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998 年,Davis等首次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成功,目前成为治疗VT的一个可选用的方法,特别是对右室流出道室速及左室特发性室速疗效肯定[1]。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心室率极快的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较为少见,本文报告导管消融治疗极快频率室性心动过速1例。资料及方法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17 岁。因“反复发作心悸、晕厥1年余,再发2d”,于 2004 年 4 月 7 日收入我科。入院后查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抗体均正常,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 140~280 次/min,呈 LBBB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折返性的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绝大多数发生于左心室并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本文报道1组VT折返环位于左心室但出口在右心室且表现为左束支阻滞(LBBB)的病例。方法32例因陈旧性心肌梗死伴VT而接受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患者,其中4例临床有LBBB形态的VT。使用非接触等电位和虚拟单极标测判断VT起源,结合舒张中期电位(MDP)和拖带标测确定折返关键通路和消融靶点。用盐水冲洗电极导管在折返环的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结果全部32例患者中,4例临床有LBBB型VT者均成功被诱发,其中1例有两种LBBB型VT,1例同时有RBBB型VT但周长与LBBB型相同;另有1例共有6种形态的VT,包括RBBB和LBBB型。在右心室内的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可迅速确定VT在右心室的传出部位,该处的虚拟单极标测显示rS型提示左心室起源。3例在左心室成功拖带并消融成功,靶点均紧邻左心室间隔,其中1例位于下壁,1例在前壁,1例两种LBBB型VT分别在前壁和下壁间隔旁消融成功。随访1~4.2年,未服抗心律失常药无VT发作。而1例诱发出6种单形(包括RBBB和LBBB型)VT患者因巨大室壁瘤及心功能障碍不能耐受而中途放弃消融。结论紧邻室间隔的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起源VT可能因在右心室有出口而表现为LBBB型,需要在标测和消融时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 12导联心电图在鉴别左室和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VT)及鉴别左室流出道VT中主动脉瓣上起源的VT和主动脉瓣下起源的VT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射频消融术获得成功的 5 6例流出道特发性VT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 ,右室流出道VT组 (RVOT VT)组 4 0例 ,左室流出道VT(LVOT VT)组 16例 ,其中主动脉瓣上组 (左冠窦内 ) 10例 ,主动脉瓣下组 6例。结果 :LVOT VT组胸前导联R波移行均早于V4导联 ,87.5 %(14 / 16 )在V1或V2 导联 ,RVOT VT组 82 .5 % (33/ 4 0 )胸前导联R波移行≥V4导联 ,无一例在V3 导联前移行 ;RVOT VT组V1和V2 导联R波时限指数和R/S波幅指数明显小于LVOT VT组 [(30 .4± 12 .6 ) %∶(5 7.4± 14 .2 ) %和 (13.8± 7.5 ) %∶(5 8.2± 11.4 ) % ,均P <0 .0 1]。主动脉瓣上LVOT VT组下壁导联 (Ⅱ ,Ⅲ ,aVF)R波振幅明显高于主动脉瓣下组 ;V5和V6导联或单独V6导联有s波对确定主动脉瓣下起源的LVOT VT敏感性 10 0 % (6 / 6 ) ,V5和V6导联均无s波对确定主动脉瓣上起源的LVOT VT特异性 90 % (9/ 10 )。结论 :体表心电图对初步确定心室流出道VT的起源部位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20例左束支阻滞(LBBB)型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按病因可分三组:组Ⅰ9例,为原因不明的室性心动过速(VT);组Ⅱ8例,是器质性心脏病伴 LBBB 型 VT;组Ⅲ3例,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见,LBBB型心动过速并非单一独立的临床实体。  相似文献   

