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 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 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骨复合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并行种植体植入上颌腓骨瓣修复区进而完成咬合功能重建。方法 2002年5月-2004年2月,共13例上颌骨全切或次全切除患者,同期或分期行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修复缺损,术后再行种植体植入及义齿修复。结果 13例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移植均获成功,种植体与移植骨骨性结合。面部外形双侧对称,腭部形态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临床效果满意。术后随访24个月,肿瘤未复发,种植体周围未见骨质吸收。结论 复合游离骨肌皮瓣结合种植体植入可作为上颌骨缺损整体功能重建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4.
改良游离腓骨瓣塑形方法修复双侧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修复双侧下颌骨巨大缺损的改良方法。[方法]对7例因不同原因造成的跨中线的双侧下颌骨巨大缺损患者,应用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在腓骨瓣的制备、塑形和定位固定等方面进行改良。[结果]移植腓骨瓣全部成活,固位稳定。随访6个月至2年,面下部外形恢复良好,上下颌相对位置正常,接受活动义齿修复后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较满意。[结论]改良的腓骨复合组织瓣克服了常规方法的缺陷,对腓骨瓣的损伤更轻微,对血供损害更小。  相似文献   

5.
腓骨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以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方法在国内外文献中时有报道[1 3 ] 。我科自 2 0 0 1年 2月至 2 0 0 2年 1月行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 5例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5例患者中 ,男 1例 ,女 4例 ;年龄 2 7~ 71岁 ;右下颌骨成骨肉瘤 1例 (T3 N0 M0 ) ,左侧嚼肌肌源性肉瘤 1例(T4 N0 M0 ) ,左下牙龈鳞癌 1例 (T3 N2 M0 ) ,右侧牙龈鳞癌术后复发 1例 (T3 N0 M0 )首次手术时已切除患侧下颌骨 ,未行修复 ,左舌下腺上皮—肌上皮癌术后复发 1例 (T3 N1M0 )。2 .手术方法 :(1)原发灶处…  相似文献   

