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IgA肾病(IgAN)是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是导致慢性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四重打击”学说为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IgAN与肠黏膜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多种肾脏疾病均与肠道黏膜的过度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并提出了肠-肾轴概念。黏膜微生物区系对IgAN免疫调节起重要作用。针对IgAN的治疗亦从传统的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观念向分子靶向治疗发展。本文重点阐述IgAN分子机制最新研究进展、肠-肾轴机制、黏膜微生物区系以及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脏病是一组呈进行性发展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肠道与肾脏之间关系密切并且互相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构成“肠-肾轴”。中医学认为,脾肾相关,脾病及肾,肾病及脾,终致脾肾两虚。“肠-肾轴”理论可为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治疗提供新的途径,临床上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运动、提高肠道免疫力等以肠道为切入点的治疗措施,以及中医学从脾治肾法和中药灌肠疗法,均能有效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肠-肾轴”理论主要是指肠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肠道通过一些代谢物质影响肾脏功能的调节,对慢性肾脏病的发展或并发症产生影响。现通过对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分析,旨在结合现代肠-肾轴理论探寻中药灌肠能有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世民教授是山西省著名的名老中医,从医60余年,在中医药临床和基础研究多年,尤其倾心研究中药及中医方剂,数十年来科研成果显著,他倡导“仰古尚新、与时俱进、中西兼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强调“医应识药”,探幽发微,融汇古今。基于西医肠-肾轴理论从中医谈王世民教授临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经验,慢性肾脏病属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主要为虚、瘀、湿、浊,临床主要治则为“补肾活血,降浊排毒”,且强调“通下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方,用通利大便的方法去除浊毒,以祛菀陈莝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王世民教授基于肠-肾轴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也可看作人体阴阳失衡的一部分,中药及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机体阴阳平和而治疗疾病,提出“从肠治肾”,在临床疗效显著。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益肾化湿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 探讨其通过“肠-肾轴”改善DKD的作用机制。  方法  100例DKD脾虚湿盛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肾化湿颗粒。8周后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蛋白(AL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的变化。并随机收集其中60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后的粪便样本行16S rDNA V3+V4区测序筛选益肾化湿颗粒的作用靶菌。  结果  治疗后,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UACR、BUN、HbA1C、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SOD活性、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升高, 菌群的聚合度增加, F/B值下降; LEfSe分析发现试验组的优势属种是副拟杆菌属、长双歧杆菌、黏膜乳杆菌。  结论  益肾化湿颗粒可有效改善DKD脾虚湿盛证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 降低血糖, 减少蛋白尿, 整体调节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并稳定肾功能, 影响肠道菌群的分布, 为进一步研究益肾化湿颗粒通过肠道菌群评估DKD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由于解剖结构和血管系统的特点,肠道与肝脏存在密切的联系,称为“肠-肝轴”。正常情况下,仅少量细菌及其产物可通过肠黏膜到达肝脏,并被清除。但当肠黏膜屏障受损会导致细菌移位,触发肝脏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本文拟对近年来关于肠-肝轴在慢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心肾不交证是抑郁症临床中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以心火亢盛、肾精亏虚为重要的病机特点。脑-肠轴是实现大脑和肠道之间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两大系统功能整合的重要通道,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医学认为脑-肠轴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媒介,中医学则将抑郁症的病机演变责之于心肾及相应的脏腑。文章从脏腑关系探讨并阐释抑郁症心肾不交证与脑-肠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膳食纤维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肠屏障保护作用.方法 颅内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给予能全素(不含膳食纤维)、能全力、复合膳食纤维,检测血浆中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含量,并评价在入院时,入院后14、28 d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入院或手术后1 d,能全素组、能全力组、复合膳食纤维组LPS、DAO、D-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全力治疗组和复合膳食纤维组与能全素组相比,LPS、DAO、D-乳酸水平在7 d和14 d明显降低(P<0.05,P<0.01),其中复合膳食纤维组降低更明显.在入院或手术后1 d,能全素组、能全力组、复合膳食纤维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全力治疗组和复合膳食纤维组与能全素组相比,GCS评分在7 d和14 d明显增高,其中复合膳食纤维组GCS评分增高更明显.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给予含有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对肠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以给予复合膳食纤维保护作用最为明显.膳食纤维具有调节肠道功能,对患者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累及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腹块的腹部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贫血、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慢性UC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紊乱与菌群失调。菌群失调与免疫紊乱相互作用,并与脾脏、大肠关系密切,因此"脾-肠-菌"轴功能失调是导致UC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医运用健脾治疗慢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应用膳食纤维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肠屏障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80只,采用Marmarou方法致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致伤复苏后24、48、72 h处死动物,取门静脉血测血浆微量内毒素的变化,取小肠回盲部观察细胞凋亡变化。结果致伤复苏后对照组内毒素值明显高于治疗组,小肠粘膜细胞凋亡指数增加。结论添加膳食纤维作为肠内营养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肠屏障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复方α-酮酸联合极低蛋白膳食对慢性肾病患者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秀兰 《疑难病杂志》2010,9(6):443-444
