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纳米二氧化钛与葡萄糖亚慢性联合暴露对幼年大鼠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影响。方法 对实验所用纳米二氧化钛的粒径、形状、晶型和溶液体系中的团聚程度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详细表征。80只4周龄清洁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每天灌胃给予0、2、10、50 mg/kg纳米二氧化钛,分别加或不加1.8 g/kg葡萄糖。染毒90 d后进行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含量检测。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晶型为锐钛矿,近球形,平均粒径为(24±5) nm。在雄性幼年大鼠中,与对照组相比,纳米二氧化钛(10 mg/kg)加葡萄糖染毒可导致血清叶酸浓度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雌性和雄性幼年大鼠中,与单纯葡萄糖(1.8 g/kg)染毒组相比,高剂量纳米二氧化钛(50 mg/kg)加葡萄糖可导致血清叶酸浓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联合作用分析,纳米二氧化钛与葡萄糖联合暴露对雌性幼年SD大鼠血清叶酸浓度的影响存在明显拮抗作用。纳米二氧化钛与葡萄糖联合暴露对幼年SD大鼠血清维生素B12浓度的影响较小,未见明显交互作用。仅发现与单纯葡萄糖(1.8 g/kg)染毒组相比,雄性大鼠低剂量(2 mg/kg)纳米二氧化钛加葡萄糖染毒组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和葡萄糖亚慢性联合经口暴露可以对幼年SD大鼠血清叶酸浓度产生影响,两者存在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粪便代谢组学,探索纳米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TiO2 NPs)经口染毒90 d对大鼠肠道及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12只清洁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以0和50 mg/kg体质量的TiO2 NPs持续灌胃90 d,对TiO2 NPs的粒径、晶型、纯度、比表面积进行表征,并在第90天收集大鼠的新鲜粪便。经过冻干、亲水相萃取等前处理后,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联用系统(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exactive orbitrap-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system,UPLC-QEMS)对粪便代谢物进行非靶向测定,鉴定标注检测得到的代谢物,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iO2 NPs染毒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粪便代谢组学共发现22种代谢物浓度发生显著改变,其中黄嘌呤、甲基腺嘌呤、羟基吡啶、蛋氨酸亚砜等15种代谢物浓度显著上升,乙酰组胺、派可林酸、咪唑乳酸、缬氨酸等7种代谢物浓度显著下降。N-乙酰组胺、缬氨酸和蛋氨酸亚砜的改变倍数大于16倍。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发现,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和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通路这两个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错误发现率<0.05,通路受影响程度>0.10)。结论 TiO2 NPs经口染毒90 d可扰乱肠道及肠道菌群代谢,并导致大鼠粪便中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提示TiO2 NPs经口暴露对大鼠的毒性作用可能与肠道及肠道菌群代谢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粪便代谢组学,探索纳米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TiO2 NPs)经口染毒90 d对大鼠肠道及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12只清洁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以0和50 mg/kg体质量的TiO2 NPs持续灌胃90 d,对TiO2 NPs的粒径、晶型、纯度、比表面积进行表征,并在第90天收集大鼠的新鲜粪便。经过冻干、亲水相萃取等前处理后,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联用系统(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exactive orbitrap-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system,UPLC-QEMS)对粪便代谢物进行非靶向测定,鉴定标注检测得到的代谢物,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iO2 NPs染毒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粪便代谢组学共发现22种代谢物浓度发生显著改变,其中黄嘌呤、甲基腺嘌呤、羟基吡啶、蛋氨酸亚砜等15种代谢物浓度显著上升,乙酰组胺、派可林酸、咪唑乳酸、缬氨酸等7种代谢物浓度显著下降。N-乙酰组胺、缬氨酸和蛋氨酸亚砜的改变倍数大于16倍。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发现,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和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通路这两个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错误发现率<0.05,通路受影响程度>0.10)。结论 TiO2 NPs经口染毒90 d可扰乱肠道及肠道菌群代谢,并导致大鼠粪便中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提示TiO2 NPs经口暴露对大鼠的毒性作用可能与肠道及肠道菌群代谢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5-甲基四氢叶酸(5-MTHF)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干预特性和可能机制。 方法 高脂饮食联合维生素D2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48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5-MTHF低剂量组(0.5 mg/kg)和5-MTHF高剂量组(2 mg/kg),每组12只。6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活性叶酸、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氧化应激、炎症因子和内皮因子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主动脉病理变化,采用qRT-PCR法检测大鼠主动脉中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mRNA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P<0.05),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C-C)含量增加(P<0.