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估牙龈退缩患牙的牙龈厚度及牙龈生物型.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34例患者共计112颗非磨牙牙龈退缩患牙,用直接测量法,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法及牙周探针法分别评估牙龈退缩患牙的牙龈厚度及生物型,比较不同牙龈生物型,不同牙位及不同牙龈退缩类型患牙牙龈厚度的区别,比较CBCT法与直接测量法的数据结果,牙龈厚度测量位点为龈缘下2 mm.结果: 牙龈退缩患牙平均牙龈厚度为(1.17±0.41) mm.厚,薄牙龈生物型平均牙龈厚度分别为(1.38±0.4) mm与(0.97±0.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牙龈厚度的中位数为1.1 mm,以1.1 mm为牙龈厚度的厚,薄分界值,能良好地与牙周探针法评估的厚,薄牙龈生物型结果相匹配(P=1.000).上颌牙齿的平均牙龈厚度显著厚于下颌牙齿,分别为(1.39±3.44) mm及(1.01±0.31) mm(P<0.001).Miller Ⅰ度,Ⅱ度及Ⅲ度牙龈退缩牙齿平均牙龈厚度分别为 (1.15±0.34) mm,(0.83±0.17) mm 及(1.26±0.56)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CBCT测量法与直接测量法得到的牙龈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结论: 在非磨牙牙龈退缩患牙中,区分中国人群厚,薄牙龈生物型牙龈厚度的分界值为1.1 mm,上颌牙的平均牙龈厚度显著厚于下颌牙,CBCT方法评估颊侧牙龈厚度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拟评价经前庭沟切口的骨膜下隧道技术(vestibular incision subperiosteal tunnel access,VISTA)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connective tissue graft,CTG)治疗MillerⅠ、Ⅱ度单牙牙龈退缩的效果。方法:采用VISTA联合CTG技术治疗10颗单牙、退缩深度≥2 mm的MillerⅠ、Ⅱ度牙龈退缩,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牙龈退缩深度、宽度、角化龈宽度、牙龈生物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丧失水平,计算根面覆盖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术中和术后2周内疼痛情况以及对术后6个月美观效果满意度。结果:牙龈退缩深度术前达(2.65±0.82) mm,术后6个月时减少了(2.30±0.98) mm(P<0.001),平均根面覆盖率为86.67%±21.94%,完全根面覆盖率为70%;角化龈宽度增加了(0.90±1.22) mm(P<0.05);患者对美观效果满意,评分为8.30分,患者术中及术后2周内疼痛感较轻,评分在2.40~4.30分。进一步分析发现牙龈退缩改善效果与患牙的牙龈生物型及上、下颌牙位分布无关。结论:VISTA技术联合CTG可以有效地治疗单颗牙Miller Ⅰ、 Ⅱ 度牙龈退缩,增加角化龈宽度;患者的疼痛感较轻,患者对术后6个月时的美学效果较满意。该技术可作为临床上治疗单牙Miller Ⅰ、 Ⅱ 度牙龈退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BCT拍摄前准备:硅橡胶取初印,藻酸盐与造影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取终印;拍摄CBCT后应用配套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清晰牙龈图像,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应用以上方法对15名研究对象的60颗上前牙进行CBCT拍摄,CBCT测量釉牙骨质界处的牙龈厚度,牙齿中央骨嵴顶下方2 mm处唇侧牙龈厚度及骨厚度,综合临床判断牙龈生物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CBCT显示牙龈外形并可结合软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薄型、中间型与厚型3组间的牙龈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P=0.002);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相关(r=0.449,P<0.05);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r=-0.31)。结论:通过印模技术结合造影使牙龈表面间接显影的方式,应用CBCT拍摄获得了清晰的上前牙区牙龈三维图像;CBCT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与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结果较为一致,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呈正相关,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呈轻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线上健康指导对使用固定矫治器但长期未复诊的口腔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疫情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使用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的1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99例为长期未复诊患者,34例为定期复诊患者,均选取6颗Ramfjord指数牙,通过检测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和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来评估牙周健康状况。对长期未复诊患者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线上健康教育及督导。结果 复诊组31牙位的PLI小于未复诊组(1.41±0.70 vs 1.79±0.90, P=0.029),44牙位的近中PD大于未复诊组[(2.51±0.67)mm vs (2.25±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两组患者其余各牙位的长期SBI、PLI、近中PD、远中PD及平均P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未复诊组和定期复诊组患者各牙位近中、远中及平均PD均<3 mm,提示正确的线上健康指导能够避免增加未复诊患者罹患牙周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iRoot BP Plus及氢氧化钙在年轻恒前牙活髓切断术中作为盖髓剂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60例由于龋源性、机械性或外伤性露髓需要行活髓切断术的年轻恒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的30例盖髓剂采用iRoot BP Plu。对照组的30例盖髓剂采用氢氧化钙。观察2组治疗保髓成功率,术前和术后患牙牙根管壁厚度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的30例患牙保髓成功28例,失败2例,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0.00%(21/30)(P<0.05);术前,2组患牙的根管壁厚度无明显的差异(P>0.05),术后,2组患牙的根管壁厚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根管壁厚度(P<0.05),且实验组患牙的根管壁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Root BP Plu作为盖髓剂应用于年轻恒牙活髓切断术中的疗效明显优于氢氧化钙,手术成功率高,能明显增加患牙牙根管壁的厚度,有助于年轻恒牙的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锥形束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上颌前牙唇侧中央嵴顶上牙龈(supraosseous gingiva,SOG)的三维形态及相关解剖结构。