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主动脉瓣置换术中使用生物瓣膜的远期安全性结局。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ENTRAL、ClinicalTrial.gov、SinoMed、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在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26日期间发表的随机临床试验、非随机临床试验、队列研究和病例系列研究,纳入标准还包括使用生物瓣膜进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5年、报告了相关安全性结局等。提取研究特征和相关数据,使用Stata 14.0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3篇文献共57个研究组,包含47 803名患者。(1)全因死亡率为6.33/100人年(95%CI:5.85~6.8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猪瓣膜和牛心包瓣膜的死亡率分别为5.69/100人年(95%CI:5.05~6.41)和7.29/100人年(95%CI:6.53~8.13);有支架和无支架瓣膜的死亡率分别为6.69/100人年(95%CI:6.12~7.30)和5.21/100人年(95%CI:4.43~6.14)。(2)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1.16/100人年(95%CI:0.96~1.40),心脏起搏器植入率为1.08/100人年(95%CI:0.75~1.54),再手术率为0.77/100人年(95%CI:0.65~0.91),脑卒中的发生率为0.74/100人年(95%CI:0.51~1.06),结构性瓣膜退化的发生率为 0.73/100人年(95%CI:0.59~0.91),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52/100人年(95%CI:0.41~0.65),心内膜炎的发生率为0.38/100人年(95%CI:0.33~0.44),非结构性瓣膜退化的发生率为0.20/100人年(95%CI:0.13~0.31)。结论 生物瓣膜的全因死亡率为6.33/100人年,血栓栓塞、心脏起搏器植入、再手术、脑卒中和结构性瓣膜退化是主要的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并测算其患病率。方法 研究基于我国15省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数据,排除18岁以下儿童。通过疾病诊断名称和疾病诊断编码来识别PMA患者,按照性别、地区和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并依据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PMA按年龄调整后的患病标化率,通过不估算诊断信息缺失的参保人群中潜在的PMA患者数和剔除诊断信息缺失率前10%的省份(湖北、山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纳入的总参保人年数为99 609万,其中男性为51 841万,女性为47 767万。研究人群与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性别年龄结构类似,研究人群具有全国代表性。2016年我国PMA患病率为0.28/10万人年(95%CI:0.24~0.33),其中女性为0.21/10万人年(95%CI:0.16~0.26),男性为0.35/10万人年(95%CI:0.28~0.42)。我国PMA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西南地区患病率最低(0.11/10万人年,95%CI:0.07~0.15),西北地区患病率最高(3.47/10万人年,95%CI:0.80~7.99)。各年龄段患病率差异较小,其中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相对较高。全国患病标化率为0.29/10万人年(95%CI:0.27~0.31)。不估算诊断信息缺失的参保人群中潜在的PMA患者数和剔除诊断信息缺失率前10%的省份后所得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分别为0.17/10万人年(95%CI:0.14~0.20)和0.24/10万人年(95%CI:0.20~0.28)。结论 通过测算我国城镇人口中成人PMA的患病率,为PMA相关医疗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也为PMA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并测算其患病率。方法 研究基于我国15省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数据,排除18岁以下儿童。通过疾病诊断名称和疾病诊断编码来识别PMA患者,按照性别、地区和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并依据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PMA按年龄调整后的患病标化率,通过不估算诊断信息缺失的参保人群中潜在的PMA患者数和剔除诊断信息缺失率前10%的省份(湖北、山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纳入的总参保人年数为99 609万,其中男性为51 841万,女性为47 767万。研究人群与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性别年龄结构类似,研究人群具有全国代表性。2016年我国PMA患病率为0.28/10万人年(95%CI:0.24~0.33),其中女性为0.21/10万人年(95%CI:0.16~0.26),男性为0.35/10万人年(95%CI:0.28~0.42)。我国PMA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西南地区患病率最低(0.11/10万人年,95%CI:0.07~0.15),西北地区患病率最高(3.47/10万人年,95%CI:0.80~7.99)。各年龄段患病率差异较小,其中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相对较高。全国患病标化率为0.29/10万人年(95%CI:0.27~0.31)。不估算诊断信息缺失的参保人群中潜在的PMA患者数和剔除诊断信息缺失率前10%的省份后所得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分别为0.17/10万人年(95%CI:0.14~0.20)和0.24/10万人年(95%CI:0.20~0.28)。