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降低(P<0.001),主动脉中有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脂质斑块弥漫,提示大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成功。模型组血清活性叶酸含量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增加77.47%(P<0.001)。与模型组相比,5-MTHF低剂量组、5-MTHF高剂量组血清活性叶酸水平升高(P=0.042,P<0.001),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降低(P=0.046,P<0.001);5-MTHF低剂量组大鼠的血脂异常、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炎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NF-κB p65和LOX-1 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改善(P>0.05);5-MTHF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C和LDC-C含量降低(P=0.023,P=0.036),HDL-C含量升高(P=0.035);NO浓度、NOS和SOD活力增加(P=0.035,P=0.022,P=0.04);MDA、TNF-α、IL-6、ET-1含量降低(P=0.022,P=0.045,P=0.024,P=0.045),GSH-Px活力明显增强(P=0.007);LOX-1 mRNA表达下调(P=0.038),NF-κB p65 mRNA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THF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无消退作用,但高剂量5-MTHF可减少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斑块中泡沫细胞聚集。 结论 5-MTHF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血脂异常、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少泡沫细胞聚集和平滑肌细胞增生,但未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和下调LOX-1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Vit B12与叶酸对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的缓解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子洲县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入住的16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时均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将其中额外服用Vit B12和叶酸的9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剩余单纯二甲双胍治疗的7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长期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血清Vit B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家族史、平均病程及平均疗程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提示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服药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腹胀、头痛及恶心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呕吐及低血糖中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Vit B12、叶酸、Hcy、SOD及GSH水平分别为(351.17±65.42)pmol/L、(5.33±1.26)μg/L、(107.29±36.92)ng/L、(62.69±21.05)×103U/L及(152.08±33.09)mg/L;对照组Vit B12、叶酸、Hcy、SOD及GSH水平分别为(402.61±72.09)pmol/L、(3.91±1.03)μg/L、(146.77±45.09)ng/L、(86.47±22.63)×103U/L及(192.71±36.95)mg/L;两组患者在Vit B12、叶酸、Hcy、SOD及GSH水平中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协同服用Vit B12与叶酸能够有效降低二甲双胍长期服用带来的不良反应,以腹胀、头痛及恶心为主;该作用可能与Vit B12与叶酸协同机体代谢降低Hcy和提高SOD及GSH水平,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为临床上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患者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带来新的实验依据和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分析维生素B1口服与甲钴胺注射联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性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2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照组单纯注射甲钴胺,观察组采用维生素B1口服与甲钴胺注射方式。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评分、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维生素B1口服与甲钴胺注射措施,患者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维生素D(Vd)通过鞘氨醇激酶1(SPHK1)影响1-磷酸鞘氨醇(S1P)的合成从而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过程产生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PC12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Vd对PC12细胞进行刺激,分为0、6.25、12.5、25、50、100 nmol/L Vd 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SPHK1表达量;RT-PCR检测SPHK1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S1P合成量。 结果 加入药物Vd刺激PC12细胞24 h后,不同浓度的Vd组SPHK1表达量较0 nmol/L Vd组减少(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Vd组SPHK1较0 nmol/L Vd 组mRNA亦有下调(P<0.05);不同浓度的Vd组S1P合成量较0 nmol/L Vd 组减少(P<0.05)。 结论 Vd可能通过调节SPHK1的表达来影响S1P的合成,以缓解EAE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PM10和PM2.5暴露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确定孕期PM10和PM2.5暴露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影响的关键窗口期。 