方法: 选取25名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共计150颗上颌前牙纳入研究,受试者男性11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24.5±1.6)岁,佩戴含有显影剂的硅橡胶印模拍摄软组织间接显影CBCT。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分析唇侧中央嵴顶上牙龈的形态,包括SOG高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骨嵴顶的距离、CEJ处牙龈厚度、骨嵴顶下2 mm牙槽骨厚度等。数据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牙位参数之间的差异,分析其相互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上颌前牙唇侧中央SOG高度测量结果,中切牙为(3.54±0.67) mm、侧切牙为(3.48±0.81) mm、尖牙为(3.49±0.70) mm,各牙位SOG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前牙唇侧中央CEJ水平牙龈平均厚度测量结果,中切牙为(1.45±0.23) mm,侧切牙为(1.13±0.24) mm,尖牙为(1.14±0.22) mm,中切牙牙龈最厚,与侧切牙和尖牙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侧中央SOG与CEJ处牙龈厚度在所有牙位上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牙周健康的上颌前牙唇侧嵴顶上牙龈中,中切牙牙龈最厚,未发现上颌前牙区唇侧中央SOG高度与厚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是否能够增进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 CGF)联合植骨术治疗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根分叉病变的再生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纳入需进行牙周手术的35例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GTR+CGF+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CGF+植骨术进行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分别对患牙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临床和CBCT数据的变化.结果: 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垂直附着丧失和水平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两组的临床指标较基线时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的垂直附着获得和水平附着获得分别为(4.11±1.98) mm和(3.84±1.68) mm,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基线时两组的CBCT显示的垂直骨丧失和水平骨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试验组的垂直骨缺损和水平骨缺损较基线时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01),分别减少(3.84±1.68) mm和(3.88±2.12) mm.结论: 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观察1年的结果显示,GTR可以促进CGF+植骨术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中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是否能够增进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 CGF)联合植骨术治疗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根分叉病变的再生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纳入需进行牙周手术的35例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GTR+CGF+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CGF+植骨术进行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分别对患牙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临床和CBCT数据的变化.结果: 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垂直附着丧失和水平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两组的临床指标较基线时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的垂直附着获得和水平附着获得分别为(4.11±1.98) mm和(3.84±1.68) mm,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基线时两组的CBCT显示的垂直骨丧失和水平骨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试验组的垂直骨缺损和水平骨缺损较基线时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01),分别减少(3.84±1.68) mm和(3.88±2.12) mm.结论: 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观察1年的结果显示,GTR可以促进CGF+植骨术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中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侧上肢不同频率生物电阻抗值的检测,分析生物电阻抗测试频率对淋巴水肿定量评估的影响,为生物电阻抗技术定量评估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30例,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受试者双上肢不同频率生物电阻值。比较健侧和患侧上肢平均周径、生物电阻抗值的差异,对双上肢平均周径差和不同频率阻抗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受试者患侧上肢周径和不同频率下阻抗值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侧和健侧上肢平均周径差与50 kHz下的阻抗差呈正相关(r=0.453,P=0.023),低频率的生物电阻抗值与传统周径测量法的一致性好;(3)患侧50 kHz频率阻抗值较健侧阻抗值增加百分比显著高于肢体周径增加百分比(P<0.01)。结论 低频生物电阻抗值在淋巴水肿定量评估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不同分辨率设置下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为临床选择恰当的CBCT扫描参数设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1颗离体单根前磨牙,分别在其舌面的根颈、根中和根尖部随机制备洞型,直径为1 mm,深度分别为0.1、0.2和0.3 mm,共153个位点(其中随机选择51个位点未制备洞型)用以模拟牙根外吸收的微小缺损。将离体牙置于人干下颌骨内,采用ProMax 3D和 DCT PRO型CBCT机分别对样本进行容积扫描;两名观察者评估图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Az值),用于评估不同分辨率设置下该设备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结果:ProMax 3D CBCT可提供高(high)、正常(normal)和低(low)3种分辨率模式扫描,其Az值分别为0.867、0.703和0.665(P<0.05)。DCT PRO CBCT提供了两种分辨率参数设置,组合可得到4种曝光模式,分别为正常质量+正常分辨率(normal quality + normal resolution)、正常质量+高分辨率(normal quality + high resolution)、高质量+正常分辨率(high quality + normal resolution)和高质量+高分辨率(high quality + high resolution), 其Az值分别为0.527、0.725、0.743和0.794(P<0.05)。