结论 通过测算我国城镇人口中成人PMA的患病率,为PMA相关医疗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也为PMA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层分析影响不同生存期患者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108例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明确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总死亡率为53.7%,生存期<30 d,30 d~89 d,90 d~365 d患者死亡率分别为27.8%、24.4%与15.3%。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与降钙素原变化率(△PCT)是影响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HR(95%CI)分别为1.105(1.066~1.146)、1.390(1.210~1.596)与0.996(0.995~0.997)。分层分析,生存期<30 d者,预后因素为APACHE-Ⅱ评分(HR=1.104, 95%CI:1.052~1.158)、CCI(HR=1.462, 95%CI:1.204~1.775)、△PCT(HR=0.992, 95%CI:0.989~0.995)与ICU住院时间(HR=0.893, 95%CI:0.841~0.949);生存期30 d~89 d者,预后因素为APACHE-Ⅱ评分(HR=1.102, 95%CI:1.026~1.183)与△PCT(HR=0.996, 95%CI:0.994~0.998)。生存期90 d~365 d者,仅CCI(HR=1.689, 95%CI:1.065~2.679)影响预后。 结论 APACHE-Ⅱ评分、CCI与△PCT为影响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对于不同生存期的死亡患者,其预后因素稍有不同,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尿液pH与代谢综合征(MetS)的关系。 方法 以8 720名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健康查体中心健康体检者建立纵向队列,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尿液pH与MetS的关系。 结果 经过平均3.03年随访共有1 657人发生MetS,发病密度为62.79/1 000(1 657/26 389)人·年。仅对年龄进行调整时尿液pH偏低组的风险比HR值为1.36(95%CI: 1.21~1.53, P<0.05),在此基础上对MetS的组分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超重进行调整后尿液pH偏低组的HR值为1.20(95%CI: 1.07~1.35, P<0.05),进一步对饮食、吸烟和饮酒因素调整后的HR值为1.17(95%CI: 1.05~1.32, P<0.05)。 结论 尿液pH偏低是Met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脐动脉血气pH值对剖宫产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剖宫产娩出并完成脐动脉血气分析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终点是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按照新生儿是否发生住院期间并发症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脐动脉血气pH值。收集母婴围产期的资料和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脐动脉血气pH对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72例新生儿(择期541例、急诊331例),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14.1%,其中发生率最高的3项分别为感染、吸入性肺炎及心肌损伤。无并发症组pH值平均为7.31,有并发症组pH值平均为7.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研究中pH≤7.20的总体比例为3.1%(27/872),其中无并发症组pH值≤7.20的比例为1.6%(12/749),有并发症组pH值≤7.20的比例为12.2%(15/1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OR=8.224, 95%CI: 4.910~13.777, P<0.001)、妊娠期高血压(OR=1.886, 95%CI: 1.004~3.546, P=0.049)、宫内生长受限(OR=4.429, 95%CI: 1.280~15.330, P=0.019)、急诊剖宫产(OR=2.711, 95%CI: 1.682~4.369, P<0.001)、脐动脉血气pH值≤7.20(OR=7.420, 95%CI: 2.951~18.655, P<0.001)及5分钟Apgar评分小于10分(OR=11.849, 95%CI: 3.977~35.128, P<0.001)是新生儿发生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脐动脉血气pH值预测全部新生儿、择期新生儿及急诊新生儿住院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0(95%CI: 0.508~0.633, P=0.012)、0.559(95%CI: 0.465~0.652, P=0.189)及0.617(95%CI: 0.538~0.697, P=0.002)。结论:脐动脉血气pH值≤7.2与剖宫产新生儿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有相关性,但是ROC分析显示其预测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2009~2013年广东省热带气旋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 方法 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定量分析不同等级的热带气旋对0~14岁人群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探讨滞后效应,并根据年龄、性别和教育方式进行人群亚组分析。 