善肠电,调节结肠的运动,从而改善FC患者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