5.
犬右室流出道快速起搏后急性期缝隙连接蛋白43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快速心室流出道起搏制作犬急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VT)模型,观察心室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含量和分布的改变。方法20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VT组。将刺激电极放置右室流出道心外膜,对照组不予快速起搏,VT组以180次/分频率行快速起搏模拟VT,起搏120min后开胸取流出道间隔部的左室侧和右室侧心肌组织,用Western blot检测Cx43的含量,用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x43的分布。结果VT组左室侧和右室侧心肌组织Cx43含量较对照组心肌组织明显降低,端端分布减少(左、右室侧荧光斑面积分别为0.45±0.09μm2/μm3 vs 2.29±0.21μm2/μm3;0.26±0.12μm2/μm3 vs 1.46±0.25μm2/μm3;P均<0.01),侧侧分布相对增加,以细胞间端端连接减少为主,二者均呈现不均一分布。结论快速右室流出道起搏可致右室流出道心肌Cx43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发病率占临床确诊室性心动过速(VT)的10%左右,射频消融治疗,可做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诊断IVT必须先进行详细检查,排除任何心脏的结构异常.IVT多发生于右室流出道及左室间隔,但是游离壁VT病例较为少见.其中右室室速中右室流出道VT占70%~80%.我们为1例起源于右室流入道、右室心尖部的IVT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治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18例诊断为IVT的患儿,就其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部分患儿的运动试验(Brace方案)检查结果及临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儿童IVT主要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间隔;2.37%右室流出道IVT患儿有明屁的心悸主诉,且与运动、情绪、感染等有关:90%左室IVT。有心悸、面色苍白;3.右室流出道IVT常伴有频发室性早搏,VT多数为非持续性VT,运动试验VT的诱发率高;左室IVT均呈持续性VT发作,能为心房或心室的程序刺激所诱发;4.腺苷、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能较好地防治,VT的发生;5.大多数儿童,VT具有很好的预后,射频消融能根治IVT。结论 儿童IVT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或致心律失常因素的一种VT,预后良好。有部分病人在疾病的某个过程需要药物的防治.其中大部分可以发展为不用药,甚至痊愈。对于症状严重、发作频繁的患儿,射频消融可使IVT得以根治。  相似文献   

8.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及肺动脉干。起源于肺动脉干的PVCs/VT已有报道[1-3]。我们也作了一些研究[4]。现报道1例起源于主肺动脉干的PVCs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并最终经主肺动脉干标测肺动脉电位消融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研究发现,心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因起源点在心室的前上部,故在下壁导联呈R型。然而,近年来由于PVCs/VT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广泛开展,我们发现少数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的PVCs,在Ⅱ、Ⅲ、aVF中,亦可一个或多个导联呈非R型,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多形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某些部位室性早搏(室早)可以诱发多形VT或VF,近期已有报告射频导管消融此室早可以治疗多形VT或VF,从而防治猝死,但国内极少报告。本文报道射频导管消融右心室流出道室早治疗多形VT伴晕厥1例。  相似文献   

11.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VT)系特发性VT的常见类型,其心电图(ECG)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伴电轴左偏或右偏以及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其中ECG表现为RBBB型伴电轴左偏的特发性VT是具有独特的临床、ECG和电生理、电药理特点的  相似文献   