结果 热带气旋中的热带风暴在滞后4~6 d可增加0~14岁人群手足口病发病风险,RR值在滞后第5天达到最大,为1.59(95%CI:1.20~2.11),热带气旋中的台风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0~14岁人群中男性、0~4岁儿童和散居儿童是热带风暴的敏感人群,男性和散居儿童的效应在滞后第5天达到最大,RR值分别为1.75(95%CI:1.29~2.37)和1.60(95%CI:1.18~2.16),0~4岁儿童的效应在滞后第4天达到最大,RR值为1.58(95%CI:1.18~2.10)。 结论 热带风暴可增加0~14岁人群手足口病发病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采取措施预防热带风暴发生后儿童及青少年手足口病的发生,预防应以男童、0~4岁儿童及散居儿童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011~2013年浙江省苍南县高温热浪事件对高血压门诊就诊量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1~2013年7~9月浙江省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高血压门诊数据和逐日气象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热浪对高血压就诊量的影响,探讨热浪对不同性别、年龄[老年组(≥65岁)和非老年组(<65岁)]高血压就诊量的影响。 结果 2011~2013年苍南县共发生7次热浪事件,在滞后第1天高血压总就诊量增加(RR=1.20, 95%CI:1.06~1.37)。高温热浪在滞后第1天对女性高血压就诊量的影响最大(RR=1.40, 95%CI:1.14~1.72)。滞后第3天老年组高血压就诊量增多(RR=1.25, 95%CI:1.06~1.48),滞后第1天非老年组高血压就诊量增加(RR=1.22, 95%CI:1.03~1.44)。 结论 苍南县高温热浪事件导致高血压门诊就诊量增加,女性是热浪的脆弱人群,高温热浪使老年组和非老年组高血压就诊量均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湖南省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菌痢)的滞后效应,找出脆弱地区。 方法 收集2004~2011年菌痢周发病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两阶段模型,首先建立基于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洪水对菌痢发病的滞后效应;然后利用分层线性模型筛选脆弱地区。 结果 研究期间湖南省总共上报菌痢患者53 439例。在全省水平上,暴雨洪涝发生后2周其累积效应有统计学意义(RR=1.19, 95%CI: 1.05~1.36),效应值在滞后1周时达到最大(RR=1.12, 95%CI: 1.05~1.20)。西部地区(RR=1.66, 95%CI: 1.09~2.55)、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RR=1.43, 95%CI: 1.02~2.02)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加脆弱。 结论 暴雨洪涝可以增加菌痢的发病风险,相应的干预措施应至少持续2周;针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脆弱地区,应加大救灾力度,降低菌痢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浙江省嘉兴市热浪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中热浪定义为日最高温度不低于35 ℃,且持续不少于3 d。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方法,调整每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平均气压和空气污染指数建立条件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嘉兴市2008~2011年热浪与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并分析滞后效应。 结果 2008~2011年共出现6次热浪。滞后2 d时热浪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影响的效应值最大,RR值为1.342(95%CI:1.081~1.667)。热浪对≥65岁老年人在滞后2 d时RR值最大,为1. 296(95%CI: 1.027~1.636),对女性在滞后2 d时RR值最大,为1. 407(95%CI: 1.021~1.937)。 结论 热浪会增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65岁老年人和女性为脆弱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呼吸科睡眠医学中心接受睡眠监测的3 152名患者。所有患者被分成4组,单纯鼾症组(n=1 335)、单纯支气管哮喘组(n=72)、单纯OSA组(n=1676)和哮喘合并OSA组(n=69),以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哮喘合并OSA组冠心病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单纯鼾症组、单纯OSA组及单纯哮喘组(OR=13.389, 95%CI:7.930~22.607, P<0.01; OR=11.850, 95%CI: 7.116~19.733, P<0.01; OR=3.925,95%CI: 1.827~8.431, P<0.01)。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腹围等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OR=7.224, 95%CI: 3.989~13.083, P<0.01; OR=6.783, 95%CI: 3.811~12.073, P<0.01; OR=2.920, 95%CI: 1.240~6.878, P<0.01)。年龄≥55岁和腹围≥90 cm的患者中,哮喘合并OSA与冠心病的发生存在独立相关性(OR=5.464, 95%CI: 2.997~9.959, P<0.01; OR=4.630, 95%CI: 2.667~8.026, P<0.01)。