6.
带蒂腓骨瓣移植修复下肢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瓣或骨皮瓣移植修复下肢骨缺损。方法切取带血管蒂的腓骨瓣移植修复下肢骨缺损19例,其中14例伴有皮肤缺损,腓骨移植长度为4~10cm,皮瓣面积为3cm×5cm~7cm×18cm。结果 5例腓骨瓣及14例腓骨骨皮瓣全部成活。15例患者获得6个月~2年(平均9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结论带血管瓣的腓骨瓣是修复下肢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7.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腓骨游离瓣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该组织瓣的优势所在,同时对CTA和CAD/CAM技术在腓骨游离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方面的应用等热点问题给予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李丽  李健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1390-1390
因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后或下颌骨外伤后,均可造成下颌骨的部分缺损,从而导致严重的颜面畸形及语言咀嚼功能障碍。血管化的腓骨瓣有较好的血供,组织瓣感染率低,能最大限度恢复下颌骨的外形和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我科近期完成了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16例,均获得成功。现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1·1患者,男,28岁,左下后牙松动3个月,到当地医院拔除该松动牙1个月后,牙槽窝中长出肿物,迅速生长,伴有间歇性疼痛并向耳颞部放射。查体:左下第一磨牙牙槽窝处见一2cm×2cm肿物,边界不清,扪诊质地硬,触痛(++),X线检查见病变区有骨密度增高及日光放射状改变,病理诊断为骨肉瘤。治疗:行左侧下颌骨及周围软组织广泛切除,同期应用血管化腓骨组织瓣移植修复。骨缺损长度为8cm。供区血管为腓动静脉,受区血管为甲状腺上动脉及伴行静脉和颈外静脉。手术在双人双目显微镜下进行。1·2患者,女,64岁,左侧面下部肿胀不适3年余。查体:左侧下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在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因鼻咽癌放疗后致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行死骨扩大切除术,同期应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后缺损,其中4例为游离腓骨肌皮瓣,4例为游离腓骨瓣。结果8块游离腓骨肌(皮)瓣全部获得成活,无一例出现血管危象及组织瓣的全部或部分坏死。全部患者术后放射性骨坏死的症状均完全缓解,外形和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期间未见放射性骨坏死复发。结论采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扩大切除术后缺损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管化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下颌骨大部缺损患者应用血管化腓骨瓣游离移植整复。以腓动静脉为血管蒂切取腓骨瓣,根据下颌骨缺损的形态特点对腓骨进行截骨塑形,行血管蒂吻合,微型钛板进行移植骨坚固内固定。结果12例腓骨瓣移植均获得成功,成活率100%,术后3个月复查,患者面型恢复良好,开口度达到三横指,无语言功能障碍,咀嚼功能基本正常,供区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腓骨瓣是重建下颌骨缺损的理想组织瓣,血管化腓骨瓣移植是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evaluates mandible reconstruction by free vascularized fibular flap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immediate complications.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63 patients were reviewed, 35 male and 28 female(age range 16 to 73 years). Aesthetic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by follow-up and/or telephone conversation. Results:Among the 63 fibular flaps, 29 were osteocutaneous flaps with one or two skin islands. All the flaps were surviving well and the success rate was 100%. Long term donor site disability was not recorded for any patient. Thirty-one patients responded for aesthetic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20 cases(64.5%) reported their facial appearance as excellent or good, 11 (35.48%) felt fair; 14 cases (45%) could eat unrestricted diet, 17(55%) could eat soft diet; 21 cases were(67.67%) speech normal, 10(22.33%) speech intelligible. Conclusion:Free fibular flap reflects good functional and esthetic results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and acceptable level of complications, and we strongly believe the vascularized fibular flap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眶窝缺损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8月,27例眶窝缺损的患者中有24例采用了游离前臂皮瓣,2例采用了游离肩胛皮瓣,1例采用了游离腹直肌皮瓣。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10-66个月,以健侧为参照,所有患者皮瓣皮肤色泽均接近健侧,义眼配戴良好,24例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中15例术后出现上睑凹陷,其中4例其凹陷程度3mm;2例游离肩胛皮瓣移植和1例游离腹直肌皮瓣移植术后眶窝比较丰满。结论 游离皮瓣移植对修复重度眶窝缺损或畸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多采用游离前臂皮瓣移植,对于眶窝空旷程度极其严重的可采用游离肩胛皮瓣移植,游离腹直肌皮瓣移植对于眶窝伴上颌骨等其他组织大量缺损的病例修复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2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经细致有效的护理无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应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术前认真做好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皮瓣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16.
朱伟政  陈传俊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2):202-205,297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free anterolateral thigh myocutaneous flap)在口腔颌面部各类恶性肿瘤(以口腔鳞状细胞癌为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于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头颈颌面部大面积组织缺损移植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20年8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行手...  相似文献   

17.
应用前臂皮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特点及技巧、手术适应证、术中和术后注意事项。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以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方法对4例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行一期修复。结果术后观察4~18个月,皮瓣存活,口腔功能恢复良好,外形满意。结论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腓动脉皮支皮瓣逆行修复胫骨中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根据患者缺损部位、大小及形状,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采用以腓骨小头下方直径较粗大的腓动脉皮支为皮瓣旋转点,切取面积为5 cm×10 cm~9 cm×18 cm的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创面18例.结果 18例患者术后胫骨中段转移皮瓣血运良好,成活率为100%.随访1~3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小腿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愈合良好,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腓动脉皮支皮瓣逆行修复胫骨中段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成活率高、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外观和功能良好、对供区损伤小的优点,可作为修复胫骨中段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优选皮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游离胸脐皮瓣组)30例和观察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组)30例,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手部功能、感觉及治疗后1、3、10d的微循环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手功能优良率及感觉功能S3~S4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治疗后1、3、10d的微循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在手背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疗效较佳,可更为快速且有效地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