12.
左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repetitive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RMVT)在临床上很常见,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部分成对、成串,以及反复发作与室早相同形态的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单形VT,这类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患者,常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最近发现这种特征的VT部分也可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具有和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igh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VOT-VT)不同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点,本文综述国内外关于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lef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LVOT-VT)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病人和方法 10例临床诊断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患者,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1(22~62)岁。均记录到持续性室速而无冠心病依据,常规12导联心电图类似LBBB图形,ORS时间≤110ms,用时域分析法记录信号平均心电图。二维超声在右室流入道、中部和流出道水平分别测量右室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Brugada标准、Steurer标准、Verecke标准以及这3种标准中各个单项标准对诊断室性心动过速(VT)的价值及其存在的缺陷.方法 对120例VT者发作时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进行分析.计算以上各种标准对诊断VT的敏感性以及上述3种标准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VT及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发性VT(IVT)的敏感性.结果 3种标准中的各个单项标准对诊断VT的敏感性较低,均小于60%;而多项组合上述3种标准对诊断VT的敏感性明显提高,依次分别为:96.7%、74.2%及86.7%.另外,3种标准对器质性心脏病所致VT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99.1%、81.3%及96.7%,而Brugada标准对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的IVT的敏感性较高(100%),对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型的IVT的敏感性较低(40%),而Steurer标准及Verecke标准对IVT的敏感性均较低(0%~12.5%).结论 心电图单项标准对诊断VT敏感性较低,不能依据心电图某单一标准来诊断VT.多项组合的Brugada标准是诊断VT最敏感的方法,但对LBBB型的IVT敏感性较低.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以及其它诊断标准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5.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以心肌不同程度地被脂肪或纤维脂肪组织代替为特征,主要累及右室流出道、心尖部受后下壁的心肌,本报道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由右心室心尖部小憩室引起室性心动过速(VT)的病例,并对诊治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临床多发生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主要有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和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已成为治疗这类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将1999年5月至2003年1月进行的IVT、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导管消融1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X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828例接受导管消融,580例起源于右心室,248例起源于左心室,左、右心室起源者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分别占97.58%及7.24%;左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下壁导联多数呈R型,V1上,多数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呈rS型,右室间隔起源呈QS型,主动脉瓣上起源者常呈rS或RS型;下壁导联上,左前分支起源者常呈qR型,左后分支起源者常呈rS型。结论结合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下壁导联和V1上的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特发性PVCs/VT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8.
Brugada法联合Steurer法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Brugada法联合Steurer法在宽QRS波心动过速 (WRT)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存在的缺陷。对 1 0 1例WRT[室性心动过速 (VT) 5 8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 43例 ]进行分析。结果 :Brugada法诊断VT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 85 .7%、89.5 %、87.1 % ;联合Steurer法后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升至 91 .5 %、90 .5 %、91 .1 %。进一步分析显示 :Brugada法对器质性原因所致VT、右束支阻滞型 (RBBB)特发性VT(IVT)、SVT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AC)或原有单侧束支阻滞 (BBB)者诊断符合率高 ( 95 .8%~ 1 0 0 .0 % ) ;对左束支阻滞型 (LBBB)特发性VT、SVT伴原有双支阻滞、心肌坏死或心肌梗死伴宽QRS波SVT及预激综合征伴旁道前传型SVT(WPW SVT)诊断的符合率低 ( 0~ 5 0 .0 % )。联合Steurer法可使WPW伴旁道前传型SVT得以明确诊断 ,但对前三者无鉴别意义 ,故不适合在前三者中应用。结论 :Brugada法联合Steurer法能提高WPW伴旁道前传型SVT的鉴别能力 ,是目前鉴别WRT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特殊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 8例起源于特殊部位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心电图特征及其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学进行了分析。 8例患者中男 5例、女 3例 ,心动过速史 3~ 2 0年。室速形态呈右束支阻滞者 4例、呈左束支阻滞者 4例 ;电轴右偏 6例、左偏 2例。结果 :8例患者均射频消融成功 ,消融靶点 2例位于左室流出道左冠窦内 ,距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约 1cm ,2例位于左室游离壁 ,2例位于左前分支近心尖部 ,2例位于右室流入道游离壁。结果提示导管射频消融对起源于特殊部位的室速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左室流出道室速 (LVOT VT)的心电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LVOT VT进行射频消融时应避免累及冠状动脉左主干  相似文献   

20.
对15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18例,室性早搏(PVCs)135例。成功率95.42%。有效消融靶点的表现形式:①激动顺序标测PVCs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领先30ms以上成功率高;②起搏时QRS波形态与体表心电图PVCs的QRS波12个导联上的形态相同成功率高,且有3种特征;③放电时PVCs或VT很快消失或出现同形PVCs增多或VT持续时间延长,频率增快,随即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