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紫杉醇抗肿瘤活性已被许多实验证实,但有关其详细分子作用机制仍研究不多。本文综述了紫杉醇影响微管从而发挥抗瘤活性的详细机制,包括紫杉醇进入微管结合位点的通道、与微管蛋白对接的方式、所致微管蛋白结构变化以及微管蛋白结构变化后产生的生物活性和后续作用,如染色体定位异常、染色体融合、细胞分裂终止、诱导凋亡、影响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细胞自噬体形成等诸方面,为研究开发新一类靶向微管的抗肿瘤药物或指导联合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天然来源的微管蛋白抑制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管(microtubule)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构成,是构成细胞网骨架的主要成分。微管有聚合和解聚的动力学特性,在保持细胞形态、细胞的分裂增殖、细胞器的组成与运输及信号物质的传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微管为靶点的抗肿瘤药就是利用其动力学特性,或促进其解聚或抑制其聚合,从而达到直接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影响细胞的诸多正常生理功能,使细胞分裂停止于M期。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以微管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1微管生物学特征1.1微管的分子结构:微管是由13条原纤维(protofilament)构成的中空管状结构,直径约为22~25 nm,壁厚约为5… 相似文献
3.
作用于微管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管为作用靶点的药物是一类重要的抗肿瘤药物。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良好的治疗效果使其一直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有关它们的作用机制、结合构象、结合位点及构效关系得到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综述了这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乃当今抗肿瘤药物市场上的主角。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对已发现的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的认识也日渐深入。为满足抗肿瘤药物市场的需要,通过化学结构的修饰与改造,获得了毒性低而抗肿瘤作用显著的新衍生物;而通过药用植物生物技术与生化工程,大规模生产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此外,由于新的筛选方法的建立,新的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及其先导化合物也在不断涌现。着重介绍了目前几种植物来源主流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情况及最新进展,包括作用机制、构效关系、结构修饰与改造、生物技术应用等。 相似文献
5.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毒副作刚小、安全有效的抗肿瘸药物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可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细胞信号传导、抗氧化作用、诱导细胞分化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升高,中药抗肿瘤作用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姜黄素作为一种酚性色素,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姜黄素抗肿瘤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其抗肿瘤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抗氧化;阻遏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组织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肿瘤细胞既可通过肿瘤血管从宿主获得营养和氧气,又可通过肿瘤血管源源不断地向宿主输送肿瘤细胞,并在机体的其它部位继续生长和诱导血管生成,导致肿瘤转移[1]。因此,若能阻止肿瘤血管的形成,也就可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近年来人们已开发和研究能破坏和抑制血管生成、有效地阻止肿瘤生长和转移的药物[2,3]。TNP470以其高效低毒的特性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途的血管生成抑制剂之一,本研究拟对TNP470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烟曲霉素的发现和TNP470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肿瘤血管阻断剂(VDA)直接作用于已形成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肿瘤血管的坍塌,导致肿瘤细胞从内部向外部坏死,但对肿瘤的边缘部往往作用不佳。因此,VDA与互补性的传统化疗或放射疗法合用,为肿瘤细胞的彻底清除提供了可能。目前处于临床研究的作用于微管蛋白的VDA共有13个,本文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简单介绍VDA的临床前研究技术、联合用药及心血管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不仅可以预防多种癌症,降低癌症的发生率,还对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并促进癌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就近期有关阿司匹林抗肿瘤作用的机制进行逐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初,肿瘤仍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对肿瘤本质和作用机制方面的阐述,中药抗癌的研究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并展示出了广阔的前景。其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改善症状与体征,以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中药抗肿瘤的主要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是免疫哨点单抗药物,是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热点。