方法 以济南市婴幼儿哮喘出生队列基线研究为基础,研究区域内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获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结合济南市区17个监测站的颗粒物监测数据、孕期母亲的居住地址经纬度及监测站地址经纬度,使用反距离权重法得到每位母亲孕期的逐日个体暴露浓度,获得每位母亲整个孕期和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的暴露浓度。结合广义相加模型与阴性对照暴露分析的方法探索孕期PM10和PM2.5暴露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将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的暴露情况同时纳入模型寻找关键窗口期。 结果 (1) 纳入4 602名研究对象,平均出生体质量为(3 420.98±465.27)g,母亲孕期PM10和PM2.5平均暴露浓度分别为114.15 μg/m3和54.71 μg/m3;(2) 整个孕期PM10和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别减少30.46 g(P=0.013)和51.81 g(P=0.028);其阴性暴露对照期PM10和PM2.5暴露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变化之间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PM10: P=0.166; PM2.5: P=0.650)。(3) 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PM10和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出生体质量分别降低11.56 g(P=0.004)和43.85 g(P<0.001)。孕晚期PM10和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出生体质量分别降低13.09 g(P=0.001)和44.04 g(P<0.001)。 结论 母亲孕期大气PM10和PM2.5暴露会降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孕早期与孕晚期是其关键暴露窗口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内源性与外源性不同浓度抵抗素水平对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方法 通过尾静脉注入重组大鼠抵抗素制作外源性高抵抗素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抵抗素组(RE组,n=8)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n=8).饮食诱导并筛选出内源性高抵抗素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高抵抗素组(HRE组,n=8)、正常抵抗素组(NRE组,n=8)和正常对照组(NC组,n=8),观察不同抵抗素水平下FFA浓度的变化.结果 RE组大鼠血清FFA、胰岛素水平均显著高于NS组(P<0.01).HRE组大鼠FFA水平较NRE组和NC组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抵抗素与FFA、胰岛素、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体质量、Lee指数均显著相关(P<0.01).控制胰岛素、血糖、ISI、体质量、Lee指数等混杂因素后,血清抵抗素仍然与FFA显著相关(r=0.615, P<0.01).结论 外源性与内源性抵抗素升高均可引起血清FFA升高;高抵抗素血症在脂代谢紊乱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对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diet-induced-obesity,DIO)大鼠糖耐量及其曲线特征的作用, 为开发利用CGA早期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46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选择8只作为普通饲料组(normal control group,CON), 其余大鼠饲喂高脂饲料.4周后按标准筛选高脂诱导的肥胖大鼠24只并随机分为高脂饲料组(high fat diet group,HFD),50%(质量分数)CGA组和98%(质量分数)CGA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50%CGA和98%CGA灌胃8周,每周检测体质量,每4周进行一次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实验期末检测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释放,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和内脏脂肪百分比,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检测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CGA干预前,与CON组相比,HFD组OGTT第120分时(OGTT-120min)血糖值(P<0.05)和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glucose,AUC-G)(P<0.05)均显著升高;干预4周后葡萄糖峰值时间延迟(P<0.05);干预8周 HOMA-IR指数显著升高且OGTT-0min,OGTT-30min,OGTT-60min,OGTT-120min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insulin,AUC-I)显著升高(P<0.05), 胰腺胰岛显著增生(P<0.05).与HFD组相比,干预4周末,50%CGA和98%CGA组大鼠糖耐量及其葡萄糖峰值时间均无显著变化;干预8周后,50%CGA组大鼠OGTT-60min,OGTT-120min血糖值,HOMA-IR指数,OGTT-0min,OGTT-30min,OGTT-120min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98%CGA组大鼠OGTT-60min,OGTT-120min血糖值,HOMA-IR指数,OGTT-0min,OGTT-120min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50%和98%CGA组大鼠的葡萄糖峰值时间均显著前移(P<0.05), 胰岛异常增生改善(P<0.05).结论: OGTT葡萄糖峰值时间延迟是DIO大鼠糖耐量异常表现之一,50%和98%CGA均可改善DIO大鼠的糖耐量和葡萄糖峰值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大鼠,探讨建立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适宜条件和时间。方法 将45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和高脂饲料组(脂肪供能比为45%), 喂养4周后剔除高脂饲料组肥胖抵抗(obesity resistance,OR)大鼠,肥胖(obese,OB)大鼠继续喂养至12周。