目的观察复方α-酮酸补充联合极低蛋白膳食(sVLPD)对慢性肾病高血压的影响。方法39例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21例给予α-酮酸联合极低蛋白膳食方案(sVLPD组),另18例予以传统低蛋白膳食(LPD组),观察2种不同方案对患者血压的控制作用。结果在6个月治疗后,sVLPD组患者实际蛋白摄入、钠摄人均减少(P<0.05),血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UN、蛋白尿均降低(P<0.05),降压药用量也明显减少(P<0.05),而LPD组无明显变化(P>0.05),sVLPD组治疗后优于LPD组(P<0.05)。结论复方α-酮酸联合sVLPD具有降低中、晚期慢性肾病高血压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众多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肠道菌群与脑-肠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是该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将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以及肠道菌群视为一个整体,即脑-肠-菌轴。本文基于脑-肠-菌轴的研究进展对FD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全球患病率约为12%,现代研究表明,在脑-肠轴环节中脑肠肽的异常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本文从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5-羟色胺、神经肽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胆囊收缩素等脑肠肽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入手,对近年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5.
陈德国  武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34-35,38
目的评价复合膳食纤维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7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4例,随机分为传统内科治疗(C组)、能全素+膳食纤维组[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不溶性膳食纤维(IDF)=1:2,T1组]、能全素+膳食纤维组(SDF:IDF=1:3,T2组),每组各8例。检测营养治疗前、营养治疗7d后检测血清中的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C组、T1组、T2组营养治疗7d后D-乳酸和DAO含量较营养治疗前时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2组营养治疗7d后D-乳酸和DAO含量较C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2组营养治疗7d后,D-乳酸和DA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膳食纤维在保护患者肠黏膜屏障、修复肠道损伤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广泛应用,ICIs相关肾损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对肠道与肾脏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研究认为,“肠-肾轴”串扰机制在ICIs相关肾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干预ICIs相关肾损伤进展的新靶点。本文拟从“肠-肾轴”角度出发,阐述其在ICIs相关肾损伤中的相互作用,探讨基于“肠-肾轴”干预ICIs相关肾损伤的可能机制,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与患者的功能康复、生活质量、社交回避及高死亡率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研究的深入,微生物-肠-脑轴应运而生。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了脾肾二脏象影响肠腑生理功能,现代研究也发现脾肾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立足于微生物-肠-脑轴,结合中医经典“脾肾互赞”理论阐述脾肾脏象与肠道菌群及卒中后抑郁之间的关系,为中医从脾肾论治卒中后抑郁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实现“脑病肠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随着微生物组学的飞速发展, 现代医学提出了“肠-关节”轴概念。“肠-关节”轴在肠道微生物和关节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肠道微生物的紊乱导致慢性系统性低度炎症, 进而加重骨关节炎的病理进程。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可能会通过抑制胃肠或膝关节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来改善膝骨关节炎的症状。笔者基于“肠-关节”轴探讨肠道微生物对膝骨关节炎的潜在影响, 以及肠道微生物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刘莉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8):1388-1391
焦虑抑郁是由于不良情绪引起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而导致的躯体性障碍,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生理症状并存的疾病,是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该病不仅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 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序列识别技术及肠道宏基因组学的成熟,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被广泛认识和重视。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交流,由内分泌、免疫、肠道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精心协调完成。因此,肠道又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大脑”。既往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作为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启动者,其介导的肠道稳态失衡,进而导致“菌-肠-脑”功能紊乱,在焦虑抑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具体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肠道可以分泌数十种不同的信号分子,多以肽类为主。而分泌到体循环中的肠肽可与免疫细胞和迷走神经末梢上的同源受体结合,从而实现间接的肠脑沟通。因此,本文就肠肽作为菌-肠-脑轴的信号分子对焦虑抑郁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焦虑抑郁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来改变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已成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热点, 维护良好的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焦虑抑郁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运用心肾相关理论浅析慢性肾病心脏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肾病(CKD)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可以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功能出现紊乱,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也是慢性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慢性肾病心脏病变是一个复杂的病变过程,如果抓住“心肾相关”之治疗法则,深刻领会心肾相交的意义,对于临床治疗心肾不交导致的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