结论 哮喘合并OSA与冠心病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尤其在老年及中心性肥胖人群中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包含颈动脉超声参数的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住院手术的491例成人患者资料,选择其中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为病例组(脑梗死组),诊断为非脑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非脑梗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风险因素。结果 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住院期间脑梗死的总发生率为1.8%,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住院存活率约为77.8%。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 EuroSCORE) Ⅱ高(OR=1.585,95%CI:1.043~2.409)、双侧颈+椎动脉均有斑块(OR=14.513,95% CI:2.538~82.978)、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辅助(OR=112.518, 95% CI:8.967~1 411.907)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OR=20.800,95% CI:3.639~118.902)是心脏手术后脑梗死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EuroSCORE Ⅱ高、ECMO辅助和术后新发房颤之外,颈动脉超声发现双侧颈动脉和椎动脉斑块是心脏外科术后并发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有必要实施心脏术前颈动脉超声筛查并对有风险的患者严格术中、术后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切除的治愈性进行评估,计算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7例早期胃癌病变,其中非治愈性切除病变66例,非治愈性切除率为19.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1990—2010年中国15~19岁女性青少年结婚和生育的地区不平等性。方法 利用1990—201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中国15~19岁女性青少年的已婚率和生育率。将各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计算女性青少年已婚率和生育率的不平等绝对指数(slope index of inequality,SII)和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CI),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衡量已婚率和生育率与人均GDP的关联。结果 1990—2000年,全国15~19岁女性的已婚率从4.7%下降至1.2%,但在2010年反弹至2.1%。生育率从1990年的22.0/1 000人下降至2000年的6.0/1 000人,2010年进一步下降为5.9/1 000人。1990年,15~19岁女性青少年已婚率和生育率地区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SII和CI均P>0.05)。SII分析显示,2000和2010年,人均GDP最低人群的已婚率比最高人群分别高2.4%(95%CI:0.4~4.4)和2.3%(95%CI:0.3~4.2)。与此同时, 2000年和2010年人均GDP最低人群的生育率比最高人群分别高12.9/1 000人(95%CI:5.4~20.5)和9.3/1 000人(95%CI:4.6~14.0)。已婚的CI值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0.32(P=0.02)和-0.17(P=0.03), 生育的CI值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0.37(P<0.01)和-0.26(P<0.01)。2000年,人均GDP上升100%,已婚率平均下降1.4%(95%CI:0.1~2.7),生育率平均下降7.9/1 000人(95%CI:2.9~12.8)。2010年,人均GDP上升100%,已婚率平均下降1.5%(95%CI:0.1~2.9),生育率平均下降6.7/1 000人(95%CI:3.2~10.1)。结论 2000年和2010年存在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地区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性,生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女性青少年更容易早婚早育;减少收入不公平、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可能是改善早婚早育地区不平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1990—2010年中国15~19岁女性青少年结婚和生育的地区不平等性。方法 利用1990—201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中国15~19岁女性青少年的已婚率和生育率。将各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计算女性青少年已婚率和生育率的不平等绝对指数(slope index of inequality,SII)和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CI),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衡量已婚率和生育率与人均GDP的关联。结果 1990—2000年,全国15~19岁女性的已婚率从4.7%下降至1.2%,但在2010年反弹至2.1%。生育率从1990年的22.0/1 000人下降至2000年的6.0/1 000人,2010年进一步下降为5.9/1 000人。1990年,15~19岁女性青少年已婚率和生育率地区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SII和CI均P>0.05)。SII分析显示,2000和2010年,人均GDP最低人群的已婚率比最高人群分别高2.4%(95%CI:0.4~4.4)和2.3%(95%CI:0.3~4.2)。与此同时, 2000年和2010年人均GDP最低人群的生育率比最高人群分别高12.9/1 000人(95%CI:5.4~20.5)和9.3/1 000人(95%CI:4.6~14.0)。