分别于4、8、12周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12周末检测胰岛素释放、内脏脂肪、胰腺、肝脏等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高脂饲料组大鼠的体质量比对照组高17.8%(P=0.001),肥胖成模率为67.6%~78.4%,OB大鼠出现糖耐量降低,OGTT 120 min血糖比对照组高27.5%(P<0.00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比对照组高8.3%(P=0.037),79.3%的大鼠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喂养8周时,OB大鼠体质量比对照组高30.4%(P<0.001),OGTT 60 min和120 min血糖分别比对照组高35.6%(P<0.001)和36.4%(P<0.001),AUC比对照组高21.7%(P<0.001),100.0%大鼠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喂养12周时,OB大鼠体质量比对照组高36.9%(P<0.001),OGTT 60 min和120 min血糖分别比对照组高24.8%(P=0.001)和34.6%(P<0.001),AUC比对照组高16.1%(P=0.019),93.3%的大鼠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释放实验显示,高脂饲料组各时间点血清胰岛素均高于对照组,120 min时胰岛素浓度是对照组的6.3倍(P=0.008),胰岛和肝脏出现病理改变。结论 使用脂肪供能比为45%的高脂饲料喂养6周龄SD大鼠4周后淘汰OR大鼠,OB大鼠中出现糖耐量异常,8~12周后成模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大鼠,探讨建立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适宜条件和时间。方法 将45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和高脂饲料组(脂肪供能比为45%), 喂养4周后剔除高脂饲料组肥胖抵抗(obesity resistance,OR)大鼠,肥胖(obese,OB)大鼠继续喂养至12周。分别于4、8、12周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12周末检测胰岛素释放、内脏脂肪、胰腺、肝脏等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高脂饲料组大鼠的体质量比对照组高17.8%(P=0.001),肥胖成模率为67.6%~78.4%,OB大鼠出现糖耐量降低,OGTT 120 min血糖比对照组高27.5%(P<0.00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比对照组高8.3%(P=0.037),79.3%的大鼠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喂养8周时,OB大鼠体质量比对照组高30.4%(P<0.001),OGTT 60 min和120 min血糖分别比对照组高35.6%(P<0.001)和36.4%(P<0.001),AUC比对照组高21.7%(P<0.001),100.0%大鼠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喂养12周时,OB大鼠体质量比对照组高36.9%(P<0.001),OGTT 60 min和120 min血糖分别比对照组高24.8%(P=0.001)和34.6%(P<0.001),AUC比对照组高16.1%(P=0.019),93.3%的大鼠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释放实验显示,高脂饲料组各时间点血清胰岛素均高于对照组,120 min时胰岛素浓度是对照组的6.3倍(P=0.008),胰岛和肝脏出现病理改变。结论 使用脂肪供能比为45%的高脂饲料喂养6周龄SD大鼠4周后淘汰OR大鼠,OB大鼠中出现糖耐量异常,8~12周后成模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后骨骼肌阻滞效应的药效动力学改变。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6)、造模2周组(n=6)、造模4周组(n=6)和造模8周组(n=6)。按剂量累计法给予罗库溴铵,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坐骨神经,在体检测胫前肌颤搐张力变化情况,获得罗库溴铵时效参数[起效时间、TOF的T4/T1比值(TOFr)恢复75%的时间(TOFr75)和恢复90%的时间(TOFr90)],并通过四参数模型拟合剂量效应曲线,计算相应50%有效抑制浓度(IC50)数值。结果 糖尿病大鼠罗库溴铵起效时间随糖尿病造模时间增加而逐渐延长,TOFr75和TOFr90时间则逐渐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罗库溴铵IC50及95%可信区间在正常、糖尿病造模2周、造模4周和造模8周大鼠分别为0.37(0.35~0.38)mg/kg、0.44(0.43~0.46)mg/kg、0.59(0.57~0.61)mg/kg和0.64(0.61~0.66)mg/kg。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各组罗库溴铵IC50均显著升高,而且随糖尿病造模时间延长罗库溴铵IC50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糖尿病可引起大鼠骨骼肌对罗库溴铵敏感性降低,表现为量效曲线右移,同时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延长,而肌松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阐明东莨菪碱发挥抗抑郁作用的可能脑区和靶点。方法 明确东莨菪碱的抗抑郁样作用:将正常Sprague Dawley (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东莨菪碱组和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腹腔注射25 μg/kg东莨菪碱或等体积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24 h后进行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以评价东莨菪碱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明确东莨菪碱发挥抗抑郁效应的脑区:在腹腔注射25 μg/kg东莨菪碱前1 h向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立体定位注射γ-氨基丁酸-A (γ-aminobutyric acid-A,GABA-A)受体激动剂蝇蕈醇(Muscimol)1.25 μg,24 h后观察东莨菪碱的行为学效应是否被阻断;探索东莨菪碱抗抑郁的作用靶点:通过微量给药系统分批次分别向大鼠侧脑室注射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2(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2,M2)选择性拮抗剂(methoctramine,MCT)0.5、1和2 μg,对照组均给予2 μL 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24 h后利用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测试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 腹腔注射东莨菪碱24 h后,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旷场总路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向mPFC注射Muscimol可明显增加东莨菪碱组大鼠的不动时间(P<0.01),旷场总路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侧脑室注射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相比,0.5 μg MCT不影响大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P>0.05),1 μg MCT可明显降低影响大鼠不动时间(P<0.01),而2 μg MCT则可明显增加影响大鼠不动时间(P<0.05)。结论 东莨菪碱可能通过阻断mPFC的M2受体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