结论:分辨率设置可显著影响锥形束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采用计算机辅助后处理的方法可显著提高锥形束CT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查绝经期妇女的牙周状况、颏孔处皮质骨厚度以及全身骨密度的情况,探索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报名招募的方式,选择2017年3月至11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报名的符合条件的50~65岁绝经期妇女98名纳入研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绝经时间、绝经年龄、体重指数等。检查并记录简化口腔卫生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牙龈退缩、探诊后出血百分比等反映牙周状况的指标;拍摄曲面断层片并在曲断图像中测量下颌骨下缘颏孔处对应的皮质骨厚度。检查者和测量者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左侧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按照T值(测得的骨质密度与年轻白人女性的平均峰值骨量的标准差)分为骨质疏松组(T值<-2.5)和非骨质疏松组(T值≥-2.5),比较两组间的牙周指标和曲面断层片中测量的颏孔处皮质骨厚度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98名受试者中,共检查出骨质疏松者47例,所占比例为47.96%。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间的年龄和绝经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组的年龄更大[(59.64±4.58) 岁 vs. (56.94 ± 4.26) 岁,P<0.05]、绝经时间更长[(10.17± 5.37) 年 vs. (6.02 ±4.48) 年,P<0.05];绝经年龄和体重指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探诊后出血阳性比例分别为21.43%±17.09%(非骨质疏松组)和29.43%±21.12%(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而简化口腔卫生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牙龈退缩等牙周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颏孔处的皮质骨厚度随着全身骨质密度减低而减少,均值分别为(4.25±0.77) mm(非骨质疏松组)和(3.61±1.04) mm(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绝经期妇女的牙周状况与全身骨质密度间无相关性,但曲面断层片中测得的颏孔处的皮质骨厚度与全身骨密度相关,这提示可利用颌面部影像显示的颌骨皮质骨厚度来推断全身骨密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北京某社区人群中调查吸烟对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牙周组织健康状况通过自觉症状和临床指标来评价。对北京某社区35岁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一般情况、吸烟情况及刷牙出血等牙周自我评价),记录其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临床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菌斑指数及缺牙数,最终974名个体纳入统计分析。按吸烟与否分组,对牙周自我评价及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吸烟者主述刷牙出血与非吸烟者相比显著减少,而自觉牙齿松动则显著增多(P<0.05);吸烟者与非吸烟者自觉牙龈肿胀与口腔异味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得到吸烟者中有刷牙出血的为非吸烟者的0.565倍,自觉牙齿松动为非吸烟者的1.572倍,PD均值大于3 mm,AL均值大于3 mm及缺牙数大于8颗的风险分别为非吸烟者的2.129倍、1.698倍和1.933倍(P<0.05)。结论 北京该社区人群中,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相比虽然自觉刷牙出血更少,但BI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者自觉牙齿松动更多,临床检查中吸烟者比非吸烟者牙周组织破坏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直视下评估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位置,即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aleolar crest,AC)距离,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纳入46名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牙周手术骨增量的患者,平均年龄23.65岁,男10例、女36例,67个颌位(27个上颌、40个下颌), 共400颗牙,其中161颗上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54、53、54颗)和239颗下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79、80、80颗)。术中用Williams牙周探针直视下测量CEJ到AC距离(CEJ-AC),每颗牙测量近中、中央、远中三个位点,并进行多元回归及分析。结果:前牙唇侧CEJ-AC平均为(2.21±1.48) mm;下前牙CEJ-AC平均为(2.54±1.60) mm,大于上前牙(1.72±1.1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牙CEJ-AC平均为(2.42±1.78) mm,大于中切牙(2.06±1.27) mm或侧切牙(2.16±1.3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CEJ-AC平均为(3.04±2.01) mm,大于近中(1.79±0.86) mm或远中(1.81±0.8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CEJ-AC>2 mm的位点的前牙为233颗,占总数58.25%;存在骨开裂的前牙为117颗,占总数29.25%。多元回归显示,年龄、颌位、牙位、位点与牙槽嵴顶位置相关。结论:行唇侧骨增量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牙槽嵴顶位置低于一般人群,去代偿正畸过程中存在牙周风险,年龄大、下颌、尖牙及唇侧中央位点风险尤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纳入23名患者共24颗重度牙周炎拔除磨牙,根据纳入时间分为牙槽嵴保存一组(翻瓣后冠向复位)和牙槽嵴保存二组(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每组各12颗磨牙。拔牙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术中及术后6个月种植手术时测量牙槽嵴顶中央处骨宽度。结果 牙槽嵴保存一组及牙槽嵴保存二组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1.6±1.5) mm (P=0.004)和(0.3±1.6) mm (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窝中央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增加,牙槽嵴保存一组增加了(5.53±4.20) mm,牙槽嵴保存二组增加了(7.70±4.35)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种植手术时,牙槽嵴保存一组的牙槽嵴顶中央颊舌/腭侧骨宽度为(9.5±2.2) mm,牙槽嵴保存二组为(9.3±1.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均有利于达到保持并改善拔牙位点牙槽骨的高度、减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满足种植要求,微翻瓣覆盖胶原蛋白方法有利于保存更多颊侧角化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