已婚的CI值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0.32(P=0.02)和-0.17(P=0.03), 生育的CI值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0.37(P<0.01)和-0.26(P<0.01)。2000年,人均GDP上升100%,已婚率平均下降1.4%(95%CI:0.1~2.7),生育率平均下降7.9/1 000人(95%CI:2.9~12.8)。2010年,人均GDP上升100%,已婚率平均下降1.5%(95%CI:0.1~2.9),生育率平均下降6.7/1 000人(95%CI:3.2~10.1)。结论 2000年和2010年存在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地区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性,生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女性青少年更容易早婚早育;减少收入不公平、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可能是改善早婚早育地区不平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我国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及三间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中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抽样数据库中骨关节伤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市为单位抽样,首先计算各城市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使用Meta分析对城市患病率进行加权,获得各区域以及全国的患病率及其95%CI,并进一步描述其空间(区域)、时间(年份)和人群(年龄、性别)等的分布特征。结果 纳入研究对象28 419 264人,其中骨关节伤病患者705 793人。2013—2017年城镇医保数据库中,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为141.5(95%CI:90.4~203.7)/万人,其中非特指或多关节疾病、膝关节疾病和肩关节疾病的患病率依次为101.6(95%CI:63.5~148.4)/万人,22.5(95%CI:15.1~31.4)/万人和10.9(95%CI:6.4~16.4)/万人;就空间分布而言,骨关节伤病在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差异较大,华北地区最高,达310(95%CI:12.6~989.7)/万人、西南地区最低,为59.0(95%CI:37.5~85.2)/万人;就时间分布而言, 2013—2017年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从2013年的111.1(95%CI:56.0~182.5)/万人上升至2017年的175.5(95%CI:116.8~245.5)/万人;就人群分布而言,女性人群的患病率为149.1(95%CI:94.2~215.9)/万人,高于男性133.6(95%CI:86.2~190.9)/万人,膝关节疾病、非特指或多关节疾病,以及骨关节伤病整体在较大的年龄组中患病率较高,而肩关节疾病的患病率在40~59岁达到峰值[20.6(95%CI:12.5~30.5)/万人]。结论 2013—2017年城镇医保数据库中,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较低,但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在华北地区最高,且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具有差异,女性高于男性,在0~17岁人群中最低,而在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及三间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中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抽样数据库中骨关节伤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市为单位抽样,首先计算各城市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使用Meta分析对城市患病率进行加权,获得各区域以及全国的患病率及其95%CI,并进一步描述其空间(区域)、时间(年份)和人群(年龄、性别)等的分布特征。结果 纳入研究对象28 419 264人,其中骨关节伤病患者705 793人。2013—2017年城镇医保数据库中,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为141.5(95%CI:90.4~203.7)/万人,其中非特指或多关节疾病、膝关节疾病和肩关节疾病的患病率依次为101.6(95%CI:63.5~148.4)/万人,22.5(95%CI:15.1~31.4)/万人和10.9(95%CI:6.4~16.4)/万人;就空间分布而言,骨关节伤病在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差异较大,华北地区最高,达310(95%CI:12.6~989.7)/万人、西南地区最低,为59.0(95%CI:37.5~85.2)/万人;就时间分布而言, 2013—2017年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从2013年的111.1(95%CI:56.0~182.5)/万人上升至2017年的175.5(95%CI:116.8~245.5)/万人;就人群分布而言,女性人群的患病率为149.1(95%CI:94.2~215.9)/万人,高于男性133.6(95%CI:86.2~190.9)/万人,膝关节疾病、非特指或多关节疾病,以及骨关节伤病整体在较大的年龄组中患病率较高,而肩关节疾病的患病率在40~59岁达到峰值[20.6(95%CI:12.5~30.5)/万人]。结论 2013—2017年城镇医保数据库中,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较低,但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骨关节伤病的患病率在华北地区最高,且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具有差异,女性高于男性,在0~17岁人群中最低,而在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