已上市的尼伏单抗(nivolumab)和潘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属于PD-1抑制剂,主要用于黑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对肾细胞癌、膀胱癌、霍奇金淋巴瘤等的疗效还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PD-L1抑制剂阿替珠单抗(atezolizumab)、度伐单抗(durvalumab)和阿维单抗(avelumab)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尿道上皮癌,还有其他几种药物尚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对上述PD-1/PD-L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是临床心脑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ACEI类药物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生长,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和治疗恶病质等多种作用。作者就其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姜黄素类化合物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其构效关系。方法:MTT法、Hoechst染色法、DNA凝胶电泳法。结果:姜黄素类化合物可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诱导HeLa细胞凋亡;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典型的DNA带状泳道。结论:姜黄素类化合物可明显地诱导HeLa细胞凋亡,且与其结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xR)是存在于细胞中的含硒同型二聚体黄素酶,其主要功能为调节氧化还原平衡,与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肿瘤的发生、转移、血管生成中密切相关。含硒C末端活性位点是TrxR的特有结合域,对TrxR与底物的结合具有重要作用,其靶向抑制剂正成为治疗与肿瘤相关疾病的研究热点。本文从TrxR的结构特点及其与肿瘤相关的生理功能出发,根据其与底物结合能力进行分类,将TrxR抑制剂分为可逆和不可逆两类,对两类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分子对接技术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隐孔菌中倍半萜类成分抗肿瘤作用对应靶基因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 法 基于该类成分化学结构,利用在线反向找靶网站Pharm Mapper、SEA、Target Hunter及相关文献研究对可能的抗肿瘤靶标进行初步预测。运用Discovery Studio 4.0(Libdock功能)和Maestro12.3将隐孔菌中倍半萜分子与潜在可能靶标进行分子对接,根据打分情况,推测可能结合靶标;通过2D相互作用图对倍半萜分子与靶标相互作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实验测得活性数据,推测不同倍半萜骨架对于活性的影响因素;选取体外细胞毒活性最好的化合物4结合的最佳构象与靶标形成复合物,与纯靶标蛋白序列一起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均方根偏差(RMSD)值和均方根浮动(RMSF)值,探讨化合物与靶标结合的稳定性。结果 隐孔菌类倍半萜类化合物与Akt(蛋白激酶B)前端蛋白序列(1UNQ)结合最优。2D相互作用图显示氢键和静电力是两者产生相互作用的最主要方式。通过分析不同倍半萜骨架分子的结合最优3D构象,认为分子骨架的微小改变产生了位阻效应,引起各分子活性差异。通过对化合物4的最佳构象与1UNQ形成复合物进行10 ns 的动力学模拟,其RMSD 值小于靶标纯蛋白序列的RMSD值,表明化合物4与1UNQ结合稳定。结合文献报道的1UNQ活性位点,推测隐孔菌中倍半萜类分子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是该类分子能够引起Lys-14位乙酰化,导致Akt无法与下游PIP3结合,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结论 隐孔菌中倍半萜类化合物潜在作用靶点为蛋白激酶B前端蛋白序列1UNQ,通过对靶标Lys-14位乙酰化的方式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该研究为隐孔菌中倍半萜类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从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的树皮中分离出抗肿瘤有效成分紫杉醇,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试验证明紫杉醇对多种癌症有疗效,但对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和肺癌的效果最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其在治疗肺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比了国产与进口紫杉醇制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藤黄酸及其类似物的抗肿瘤定量构效关系。方法:选取18个藤黄酸类似物,进行体外抑制人肝细胞性肝癌(SMMC-7721)的试验。采用经典二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以IC50为活性参数,对所选化合物的疏水性参数、电性参数、立体参数和分子连接性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获得了这些化合物分子力学结构参数与生物活性之间的QSAR方程。结论:通过对所得QSAR方程进行分析,可为通过化学修饰获得具有更好抗肿瘤活性的藤黄酸类化合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橘皮中提取的黄酮化合物川陈皮素的抗肿瘤作用:抑制小鼠移植瘤生长、与化疗药物的协同及抗肿瘤转移作用。方法采用多种肿瘤模型,川陈皮素ig给药。结果川陈皮素8~32mg/kg剂量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的抑瘤率为42.24%~65.95%;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瘤率为38.84%~59.09%;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瘤率为36.02%~45.98%。川陈皮素与小剂量的紫杉醇、丝裂霉素(MMC)、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和阿霉素(ADR)联合用药时,表现明显的协同效应。川陈皮素对小鼠Lewis肺癌腋皮下接种肺转移的抑制率为33.63%~38.94%;对小鼠Colon26结肠癌腹腔接种腹膜转移的抑制率为37.74%~43.40%。结论川陈皮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生长作用,与临床常用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并可有效抑制实验性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20.
脂质体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质体抗癌剂,可使药物具有靶向性和缓释性,使药物特异性地集中作用于肿瘤组织而提高治疗指数和药物疗效,减少药物毒性。综述了普通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热敏脂质体、磁靶向脂质体、抗体脂质体、受体脂质体等脂质体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